02.26 为什么有人说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中,《三国演义》是拍的最好的?

书中有路


根据四大名著拍成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口碑

最好看的应该是西游记吧,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到家写完作业,就去看《西游记》吗,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童年的回忆





山东大仙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名著先后都拍成了电视剧,可以说每一部都拍的非常好,要说那个是最好的,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我觉的拍的最好是是《三国演义》。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可以说他陪伴了我的童年,其他三部根本就不知道,也看不懂。直到我18岁的那一年看了《三国演义》的原著,我彻底的爱上了,连续读了两遍,书中的情节,可谓是熟记在心。在这之后我才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情节,语言都跟原著高度吻合,电视剧一共是84集,真的是宏篇巨制。下面我来给大家说说它好在那里。

一,故事激荡人心,讲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二,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成功刻化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孙权等等,电视剧严格按照书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找的演员,特别是唐国强的诸葛亮,鲍国安的曹操,真的演的太好了,新版三国虽然场面宏大,但是在刻化人物形象中跟老版差远了。

三,把书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故事情节完整的拍了出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当然其它的名著排的也非常好,在这我就不说了,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凉解。




强哥盘影视


如今回顾起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今天的观众不免会感到惊叹。不是惊讶这一版的《三国演义》拍得有多么好,而是佩服这一版《三国演义》拍得竟如此「准确」——整整八十四集,每一个角色都一丝不苟,比起原著没有半点出格的地方。

众所周知,唐国强在饰演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个「奶油小生」的绰号,诸葛亮大获成功后,唐国强一劳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晋升为「表演艺术家」。

实际上并不是唐国强的演技有了突飞猛进,而是唐国强作为演员的个性在这部电视剧中被扼杀掉了。

而克服个性的诱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声嗲气的喊一声「萌萌,站起来」;《见龙卸甲》里李仁港顽固地塞给刘德华一顶「飞碟帽」;更不要说高希希在《三国》各种和罗贯中较劲一般的改编。

《终极三国》则干脆从头到尾无厘头——效果好坏暂且不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三国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扭曲、背叛原作来确立自己的个性。

比之这些另起炉灶的版本,94版《三国演义》可称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这个词的词源是「芦苇」,后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范,就像用苇杆丈量长度一样。

比如「煮酒论英雄」那一场戏,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据总导演王扶林回忆,拍摄时有人认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议加上一个「曹」字,还有人建议去掉「耳」,但念起来都不顺口。

因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几经权衡还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时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动作来诠释。

在「四大奇书」中,从文学角度衡量,《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人物形象最为单薄的一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再加上电视剧组尽力追求还原的创作倾向,无论是鲍国安的曹操还是唐国强的孔明,都是以演员放弃个性的方式来塑造的。可以说,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不是「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而是「鲍国安图解的曹操」。

不过电视剧版在塑造人物时也并非一味照猫画虎,偶而也有灵光一现的原创情节。因为建国以来对于曹操评价的不断提高,电视剧版塑造曹操时就特别敢于抛弃原著。

例如《大破袁绍》一集,曹操打败袁绍的两个儿子平定了北方后,在袁绍墓前祭奠的改编便极具颠覆性。

这段戏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等两百余字。而电视剧则铺陈了审配、审容这些袁氏遗臣的慷慨赴死,穿插着辛毗、许攸等降臣以作对比,突出「河北义士虽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题,将悲壮感烘托到了极处。

等祭拜袁绍时,电视剧原创了曹操命当众陈琳朗读当年的讨曹檄文的情节。这篇檄文言辞犀利,将曹操的父亲、祖父都骂得体无完肤,曹营众将纷纷流泪跪请不要再念下去了,曹操却说:

「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疯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纵观整部电视剧,这段原创情节也是曹操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独白里糅合了胜利者的骄傲、「以血补天」的宏大抱负以及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落寞,我们不由得想,在决定命运的官渡之战前,即使像曹操这样的枭雄内心也有过恐惧和迷茫吗?

这个会动摇、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没有的,他源自改编者的创造性发挥。

「正典」总是吸引着读者以各自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补充和完善。毛宗岗将关羽、孔明、曹操并举,称为义、智、奸「三绝」,黑社会读三国看到的是「义」,皇太极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学家利奥塔所说的「大叙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开始瓦解,在大叙事的裂缝中会滋生出无数的小叙事,现代社会的到来则会大大加速这个过程。

94版《三国演义》是一部追求大叙事的作品,同时它耗尽了三国题材中全部的「大叙事」能量,从此以后如果还有人按照唐国强的方法去图解孔明、鲍国安的方式去图解曹操都将变得索然无味。

后来者总需要添加上一点自己的想象,让人物「活」起来,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吴宇森的「萌萌」,但大叙事被颠覆、瓦解这个趋势无可逆转。证据就是,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同样正经八百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了。





欧木欧木


三国演义拍的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演员选的合适,恰到好处!导演:王扶林!唐国强饰演诸葛亮,孙彦军饰演刘备,鲍国安饰演曹操,李靖飞饰演张飞,陆树铭饰演关羽,等等很多经典角色都是一批老艺术家饰演!据任大惠介绍,刘关张是定的最早的,因为第一个镜头就是“桃园三结义”,而关羽是三国中最英武的人物,书中对他的描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关羽一开始选的并不是陆树铭,说他像关羽也不是很像,说不像又有一点味道,很犹豫,但真化上妆之后效果特别棒,于是最后定了陆树铭老师!而另一个经典人物诸葛亮最初想让濮存昕饰演,后来因为档期原因落空了,唐国强最初试镜选的角色是周瑜,但有位导演说让他粘上胡子看看,按照诸葛亮的造型又对了一下隆中对这段戏,觉得还不错,顺利通过!三国演义播出来之后反响不错,美国大使馆给任大惠打来电话说,“任先生,我是美国大使馆,能来一趟好吗我们以好莱坞和美国演员公会的名义邀请你们去美国”,这是任大惠和王扶林第一次走出国门交流学习!








喜事主持大伟


如今回顾起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今天的观众不免会感到惊叹。不是惊讶这一版的《三国演义》拍得有多么好,而是佩服这一版《三国演义》拍得竟如此「准确」——整整八十四集,每一个角色都一丝不苟,比起原著没有半点出格的地方。 《三国演义》 众所周知,唐国强在饰演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个「奶油小生」的绰号,


诸葛亮大获成功后,唐国强一劳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晋升为「表演艺术家」。 实际上并不是唐国强的演技有了突飞猛进,而是唐国强作为演员的个性在这部电视剧中被扼杀掉了。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而克服个性的诱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声嗲气的喊一声「萌萌,站起来」;《见龙卸甲》里李仁港顽固地塞给刘德华一顶「飞碟帽」;更不要说高希希在《三国》各种和罗贯中较劲一般的改编。



(2009) 比之这些另起炉灶的版本,94版《三国演义》可称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这个词的词源是「芦苇」,后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范,就像用苇杆丈量长度一样。 比如「煮酒论英雄」那一场戏,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据总导演王扶林回忆,拍摄时有人认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议加上一个「曹」字,还有人建议去掉「耳」,但念起来都不顺口。 因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几经权衡还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时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动作来诠释。 在「四大奇书」中,从文学角度衡量,《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人物形象最为单薄的一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 再加上电视剧组尽力追求还原的创作倾向,无论是鲍国安的曹操还是唐国强的孔明,都是以演员放弃个性的方式来塑造的。可以说,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不是「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而是「鲍国安图解的曹操」。 不过电视剧版在塑造人物时也并非一味照猫画虎,偶而也有灵光一现的原创情节。因为建国以来对于曹操评价的不断提高,电视剧版塑造曹操时就特别敢于抛弃原著。 《三国演义》 例如《大破袁绍》一集,曹操打败袁绍的两个儿子平定了北方后,在袁绍墓前祭奠的改编便极具颠覆性。 这段戏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等两百余字。而电视剧则铺陈了审配、审容这些袁氏遗臣的慷慨赴死,穿插着辛毗、许攸等降臣以作对比,突出「河北义士虽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题,将悲壮感烘托到了极处。 等祭拜袁绍时,电视剧原创了曹操命当众陈琳朗读当年的讨曹檄文的情节。这篇檄文言辞犀利,将曹操的父亲、祖父都骂得体无完肤,曹营众将纷纷流泪跪请不要再念下去了,



曹操却说: 「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疯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纵观整部电视剧,这段原创情节也是曹操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独白里糅合了胜利者的骄傲、「以血补天」的宏大抱负以及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落寞,我们不由得想,在决定命运的官渡之战前,即使像曹操这样的枭雄内心也有过恐惧和迷茫吗? 这个会动摇、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没有的,他源自改编者的创造性发挥。 《三国演义》 「正典」总是吸引着读者以各自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补充和完善。毛宗岗将关羽、孔明、曹操并举,称为义、智、奸「三绝」,黑社会读三国看到的是「义」,皇太极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一旦完成便开始瓦解,在大叙事的裂缝中会滋生出无数的小叙事,现代社会的到来则会大大加速这个过程。 94版《三国演义》是一部追求大叙事的作品,同时它耗尽了三国题材中全部的「大叙事」能量,从此以后如果还有人按照唐国强的方法去图解孔明、鲍国安的方式去图解曹操都将变得索然无味。 《三国演义》 后来者总需要添加上一点自己的想象,让人物「活」起来,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吴宇森的「萌萌」,但大叙事被颠覆、瓦解这个趋势无可逆转。证据就是,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同样正经八百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了。


宅南爱电影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为什么有朋友觉得《三国演义》拍的最好?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著“流量”

四大名著中,本来就是《三国演义》最火,喜爱的人最多。这首先是题材的原因,《三国》是历史题材,其中有三分是真实的历史描写。真实的东西自然能引起所有人共鸣和思考。而其它三大名著用今天话说都是架空文,没有真实性。《西游记》更是一个虚构的神怪世界。

其次,《三国》成功塑造了古今第一神人诸葛亮和义薄云天关云长的形象,多少男生都希望自己拥有诸葛亮般的智慧,而至今很多家庭都会供着关羽像。


剧情吸引

《红楼》的剧情相对比较缓慢且戏剧冲突不强,《西游记》篇幅较短(25集)每集一个故事,集与集之间关联不强。《水浒》虽然打戏较多,但大场面比较少。而《三国》不但基本尊重原著还原了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而且大场面战争戏非常多,让人看得非常过瘾。同时又有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这几大军师斗智。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卢布等武将对决名场面,使得这部电视剧百看不厌。

演员表演

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诸葛孔明,羽扇纶巾风度翩翩,颇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质。

鲍国安老师的曹操,或雄才大略,或奸诈深谋,或轩昂豪迈,或刚愎自用,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把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演活了

而魏宗万老师演的司马懿,一看就透着一种狡诈的新机(要不怎么最后三分归晋了呢)。总之,老版《三国》从选角到演员表演都完全符合原著的气质。所以才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几个原因。


谜电影


那一部是最尊重原著的

连对白都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的

人物都是艺术家级别的~比如曹操(鲍国安),刘备(孙彦军),关羽(陆树铭),赵云(张山),诸葛亮(唐国强),吕布(楚云飞,寒,忘记名字了,只记得演了亮剑和当年那个从头再来的公益广告)等都很棒

当然也有很残念的演员:羸弱无比的许褚,周瑜还有普存西演的孙策.....

忠于原著拍得又有气势,场面宏大,演员选的好,情节处理的好

最重要一点主要是演员都有实力,拍的也是踏踏实实的拍的,不像现在都是那么的浮躁,受功利影响较小。






啃葡萄不吐橘子皮


《三国演义》相对其他几部来说,人物众多,剧情复杂,且故事地点涉及大江南北,拍摄起来难度较大。结果电视剧《三国演义》不仅剧情演绎的十分完美,人物造型与性格与书中描述无二,与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十分契合,且服饰道具也十分还原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然会受到好评。

相比较其他几部名著,《三国演义》还有特别的优势。《红楼梦》虽说文学成就最高,但仅限与精英阶层,故事比较枯燥,普通大众接触的不多。而《三国演义》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电视剧满足了老百姓心中英雄的塑造,老百姓的关注度自然就高。《水浒传》的故事虽然也流传很广,但电视剧拍出来的效果整体有点灰暗,自然也就不受喜爱。《西游记》拍摄的也很完美,只是剧情删减太多,原著还原度并不高。

其次《三国演义》的台词是一大亮点,全剧采用的都是半文言式,即通俗易懂,又十分具有古典风味,让人感到十分文雅。

最后,《三国演义》虽然人物众多,但大到皇帝,小到小兵下人,每个人都经过十分严谨的形象塑造,从主角到配角,无论外在形象还是表情台词没有让人出戏的。正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兢兢业业,才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不可超越的经典名著。


足下三尺


如今回顾起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今天的观众不免会感到惊叹。不是惊讶这一版的《三国演义》拍得有多么好,而是佩服这一版《三国演义》拍得竟如此「准确」——整整八十四集,每一个角色都一丝不苟,比起原著没有半点出格的地方。

《三国演义》

众所周知,唐国强在饰演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个「奶油小生」的绰号,诸葛亮大获成功后,唐国强一劳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晋升为「表演艺术家」。

实际上并不是唐国强的演技有了突飞猛进,而是唐国强作为演员的个性在这部电视剧中被扼杀掉了。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而克服个性的诱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声嗲气的喊一声「萌萌,站起来」;《见龙卸甲》里李仁港顽固地塞给刘德华一顶「飞碟帽」;更不要说高希希在《三国》各种和罗贯中较劲一般的改编。

《终极三国》则干脆从头到尾无厘头——效果好坏暂且不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三国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扭曲、背叛原作来确立自己的个性。

《终极三国》(2009)

比之这些另起炉灶的版本,94版《三国演义》可称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这个词的词源是「芦苇」,后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范,就像用苇杆丈量长度一样。

比如「煮酒论英雄」那一场戏,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据总导演王扶林回忆,拍摄时有人认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议加上一个「曹」字,还有人建议去掉「耳」,但念起来都不顺口。

因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几经权衡还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时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动作来诠释。

在「四大奇书」中,从文学角度衡量,《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人物形象最为单薄的一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

再加上电视剧组尽力追求还原的创作倾向,无论是鲍国安的曹操还是唐国强的孔明,都是以演员放弃个性的方式来塑造的。可以说,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不是「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而是「鲍国安图解的曹操」。

不过电视剧版在塑造人物时也并非一味照猫画虎,偶而也有灵光一现的原创情节。因为建国以来对于曹操评价的不断提高,电视剧版塑造曹操时就特别敢于抛弃原著。

《三国演义》

例如《大破袁绍》一集,曹操打败袁绍的两个儿子平定了北方后,在袁绍墓前祭奠的改编便极具颠覆性。

这段戏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等两百余字。而电视剧则铺陈了审配、审容这些袁氏遗臣的慷慨赴死,穿插着辛毗、许攸等降臣以作对比,突出「河北义士虽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题,将悲壮感烘托到了极处。

等祭拜袁绍时,电视剧原创了曹操命当众陈琳朗读当年的讨曹檄文的情节。这篇檄文言辞犀利,将曹操的父亲、祖父都骂得体无完肤,曹营众将纷纷流泪跪请不要再念下去了,曹操却说:

「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疯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纵观整部电视剧,这段原创情节也是曹操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独白里糅合了胜利者的骄傲、「以血补天」的宏大抱负以及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落寞,我们不由得想,在决定命运的官渡之战前,即使像曹操这样的枭雄内心也有过恐惧和迷茫吗?

这个会动摇、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没有的,他源自改编者的创造性发挥。

《三国演义》

「正典」总是吸引着读者以各自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补充和完善。毛宗岗将关羽、孔明、曹操并举,称为义、智、奸「三绝」,黑社会读三国看到的是「义」,皇太极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学家利奥塔所说的「大叙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开始瓦解,在大叙事的裂缝中会滋生出无数的小叙事,现代社会的到来则会大大加速这个过程。

94版《三国演义》是一部追求大叙事的作品,同时它耗尽了三国题材中全部的「大叙事」能量,从此以后如果还有人按照唐国强的方法去图解孔明、鲍国安的方式去图解曹操都将变得索然无味。

《三国演义》

后来者总需要添加上一点自己的想象,让人物「活」起来,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吴宇森的「萌萌」,但大叙事被颠覆、瓦解这个趋势无可逆转。证据就是,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同样正经八百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了。


图图翔


大IP+创新+实力派演员经典演绎,不火都不行。

再看新《西游》,虽然宣称最符合原著的一版,然而86版太经典,西游记中每个人物都是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新《水浒》其实也不错,口碑各方面和新三国有得一拼,不错的改编。

最差的要数新版《红楼梦》了,启用一大帮毫无演技的俊男靓女,加上蹩脚的演绎,活脱脱现实中的“红楼”,堪称四大名著中最失败的改编,和老版的经典是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