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

每天拍摄生活趣事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00多位皇帝,在封建思想统治下,这些皇帝君王死后的墓葬是特别的,他们会在生前就找人看好坟墓,然后命人修建,修建完毕等自己去世之后使用,一般君王皇帝的坟墓都会建的特别豪华而且面积巨大。那么等皇帝去世之后封闭地宫的工匠是怎么出来的呢?

古代是不是真的要将工匠全部殉葬?

根据《史记》记载,修建始皇陵时,丞相李斯一共征召了80万人修陵,皇陵直到秦始皇去世都没有修建完毕,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完工之后,胡二世为了防止皇陵被盗,将一些参与构建皇陵的工匠都被活埋在皇陵当中。

因为这些负责设计皇陵的工匠是最了解皇陵的人,要是他们将皇陵的消息散播出去,或者自己起了歹念,回来掘盗,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于是这些工匠就成了殉葬品,除了二世皇帝胡亥之外,成吉思汗和慈禧也都大规模的将工匠殉葬。

但“人殉”之风早秦朝时就已经被废除了,而秦王在后世又被打上暴君,因此汉代之后大多数的帝王都不采用工匠殉葬,他们准许工匠出去,可前面的工匠都走了,最后负责关门的工匠怎么办呢?

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办法有二种!

第一种:拐钉钥匙

民国的时候孙殿英因为军费紧张,把慈禧的墓给打开了。但是皇家的墓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打开,墓口有一块大石头,无人能打开,但是也不敢用炸药。后来孙殿英发现一条细缝,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原来这些细缝叫拐钉钥匙,它可以将石头慢慢的放倒,而且不用人为操作,而且因为这一个手法太过于厉害,都没有人知道!

而这套“拐钉钥匙”的设计就是为了日后陵墓完工之后,工匠能够活着出来所设计的。在最后一刻把门封上的时候,可以先关上一扇门,自己站在门外将这条石栓跟着门一点点倾斜,最后两扇门合拢时刚好把门锁死。当门关上的时候正好锁住的时候,这个时候只需要一把“拐钉钥匙”就可以在门外锁上门,同时也可以把门打开。

这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二种:就是自来石的设计

首先,自来石设计的石门上面没有锁和栓,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究发现,石门的门轴上下都是球状的,而且两扇门中间相同位置都有一个凹起的槽。

关闭石门前,石匠利用石条,将它放置成倾斜状态,利用两者的配合石门关上了,这是利用了石条、滚珠、槽这几种简单的东西就将门给关上了,而且这扇门从外面是打不开的。


总结:虽然我们看待历史,会选择性的去歌颂古代帝王或朝代的丰功伟绩,但同样的,还是那句老话:伴随着一代帝王的登基,多的是累累白骨与血流成河。而有些秘密,也随着生命的消逝,被永远的掩埋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千百年后被后人所知,却也只能感叹一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路之意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后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里,用作从墓室里面栓锁住墓室大门,以防止盗墓贼轻易的进入,而这名留下来的工匠最后会因为墓室里缺氧而死。当然也有聪明的工匠会秘密地在墓室里留下个出口,最后从这个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残忍的事情再次发生,聪明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拐钉钥匙”的工具,这种“拐钉钥匙”能从墓室外面把墓室里面的栓锁落下,从里面将墓室封闭,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又防止了盗墓贼盗墓!

而“自来石”的发明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当皇帝下葬之后,从外面关闭墓室大门,墓室里面的“自来石”会从墓室里面自动将墓门锁死,这也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

当然,这些工匠都算运气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这些工匠的命运就悲惨了,例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动用70万劳工,当陵墓建造完毕之后,为了保住陵墓里的秘密,参与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进了陵墓中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门吃饭的玩意,反正是饿不死。

但,作为封闭地宫的工匠,工作总是战战巍巍,小心翼翼,因为一个搞不好,就给帝王殉葬了。在历史上,就有记载,给秦始皇建地宫的工匠,最后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来盗墓者。

后来,帝王们是不让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将墓门设置巧妙,要保证最后一位出来后,墓门上锁后,很难打开。这如何做到?

三个字:顶门石。

说起顶门石,不得不说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门后面设置一道独特的装置,在最后一位工匠出来,墓门缓缓关闭,再也不能从外面打开,除非炮轰。

这个独特的装置,就叫“顶门石”,也叫“自来石”。将这块石头立到墓门靠墓里那一侧,离门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让顶门石底部在一个凹槽里面,随着墓门关闭后,有工匠通过装置慢慢把顶门石拉近,最后顶住墓门。

此后,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墓门了。这是工匠们伟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为了自我保护设计出的绝招。

自从有了顶门石之后,工匠们再也没有被殉葬在墓里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被挖掘之后,就看到了顶门石。

总之,后来顶门石就成为了王侯将相墓室的标配了。当然,主要就是为了防范盗墓者。

另外,为了防止盗墓,在墓门口设计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头,让盗墓者无法穿越重重石头,打开墓门。

当然,到了近代之后,盗墓变得容易了,因为炸药出现了。无论多么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开,就没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盗墓炸墓,那是违法的。

只是,那种缺德事,现在政府不组织去挖掘罢了。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墓地损害,国家允许进行抢救性挖掘。仅此而已。

(地宫工匠)

还是现在好,身有一艺,不怕吃不上饭,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险。这才是工匠们应该有的待遇。


蓝风破晓


皇帝下葬后,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两种下场。一种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会被杀死,成为皇帝的陪葬;另一种则是皇帝仁慈工匠们能够活下来。

历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杀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赢政在出巡途中于沙丘驾崩,两个月后秦始皇棺木运回咸阳,在临潼下葬。然而根据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后宫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没有放过当过给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参与修建陵墓内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自有过人的办法出来,他是从外面封闭地宫,这就是墓门防盗机关设计—自来石。

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当中,发明了一种可以从里面自动锁住墓门的机关。当皇帝下葬后,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后的工匠来关闭幕门。

当工匠从外面把墓门缓缓关闭的时候,门后的自来石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于设计这时候会刚好卡在门后的卡槽里面,把木门死死地顶住,这样就可以从墓门外面封闭陵墓大门,工匠也活了下来!

这种自来石是天然的石头,呈长条状,一般是两边宽中间窄,高度约1.6米,重量大约在几百斤左右,因此用他来锁住的墓门很难打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挖掘明定陵时,有两扇1.8米宽,3.3米高的石门,大门关着,从门外面并没有任何锁子或者门栓住东西,但是石门推不开,之后,专家用手电筒从门缝里看到石门是被一块石条给顶住了。

知道了原因,经过专家几次实验,专家用铁丝绳套加木板才打开石门,石门打开后,专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了球状,然后在石门中间门缝位置凿了一个凸起的槽,最后在门内地面上距离石门不远处再凿一个洞,最后一名工匠出来前,会把自来石放到门内地面的槽洞上,然后让它慢慢地倾斜,当关上石门后自来石就会顺着球状轴移动到石门的石槽内,从而工匠就从外面彻底的关上墓门。

如此巧妙设计的自来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让睡在帝陵里面的皇帝能够安心的享受地下的荣华富贵,毕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银财宝的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历来都是盗墓者对帝王陵墓不断盗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处乱挖,找不到墓门,之后,找来了当时修建的工人,对他严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诱,搞清楚了墓道门的位置,但是他没能手工打开墓门,最后只能一包炸药炸开了墓门!

古代工匠用他们智慧发明了很多墓门机关,自来石只是其中之一,他们用这种巧妙的设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为盗墓者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致敬!


南山居史


古代皇帝是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而他的墓地也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操作,虽然许多皇帝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们希望江山永固,自己永远活着,但是,长生不老之术未免又太过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皇帝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开始了自己墓地的建设,因为他们觉得活着的时候风风光光去世了,也得风风光光。


不管皇帝是寿终正寝还是抱病而亡,皇帝死后都由他的后人来主持葬礼并下葬,那么皇帝墓穴中的最后一名工匠是怎么出来的呢?

皇帝下葬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金银珠宝,陪葬物品,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皇帝墓穴里的最后一名工匠,按照常理来说,就是封死在里边儿,因为这名工匠他知道皇帝锁门之地,而且对里面的东西数目一清二楚,万一引来盗墓贼怎么办?


对于这一点,那些皇家人士早就想到了,所以最后一名工匠是没有出口的,就等于所以皇帝陪葬在里边,或者说去世以后,把他的尸体弄出来另埋他处,对于这一名最后一名工匠来说,他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命该如此,但是无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听之任之 ,但是有的工匠还是比较聪明的,他在设计之初就给自己留了后路,比如他们在封锁墓门的时候会借助其他的物品或者是方法,把墓门先固定住,他们首先会在两扇木门上进行打孔,然后再把一种拐钉钥匙套在门石条上!


他们在关墓门的时候会轻轻的移动抵住门的石条,然后墓门就会慢慢的打开了,接下来他们就可以逃离了,当墓门完全关闭之后他们再把拐钉钥匙慢慢的向前拉,最终整个墓门就完全锁死了。这种办法是那些木匠们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后来这种方法被皇室得知了,因此这些工匠还是难逃一死。毕竟一旦木匠们这样做了,那就代表着皇陵的门形同虚设,这是极不安全的。

总结:古代的工匠虽然聪明,但是由于出身低微,一直被那些皇帝贵族操纵着,所以自己也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一般听之任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实属无奈,但是也有例外,据说是为慈禧太后修建墓地的最后工匠就逃了出来,后来被孙殿英所恐吓收买,最终找到了,进入慈禧太后墓穴的方法。最后大肆挖掘,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


佳宁谈历史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我国古代皇帝下葬,除了秦朝时期的工匠们会被迫殉葬以外,之后的一些帝王下葬都不需要工匠殉葬了,而且他们封锁墓门的方式也很特别。

皇帝下葬当天,除了扛夫,还有高举旗伞的引幡人,拿着烧纸和旗帜等的仪仗队,负责念诵经文的和尚道士和奏哀乐的乐器队,最后跟着的是皇室宗亲和所有官员,声势极为浩大,这些人要走到陵墓的台阶才停下,最后由扛夫和封锁墓门的工匠们进入陵墓里,给皇帝下葬。

那么下葬以后,最后一个工匠又是怎么出来的?

第一种是利用自来石

工匠事先在陵墓门内放入一块巨大的石头,当皇帝的棺木被抬入陵墓,要封闭墓门时,工匠就将门外和巨石等重的物体撤掉,这时运用杠杆原理,门内的大石头就会滚下来,刚好封住了墓门,利用杠杆原理,工匠们会在墓门上安装机关,当他们关上门以后,门就会自动从里面锁死。

第二种运用封门石

工匠在墓门里面设计一个斜坡,斜坡的凹槽处放着一个石球,当工匠关墓门的时候,凹槽处的石球一受力,就会顺着斜坡滚下来,正好卡在门上,就能够把墓门牢牢锁死了,这个办法在宋元时期被运用得最多。

第三种拐打钥匙

到了明清时期,工匠们设计出了特别的钥匙,叫“拐打钥匙”,工匠们封锁墓门时,先把一扇门关上,然后在外面拨弄条石,让条石倾斜移动,最后死死卡住两扇门,人们从外面就再也打不开墓门了。

所以,在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下,很多负责封锁墓门的工匠都能够顺利出来,而不用殉葬。


旧时光老影像


自古以来,几乎每位皇帝从登基开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关于秦始皇陵我们至今都没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会有无数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价值百万,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会命令工匠在设计时增加无数机关。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机关不外泄,皇帝下葬时这些工匠们也会成为陪葬品,永远留在地下,这样就没人知道陵墓内的构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几乎没有能够出来的。



不过也存在一种说法,工匠是可以从墓穴中出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特殊结构保证了最后一个工匠能够从墓穴中出来。之所以会让工匠从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为明朝有个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个墓穴中,因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谁先去世,不论谁去世了,都需要将这个们关上再打开,就需要一个了解门开关的人。再者是因为工匠的手艺需要流传下去,如果工匠们都殉葬了,那么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会大大减少。



所以为了保证工匠们能够出去,在明定陵中发现了一种“自动门”的装置,这个自动门的原理非常简单。在石门上和地上都有两条缝隙,在地面的缝隙上有一块石头,如果石门完全关闭的,这块石头恰好能够抵在这两个缝隙上,从外完全打不开石门。那么工匠是怎么从这样的装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会完全关闭石门,将石门半开着,然后把巨石压在石门上,等到工匠出去后,巨石会随着石门的关闭,满满地往下滑,直至上下两端都恰好卡在缝隙中。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工匠们因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时候,还打造了一个秘密通道,确保他们自己能够逃出去。关于这一种说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后,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从陵墓中逃出来了,并成为帮助孙殿英进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以史正衣冠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自古以来,皇帝都会给自己建造死后的住所,也就是地宫。而建造地宫首先需要设计地宫图,其次便是招工人。

古代时建造地宫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抓来的,或者是死刑犯,其实没有人想为皇帝建造地宫,因为建造地宫的人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毕竟这是皇帝死后的住所,为了避免有人泄露地宫图,前来盗墓,打扰皇帝休息,因此在地宫完成后,就会让这些设计地宫、建造地宫的人殉葬。

没有人想死,这些建筑工人更不想死,他们都有家人,而且几乎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所以他们在建筑地宫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让自己能够逃出地宫。

这个后路就是“自来石”,也就是汉白玉石条。先将地宫门的门轴上下两端做成球状,然后再在石门中间做一个凸起物,石门不远处的地面上做一个槽。

最后一位出来的工匠,会把这个“自来石”放在地面上的槽里,出去后,这个“自来石”就会慢慢倾倒,从而关闭石头。

从这点我们也能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无论是多么难得问题,他们都能够迎刃而解。


理科男读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在封建时代,皇帝非常重视陵墓的修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就开始计划建造帝陵。我们看盗墓的小说或电影,那些古代的墓不但很难进去,而且还设置了重重机关。

如此严密的陵墓,当初封闭地宫的时候,最后一位工匠是怎么出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答案就是:最后一位工匠是走出来的!

有些人会想,《史记》上不是记载秦二世为了不泄露秦始皇墓里的机关,把工匠都封闭在里面陪葬了吗?《资治通鉴》里不是记载,在修建齐献武王墓的时候,不也是把工匠都杀了,防止机关泄露吗?

这些史料记载都只是记载,目前还没有考古证实!如今考古发掘过的古代陵墓,并没有发现为了封闭墓门而将工匠囚禁陪葬的现象。

古代的陵墓为了防盗,确实下了不少工夫。比较早的有周朝时期的墓,他们为了防盗,将棺椁做成石头的,这是比较低级的一种防盗方式;到了春秋时期,墓主们开始在墓室周围放置大石块,为了增加整个墓的坚固程度,也有利于防盗。

西汉时期的时候,汉文帝“以北山石为椁”的思路影响了后来的君王,也在历史上掀起了一股“凿山为墓”的浪潮。这样墓是坚固了,但墓道和墓门依然是一个隐患,于是工匠们就开始在墓道上填塞巨石。西汉鲁恭王的墓里就发现了19块巨大的石头用来填塞墓道,这重重巨石在古代用手工凿开那可是一项大工程!

用大石堵墓道虽然坚固,但也费时费力,后来古代的工匠们就发明了“顶门器”。这是一种机关,当关闭墓门的时候,顶门器就会倒下把门顶住,门就推不开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就是这样的,他使用的顶门器是铜做的,而且在关闭墓门后,墓门与墙之间还用铁水封死,这样盗墓贼基本上就无从下手了。

结束语

古代修建帝王的陵墓都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最快也要几年,最长的有几十年,在这期间不可能只用一批工匠。如果皇帝要杀工匠,那该杀哪一批呢?如果杀最后一批,工程永远也完成不了啊,谁不怕死呢?

其实皇帝陵墓里的机关并不多,而且帝陵都还有地面建筑,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墓,根本不可能隐瞒。工匠们完成了地下工程以后,还有大量的地面工程等着他们来做,基本上建造陵墓的都是征来的劳役,或者犯人,还有就是俘虏。如果要杀害工匠,那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工程也很难完成了,这并不是皇帝想要的结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都是非常重视陵墓的修建工作。皇帝为了死后能长眠在奢华之地,通常会动用极其庞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陵墓。而帝陵的修建时间一般会持续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像秦始皇陵历时37年、汉武帝茂陵历时53年、唐高宗乾陵历时29年,明成祖长陵历时18年。由于陵园规模宏大、施工精细考究,所以导致很多服劳役的百姓从年轻之时就开始参与修建,直到中年甚至老年时都还在修建。

参与陵墓修建的工人,在陵墓修成之后,实际情况真的是被处死用来陪葬了吗?

前面说了,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项浩大工程,可能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共同去修建。

在五胡乱华等殉葬风俗盛行的时期,虽然也有让筑墓工人陪葬的,但是那时候的人数整体而言比较少。可是,对于参与人数比较多的工人,如果要下令全部诛杀,势必会激起民愤,其中就不乏民众揭竿起义以及大臣趁机发动政变的风险。

然而,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大规模处死,参与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据史料记载,在秦二世胡亥和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时候,为了不希望自己的陵墓的具体位置被人泄漏出去。不仅将所有参与陵墓修建的工人全部处死,就连督办此事的大臣也都被一并处死了。

事实上,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为了巩固生前自身的统治,还是会考虑臣民的感受的。虽然他们也担心自己修建陵墓的位置被人泄漏,但是他们的做法并不是大规模的处死,而是在修建陵墓之前就会将保密措施安排到位。

像在辽朝,当参与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完工之后,朝廷会安排这些人统一迁往指定地点集中居住,并派遣有专人监督管理,一直监视到他们去世为止。而遇到战事不断的朝代,朝廷会将这些陵墓修建完工的工人,重新发配到遥远边疆镇守开垦,又或是训练后送上战场。其目的是既能为国家平定反抗,又能间接处理这些修建陵墓的工人。

虽然大部分工人没有被处死陪葬,但是从他们被拉去修建陵墓之后,这些工人的命运便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就曾废除过陪葬制度,从那之后的帝王的陪葬也就并没有像以前那么疯狂。而到晚清参与封闭地宫的81位石匠,唯一幸存的石匠却帮助孙殿英找到了慈禧的陵墓。

在晚清有位叫姜石匠的工人就很幸运,他当时是被安排去修建慈禧陵墓,最后却意外的逃了回来。

按理说,参与封墓的工作的石匠,是清楚的知道陵墓的入口以及内部的机关的,可姜石匠为什么能逃出来呢?

这是因为姜石匠当时40多岁,被抓去修慈禧陵墓的时候,不小心被石头砸晕了,而监工以为他死了便安排人把姜石匠扔到荒坡上面,等姜石匠醒后发现自己在山坡上,才发现自己没死,这才留住了自己的一条命。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幸存的姜石匠,所以成为了孙殿英日后探寻慈禧陵墓的重要指引人。

孙殿英,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他是一名官盗,与一般盗墓者的身份则不同,他是奉政府的命令行事,以研究的名义去盗墓的,这自然让他的身份高贵。

在当时,孙殿英为了快速打开陵墓的门,下令用炸药强行破门而入,而在门炸开之后,发现里面还有一道门。后来经研究发现慈禧太后的墓道门并不是一扇普通的门,这种门其实暗有机关并且可以防盗,是用栓子在里面将门闩栓住,外面的人是无法打开的。

要想从外面打开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拐钉钥匙”。“拐钉钥匙”可以将顶门石条推开,同时也能从外面慢慢的将石条放倒。

而这套“拐钉钥匙”的设计就是为了日后陵墓完工之后,工匠能够活着出来所设计的。在最后一刻把门封上的时候,可以先关上一扇门,自己站在门外将这条石栓跟着门一点点倾斜,最后两扇门合拢时刚好把门锁死。当门关上的时候正好锁住的时候,这个时候只需要一把“拐钉钥匙”就可以在门外锁上门,同时也可以把门打开。

像古代封闭地宫的入口除了有“拐钉钥匙”的设计,还有“自来石”的设计,其原理也就是运用杠杆,使得一整块大石头自动封闭后,在石门的另一侧便会有物品自动掉下来挡住石门。

总而言之,因为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涉及到很多陪葬的宝物,所以封墓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能看到当时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就很少有活着回来的,可修建陵墓却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因此这些修建陵墓的工匠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下,总是能设计出让自己巧妙逃出帝王陵墓机关的办法,不得不说古代人总是能对当时的政策,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对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