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曾國藩,作為晚清名臣,他固然有可取之處,但也沒很多人吹的那麼神。

“結硬寨,打呆仗”是套軍事教條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但如果單純以軍事教條來看,你又會覺得很奇怪——曾國藩奉清廷之命,要剿滅太平軍。打的是進攻戰。但所謂“結硬寨,打呆仗”,似乎又是打的防守戰。便覽中國古代史冊,能把進攻戰打成防守戰,並最終成功的除此一例外幾乎沒有。

每到一地先挖壕溝,在曾國藩之前,防守戰也沒這麼打的 --- 冷兵器時代,防守方掉進壕溝裡等著對方來砍,無疑是自尋死路。

曾國藩的湘軍這麼打仗的真正原因,藏在其軍隊的裝備中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曾國藩的舊部王闓運曾寫過一本《湘軍志》詳細記載了湘軍的編制情況:

凡立營,十人為隊,八隊為哨,隊、哨有長,隊有斯養,隊十二人,其正制也。八隊之械:一、五抬槍,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槍。

抬槍遲重則增二人。

故百六人而成八隊,統以哨長,哨百七人,置哨官領之。

四哨為營,親兵六隊,隊長、斯養如哨之制,隊十二人。

六隊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為小槍,凡七十二人,不置哨長,合四哨四百二十八人,皆統於營官,故曰營五百人,而哨、營官不數……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湘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合軍隊

1哨下轄8個隊,1個隊共有12個人,都用一樣的兵器。

第1、第5隊就用抬槍;

第2、第4、第6、第8隊,就用刀矛;

第3、第7隊用小槍,也就是鳥槍。

親兵不設哨長,分成6隊。

第1、第3隊操炮;

第2、第4、第6隊用刀矛;

第5隊用鳥槍。

湘軍中的冷熱兵器正好是對半分,各50%!

這個比例在中國近代史上,算是個了不起的進步。雖然與同時代歐洲軍隊全火器裝備尚有差距。

湘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逼平了明代神機營,達到了歐洲16世紀西班牙大方陣的火器裝備率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正是裝備的改變,為戰法的變革提供了可能

曾國藩認識到,與身經百戰、受宗教信仰感召、悍不畏死的太平軍相比,湘軍在近身肉搏戰上是孱弱的。

想要獲勝,必須通過遠程火器致勝

於是才有了所謂“結硬寨,打呆仗”,這種戰法的實質,就是要求軍隊依靠防禦工事消滅敵人

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中,曾國藩再三下令手下“不得浪戰”!

所謂“浪戰”其實就是運動戰,近身肉搏 ---曾國藩很清楚湘軍優勢和劣勢所在。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與“結硬寨,打呆仗”相比,“不得浪戰”其實才是湘軍的第一教條。

所以“結硬寨,打呆仗”,說白了其實就是塹壕戰。西方自西班牙大方針以後,依然秉持“排隊槍斃”的戰法打了兩三百年仗,直到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才開始依託防禦工事。直到一戰時塹壕戰才真正成為主流。曾國藩能一步到位,直接想到這一層,不得不感嘆曾國藩的聰明。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歐洲人真正愛上打習慣塹壕戰,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

這種聰明在當時中國的特殊國情下,最終也只能流為小聰明!

西方合格的近代軍隊,不僅要熟練運用火器,其實也十分強調白刃戰

沙俄名將蘇沃洛夫就曾有言“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一支士氣低落,一衝就散的軍隊,是無法承受近代戰爭常有的重大比例傷亡的。

自湘軍以後,裝備落後的清軍越來越依賴遠程殺傷,忽視士氣、白刃戰的培養

加上晚清相繼興起的湘軍、楚軍、淮軍其實都是“有槍才有發言權”的軍閥派系。將領們更不敢拿自己的“本錢”到消耗極大的白刃戰中去拼命。

甲午戰爭中,面對湘軍的繼承者、曾國藩學生李鴻章組建的淮軍,被日軍一個白刃衝鋒就能沖垮

很多中國人都關注甲午戰爭中中國海戰的慘敗。殊不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陸上的戰鬥其實輸的更慘,在交火中往往能跟對方達成平手,但一到刺刀見紅就一觸即潰。

士兵想著保全性命,將官們則想著保存實力,為李中堂在朝堂上說話留下底氣。這樣的軍隊,面對“勇氣過剩”的日軍,焉能不敗?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在勇悍的、敢於刺刀見紅的真正近代軍隊面前,什麼“結硬寨,打呆仗”都成了不管用的花架子!

塹壕戰,歐洲人比曾國藩晚了半個世紀!不得浪戰是湘軍保命關鍵


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非但不是什麼“踏實做事,老實做人”的心靈雞湯,而是一支有著近代裝備的前近代軍隊出於無奈所耍的一個滑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