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小说《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著


《一九八四》如雷贯耳,相见恨晚。

村上春树的《1Q84》仿效其书名;

王小波的《黑铁时代》有致敬成分,王小波还说:“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发条橙》作者说“多一个人看《一九八四》,就多一份自由保障。”

钱钟书评价:“他的政论、文评和讽刺小说久负盛名,至于其文笔,有光芒,又有锋芒,举的例子都极巧妙,令人读之唯恐易尽。”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 〔英〕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是英国作家,他出生于印度,受教于英国,1921年被任命为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后因痴迷写作辞去公职;1927年回到英国,流浪四年;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不幸负伤。

他于1948年创作这本小说,他认为极权社会不久到来,因此把当年1948的后两位颠倒了一下,小说取名《一九八四》。他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用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时代,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这部“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小说,用冷酷的笔调刻画一个到处有“电屏幕”监视的“大洋国”。大洋国政府所有职能集中在四个部门:“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和平部”负责发动战争,“仁爱部”负责施加酷刑,“富裕部”负责攫取压榨。“思想警察”无处不在,民众别无选择接受“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理论。

说实在,这本小说阅读起来令人不适。然而,恰恰是这种不适,令人警醒与深思。

乔治·奥威尔实在是天才,这本小说也不需要过多评论或解读,静下心,好好看,足以。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被拍成电影,影片于1984年10月10日在英国上映。


“老大哥正在看你”

小说里,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故事发生在大洋国。

大洋国的最高领袖是“老大哥”,他的头像印在钱币上、邮票上、书籍封面上、旗帜上、海报上、烟盒上,更别说无处不在的“电屏幕”。“老大哥正在看你”,那双眼睛总是盯着你,声音也总是萦绕在你耳边。

戈德斯坦很久以前是几乎和老大哥平起平坐的领导人,后来参加了“反革命运动”,被判死刑,神秘逃脱,之后成为头号卖国贼,几乎所有罪恶都指向源自他的教唆。

在“仇恨周”定时开“仇恨会”,“仇恨会”播放戈德斯坦对dang的恶毒攻击,人们迅速上升到狂热状态,上蹿下跳。“两分钟的仇恨会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不是被迫参加,恰恰相反,你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

在大洋国,“年过三十的人几乎都会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会日夜监视,如果偷听到危险言论,他们会向思想警察告发。“通过侦察队之类的组织,他们都被系统地训练成无法管教的小野人,但又不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任何反对dang的倾向。恰恰相反,他们崇拜dang及dang相关的一切。”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小说的主角温斯顿在“真理部”工作,他的父母早就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洗运动中“消失”,连同妹妹。他所在的部门是“记录司”,工作是按照指示去更正材料,他只是更改者之一,并不清楚细节,只了解大概。所有更正的材料集中校对之后,印刷品或文献会重印。

“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过去都被改得与现在完全一致。如此,dang的每一则预言都有文献证明是正确的,凡是与当前需要相抵触的,无论是新闻或发表的意见,都不允许留有记录。所有的历史都是重写本,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擦干净彻底重写。此行为一旦完成,就再无可能证明发生过任何篡改之事。”

dang有句口号:"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正统就是无意识”

“真理部”的主要工作不是重建过去,而是给大洋国的公民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这个庞大机构有很多分支,其中在“研究司”工作的赛姆是位语言学家、新话专家,他是编撰《新话词典》的众多专家之一。

他告诉温斯顿,他负责形容词的部分,正在让语言定型,也就是除了这种语言,人们不再使用其他形式的语言。他说他不是在创造新词,而是在消灭单词,“消灭单词是件很美妙的事。当然,动词和形容词多余的词最多,不过名次里也可以去掉几百个,不仅仅是同义词,反义词也一样。”

赛姆越说越兴奋,新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词汇在逐年减少的语言,全部目的是缩小思想范围。“到最后,我们将会让思想罪变得根本不可能再犯,因为没有单词可以表达它。每种必要的概念都将由一个单词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个单词的意义有严格的限定,其他次要意义将被消除、遗忘……年复一年,词汇量越来越少,意识的范围也越来越窄……语言完美之时,便是革命完成之日。”

赛姆最后总结:“到二〇二五年,可能还会更早一点,所有旧话中真正的知识都将消失,过去所有的文学都将被摧毁……正统意味着不去想,不必想,正统就是无意识。”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图为温斯顿


“他们的拥抱就是一场战斗”

温斯顿属于已婚,妻子叫凯瑟琳,他们在一起不过十五个月。“dang不允许离婚”,“婚姻唯一被认可的目的就是生下为dang服务的后代”。凯瑟琳给性生活起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制造孩子”,另一个是“我们对dang的义务”,导致后来温斯顿每到指定日期就心生恐惧。他们没制造出孩子,凯瑟琳最后同意放弃尝试,很快他们就分居了。

一天,他上班去洗手间时碰到一位摔倒的黑发姑娘,他不由自主走上去搀扶她,收到她秘密递过来的一种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爱你”。自从看了这张神秘纸条,他活下去的愿望徒增。

一周后,他们在饭堂碰到,他们暗暗约定下班后在胜利广场见面。在拥挤的人群中,姑娘贴近温斯顿,用几乎不动嘴唇的低语告诉他约会的地点:乡村的树林中,那里没有电屏幕,但也存在窃听的危险。

温斯顿问她:“你那么年轻,你比我小十到十五岁吧,像我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可吸引你的?”

姑娘说:“是你脸上的某种东西,让我下决心试一试。我能分辨出谁不是他们的同类,我一见到你就知道你反对他们。”

姑娘叫朱莉亚,26岁,她在“小说司”工作,负责运作并维护小说写作机,是机械行家。她清楚小说的生产全过程:从计划委员会发布总指令,到修改组完成最后润色。她甚至在“色情科”工作过,里面的工作人员全是未婚女孩。她形容这类书一共六种情节,翻来覆去互相抄袭。

她自称和几十个“核心党员”约会过,经验老道。温斯顿说:“你有过的男人越多,我就越爱你。”他们扯掉制服,结合了,“他们的拥抱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

朱莉亚对伦敦周围的乡村了如指掌,安排来回的路线,约定见面的暗号。

后来,为了方便约会,温斯顿找到了藏身之所,他租了查林顿店铺的楼上小房间。查林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自称老伴已去世,变卖东西勉强度日。小房间原是他自住的,没钱装电屏幕。温斯顿提出租房间他爽快答应,多赚几个钱求之不得。

这间房子成为温斯顿和朱莉亚的温柔乡。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图为朱莉亚


“兄弟会不可能被消灭”

传说“兄弟会”是戈德斯坦领导。一天,核心党员奥布莱恩邀请温斯顿来他家,朱莉亚也出现了。奥布莱恩有特权关掉电屏幕,温斯顿也掏心说:“我们相信存在某种密谋,某个秘密组织正在进行反dang活动,您也参与其中。我们也想加入,为它工作。”

奥布莱恩告诉他们,兄弟会确实存在,成员无法认出对方,任何一个成员所认识的其他成员也是寥寥无几。他们加入后会有联系人,接到命令,服从命令。联系人经常换人,如果被捕,他们会招供,但也没什么可招供的,能出卖的无非是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如果幸存下来,可能会变成另一个人,“我们的外科医生能把人改头换面,让人再也认不出来。”

奥布莱恩说:“兄弟会不可能被消灭,因为它不是一般观念中的那种组织。将它的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除了这种信念,你再没有别的可以依靠了。你无法获得同志的友爱,也得不到任何鼓励。最终被捕后,也没有人来营救你,我们从不营救自己的成员。”

奥布莱恩通过“掉包”的方式给了温斯顿一本禁书,“从这本书里你们会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真正本质,以及要用怎样的战略来摧毁它。读完这本书,你们就是兄弟会的正式成员了。”

在查林顿店铺约会时,温斯顿终于有时间翻开这个书,扉页印着:《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伊曼纽尔·戈德斯坦/著。

这本禁书的内容很长,可以说是作者的思想精华了,详述了第一章“无知即力量”和第三章“战争即和平”,唯独没提到第二章“自由即奴役”的内容。这是一个迷。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图为奥布莱恩


“痛苦面前没有英雄”

温斯顿读禁书给朱莉亚听,听着听着朱莉亚睡着了,温斯顿也随即睡去。双方醒来是晚上八点半,他们聊着,忽然一个冷酷声音从他们身后传来。他们发现房间的版画后面是电屏幕,他们被捕了。这时他才醒悟过来,查林顿是思想警察。

温斯顿被关进了“仁爱部”的牢房。他见识了各种囚犯,他发现“世界上没有比身体的痛苦更痛苦的事了。痛苦面前没有英雄。”

他经历无穷无尽的审讯,罪行名目繁多,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招供。“招供无非是种形式,酷刑才是实实在在的。”他供认所有罪行,“他仅仅变成一张要他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嘴,一双要他签什么就签什么的手。他现在唯一想知道的是,他们想要他招供什么罪行,这样他就能在恐吓来临之前迅速供认。”

没想到,奥布莱恩出现了,他负责审讯温斯顿。

奥布莱恩问他,过去存在哪里?

温斯顿说,存在档案以及个人记忆,但dang不可能控制个人记忆。

奥布莱恩说,现实只存在于人的记忆,而且它不在个人的头脑,因为个人的头脑会犯错,会消亡。“它只存在于dang的头脑中,dang的头脑是集体的,也是不朽的。无论什么,只要dang认为是真理,那它就是真理。你不可能看到现实,除非凭借dang的眼睛。这是你必须学习的事实。”

温斯顿被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他问为何不把他彻底毁灭。奥布莱恩说,如果你投降,一定是出于你的意愿,“我们要改造他,控制他的思想重塑他。我们要扑灭他心中的一切邪念和幻觉,把他争取到我们这边来,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发自肺腑地、全心全意地站在我们这边来。”

奥布莱恩强调:“旧时独裁主义者的命令是‘你们不许这样’,极权主义者的命令是‘你们必须这样’,而我们的命令是‘你们就是这样’。”

奥布莱恩告诉他,朱莉亚背叛了他,很迅速、很彻底站到他们那边。“她的反叛、欺骗、愚蠢、肮脏的思想,一切都被我们从她体内熄灭了,她已经脱胎换骨,像教科书那样完美。”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


奥布莱恩把温斯顿的改造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理解和接受。

他和温斯顿进行对话,明确告诉他,第一,权力是集体的,个人只有在他不再成为个人的时候才拥有权力;第二,权力是对人的权力,是对身体的控制,更重要是对思想的控制。“权力就在于对别人施加痛苦和屈辱,权力就是要将人的思想撕得粉碎,然后再按照你需要的模式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

奥布莱恩说,“旧时代的文明都标榜自己建立在博爱或公正的基础上,我们的文明则建立在仇恨的基础上。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恐惧、愤怒、狂喜、自贬之外,不再有别的情感。其他所有情感都会被我们摧毁,所有。”

奥布莱恩说,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就是“dang越强大,就越不能容忍异己。反抗力量越弱,专制程度就越严酷。”

温斯顿说不可能,他认为这样的世界没有生命力,不可能持久。

奥布莱恩说,“难道你还不明白个体的灭亡不算灭亡吗?dang才是永生不朽的。”他让温斯顿去照镜子:“你是人类精神的守护者,你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把衣服脱掉。”

温斯顿看着镜子的自己,他的身体已经全垮掉了,他的精神也被摧毁。他哭泣:“我没有背叛朱莉亚。”

之后一段时间,温斯顿没有遭受酷刑,甚至改善了伙食。他什么都接受了,开始自我再教育,他等待被枪决。

一天,他发了一个梦,被恐惧惊醒,他听到自己大喊“朱莉亚!我的爱人!朱莉亚!”这一句叫喊暴露了“他思想上已然投降,但希望内心深处不被亵渎。”

奥布莱恩出现了,他说:“你在进步,在思想上已无大碍了,但在感情上毫无长进。”随即,他被送去大家闻风丧胆的“一〇一房间”。


一九八四: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小说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


“一〇一房间有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奥布莱恩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因人而异。而对温斯顿来说,最可怕的恰恰是老鼠。

温斯顿的全身被控制住,奥布莱恩让他看装置里的老鼠,告诉他,笼门拉开,这些饥饿的老鼠会扑到他脸上撕咬,直到他死亡。千钧一发,温斯顿狂叫起来:“咬朱莉亚!别咬我!”


“他热爱老大哥”

之后,他被释放了,甚至有了一份挂名的闲差,收入比以前还高。他在公园碰过一次朱莉亚,朱莉亚的脸上多了一条长长的疤痕。

朱莉亚直言不讳:“我背叛了你。”

温斯顿说:“我也背叛了你。”

朱莉亚说了一番话,最后说:“你在乎的只有你自己。从那以后,你对那个人的感情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们沉默分开。

小说的结局,“灵魂洁白如雪”的温斯顿终于被枪决。临死的一刻,他才发现,他终于战胜了自己。

“他热爱老大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