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期間,小公司除了員工工資損失外,業務都可以延後,為什麼要裁員或者解散?

劉一陽


你沒當過家,是真不知道老闆的不易啊!也許真正等你創業當老闆的那一天,再朋友危難的時候,你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

我有個朋友,也是開了家小公司,創業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裡頭,其實他日子就很難熬,尤其是過去的2019年這年,業務萎縮很嚴重,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他本想著2020年好好打個翻身仗,可偏偏春節後來了一場新冠肺炎!他的公司停工停業,員工的工資還得繼續支付。

猶豫再三,他還是決定把公司解散了,等經濟恢復以後再考慮。

站在他的角度,我非常理解這樣的做法,在外人看來也許是他不人道,沒有擔當,可作為一個老闆的身份,我知道他有太多的苦憋在心裡。

下面,結合這個話題,我說幾點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討論。

一、小公司不像大公司,抗打擊能力弱

我工作這些年,在幾十人的小公司待過,也在上萬人的大集團待過。

要說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區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小公司太弱不禁風了,抗擊打能力弱。

第一,規模上差距大

小公司無論是業務規模、資產規模還是人員規模,都和大公司差距較大。

比如我當年待過的那個創業公司,一年的營收也就幾百萬,而最近我工作的這家國企大集團,一年營收高達幾百億。

至於淨資產、利潤總額等這些其他指標,也是類似的關係。

所以你可以預料,肺炎疫情持續若時間久,誰可以支撐的更久?

第二,資源調度差距大

資源調度和規模自然也有關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拿銀行授信來講。

如果一家企業淨資產高,營收規模大,利潤也好,那麼危機時它也容易獲得大銀行的信貸支持。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前段時間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在朋友圈的“賬上資金僅夠支撐三個月”的說法,引起廣泛關注後,很快便得到了銀行幾個億的貸款。

二、小公司即便只有人力成本,也支撐不了太久

首先,我想說的是,辦一個公司,不可能只有員工工資這一項支出。

如果你要是簡單這麼理解,我只能說你太不瞭解當老闆的不容易!

公司的成本支出裡頭,人力成本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項,尤其是服務性的行業,但是人力成本並不單純等於工資,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福利等。

此外,公司還有各項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比如辦公租金、水電費用等。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疫情導致公司停擺的影響有多麼大,我拿數據來給大家計算下。

比如公司有10個員工,平均1個人工資為5000,那麼一個月總工資為50000元。

還要計算社保費用,社保公司部分約為工資基數比例的30%,也就是社保要負擔15000元。

接著是公積金費用,比例是12%,也就是公積金繳納公司要承擔6000元。

上述三項合計,一個月至少人力成本就得71000元之多!

其次,即便一個公司只有人力成本,對規模小的公司來說,也是難以承受之重。

我就認識一些小公司的老闆,他們經常告訴我賬面上的現金流是很少,平時業務週轉不過了要麼小額貸款要麼自己個人墊付,直到公司業務回款以後才有可能現金流充裕。

但是員工的工資、公司的房租這些,每個月還需要剛性兌付的,一點含糊不了。

所以,疫情期間,對於賬上沒錢的小公司來說,光是“養”著員工就可能要讓老闆愁白了頭髮!

三、老闆是開公司不是搞慈善,當沒有利益的時候解散或裁員就是出路

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一定要學會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

如果你是老闆,面對這樣山窮水盡的情況,你會怎麼做?要不要賣了自己的房子去賭一把?

我想大概率你不會這麼做。

因為你很清楚,你開公司是為了要賺錢,不是為了搞公益慈善的。

所以任何人站在道德的高度來批判老闆們,我覺得是不合適的。

如果一個老闆明知道自己的企業受到疫情影響,今年肯定支撐不下去或者目前已經掏空了,還要去維繫公司,自己的錢可能就會打水漂,換不了什麼回報。

這種情況下,要麼就是降薪裁員,要麼就是解散。要考慮其他出路實在太難了!

有人會說:17年前的劉強東和馬雲能做起來,為啥現在的老闆們不行呢?

我想說,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馬雲、劉強東的,大部分小老闆都沒有這樣的戰略格局,能實現自己一點小目標就不錯了。我們也不能指望他們都是救世主。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者:丁路遙知事,公眾號:竹節先生。頭條簽約作者,職場教育領域營銷號排行榜前十,2019年度職場領域十大頭條號,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資深職業規劃師,擅長個人職業諮詢與心理諮詢輔導。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因為很多項目都停滯了,為了度過這個最艱難的時候,我分別和部分員工商量,他們在家休假公司每月發2000生活費並繼續繳納社保,等情況好轉再補發這幾個月的工資,結果立刻有人說雖然休假但必須發原來工資的八成不然就要去告我。這就是很多人寧願解散公司也不想再扛的原因吧,太寒心了!


雲橫秦嶺304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在剛畢業時創過業,做過10個月的老闆,結合當時我的心態,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老闆裁員或者解散的心態:忍痛割愛尚且能活,不變則必死無疑。

具體的解釋是:誰也不想裁員,讓公司縮小,但沒辦法,沒足夠儲備金耗下去,再耗下去,可能公司要關門倒閉,在倒閉和縮小之間,老闆只能選擇後者。至於解散,也同理,已經虧損負債100萬了,不解散可能要負債1000萬,100萬還容易東山再起,要是欠個1000萬以上,公司還不能起死回生,那這輩子可能就麻煩了。所以做老闆的只能選擇解散。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長遠的利益。

老闆難啊,員工也難,都難啊!


創成職場頻道


小公司如果延後開工只是損失員工工資,老闆真的是要笑醒了,我相信題主絕對是公司裡面的最底層,連個小主管都不是,所以才會說出這麼幼稚的話!

就拿10個人的小公司舉例,每人工資到手3000塊。你以為老闆只需要付出3萬塊工資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3000塊工資,老闆至少需要幫你繳納700多塊的五險,疫情期間也不是所有的房東都是那麼好說話的,場地費一樣要繳納!你可以到市場上去了解一下,普通的寫字樓一平米是50到60塊錢一個月,按100平算,又是5,6千塊錢出去了。這些成本就快五六萬了,公司一個月能賺五六萬嗎?

你要說房東不好說話你可以換,但你有沒有考慮過換場地意味著要重新裝修,就普通的刷牆鋪地板,做幾個隔間就又要好幾萬!還要去改營業執照的信息,更加麻煩!

這真的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

小公司之所以叫小公司,就是因為業務不大,一單2,30萬的生意,賺個幾千塊都算多的了,別不信,你可以自己算算成本。

小公司業務本來就不好找,很多小公司都是在夾縫中生存,靠的是單量上來才有利潤,開年是業務最多的時候,很多公司就靠開年這一兩個月拿到今年的單,你延後別人不延後,今年大家都喝西北風羅

做人要懂得感恩,疫情期間老闆已經給你在家休息一個月了,還正常給你工資,你還想怎麼樣?要讓老闆白白養你到五六月份疫情完全結束你才肯出門嗎?

那換個說法,你來上班不給你工資,你也就損失工資,為什麼你又不幹呢?


職場新人王小明


問這個問題的人,突然讓我理解了,員工和老闆,真的是溝通不來的兩類人。

只是員工工資的損失?如果開企業只是發員工工資這麼簡單,誰還願意打工啊。

01

工資只是企業總支出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是支出大頭

企業的成本支出,是有多方面的,工資只是其中的一塊而已。

除了基本工資,對員工方面來說,至少還有福利費的支出。

此外,公司的貸款利息、場地租賃費、水電物業費等等,每一項都是公司,即便不開門營業,也要支出的。

一旦情況不秒,企業長期不能開工,每天就只有純支出,毫無收入。這給到企業的壓力不可謂之小。

02

即便復工,企業一時半會也恢復不了元氣,還是可能被拖死

企業從來不是個體,企業要生產,但得有訂單才行啊。在這種大環境下,每家企業都在尋求自保,又有多少單子往外拋呢?

企業沒有訂單,就沒有收入。沒收入不說,還要支付各種固定支出。

時間拖得越長,企業資金的差額只會越大。如果企業管理者已經預判到現在裁員或解散公司是最好的選擇,絕對不會猶豫著拖下去。

企業現在想到的,只是如何止損,而不是想辦法賺錢。先能活下來,才可能賺錢。活不下來,其他都不要想了。

03

決定解散或裁員,本質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決定

我們剛剛說到的問題,只是關於錢,不論是工資還是收益,但企業管理者做出決定,絕對不會僅憑這一點就給出判斷。

返工後行業行情的預測、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甚至管理者自己對企業發展的信心,都會成為決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說,不是管理者,就不會操心管理者那些事,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單純的想問題。

那既然是被管理者,就管理好自己,不要成為被犧牲的那群人之一,就好了。

我是@次等大叔,豆瓣讀書認證作者。著有《從零開始學招聘》,合著《HR軟實力》,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10年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擅長生涯諮詢、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你看到的單方面的,員工的工資只是支出的一部分,而普通的工商企業最常見要繳納如下費用: 工資、社保費、公積金、租金、物業管理費、水電費、電話費、寬帶網絡費、快遞費、停車費、加油費、路橋費、汽車保險費、汽車維修費、差旅費、審計費、業務招待費、職工福利經費、培訓費、廣告費、辦公費、諮詢費、勞務費、印刷費、工會經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各項稅費等等。

而作為小公司,其中工資、社保、公積金、房租租金、物業管理、水電費、寬帶費用等這些是每月必須要支出的,但是受疫情影響,又沒有收入,但是每天都必須要支出,沒有多少企業能夠支撐得住。

為什麼要裁員或者是解散?

1.業務無法開展,只能解散減少損失

疫情對於小公司來說,影響還是比較大,員工無法復工,即使是能來複工,在業務上也是影響比較大,當公司業務受到影響時,首先第一步就是會留住核心人才,其餘的就會裁掉。

也有項目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結果在半路夭折了,那麼整個團隊就會被解散。

2.資金出現困難,入不敷出

公司裁員或者是解散,肯定是公司沒有錢了,沒有收入每天還要承擔一大筆開支,本來就是小公司,在平常資金就已經緊張,因為有業務,可以勉強撐下去,但是現在業務無法開展,還要支付租金,社保公積金等,入不敷出,直接解散。

3.斷臂自救

企業在困難的時候,會首先想到的是裁員,斷臂自救,也就是留住幾個核心人員,減少開支,先讓企業活下去,活下去之後再考慮發展的問題。

關注懂職場,與你一起共同成長,歡迎大家點贊,關注加評論,你的認可是我前進的動力

懂職場


我本人就是小微企業主,會議組織和零售兩個公司,這個問題還是有發言權的,總的來說,因為回款問題,如果我一個月的支出是10萬元,需要我有30-50萬元的現金流水,小微的現狀就是踩著鋼絲跳舞,抵抗風險能力不足


萌狗旺旺


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解散和裁員可以對沖未來的資金損失風險,而不是說當下已經現金流斷裂。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說企業已經預見到未來的業務量下降會造成企業破產,那麼降低成本或者說及時止損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可以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

一家餐飲企業,企業擁有50萬現金,正常經營需要50名員工,工資成本一個月共計25萬,企業月盈利10萬,房租10萬,2月減免,3月正常繳納;

先算第一筆賬:2月份不營業,企業剩餘現金,50-25=25萬,所以如果疫情過去,業務量直接恢復正常,虧損一個月不至於讓這家企業倒閉或者裁員。

問題是,如果3月份業務量恢復到3成,4月份恢復到5成,6月份才能正常的話,如果你是企業負責人,你會怎麼做呢?

再算一筆賬:3月開門營業,業務量為平時的3成,可能房租錢都掙不回來,假設房租虧損5萬,企業剩餘現金為,25-25-5=負5萬,如果融不到資,直接破產。

裁員百分之七十的結果是什麼呢?3月剩餘現金為,25-7.5-5=12.5萬,企業渡過難關,活下來了。

還有一種情況,裁員也解決不了現金流危機,直接解散,也許可以把損失降到最小。

究其原因,沒有企業主願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賠掉,裁員和解散純屬無奈之舉。


小侃財經


沒有當過老闆的人,可能很難體會老闆的心酸,雖然公司很小,日常的開支會小得多,但你要知道,小公司的現金流也會少很多,在面對各種風險上,小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要更差。

一、不上班期間,僅是工資成本就有可能壓垮一家小型企業

題主想說的意思是小公司各種成本相對較少,最大的開支就是員工工資,除了工資損失以外,其他方面的損失非常有限,不至於裁員或者解散。這麼想其實就大錯特錯了,小公司的唯一開支可能真的只有員工工資,但他們的現金流是非常有限的。

每個月的工資都要等到上個月的貨款收回來才能發放,收不回來就沒有錢發工資。如果沒有現金流進來,很多小公司賬上的錢只夠企業維持1-3個月的生存。對於本來經營狀況就不好的那些小企業而言,他們可能只能維持不到1個月的生存時間。

這個時候遇到了疫情,一下子就休息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那肯定是會倒閉的。所以,才會有不少公司和員工商量疫情階段只發基本工資,甚至是不發工資。

二、再小的公司,成本也不僅僅只有工資

首先,你要明白,公司的工資成本遠高於你們到手的工資,因為公司還要幫你們繳納五險一金。除此之外,比較大的成本是辦公場地的成本,尤其是餐飲業,飯店的租金是最大的成本,KTV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便停發所有員工的工資,僅是房租成本就能夠讓企業喘不過氣來。

三、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裁員不是一定要等企業活不下去才進行

疫情期間,很多小型企業可能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但這不代表就不能裁員,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很多行業因為疫情,訂單量明顯減少,工作量也明顯較少,以前可能需要100個人才能搞定工作,現在也許只需要50個人就可以搞定工作。100個人公司能夠養活,但畢竟有50個人的工作量是多出來的,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裁員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八魚先森


1、你沒當過老闆,你不懂


前段時間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在朋友圈說“賬上資金僅夠支撐三個月”;

據測算,海底撈每停一天工,營收和成本合計要損失8000萬元。

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說,受疫情影響,保守估計老鄉雞將有5個億的損失。公司只能支撐2個月,2個月以後就撐不住了。

疫情期間,這些公司都停工,只有開支,沒有收入,時間一長,真的員工工資都發不起了。


疫情,對大企業來說還好過一點,對中小企業來說,就是面臨生死存亡。活著,就是小企業最大的成功。


所以,老闆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單是給員工發工資,都成了難事。

2、復工後,企業也難以恢復元氣


即使復工,很多企業也好不到哪裡去。


就拿餐飲業來說,疫情的陰影還在,大家都會減少聚會,所以到餐館、酒店吃堂食會少很多,大家可能會多點外賣。


所以餐館、酒店的生意想要恢復,還要有個過程,一時半會不會馬上覆原。


我在湖北的一家國內知名汽車公司工作,本次疫情對湖北企業的影響最大。


湖北政府規定,除了民生類的企業可以復工外,其他企業不得早於3月10日24點前復工。


當我們在歇工的時候,其他外省的企業已紛紛復工,開始搶佔我們公司的市場,而且有針對性地爭奪我們的市場,而我們公司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還有的公司,需要湖北的企業製造零部件的,都不可能了,這時候它就會選用別家的供應商。


一旦市場丟失,再搶回來,難上加難。

這才是最致命的。


3、老闆不易,比你想象得難得多

沒當過老闆的人,總覺得當老闆很容易,很威武,其實,當老闆真的不容易,尤其是遇到疫情這種災難性的事件。


金星

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第一次創業失敗,解散公司時獨自在辦公室哭了一下午。

等他走出辦公室發現,桌椅板凳都被搬走了。因為創業失敗,女友和他分手,他還輸掉了北京的一套房。

羅永浩

再看看錘子科技的羅永浩,自從做手機以來,他頭髮掉了一半,膽結石大了一倍,體重增加了20%。


他像頭驢,吃的很少,恨不得24小時拉磨,幾乎沒有私生活。


羅永浩的創業曾艱難到:“隨時發不出工資,隨時倒閉,隨時被債主圍樓,那個時候是想過自殺的。”


老闆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是霍輝@霍霍的小世界,寫作教練,改善專家,高級工程師,多平臺簽約作者,名字倒著是輝霍。百萬+閱讀量寫作學員導師,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