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清朝皇帝為何要把陝西省這1個省劃分為5個省?

郭勝偉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王朝,在這個王朝,我們由盛轉衰,從萬國來朝淪落到一個小小的島國都能欺負的地步,當時清朝的統治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分區,西北地區也曾經是我國動盪最嚴重的地區,由於西北接壤境外,所以從漢朝開始,在西北這片土地上就一直戰火不斷,所有人都想牢牢把握住這塊寶地。


現在提起西北最容易讓人想起的應該就是陝西省了,陝西作為西北大省,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


我們先來了解下陝西省的歷史變遷

今日的西北五省區,包括了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分區,西北地區也曾經是我國動盪最嚴重的地區。

漢朝開始,這裡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抗的前沿陣地。漢武帝曾派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打通到西域的道路,為包抄匈奴、經營西域做好了準備;

唐朝時期,大唐和吐蕃、吐谷渾等在西北激烈爭奪;

  

到了明朝,西北地區是清朝和盟國各部激烈爭奪的地區。

因為長期的戰亂,所以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此地不能不重視,清朝的皇帝更是如此。

  

清朝皇帝為何要把陝西省這1個省劃分為5個省?


第一、西北戰略西進,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前進到河湟地帶,實現戰略意圖

總結歷史,認為西北的核心在河湟地區。

西寧,藏之鎖鑰,唐蕃古道咽喉,西北穩定吐蕃的重鎮。

銀川,西靠賀蘭山,依託黃河,陰山天險,後套重鎮,蒙回臟腑之地。

蘭州,西控黃河、湟水、莊浪河藏疆之咽喉,北依託黃河,蒙古高原、大漠遙控蒙古;東出鄂爾多斯臺地、黃土高原進入太原;東南沿隴山、渭河聯繫關中;南下可通過漢江進漢中出襄陽;沿嘉陵江、岷江直通巴蜀,座中而六聯;河湟戰略核心地位優勢明顯。

但蘭州關塞集中度高,險要有餘而繁華不足,需要加快蘭州經濟、社會特殊增長。

條件成熟後,西北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西安,西遷到河湟地帶,開始建設西寧--蘭州--銀川中心,陝甘總督西遷到蘭州。

河湟、河西走廊對西北戰略之重要,關係西北穩定,甚至國土安全。

這個區域非常脆弱,這個區域不能強大,威脅就一直存在。

失河湟將使藏疆蒙回一體,其中任何一家獨大後必然向南環形進攻。


2、為了製造區別,方便分而治之

清朝入關後,在關內繼承了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制度,不過為了方便管理,清朝將明朝時期的“兩京一十三省”進行了部分調整,將湖廣行省分為湖北和湖南;將江南行省分為安徽和江蘇,並撤銷南直隸地位;將陝西行省分為陝西和甘肅。

由此清朝在關內逐漸形成“漢地十八省”的格局。

  

分省目的不只是削弱地方勢力,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在各省製造區別,使各省相互制衡。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在關內的統治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何坐穩這江山成為清朝統治者首要考慮的問題。按理說為了加強管理,應該將這裡劃分得越細越好,但是西北五省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因此人口很少,加起來都不一定比東部普通省份多。

清朝時期,青藏、西域以及蒙古地區都成為清朝的領地,無需通過壯大陝西的力量來制約蒙古各部,因此分省勢在必行。

三、陝西分省,也有著經營新疆的考量在裡面

若陝西不分省,那麼西安和伊犁的距離則太過遙遠,這對於新疆的管理勢必非常不利。

關於新疆的地位,左宗棠曾指出: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

四、清朝高層對自己的統治一直很不自信

清朝擔心自己會被趕出中原地區,這樣的話,自己只能返回東北老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朝將一些比較大的省份進行拆分。

比如江南省,被分成了江蘇省和安徽省。湖廣省則被分為了湖南和湖北,至於陝西省,清朝皇帝很不放心。西北地區民風彪悍,李自成、張獻忠都是西北人,清朝擔心西北地區一旦再出現什麼風雲人物,那自己的江山就不穩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決定將陝西省大分家。


總結:合久必分,分久也必合,整個陝西地區的歷史變遷,也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整個組織重心的變遷與轉移歷史。曾經作為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存在,現如今,仍舊有落寞後的繁華與靚麗,儘管區域在縮小,但這裡作為曾經輝煌的要地,也成功將文化散播輻射到周邊各地。


路之意


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陝西和甘肅都是合併在一起的,當時它的名字叫做雍州,後又改為涼州。

等到東漢末年時,曹操統一西北後,鑑於涼州位置的重要性,且地盤又過大,所以將其一分為二,陝西變雍州,甘肅變涼州。

此後一千多年裡,這兩個地方主要以分裂為主,直到朱元璋統一天下後,他又將這兩個地區合在了一起,統稱為“陝西行省”。

當時,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因為西北地區面臨蒙古殘餘勢力的威脅,而明朝的首都又在南方。換句話說,明朝的軍政中心距離西北太遙遠,想快速打擊蒙古殘餘勢力比較困難,所以朱元璋需要壯大陝西的力量來制約蒙古各部,因此他才搞出一個大的陝西行省。



再後來,清軍入關後,基本上繼承了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行政區域制度,只不過為了方便管理,清朝統治者還是做了部分調整,他們將原來的湖廣行省拆分為湖北和湖南兩省;將江南行省拆分為安徽和江蘇兩省;同時將陝西行省拆分為陝西省和甘肅省。

當時,清朝統治者之所以將陝西行省拆分為陝西省和甘肅省,主要是因為蒙古各部已經被清朝征服,青藏、西域以及蒙古地區也都已成為清朝的領地,所以他不需要壯大陝西省來制約蒙古;相反,如果壯大陝西省,會讓西北地區擁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地方政權,這樣反而不利於清朝西北邊防的穩定。

也正因為此,等到康熙平定三藩,天下大局基本已定後,他特意將陝西行省劃分為陝西和甘肅二省,西安為陝西省會,蘭州為甘肅省會。

其中,陝西省的版圖和我們現在的陝西大致差不都,甘肅省的版圖除現在的甘肅省外,還包括現在的寧夏、青海東北部的西寧以及新疆東部地區。



再後來,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清朝終於消滅了準噶爾部,統一了天山南北地區。因為,新疆這片地區,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西域,一直都屬於是甘肅的輻射地,但面對這片新取得的疆土,乾隆又重新給他賜名“新疆”,並設立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

由此,西域這塊地方,也就相當於正式從甘肅被分裂出去,變成了新疆省。在這種背景下,原來的陝西行省及它的輻射地區,相當於就變成為甘肅、陝西和新疆這三個省。

接著,清朝為鞏固對青海和西藏的統治,在原本屬於甘肅的西寧地區,設立西寧府,專門用來管理青海各項政務,由此西寧逐步發展成為青海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後來青海建省後,西寧也就正式劃給青海,作為青海的省會。

再後來,清朝統治者為加強對內外蒙古的控制,又設立寧夏府,同時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由此寧夏也變為一個準省級的行政區域。

當然,在整個清朝,寧夏並沒有真正建省,雖然它的各項配置已經達到準省級,但歸屬還是甘肅,直到民國時,寧夏才正式獨立建省。

當然,不管怎麼說,寧夏在清朝時期,只能算是名義上還歸甘肅統管,實際上已經相當於從甘肅被划走。從這層意義上說,陝西行省就相當於是被劃分為陝西、甘肅、新疆、青海省和寧夏這五省。


我是趙帥鍋


曾經的陝西省和清朝之後的陝西省算是今非昔比的存在,陝西的成名早期要屬西周時期開始,當絕大部分人類活動都侷限於陸地之時,富饒肥沃的內陸地區便是居住繁衍的最佳場所。

當初以“陝原”作為分界線,此線之東便為陝東,剛開始交給周公管轄,反之稱為陝西,當時被交給召公管轄。自此,陝西的地名就沿用至今。儘管數千年過去了,但是現如今的的陝西已經成為了一個省份,並非地域性統稱了。

陝西的歷史變遷

首先從唐朝時期在這裡設立陝西節度使,此地由地域性統稱也最終變為行政區劃,宋朝時期將其變更為陝西路,就是為了特意標註此地的戰略位置。

到元朝時期,大約公元1286年,最終在這裡將其確定為陝西行省,並且進一步擴大其管轄範圍,後來在明朝時期確定為陝西省。時隔不久,又將其更正為陝西布政使司,清朝時最終確定為陝西省並明確行政區劃,將其一分為5,自此沿用至今未曾改變。

陝西地區之所以如此受重視,就是因為此地是我國古代先祖炎帝和黃帝的故鄉,稱這裡為中華文明的發祥起源地也毫不為過,同樣此地也在歷史上被多次確定為都城所在地。

正式被劃分為5,實際上是康熙皇帝在1677年將平涼、慶陽,以及臨洮、鞏昌,四地劃分開來,最終整個龐大的陝西省,也分別將劃出出的這幾部分,併入甘肅,青海,寧夏以及新疆等地。

為什麼最終要將陝西省一分為5?

其實就不得不聽陝西省的歷史變遷。

陝西作為曾經極其繁華的政治、經濟中心,自然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佈局定位,如果將首都定在這裡,自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一步步成為抵禦西北蠻夷的重要關卡。

明朝時期作用最為顯著,也相當於對於中央的一道重要保護屏障,從朱棣遷都開始,也在這裡派重兵駐守,當然是不肯放棄這塊攻守兼備的絕佳之地。

明清時期最大的區別,不僅僅是朝代的更替,同時也意味著兩個不同民族掌權帶來的行政區域的變遷,整個大明王朝算是漢族的天下,而大清朝則是滿族為貴,為了能夠合理有效的管轄漢族居民的居住地,自然很有必要明確行政區劃。

當時的陝西地區面積過於龐大,如果不將其合理有效的劃分,必然威脅到清朝皇室的正統地位,人為的對此進行分割,也就是為了削弱其政治經濟影響力。

最終與明朝相比,清朝的疆域顯然更遼闊,相比較之下大清朝具有更強的民族包容性,針對西北邊疆地區,他們有更強的控制力。

當然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對於新疆地區的統治,就不得已將陝西地區進行劃分,同時也是進一步為了制約管理新疆,多點協同,也極大的降低了過於中心化集中化的風險。

合久必分,分久也必合,整個陝西地區的歷史變遷,也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整個組織重心的變遷與轉移歷史。

曾經作為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存在,現如今,仍舊有落寞後的繁華與靚麗,儘管區域在縮小,但這裡作為曾經輝煌的要地,也成功將文化散播輻射到周邊各地。

時代在變遷,曾經分出去的土地,也逐漸在互聯網態勢下,逐漸被打破地域壁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域限制將不再是阻礙我們交流和溝通的主要瓶頸。


大國布衣


談到中國西北地區,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陝西,它可以說是我國西北部經濟、文化等領域中最為出色的省份之一。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的陝西和今天的陝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今天的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和山西都曾是陝西的一部分,直到清朝,陝西才開始慢慢被分解,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五個省份。那麼為什麼清朝統治者要將陝西分成五個省份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在被分解之前的陝西曆史。

其實在中國還分九州之時,陝西和甘肅等地被稱為雍州,到了漢朝,雍州又被取了一個新名字叫涼州。可到了東漢末年曹操掌權的時候,曹操認為涼州地盤太大不好管理,就把涼州分為兩個地區,一個叫雍州,一個還叫涼州。

其實這兩個省份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甘肅和陝西了,而後在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甘肅和陝西又繼續分分合合,直到清朝才被徹底分開。那麼明明陝西的地區劃定明明已經延續瞭如此之久,為何到了清朝統治者就突然想要把它分成那麼多塊了呢?

下面就來說說陝西被劃分成五個省的原因。

其一其實是為了鞏固清朝入關之後的統治。我們都知道,中國眾多朝代的統治中,佔漢文化始終占主導地位,所以當滿族獲得國家主導權的時候,內心其實是相當不自信的,害怕此時的權力會被奪走。

所以,為了穩固自身對國家的統治,自清朝建立之後便拆分了不少地域面積廣闊的省份,比如江蘇省和安徽省,以前其實統稱江南省;還有湖廣省,也被拆成了湖南和湖北。至於面積廣闊還出過不少剽悍名人的陝西,自然也逃不了被拆解的命運。其二則是防止蒙古反清實力的膨脹,畢竟滿族是從東北發家的,而西北主要是蒙古族的地盤,為了轄制蒙古,清朝必須分散陝西地區。總的來說,分省其實就是清朝為加強國家管理而使用的一種手段。

其三再來講講清朝統治者是如何拆分陝西省的。

為了防止當地居民的強烈抵制,清朝統治者決定逐步分解陝西。第一步就是設立了左右兩名布政使分區域來管轄陝西地區,為之後先將陝西劃分成兩省做鋪墊。等到百姓慢慢適應之後,統治者便抓住時機將陝西分成了陝西和甘肅兩個地區。

隨後,清朝如法炮製,用委派官員管理或實地考察的方式來逐步分解陝西,而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將新疆、寧夏劃為自治區,最後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五省的狀態。

雖說陝西被分成了五塊,但是陝西此地依舊是這五塊當中各方面發展最好的地區,另外,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五省當中的新疆其實只有一小部分時從陝西分出去的,所以新疆也不能完全說是古代陝西地區。就社會影響和意義來看,將陝西分成五省來治理其實還有利於根據各地發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使全國各地更平均、平穩地發展。


舊時樓臺月


可能有網友在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的時候感到非常的費解,因為陝西現在不就是一個省份嗎?而且地的面積還有地理位置都是固定的,為什麼說陝西會劃分成5個省呢?

其實說陝西省劃分為5個省一點兒也不嚴謹。準確說是將陝西省的權力中心慢慢的延伸劃分5處,並非是將陝西分割成了5個省。

說劃分的話,應該是指的是從地理還有政治管轄權上的具體分割。

那麼陝西省劃分為5個省,這個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當年元朝滅了宋朝之後,土地統治疆域可以說是空前之大,元朝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也就制定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與中國之前的郡縣制相結合,從而更為的完美解決了區域統治的問題。明朝繼承元朝的衣缽之後,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畢竟方便國家的管理。

當時明朝雖然將蒙古統治者趕出了中原之地,但是並沒有消滅。而朱元璋又將國都定在南京地區,與蒙古軍隊相距甚遠,中央不能夠直接壓制蒙古的發展。

當時明朝統治者也就想到了,安排一個地方政權壓制蒙古的發展,而如此的一個任務也就交給了陝西省。

為了讓陝西省能夠有充足的力量對抗蒙古,所以就將中國古代的涼州地區統歸於陝西管轄,也就是甘肅以及西域等地,如此的一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當時陝西省本身足夠強大,以陝西省的力量就足夠壓制住蒙古軍隊的發展,穩定明朝的西北邊疆。

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之時,陝西省是漢人地區最大的一個省份。若是一直長期單獨存在的話不利於清朝的統治,畢竟清朝是屬於關外的少數民族,本身的軍隊力量不是很強大。

如果陝西這個地方政權長期存在的話,萬一發生了反叛之事不方便清朝統治。

陝西省曾經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遏制蒙古的發展,但當時蒙古已經被清朝統治者所征服,所以巨大的陝西存在的意義就沒有必要了。

清朝為了自己西北區域統治的穩定,平定三藩之亂後也就將陝西省劃分為了甘肅和陝西兩個行省,並且將西安定為了山西的省會,蘭州定為了甘肅的省會。

後來清朝統治者平定了準格爾叛亂之後,直接將現在的新疆青海等地歸到了甘肅的管控之下。

畢竟新疆和青海兩個地方的地域面積都比較大,若單歸於甘肅管理的話也不好治理,乾隆也就將青海還有新疆單獨劃了出來,並且以新疆命名為省份。

而後來也將青海這個地方劃歸了出來,設置了西寧府對此進行管轄。

後來清朝又為了遏制蒙古勢力的發展,設立了寧夏府,也就是後來的寧夏省的前身。

在建國之後寧夏省又被單獨劃了出來。

總結的來說,最開始的陝西省被分成了甘肅省,還有陝西省。而甘肅省又劃分了成了青海,寧夏,新疆,甘肅這4個省份,所以才有了乾隆將陝西劃成5個省份的說法。

但是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嚴謹。


夏目歷史君


首先,西北戰略西進,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前進到河湟地帶,為實現戰略意圖,西北由陝甘分成陝西省和甘肅省。

清,總結歷史,認為西北的核心在河湟地區。西寧,藏之鎖鑰,唐蕃古道咽喉,西北穩定吐蕃的重鎮。銀川,西靠賀蘭山,依託黃河,陰山天險,後套重鎮,蒙回臟腑之地。蘭州,西控黃河、湟水、莊浪河藏疆之咽喉,北依託黃河,蒙古高原、大漠遙控蒙古;東出鄂爾多斯臺地、黃土高原進入太原;東南沿隴山、渭河聯繫關中;南下可通過漢江進漢中出襄陽;沿嘉陵江、岷江直通巴蜀,座中而六聯;河湟戰略核心地位優勢明顯。

但蘭州關塞集中度高,險要有餘而繁華不足,需要加快蘭州經濟、社會特殊增長。條件成熟後,西北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西安,西遷到河湟地帶,開始建設西寧--蘭州--銀川中心,陝甘總督西遷到蘭州,河湟、河西走廊對西北戰略之重要,關係西北穩定,甚至國土安全。

其中,陝西省的版圖和我們現在的陝西大致差不都,甘肅省的版圖除現在的甘肅省外,還包括現在的寧夏、青海東北部的西寧以及新疆東部地區。 再後來,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清朝終於消滅了準噶爾部,統一了天山南北地區。因為,新疆這片地區,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西域,一直都屬於是甘肅的輻射地,但面對這片新取得的疆土,乾隆又重新給他賜名“新疆”,並設立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 由此,西域這塊地方,也就相當於正式從甘肅被分裂出去,變成了新疆省。在這種背景下,原來的陝西行省及它的輻射地區,相當於就變成為甘肅、陝西和新疆這三個省。
接著,清朝為鞏固對青海和西藏的統治,在原本屬於甘肅的西寧地區,設立西寧府,專門用來管理青海各項政務,由此西寧逐步發展成為青海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後來青海建省後,西寧也就正式劃給青海,作為青海的省會。 再後來,清朝統治者為加強對內外蒙古的控制,又設立寧夏府,同時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由此寧夏也變為一個準省級的行政區域。 當然,在整個清朝,寧夏並沒有真正建省,雖然它的各項配置已經達到準省級,但歸屬還是甘肅,直到民國時,寧夏才正式獨立建省。 當然,不管怎麼說,寧夏在清朝時期,只能算是名義上還歸甘肅統管,實際上已經相當於從甘肅被划走。從這層意義上說,陝西行省就相當於是被劃分為陝西、甘肅、新疆、青海省和寧夏這五省。


大老二爺


因為任性,哦不,因為好管!

今日的西北五省區,包括了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分區,西北地區也曾經是我國動盪最嚴重的地區。

漢朝開始,這裡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抗的前沿陣地。漢武帝曾派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打通到西域的道路,為包抄匈奴、經營西域做好了準備;

唐朝時期,大唐和吐蕃、吐谷渾等在西北激烈爭奪;

北宋建立後,西夏又成為處於西北的心腹大患;

到了明朝,西北地區是清朝和盟國各部激烈爭奪的地區。

因為長期的戰亂,所以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此地不能不重視,清朝的皇帝更是如此。

清朝時期,陝西被分為山西省和甘肅省兩個行省,隨後甘肅省南部劃入青海,北部分出寧夏省,西部則有部分地區併入新疆。

很多人說清朝拆分省份是為了防止地方叛亂,方便管理。那麼西北省份如此之大,為何不分得更細一些而只是分出5個省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為了製造區別,方便分而治之

清朝入關後,在關內繼承了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制度,不過為了方便管理,清朝將明朝時期的“兩京一十三省”進行了部分調整,將湖廣行省分為湖北和湖南;將江南行省分為安徽和江蘇,並撤銷南直隸地位;將陝西行省分為陝西和甘肅。

由此清朝在關內逐漸形成“漢地十八省”的格局。

關於將省份拆分方便管理,出發點沒有問題,但西北的省份,即使拆分後面積也相當大,為何不進行再次的細分呢?靜夜史認為:

分省目的不只是削弱地方勢力,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在各省製造區別,使各省相互制衡。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在關內的統治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何坐穩這江山成為清朝統治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特別是西北地區,歷朝歷代的遊牧民族政權,基本都是佔據西北然後窺伺中原的,甚至就連李自成也是在西北掀起狂風驟雨最後顛覆了大明王朝,所以這裡的穩定關乎清朝的全局。

按理說為了加強管理,應該將這裡劃分得越細越好,但是西北五省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因此人口很少,加起來都不一定比東部普通省份多。

如果將西北省份分得過小,各省的力量將會變得異常脆弱,不僅沒有西北境內相互制約的作用。面對周邊的蒙古部落,也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抵禦。一旦西北爆發戰事,因為各省面積太小,力量太弱,勢必會很快被消滅,這樣西北局勢就會很快陷入被動。

所以朱元璋將明朝時期的甘肅行省和陝西行省進行了合併,合稱“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使陝西成為一個超級大省。

不過清朝時期,青藏、西域以及蒙古地區都成為清朝的領地,無需通過壯大陝西的力量來制約蒙古各部,因此分省勢在必行。

清朝時期的分省,也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先分出甘肅,再分出青海,最終達到一個相互制約和鞏固西北的平衡的局面。

2、為了增加西北軍事力量,威懾蒙古

清朝分割陝西,除了懼怕陝西地方勢力過大,影響帝國的穩定外,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壓縮蒙古區域,

清朝時期,通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終於徹底消滅漠西蒙古準噶爾部,解決了威脅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在解決蒙古問題的過程中,清朝採取了和親、拉攏以及武裝攻打的多種方式,最終大獲成功。

但是,因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被清朝征服的時間不同,因此和清朝的關係也有遠有近,簡單說來,對清朝來講,漠南蒙古最親,漠北蒙古次之,漠西蒙古更次之。

關係遠了,就不放心,就需要防範,這一點清朝皇帝很清楚。

而西北地區,向北可達漠南漠北蒙古,向西可直逼漠西蒙古,因為漠西蒙古佔據了西域以及整個青藏高原地區,所以陝西更像是插入漠西蒙古的楔子。

很危險!

所以必須對陝西有所加強。如何加強,就是分省!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分出一個省,就意味著多一套行政班子和軍政系統,意味著在西北的實力就多一分,也就是對漠西蒙古的威懾就多一分。

因為長期的不信任,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但是實際上清朝一直在算計如何有效削弱漠西蒙古,鞏固清朝的統治。

在這裡,分省除了多了軍事力量,鞏固了西北的邊防外,還多出了好幾個行政中心,比如蘭州。

這個行政中心有什麼作用呢?當然有,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獨當一面,分擔西安的西北重鎮職能。

我們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尤其是西北,這意味著古代的各省面積不能太大,否則就難以管轄。而多出一個政治中心,意味著清朝可以多出一個省的管轄面積。清朝時期的甘肅,包含了新疆、青海和寧夏的一部分,面積相當大,如果將甘肅省和陝西省加起來,西安勢必難以管理,而加上蘭州則順理成章。

漢地十八省的面積由此得到擴張,漢地的擴張,意味著蒙古範圍的縮小,通過此消彼長的變化,清朝有效削弱蒙古,實現了西北的穩定。

另外,陝西分省,也有著經營新疆的考量在裡面。若陝甘不分家,那麼西安和伊犁的距離則太過遙遠,這對於新疆的管理勢必非常不利。

關於新疆的地位,左宗棠曾指出:“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

所以,陝西分家實際上也有經營新疆的考慮,這和壓制漠西蒙古的目標不謀而合。同時新疆又有阻擋沙俄的作用,這使得陝西的分家有了更為深層的意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strong>


靜夜史


首先,西北戰略西進,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前進到河湟地帶,為實現戰略意圖,西北由陝甘分成陝西省和甘肅省。

  • 清,總結歷史,認為西北的核心在河湟地區。
  • 西寧,海藏鎖鑰,唐蕃古道咽喉,西北穩定吐蕃的重鎮。
  • 銀川,西靠賀蘭山,依託黃河,陰山天險,後套重鎮,蒙回臟腑之地。
  • 蘭州,西控黃河、湟水、莊浪河河谷及河西走廊,控藏疆之咽喉,北依託黃河,蒙古高原、大漠遙控蒙古;東出鄂爾多斯臺地、黃土高原進入太原;東南沿隴山山谷、渭河河谷聯繫關中;南下可通過漢江進漢中而出襄陽;沿嘉陵江、岷江直通巴蜀,座中而六聯;河湟戰略核心地位優勢明顯。
  • 但蘭州關塞集中度高,險要有餘而繁華不足,需要加快蘭州經濟、社會特殊增長。
  • 條件成熟後,西北政治、軍事中心由關中西安,西遷到河湟地帶,開始建設西寧--蘭州--銀川中心,陝甘總督西遷到蘭州。
  • 河湟、河西走廊對西北戰略之重要,關係西北穩定,甚至國土安全。

  • 這個區域非常脆弱,這個區域不能強大,威脅就一直存在。
  • 失河湟將使藏疆蒙回一體,其中任何一家獨大後必然向南環形進攻。

第二步,固疆。為了加強新疆地區統治,繁榮、穩定西域,進而向西拓展,甘肅省培養甘肅新疆省。待甘肅新疆省能自立了,建立新疆省。西北分為三個省。

  • 新疆是甘肅擴張,拓展,培植髮展起來的。因此,和陝西甘肅分家不一樣。
  • 秦和隴是陝甘核心地區,隴首先向東拓展,逐步建立了陝西。
  • 陝西向東拓展建立王朝,向西拓展又擴張了甘肅。
  • 甘肅不是新疆向東拓展而形成的,反而是陝甘向西擴張納入的,因此,新疆省是由甘肅分出的。
  • 這一點必須明確!首先必須承認甘肅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區,是中華民族的根!
  • 只有承認新疆是由甘肅省分出的,才能理清從屬關係,也就是說歷史上新疆是甘肅的,是中華的。
  • 如果反過來就很嚴重!
  • 新疆的繁榮、穩定是西進戰略的重要環節,謀大州必須經略新疆,伊犁成為重要的開拓重鎮。
  • 西安,已經不具備西北戰略中樞功能,同樣不具備開拓西域的功能。
  • 使用同樣模式培養地區政權的還有福建臺灣省。

第三步,穩藏。陝甘總督入蘭,逐步培養西寧,由西寧代理現青海各項政務。西寧逐步發展成為青海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

  • 甘肅省培養、撫植西寧,建立青海省,藏形成兩個大的行政區,在穩定西藏做出巨大貢獻!
  • 甘肅省同時保留甘南藏區自治州,保留隨時挺進玉樹、昌都地區之便利。
  • 在文化上始終支持甘肅臨夏拉卜楞寺在藏的學術地位。
  • 高度重視藏納入中華之見證,歷史重要見證文物,武威白塔寺的保護!

  • 甘肅省分為三省。
  • 西寧,海藏鎖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 青海省在維護國土安全和全國環境安全方面據有重要特殊功能!

強化對蒙戰略通道額濟納和後套地區的政治、軍事、交通。著力培養額濟納為前進蒙政治中心烏里雅蘇合通道的重要支點地位,培養銀川在後套的政治中心地位,寧夏(今寧夏及蒙西部)省成立,甘肅到此一分為四。

  • 建國後,寧夏重新劃歸甘肅及再次成立寧夏自治區,蒙西劃歸內蒙是後話。
  • 在對回族問題上,甘肅省無論從清、民國還是現在,始終支持甘肅省臨夏自治州在中國回族聖地及”小麥加”的地位和肯定。
  • 始終保留平涼、慶陽聯繫關中,遙指正太線到太原的便利。
  • 始終保留甘肅與外蒙地界直接相連的通道的便利。

甘肅省在近代為西北地區各族繁榮、穩定、文化交流,西北國土安全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歷史也同時證明,戰略核心西移到河湟所作出的成就。同樣說明甘肅如果被嚴重弱化的巨大風險。

  • 甘肅省行政區域雖然被嚴重分割,但青疆寧得到穩定,已經成長為西北各區域的穩定局面。
  • 甘肅省始終撐控西北的幾大戰略要地和交通要塞。其在西北五省居中而控,座中六聯的戰略核心地位,不僅僅在政治、軍事、交通、水利上。

這就是西北戰略西進,一省分五省(包括蒙西)的歷史過程。原因歷史進程已經給出答案!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眾所周知陝西省現在是我國23個省之一,但在歷史上,陝西省是包含了今天西北地區好幾個省的。

陝西得名很早,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周成王時期,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之名就此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陝並不在今天的陝西,而是在河南陝縣。 很長一段時間內,陝西只是一個地理區劃,類似於江南這種,而不是行政區劃。直到宋朝初年設陝西路,陝西才真正成為行政區劃。


元朝開創行省制度,設立了陝西四川行省,後來分建陝西行省與四川行省,這是陝西建省的開端。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將元朝的陝西行省和甘肅行省合二為一,造就了一個龐然大物——山西布政使司(相當於省),區域涉及到今天的陝西、甘肅、青海一部、新疆一部以及寧夏五個省級行政區。

不過到了清朝初年,這個龐大的省份又被清朝拆解陝西省和甘肅省,後來再次分割,甘肅省南部劃入青海,北部分出寧夏,西部則有部分併入新疆。 明清對於陝西省的態度迥異,也反映出明清陝西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在明朝,陝西省是西北重鎮,是明朝抵禦蒙古肆虐西北的一部重棋,建立這麼一個大省,就是為了方便統籌糧草軍備,與西部蒙古展開曠日持久的攻防戰。

但陝西省這麼大,明廷不怕尾大不掉嗎?自然還是怕的,所以明朝在山西省設立了兩個布政使,分割陝西的行政等權,防止地方反對中央。 而清朝屬於異族入關,面對人口龐大的漢族總是擔心漢族造反,所以明朝的兩京十三省,清朝能分就分,江南省分設安徽、江蘇,湖廣省分設湖南、湖北,陝西被一分為二也實屬正常。 清朝還有一個與明朝不同的考量,就是清朝疆域的西界遠比明朝要西,為了加強對西北新疆這些地區的掌控,必須要有一個足夠職能的大城市鎮著,統籌相應事務。 看地圖就知道,西安離新疆太遠了,不論是清初對準噶爾的征服還是之後的治理,中心的偏移都很不利,所以後來陝甘總督是駐在蘭州的,更能夠輻射新疆。



時光機影影


陝西作為我國周漢唐文明的發祥地,影響華夏民族幾千年。而歷史上陝西行省(陝甘行省)並不侷限現在的區域,面積最大的時候包括今天的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區、青海省和內蒙區,到清朝時期逐步分開,那麼清朝為什麼要把陝西分開呢?

首先,分省是穩定青藏高原局勢的需要。清朝雖然取得了對青藏高原的控制權,但是政權合一很久的西藏地方擺脫中原朝廷控制的傾向也是有的,而且青海的蒙古部族也很有實力。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不適宜清軍大規模駐紮,只能就近屯兵,形成對西藏地方的威懾力。

於是清廷決定把駐青海大臣設在湟水中游盆地的西寧,當時的西寧市甘肅的一個城市。通過在西寧建立穩固的據點,清廷逐步控制青藏高原少有的農業生產區,就是湟水谷地。經過分析,可以確定從陝甘行省劃出西寧及周邊區域給青海有利於中央政府對大藏區的管理。

其次,分省是鞏固對伊犁地區統治的需要。當時的伊犁地區分佈著漠西蒙古和回部大小和卓勢力,清朝的統治極不穩定的。而且清軍的死對頭噶爾丹的勢力在其中。這幾股勢力很有可能導致清廷失去對伊犁地區的控制,如果伊犁局勢不能穩固,叛亂將會威脅整個西北安全。

如果問題擴大,可能會出現連鎖反應,青海、西藏和蒙古地區的貴族勢力就會有叛亂的想法。對於人口不佔優勢的滿清政權來講,很有可能造成政權傾覆。通過分省,朝廷派重兵和得力干將掌握甘肅入疆通道,加強對甘肅和伊犁地區的軍事介入,並充分利用各方勢力不和,加上幾場大戰,逐步站穩腳跟,取得對伊犁等主要城市和農墾區域的控制。

第三,分省是清朝打擊蒙古各部反清勢力的需要。隨著元朝統治的衰落,蒙古各部的勢力逐步分散在西北、青海、內蒙、外蒙和東北等地。清朝能從東北興起,除了滿清自身的武力,也有滿蒙結盟的作用,尤其是其最主要的盟友科爾沁部組成的蒙古八旗對於清朝初期的向外擴張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蒙古各部和清朝朝廷也不是鐵板一塊,如歷史上的林丹汗和噶爾丹與後金(清)的關係並不好,多次爆發戰爭。漠北蒙古也長期舉棋不定,俄羅斯的勢力也已經深入到遠東。可以說對於清朝的安危來講,蒙古地區僅次於直隸省。

從陝甘行省分出的寧夏和內蒙古的部分區域,距離朝廷的中心比較近,把上述區域劃分出去,有利於在漠西和漠南蒙古之間增加一個緩衝區,加大兵力,可以有效威懾廣大的蒙古地區,具備保住漠南,打擊漠西,爭取漠北的優勢。

第四,分省是清廷有效對漢人分而治之的需要。清軍入主中原,並逐步掌控全國,但滿族人口比主要民族漢族要少很多,為了防止漢族省份人口和麵積過大,一旦出現反叛,清軍很難撲滅。分省之後,面積減小,人口減少,對朝廷的威脅明顯減少。

最後,陝甘兩地歷史上多次出現回民叛亂,清廷分省很有可能有加強陝甘兩個大省的軍力,加大打擊回族分裂力量的考慮。

有人說陝甘行省分出來的省份也包括新疆,因新疆與甘肅相鄰,也很有甘肅的一小部分劃給了新疆。元朝時設立的陝西省(陝甘行事)到清朝逐步分成五省,是當時的統治者基於當時國內形勢做的考慮,總體看,分省不是削弱反而是加強管理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