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如果要用一個比喻形容整個20世紀,我會說這個時代就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為爭奪霸主地位,世界大國化身戰爭機器,彼此間混戰不休,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以文字為載體,向民眾展示他心中構想的美好未來。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喬治奧威爾是其中的一份子,但他展示的方式比較獨特,他習慣用反諷手法描繪一個可怕的未來,讓人們在惶恐中警惕信仰的專制。有位學者說,烏托邦將人帶往天堂,反烏托邦將人推向地獄,看完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代表作《1984》,你會發現,反烏托邦並不是在反對烏托邦式的美好,它反對的,是隱藏在烏托邦裡的極權主義。

《1984》講述了虛擬國家大洋國普通黨員溫斯頓的故事,這個國家利用電屏、巡邏隊、思想警察等方式,時刻監控掌握民眾的生活,幾乎沒有人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入侵民眾生活的原因在於防範異端,穩定執政黨“英社”的統治地位,所有與“英社”推行政策相左的苗頭都會在第一時間被識別。

剝奪思考的權利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1984》一開篇,男主角溫斯頓出場,在監控下小心翼翼生活,已成為本能的溫斯頓,近來越發過得戰戰兢兢,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已經犯下了思想罪。獨立思考這件事在大洋國是很危險的,思考的內容不管是反對,還是擁護“英社”的統治,思考本身就不利於極權統治。

避免思考的多樣性,規範思考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制定一套簡單明瞭的文字語言,去掉豐富的形容詞、動詞、名詞,只留下必需的名詞,溝通交流只剩下基本事實的傳遞,斷絕人與人之間深度交流,能有效地控制新思想的產生和傳播,大洋國正是這麼做的,《新話字典》已經編制到第十一版,大洋國每一天都在幾百個的消滅詞彙。

思想純正的新話專家塞姆窺探到新話的目的,縮小思想的範圍,某一天他突然人間蒸發,斯頓敏銳地感知了“英社”的執政底層邏輯,愚民政策,只有位於金字塔尖的核心黨員有思考的權利,而其他人只需要順從他們的想法,溫斯頓預感自己死期將至,不僅僅因為他擁有難得的思考能力,更因為他早已厭惡整個社會千人一面的現狀,他追憶過往展望未來,期待一個每個人都能自由思考,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的時代到來。

《1984》剛出版時,曾被美國圖書館列為禁書,它提醒公眾有可能存在被剝奪思考權利的現實,被徹底剝奪時,連用鋼筆寫日記都是思想罪,這是《1984》放到今天來讀,依然能發人深省的關鍵原因之一。能剝奪一個人思考權利的現實因素其實很多,不僅限於政治因素,言論自由、信息大爆炸的現代,我們很可能陷入喪失思考能力的情境,喪失是主動和被動的,首先是人主動選擇不去思考某種思想的對或錯,安於接受,再次是人為的、被動的引導吹鼓,人云亦云。

捏造虛假的現實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為了確保極權統治,“英社”需要民眾的崇拜和認可,溫斯頓是真理部的工作人員,真理部負責新聞、娛樂、教育、藝術,這個國家所有傳播信息都被事先篩選編輯過,所有傳播媒介都在向公眾灌輸一個觀念:元首“老大哥”是一個近乎神的形象,“老大哥”說的話就是真理,“英社”就是真理,“英社”從出現以來就一直帶領著人民走向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溫斯頓感受的現實是,“老大哥”經常出現誤判說錯話,他自己總是吃不飽穿不暖,面臨著物資匱乏的現狀,核心黨員有著凌駕於常人的哲學思考,他們發明出“雙向思維”這個概念,來調和現實與傳播的信息之間的巨大矛盾,人的記憶容易受到主觀意識的美化或歪曲,他們將現實定義為人的記憶,教人控制記憶,忽略主觀感受。

民眾不需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唯一需要相信的就是根據“英社”的指令重構記憶。而讓民眾無條件信任“英社”的方式是,不斷塑造敵人和敵國的存在,用外部的巨大威脅、永無止盡的戰爭凝聚人心。

溫斯頓無法認同“雙向思維”,他感覺自己活在虛假的現實中,他的生活也並不像“英社”宣揚的那般美好,還被迫做了很多違反個人意願的事,讓溫斯頓絕望的是,“英社”為了維持神與真理的形象,不斷篡改修正從前的歷史記錄和相關報道,沒人能讓事態的發展完全按照預想的路線,所以只能讓過去的言論符合現在的結果,否定了所有真實的歷史,不斷改寫當下的記錄,結果是,整個國家成為一個架空的、想象中的國度,沒有過去的國家也不會有未來,大洋國朝著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行進著。

《1984》完成了一次較為成功的預言,書籍出版後不久,二戰爆發,極權主義向內完成思想統一後,為了延長其生命週期,必然轉而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從中我們可以吸取的教訓是,真理不能被創造,只能被總結,太史公司馬遷編制《史記》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值得被銘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歷史中汲取客觀規律,尊重歷史,忠於事實。


壓制自然的人性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極權統治下,愛和同情心被禁止,因為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忠於彼此的關係不好控制,親情、友情、愛情統統被壓制,取而代之的是倫理混亂,電影上播放著孩子被炸彈炸得粉身碎骨的畫面,觀眾們卻在哈哈大笑,兒童英雄告發自己的父母有異端跡象獲得“英社”的肯定,夫妻間的結合只能出於“英社”的授意,夫妻間的性行為只被賦予生育的功能,所有慾望被壓制,唯有仇恨的情緒被吹鼓,仇恨他國,仇恨與正統思想相左的內部敵人,以此釋放無處宣洩的精力。

對現狀不滿的溫斯頓隱藏著真實情緒,不敢在任何人面前表露,他很孤獨,時常夢見去世已久的家人,在夢裡感受著愛與被愛,可他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夢境,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黑髮女孩茱莉亞,第一次幽會,女孩帶他回到了夢中的黃金鄉,愛情和親情徹底喚醒了溫斯頓的獨立意識,他是個有慾望有情感的人,不是隻知道接收指令的機器。

溫斯頓愛茱莉亞,但他知道這份愛並不純粹,從前他只是在心裡厭惡極權,如今他付出行動對抗極權,他和茱莉亞每一次的幽會,每一次的性行為都是對極權的打擊,他企圖宣告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怎樣,極權都無法壓制自然的人性。這對苦命鴛鴦享受過極致的歡愉,暢想過兩人能擁有未來,但極權統治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兩人被抓住,投入最殘酷的監獄--仁愛部。

溫斯頓屈從於殘酷的嚴刑拷打,認罪悔過,但徹底擊垮溫斯頓是人性之惡,當權者存心欺騙、奴役公共意志,挑起無盡的戰爭,讓民眾陷入貧窮和死亡的威脅中,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手中的權力,強權下的溫斯頓深感懦弱無力,最終迎來悲劇結尾,但他對於自己的國家,始終抱有期待,他雖然失敗了,但他堅信總有東西能擊敗極權主義,讓這個國家變得富足、民主、自由。

我不知道——我不管。不管怎麼樣,你們會失敗,某種東西會擊敗你們,生命會擊敗你們”、“我知道你們會失敗,宇宙中有某種東西,某種精神或者某種法則,我不知道——你們永遠不能戰勝”、“人類的精神吧”。

《1984》:反烏托邦,其實反對的是極權主義


溫斯頓的一生,每每讓人聯想到《牡丹亭》裡的杜麗娘,她在極權中長大,學什麼、做什麼從來不由自己,但愛讓她的獨立意識徹底覺醒,進而反抗,“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杜麗娘的園林就是溫斯頓的黃金鄉,經歷過極權高牆外的美好春色,比起不知為何而活的人生,要來的絢麗多彩,當無數個溫斯頓和杜麗娘覺醒,當他們為此奮戰,乃至犧牲生命,才有瞭如今人人知民主,人人求自由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