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烟火里的男孩


这主要是太史公司马迁造成的。司马迁因为上书为李广之孙李陵求情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因此对朝廷,对汉武帝心有怨恨。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这种怨恨到了几乎变态的地步。太史公在书中将汉朝的敌人以及朝廷打压杀害过的人都十分同情,写的都凄美壮烈,而对于汉朝的正面人物多有贬斥,顶多也就是客观描述。所以读完史记就会让人感觉失败者如项羽、韩信、李广等都让人觉得惋惜,而对于成功者如刘邦、陈平、吕后等则显得都十分小人。

汉武帝时期真正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是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对他们没有贬低也没有褒扬,只是客观记录了他们的战绩。李广虽然资历老,但受到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打压,鲜有出头的机会,而仅有的几次战役不是遭到围殴,就是迷路,一直没有立功,最后落得自杀的结局。司马迁对李广遭遇十分同情,而且司马迁又是为了维护李广之孙遇到的迫害,所以对李广自然又美化吹捧了不少。

随着时光的流逝,流传下来的只有文字,由于司马迁的《史记》名气非常大,书中记载的史实自然也就为大家最熟悉,久而久之,被司马迁描述的十分勇猛有才略却又不得志的李广名气就超过卫青和霍去病。所以后世一提到汉朝的大将军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李广,而不会去研究史实考证卫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也一样被人当成了赞颂李广的了,加上李广早年又被人叫做“飞将军”,因而更让人坚信了这句诗是描述李广而不是卫青。


足下三尺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品味一下,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谁呢?不把王昌龄本人喊出来,估计是不会有定论了。

前面一句说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指的是“进攻”,形容远征的将士们还没回来,作者感叹的也是战士出征之苦。可后面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似乎又有点“防守”的意思,只要有“龙城飞将”在,胡人的马又怎可能吃到阴山以南的草呢?

如果单纯指的当年汉武帝时期彪炳的战绩,突入匈奴龙城的自然是大将军卫青无疑了;可是后一句似乎又完全不同的意味了,颇有些坐镇一方,守一方百姓,胡马不敢前行的那种震慑力,这与一直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作战的卫青便完全不同了。反而与曾经做过太守的飞将军李广颇为契合。

更重要的是“飞将军”这个称呼历来用得最多的也是李广,却极少用在卫青的身上,所以,在水一白来看,也认为《出塞》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而不是卫青。


水一白聊历史


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歌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一是被认为是李广,但是现在却有人认为说的是卫青。究竟是李广还是卫青呢?

第一,“龙城飞将”绝对不是指卫青

持卫青说的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到过龙城,而卫青则有过龙城之战。

我简单说一下卫青的龙城之战。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汉武帝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图寻歼匈奴主力。在这次反击战中,三路无功,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奇袭龙城,歼敌七百余人。龙城是匈奴人的祭祀之地,每年五月,这里都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

然而,因为卫青有过龙城之战,而认为“龙城飞将”是卫青则大谬不然。为什么呢?首先,卫青从来没有过“飞将”的称呼或绰号;其次,龙城之战,在卫青所指挥的战役中,是最不起眼的一次,不具有代表性。后来卫青发动的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战役规模及战果均远远超过龙城之战。用一个毫无代表性、且战绩甚微的龙城之战,来称呼卫青为“龙城飞将”显然是荒谬的。

第二,李广才有“飞将军”的绰号

《史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为什么李广会被称为“飞将军”呢?主要是因为他作战勇猛凶悍,剽掠如飞。在担任边关守将时,李广有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比如有一次李广率一百名骑兵,遭遇数千匈奴兵,他沉着冷静,下令下马故意休闲状,匈奴人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李广趁敌不备,策马闪电出击,射毙一匈奴头目。匈奴人慑于李广之勇,终究不敢进攻,最后引兵而去。

再比如李广射石的故事,这是老幼皆知了。石头都能射穿,何况区区肉身呢?因此,李广的名声,有一部分原因是匈奴人吹出来的,因为匈奴是一个极度崇尚勇士的民族,而李广之勇,盖世无双,因而才获得“飞将军”的绰号。在战场上,他骑着马就像一阵风飞过,他发的射一飞出就百发百中,“飞将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第三,“龙城”是从卢龙城演化而来

我前面引用《史记》,李广是在镇守右北平时,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共计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匈奴人不敢前来骚扰,边关烽燧不惊。那么右北平是在哪呢?

西汉时的右北平,辖地大致是唐代的营州,治地为卢龙。数千年来,卢龙一直是个重要的军事重地,最初称为卢龙塞。《三国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方舆纪要》记:“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龙塞,攻破景州。”

唐代天宝年间设有十大节度使,在北平及东部有范阳节度使与平卢节度使。后来范阳节度使领龙卢军,称为卢龙节度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卢龙战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并非匈奴的龙城,而是源于卢龙。因此,在宋代王安石编的《百家诗选》中,王昌龄的这句诗是:“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四,唐代“龙城”一词,有时泛指边关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一词,本是源自“卢龙”,但也不是全特指卢龙,有时泛指边关。在唐代诗歌里,“龙城”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不能将其认为是特定的某个城。不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东北部的边关,大致是唐代“卢龙节度使”的辖区,包括北平一带及辽西,汉代李广守卫的右北平也是属于这一范围。

唐代王绩的诗《在边》:“雁城霜雪苦,龙城冠盖稀。”长孙无忌的“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可以看到,雁门关与龙城对应,都是重要边塞。所以把王昌龄诗中的“龙城”理解为卫青所攻打的匈奴人的祭祀地,这是经不过推敲的。

第五,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不止王昌龄的诗

为什么说“龙城飞将”不是卫青而是李广呢?因为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只有王昌龄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别的诗找到例证。

比较早的一首是南北朝时吴均的《战城南》:“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唐代温庭筠《伤将军》:“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

唐代幽州,或卢龙是一个外患比较深重的地区,契丹、奚等胡患甚重。因而王昌龄的龙城飞将,就是希望能有李广这样的名将,守卫这块汉代为右北平的地区,也守卫整个大唐的疆域。李广虽然在开疆拓土上功绩不如卫青,但是在悍卫疆土仍是功劳巨大。从王昌龄的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侧重点在于守,而不在于攻,这更证明“龙城飞将”是指让匈奴人“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李广李将军。


君山话史



李广的战绩确实不如卫青、霍去病。但后世文人皆歌颂李广,却没有人歌颂卫霍。尤其是唐宋时期。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中有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卢纶诗中有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诗宋词中,不但没有一首歌颂卫青。相反,卫青被文人鄙视👎

大文豪苏轼评价卫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认为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青,嗜好是舔人痔疮。唐代诗人王维认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于受天子的宠幸——卫青是刘彻的小舅子,刘彻又是卫青的小舅子。

而没有裙带关系的李广,年少时万夫莫当:汉文帝时,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七国之乱时夺得敌人军旗,立下头功。

汉武帝时,李广只能干苦活、累活,充当炮灰。

能立下战功的活,全交给卫青。卫青第一次上战场。以李广军为诱饵,吸引匈奴主力。而卫青乘虚而入,直捣匈奴老巢。

李广全军覆没,被判死刑。赎为庶人,若无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怎能立下奇功?

这是李广一生唯一一场败仗。也是卫青第一场胜仗。

假如是卫青吸引匈奴主力,李广直捣黄龙。全军覆没的就是卫青。立下奇功的就是李广。若卫青被追究责任时,李广一定会言明,是卫将军吸引敌人主力。自己才能趁虚而入。卫青虽然全军覆没,依然功不可没。

但卫青却把功劳全部据为己有。

唐诗中的龙城是指卢龙城,李广曾镇守的右北平以内,现今河北省卢龙县。飞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肯定是指飞将军李广!


杨朱学派


“龙城飞将”所指对象,历来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卫青,有的说是李广,也有的说指的是卫青和李广两个人,能给出准确答案的恐怕只有作者王昌龄一个人。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最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这首《出塞》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评价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也是唐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尤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兼具深沉和豪迈之情,历来为人称颂。

龙城飞将=李广

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这首诗,诗中的“龙城飞将”一般被理解为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以抗击匈奴著称,被誉为“飞将军”,他知名度极高,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出镜率很高,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说的就是李广;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讲的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

正因为如此,“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龙城飞将=卫青

但也有人提出,“龙城飞将”指的是另一位西汉名将——卫青。

卫青与李广生活在同一时代,即西汉最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受到汉武帝格外信任,多次率军远征大漠,出击匈奴,为西汉开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贡献,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与同时期的霍去病并称“帝国双璧”。

卫青对匈奴的首次出击是奇袭龙城,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但历史学家尚不明确龙城是现在的哪一处地方,但卫青带兵深入险境,直捣龙城,取得对匈奴作战首胜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后人提起龙城,往往会联想到卫青的战功。

不论是李广,还是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匈奴对两人十分敬畏,王昌龄感慨说如果“龙城飞将”至今犹在,一定可以挡住胡人的进攻,不教他们度过阴山。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李广、卫青的知名度和战绩,都符合“龙城飞将”的威名。

由于“飞将军”的绰号太过响亮,大多数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少数人则认为李广没有奇袭“龙城”的战功,既然提到“龙城”,说的应该就是卫青。

实际上,如今语文教科书对“龙城飞将”的注释是最合理的:“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李广两个人。


从更广泛的涵义来理解,“龙城飞将”是借代汉朝众多抗匈名将,并不特指哪一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近日有网友提问,记得上学读此诗时,老师说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指汉将军李广,联想到另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说的李广。

但是后来读史发现,李广老打败仗,怎么还会如此夸他?对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的是谁,历来是有争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


在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元光六年获取并为车骑将军,出上古,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龙与笼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此处赞的是大将军卫青。在汉匈持续百年大战中,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首战也是成名战就是奇袭龙城。匈奴的龙城本是祭天之城,《汉书》记载,“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卫青攻打匈奴宗教圣地,对匈奴一族的震慑力巨大。


卫青一生对匈奴作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横扫匈奴王廷,战绩远非李广能比。卫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龙城之城则是汉军对匈奴作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特指卫青用兵如飞一般神速。

此处赞的是飞将军李广。作为西汉抗匈名将,李广在对匈奴作战中立下大功,此后连年戍边。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太守。汉武帝时驻守右北平,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这是“龙城飞将”为李广的最好说明。


李广有射杀“射雕手”经历,数次匈奴围困,都凭精湛射术死里逃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对他射术的注解。虽最终因迷路,未完成战略任务而自杀,但李广威名远播大漠,“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指他的箭术,并非指他的战绩。

那么王昌龄心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呢?大家应该可能都会想到是卫青。但

是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是李广呢?因为李广的传奇经历和强悍的人际射能力让很多人都对他有了崇拜之心。而且李广在防守匈奴方面是大有功劳的。


“汉之飞将军”称号,并不足以说明李广就是“龙城飞将”。为何?因为在历史上,“飞将”并非固定特指某人。打开史书,叫“飞将”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广,还有吕布、单雄信、李克用、向宝……

这些飞将或用兵神速,或箭术高超。由此可知,“飞将”并非李广专有,只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飞将”是李广。最重的是,纵观李广戍边和作战经历,他从没有到过龙城。又何来他是“龙城飞将”一说呢?


江水趣谈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单以王昌龄这首诗而言,“龙城飞将”指的无疑是李广。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广的地位远胜卫青,描写李广的诗文比比皆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颂卫青的诗句吗?没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这个奴隶出身的名将。最有名的便是苏轼评价卫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苏轼看不上七战七捷的卫青,是因为觉得卫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飞黄腾达完全是靠他姐姐卫子夫上位,同时古代的文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将军——李广。

王维也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因于运气好,而李广却成了郁郁不得志的代表。

历史上的卫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大败伊稚斜单于,战功赫赫。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称完美人臣的化身。

卫青的首战匈奴便是龙城大捷,而李广从未到过龙城,“龙城飞将”按理只能是卫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这里歌颂的就是李广——这个箭术高超的飞将军。


心向青山


龙城飞将到底讲的谁,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不论你说是谁,都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们也没办法把王昌龄叫出来让他告诉正确答案。

所以,在这里我只分别举例,不能给出答案,老规矩,先看下全诗。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

认为“龙城飞将”是指李广,理由很简单,司马公在《史记》中为李广冠以“飞将军”的称号: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飞将军就逐渐简化成飞将,这里就不细表了。

再加上李广难封的悲催境遇,和后世文人怀才不遇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古诗词中,凡是要抒发怀才不遇等心情的时候,大家都会用上李广的典故,特别是在唐朝,几乎所有诗中,飞将、飞将军,都是专指李广的。

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六》的末句:“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这就等于是指名道姓说李广了,白居易后来也在《白氏六帖》中对此作注,说“李广骁勇,匈奴号曰飞将”。

捎带一提,飞将通常指李广,但并非只有李广是飞将,三国吕布、隋末单雄信、唐末李克用等人,都被称作过飞将。

卫青

认为是指卫青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龙城之战。

这一战由汉武帝亲自部署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其中就包括了卫青和李广两位,但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而卫青就比较牛了,直捣龙城,斩敌700余人。

你可能会说,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大军,这才斩首700余人而已,但你要知道,这一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汉武帝也不会亲自部署,而且四路大军中,其他三路都是经历过很多战争的大将了,卫青确实第一次率军出征。

龙城之战,可以看做是卫青的成名之战,当然,也多亏了同行的衬托。

因此,以龙城代指卫青,似乎说得过去。


龙城

龙城在哪里?

历史上(唐朝以前),叫龙城的地方海了去了,如南北朝诗人刘孝绰《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一诗中,写道:

“寄语龙城下,讵知书信难。”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者的家乡是彭城(徐州),所以龙城应当是代指家乡彭城。

再如唐朝柳宗元作《柳州寄京中亲故》一诗,同样是写家乡亲人的诗,题目中就点明了柳州,但诗中也有龙城:

“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但更多时候,龙城是指胡人的都城,如唐朝沈佺期《杂诗三首》中写道: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里就明显是指胡人都城了。

如果你查阅百科,会发现龙城还有更多所指,如匈奴祭天之处、也可以代指帝都、甚至可以直接代指匈奴。

而宋朝王安石所编撰的《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中,把“龙城”作“卢城”,清朝阎若璩考证李广当年镇守的右北平,就是卢龙,因此卢城+飞将,理所应当指李广。

这咋说呢,反正除了这两个版本,我没见过其他作“卢城”的说法,也没办法考证,只能说如果真是卢城,那就可以拍板认定是李广了。

龙城飞将

还有一种观点,说龙城、飞将是共用了卫青、李广的典,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不值一提。

地名+人物连用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常山赵子龙、美国特朗普,但这都是指一个人,拆开来指两个人,没有这种用法,这就好比把诸葛亮和梅西放在一起,正确说法是琅琊诸葛亮,阿根廷梅西,但你要说琅琊梅西,就显得很傻了。

所以,龙城飞将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卫青+李广。

小结

龙城飞将到底指谁,没有定论。

但我个人认为是李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无论龙城还是飞将,都跟李广扯得上关系,卫青却只有一个“龙城之战”。而这一战虽然是卫青成名之战,但并非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战役,历史上更没有将卫青称为飞将的习惯。




也可自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王昌龄的《出塞》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这里面的“龙城飞将”普通大众一般认为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但是其实“龙城飞将”究竟是谁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1、“龙城飞将”的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龙城飞将”是指李广,根据《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汉之飞将军,避之。”。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说诗中的“飞将”指李广显然是成立的,问题就是龙城这个地方了,因为史书上匈奴的龙城李广根本没有去过,龙城飞将从何谈起。有人认为,李广任职的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所以龙城是卢城的误写,这点不大能够服众人。

第二种说法:“龙城飞将”是指卫青,因为根据汉书记载龙城是匈奴的一个地方,《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在这个龙城留下功勋的是卫青,同样是《汉书》记载卫青:“元光六年获取并为车骑将军,出上古,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也就是龙城。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卫青可没有飞将军的称号,“飞将”从何而来,虽然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号称“飞将”,但是却没有确实的史料证实卫青被称为飞将,所以也难以服众。

第三种说法:“龙城飞将”是分别指卫青和李广,“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既然两个人都不能同时满足条件,干脆加到一块算了,这个想起来好像也符合诗的意思,脑洞不可谓不大,但是有个问题就是“飞将”指李广没问题,“龙城”指卫青未免有些勉强,卫青虽然在龙城大捷,但是用“龙城”来指卫青也太牵强了,这并不是他最大的功绩,并不足以指代他,而且也没有这种用法。

2、“龙城”到底是哪个城

从以上三种说法,我们其实可以用来反推,卫青肯定不符合,因为他就没有飞将这个称呼,卫青李广被并列称为为“龙城飞将”显然也很牵强。那么只有两个可能,要么王昌龄用错了典故,要么就是龙城另有所指,是一个和李广有关系的城市。

事实上“龙城”和李广确实很有渊源,李广其实就出生在“龙城”,如果是这样“龙城飞将”就能说得通了,因为古代把姓氏和出生地同时用来指代一个人很常见,比如柳下惠就是柳下人、段合肥就是合肥人。

那么为什么说李广出生在“龙城”呢,《史记》和《汉书》均记载李“李广,陇西成纪人也 ”,而唐代的笔记记载“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也就是说汉代的时候李广从行政区域划分应该是成纪县的人,但是到了唐代行政区域已经发生了变化,李广的出生地,在唐代已经属于陇城县,而陇城县又叫龙城县,所以“龙城飞将”连起来就是龙城县的飞将军之意,很明显说的就是李广。

综上所述,龙城飞将本来说的就是李广,根本和卫青没有任何关系。


长安西北夜读史


个人认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李广。

第一,飞将之称号始于李广。

《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閒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赢得“汉之飞将军”之号在于其击退匈奴,令匈奴闻之胆寒,避之数岁,不与其战,为边境赢得了数年的安宁。

还有其为上谷太守时,天天与匈奴打仗,公孙昆邪曾说其才气天下无双。

《史记》中又载有他因为追击射杀汉宦官之射雕人,领一百骑兵深入匈奴险地,又将计就计,解鞍以待匈奴,令对方真疑为诱敌之兵而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脱离险境。

其勇猛卓绝令当世之人敬佩不已,如汉文帝曾叹其生不逢时,如生于汉高祖刘邦之时,定是封侯之人。

而后世文人亦多有以诗歌颂其高超武艺者。如陈陶《塞下曲》“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射虎群胡伏,开弓绝塞闻。”崔道融《题李将军传》“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明代的卢楠《赠李金吾口号》“汉家飞将李将军,三十承恩靖虏氛。马蹀金微横朔气,箭传青海动燕云。”等等,热情赞美其射术本领的高强,

当然也有诗人以李广之典来比拟彼时友人从武职者,如唐代的郎士元有诗《送李将军赴定州》“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首句即用了李广典来指代所送之人李将军。取得二人同为李姓,因而有此联想。

又如上文提到的卢楠,其诗即赠一位李金吾的皇家侍卫,这类情况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其中我们看到卢楠在诗中点出了“飞将”李将军。

将李广与“飞将”联系在一起的诗句还有如宋代的李镇《咏古》诗中所云“翩翩李将军,鸣弦压由基。馀威震戎虏,谈笑静边陲。……目视汉飞将,弃弃轻如遗。”又如宋代的刘克庄在咏李广诗中却云:“飞将无时命,庸奴有战勋。谁怜老卫尉,身属大将军。”其他如“生希李广名飞将,死慕刘伶赠醉侯。”“古来李飞将,命也谁怨尤。”“弧矢威盈塞北屯,汉家飞将气如神”(《读李广传》),

可见,飞将与李广几乎属一体(古诗中也有称李陵为飞将的)。

更有一些诗歌中把飞将军与卫青做比较,如清代的洪亮吉有诗《杨无敌》:“李无双,杨无敌,两名将,光简策。君不见,一既值卫青,一复逢王诜。陈家谷,遂杀身,数奇亦似飞将军。”诗中将宋代名将杨业与李广并提,即是肯定了二人的本领高强与同情二人遭遇的不幸。诗中提到了卫青,是作为李广的比对对象出现的,而飞将军却指命途多舛的李广。

又有诗句如“君不见飞将不侯终已矣,古今人惜李将军”,这是明代的高源《燕歌行次唐人高适韵》一诗中的诗句,而高适在其《燕歌行》末句云“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源感叹李广战功赫不得封侯的不幸,高适感叹征人守边之苦而思及体恤兵卒的李将军。

由此,我们也可从文人于诗中用李广之典与卫青之典看其寄予心志情感的区别。

正如上述所言,提到李广,或赞叹他的战功武艺,或感叹其有功不得封赏的命运,或肯定他体恤兵卒的行为等等。

而卫青出现在诗歌中,从未指向他是飞将这一称号,除有赞扬他的战功外,又多与帝王恩遇联系,如“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可怜卫霍大将军,提师十万净边尘。出塞阴山系骄予,归朝原庙荐高勋。”“汉家卫霍论功日,令人却忆李将军。”“望中车马多如云,卫青新拜大将军。”“麒麟高阁标名,大将军卫青”等等。

李白对其功绩似乎并不高看,甚或有讽刺之意,如其在《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一诗中云“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显然,在李白看来,卫青大将军的名头有欺骗的成份。

而对于李广,李白则是充满同情的,在他的《古风》诗中云“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又有“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之诗句点出了李广不被重用的委屈。

那么在本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来看,指向李广的可能性更高。

首先是《出塞》的前二句体现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写秦汉时边地多被侵扰,致使征人守边长年不得归乡,表达了其深切的同情之感。由此而发抒后二句的感慨。

后二句含义复杂, 即有对统治者将非其人,致使边患难定,而真正有才之将却不能镇守边疆,平边靖国的批判之情;

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将领出现,震摄外敌,靖边守土的爱国企盼;

更是照应首二句,如有李广这样的飞将让敌人胆慑心惊,兵卒们想来也就可以归乡团聚了,表现了作者体恤民生的政治家情怀。

因此,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以王昌龄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他们渴望立功边塞,封侯济世,他们关切民生,体恤民情,却多数在政治仕途上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也就生发出与李广一样“难封”的怀才不遇之感。

至于“龙城”一词在诗歌当中则多泛指敌方城池,加之古诗中龙城一词与卫青同时出现甚少,可见古代诗人并不以此为怀古故实。

 要之,本诗之飞将当指李广,即使被理解为泛指善战的将领也是由李广的原义延伸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