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三国演义》刘备举国75万精兵亲征东吴为关羽复仇,为何惨败梦碎白帝城?

用户5293061272552


回答问题的前面,先要看清楚大势。当时刘备割据巴蜀,手握荆襄,占据长江中上游。麾下多是战兵老卒,理论上对于东吴具备了压倒性实力。然而,北上面对曹魏集团凶猛的骑兵,依旧是机动性不足,战术上先天劣势。这种情况下,刘备才选择了先定江南,次拼曹魏的战略。从集团战略角度来说,这种选择是没有错的。甚至具备了可操作性。但是刘备个人心理膨胀,完全忽视了自身根基的建设,当时的刘备集团可以说是矛盾重重而且很难调和,这才是兵败的根源。最大的舆论依仗皇室正统概念又因为兵发东吴而打脸。所以,刘备的失败不是方向错误,而是时间不对,基础后勤保障不对。当然,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只是这不是决定性的。


惯于胡说八道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以蜀军大败结束,直接影响了蜀国国运,之后,蜀国开始衰落。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刘备报仇心切,仓促出兵,备战不足。尤其是在刘备连连取胜,已有借为关张报仇之名行灭吴攻魏之实的情况下,蜀军的国力和战备都无力支撑其如此野心。尤其在战争初期,刘备应知破吴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水陆并行,互为支撑,破吴才有可能。但建立和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部队尤需时日。公元219年冬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于公元221年七月即率大军伐吴,对比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刘备能在短短一年八个月的时间中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就更别提灭吴再伐魏的战争准备了。

反观东吴,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早在夺取荆州之后,东吴即已虑及日后蜀汉的报复,并开始未雨绸缪。“外交上两次主动向刘备遣使请和,极力避免战争,同时称臣求降于魏,已孤蜀势;军事上加强巫、秭归、夷陵、江陵、当阳、公安等上游诸要地的兵力与守备,吴主孙权还亲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县,建立新都武昌,为总策应。刘备以己准备不足之军,战彼有备而来之敌,焉能不败?”(网友语)

二、东吴之陆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非先主轻易能敌。“守江口书生拜大将”,陆逊以一介书生形象示人,但陆逊绝不仅仅是一介书生,骨子里更是一个堪比周郎之统帅。对外示弱骄敌,对内下铁令严军纪树权威。面对刘备节节胜利,陆逊誓不出兵以骄之,等到刘备因胜而骄,轻敌傲慢,“求战不得而移屯于山林树木间”时,便定下了火烧蜀军之计。

反观刘备,轻敌冒进,一意孤行,身边又无庞统法正诸葛亮这样的谋士随军征战,出谋划策,终至被陆逊一二十出头之人“营烧七百里”,大败而归。

两个主要原因,个人所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猪悟空


白云山水居带你了解这段历史。

《三国演义》刘备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为何会失败?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发动时间过早,没有充分准备。蜀国虽然地盘还是比较大的,但人口少,地广人稀,七十五万军队就相当于蜀国的全部兵力了。这就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容易被趁虚而入。懂兵法的人都懂,但诸葛亮知道劝阻无用,只有无语以对。



第二个原因,蜀国在政治上还不稳定,原来从刘璋那里接手的官吏还没有完全归心。这就给战争运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明白的是,战争是一台机器,任何一个小螺丝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局。



第三个原因,没有了荆州之地,就没有好的攻击地方,这就造成进攻的地方不对。在夷陵这个地方,山高林密,不利于部队展开,又加上天气炎热,正好被敌军利用。幸运的是,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做了两手准备,摆下了八卦阵,刘备才得以逃脱。



第四个原因,当然和军队有关,因为荆州的失守,导致蜀国战线的拉长,以至于粮草供养运输线过长,给了敌人可乘之机,粮草屡屡被劫,部队军心涣散,防御不力,才导致被困在密林之中。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刘备的失败,其实是注定的,只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也就受到了冲动的惩罚。他的惨败,说明了蜀国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


白云山水居


前言

这场战争发动的时间,是在公元221年阴历七月。此前,公元220年阴历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四月,刘备称帝,建元章武。所以,战争发动的时间,在历史上称为“黄初二年七月”或者“章武元年七月”。当时,刘备驻军猇亭和夷陵,因此这场战争史称“

夷陵—猇亭之战”,简称“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孙权有备无患;二、刘备一意孤行;三、陆逊指挥若定。

第一点:孙权有备无患。

荆州争夺战之后,原本就很脆弱的孙刘联盟公开破裂。夺取南郡后,孙权宣布不再承认刘备是益州牧,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节秭归。曹操也表荐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则上表称臣,甚至主张曹操称帝。也就是说,孙权承认曹操是“中央”,曹操承认荆州是孙权的,孙权则不承认益州是刘备的。

孙权很清楚刘备:于利,他要夺回荆州;于义,他要报仇雪恨。一场大战势所难免,孙权不能不未雨绸缪。

因此,孙权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在政治上做的工作,主要是积极靠拢曹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曹操则投桃报李,表示要再次和孙权通婚。这才有荆州争夺战时双方的勾结。战后,孙权继续靠拢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刘备集团反应强烈,口诛笔伐,痛骂曹丕,孙权方面则保持沉默。等到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时,孙权便在一个月后向曹丕上表称臣,并在十一月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次年建元黄武。这时,曹丕、刘备均已称帝,孙权也成了独立王国的国王,三国鼎立的形势正式形成。

不过,孙权此时在名义上还是曹魏王朝的藩王。显然,孙权接受曹魏封号,不过权宜之计。实际上,孙权在作政治准备的同时也在作军事准备。据《三国志·吴主传》,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后,孙权就把自己的指挥部从公安迁到了鄂城,改名武昌,并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在刘备出兵之后,在长江沿岸布下道道防线。可见,孙权一直在提防刘备。也可见,孙权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相比较而言,刘备的准备则是不足的。荆州之战后,刘备虽然又气又恨,却既没有沉下心来总结经验,也没有休养生息厉兵秣马,而是匆匆忙忙称帝。曹魏黄初二年四月丙午(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西北之武担山即皇帝位。六月调兵遣将,七月御驾亲征,并且命令张飞到江州会合。结果张飞还没动身,就被部下杀死。张飞之死对于刘备无疑是重大损失。关羽已在荆州争夺战中被杀,黄忠也于一年前病故。张飞一死,剩下马超防魏于北,赵云不受信任,东征的队伍中,竟没有像样的将领。另外,庞统已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战死,法正也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诸葛亮镇守成都走不开,因此东征的队伍中也没有一流的谋臣和军师。可以说,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是匆匆忙忙的,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第二点:刘备一意孤行。

对于刘备的称帝,东征,当时是有不少人表示反对的。比如费诗,尚书令刘巴和主簿雍茂,便都不赞成刘备称帝。反对东征的则有翊军将军赵云和从事祭酒秦宓。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何况只要灭了曹魏,东吴就不成问题。因此“不应置魏,先与吴战”。

但是刘备并没有接受他们的谏言。结果,费诗被贬,雍茂被杀,秦宓“下狱幽闭”,刘巴吓得从此不敢说话,赵云则不受信任,不得随行东征。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东征呢?一般人都说是要为关羽报仇。但这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呢?第一,像刘备这样意志坚定坚忍不拔的人,是不会感情用事的。第二,关羽被害后,刘备并没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于自己称帝,也没有给关羽封号,追谥其为壮缪侯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后主刘禅所为。第三,刘备起兵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哪里还会情感冲动?只能说是既定方针。

但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刘备的既定方针应该是联吴抗曹,赵云也说“当因众心,早图关中”。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行事,也不接受赵云的意见?因为,曹魏是劲敌,拥有大半个天下,哪里是一口吞得下的?所以,刘备则认为孙权好欺负。

因此,综上所述,刘备伐吴,原因有三:第一,关羽和他情同手足,生死与共,此仇不可不报。第二,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作为弱者,必须以攻为守;而曹魏太强,能攻的只有东吴。第三,就是荆州非夺回不可。

然而,即便荆州必须夺回,也得从长计议,做好准备。至少,在战争的过程中可以从容稳妥一点。据《三国志·黄权传》,时任偏将军的黄权担心长驱直入有风险,曾经建议刘备稳扎稳打。黄权说,吴军骁勇善战,不好对付;我军顺江而下,进易退难。因此,为臣请求担任先锋,为陛下试探深浅,陛下在后方坐镇指挥就好。刘备不听,把黄权打发到江北,自己则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前推进。

第三点:陆逊指挥若定。

据《三国志·先主传》,蜀章武二年,即吴黄武元年、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到达夷陵(故城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二月,刘备到达猇亭。据《三国志·陆逊传》,以及该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当时,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击,陆逊却不同意。但陆逊自有主张。他下令大步撤退,把这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都让给刘备,自己坚守在猇亭前线,拒不应战。刘备无奈,只好命令蜀将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

蜀军顺江而下,来势汹汹,恨不得一口吞了东吴。然而,他们来到夷陵、猇亭前线时,却被吴军死死地堵在那里,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决战的机会。再加上运输困难,给养不足,天气渐渐炎热,蜀军的斗志越来越涣散,士气越来越低落。这时,陆逊宣布,反攻的时机到了。

据《三国志·文帝纪》,陆逊决定反攻是在这年的闰六月。据《三国志·陆逊传》,他命令士兵每个人都带一把茅草,到了刘备的军营就放火,在放火的同时进行攻击。一旦火势形成,诸军同时出击。这一办法果然成功。于是,在陆逊的号令下,吴军主力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焦头烂额,逃到马鞍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陆逊再接再厉,督促各军从四面逼进。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只有刘备带着少数随从连夜逃往白帝城。他的舟船、器械、军资“一时略尽”,他的部队则“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一败涂地的刘备既羞愧又愤恨,仰天长叹说:“朕居然被陆逊打击羞辱,只怕是天意吧!”也许,在刘备眼里,陆逊不过一介书生,不足为虑。其实,陆逊不是书生,而是儒将,是东吴方面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成功也不是什么“天意”,而是“人谋”。陆逊曾向孙权上过一道奏疏。在那篇疏文中,陆逊首先向孙权阐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长江三峡最东边的是西陵峡,西陵峡的东口就是夷陵县。所以陆逊说,夷陵是战略要地,也是我们东吴王国的西大门。这个地方,容易占领,也容易丢失。一旦丢失,不仅会损失一郡之地,就连整个荆州的安全也会变得十分堪忧。因此,这场战争,不能失败,只能成功。”这就是陆逊成功的第一个原因——高度重视,志在必得。陆逊向孙权陈述了刘备的三大弱点。一是刘备违背常规,不守巢穴,劳师远征,这是自来送死;二是刘备征战一生,败多胜少,由此推论,这回也不足为虑;三就是他的“舍船就步,处处结营”。这是陆逊成功的第二个原因——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第三个原因是“沉着应战,后发制人”。据《三国志·陆逊传》,就在陆逊和刘备相持不下的时候,孙桓被刘备的军队包围在夷道。孙桓是孙权的同族侄辈,时任安东中郎将。所以,孙桓向陆逊求援,诸将都说应该出兵,陆逊却按兵不动。陆逊说,安东众望所归深得人心,夷道金城汤池粮草充足,无可忧虑。等到本帅计谋施展,夷道之围不救自解。果然,陆逊这边一放火,孙桓那边就解了围。而且,据《三国志·孙桓传》和《陆逊传》,解围之后的孙桓还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抄近路去拦截刘备,害得刘备翻山越岭才得以幸免。事后,孙桓则对陆逊说:“孙某求援不得时,确实怨恨将军,现在才知道将军实在是调度有方啊!”

正是由于陆逊的镇定自如和调度有方,尤其是他能够一忍再忍后发制人,保证了吴军的一举成功和大获全胜。

扩展资料

夷陵之战对于刘备是个沉重打击。据《三国志·先主传》,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兵败退回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后驻跸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东),不久就染疾在身,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召诸葛亮到永安(原名鱼复,县治白帝城),安排后事。


壹零壹肆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荆南四郡之兵力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起初进展顺利,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逼的曹魏集团不断调兵遣将,后孙权令吕蒙和陆逊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腹背受敌,被东吴擒杀。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举国75万精兵进攻东吴。东吴孙权派人求和被刘备一口回绝,有大臣劝阻刘备刘备亦不为所动而一意孤行。

东征开始,刘备连连胜战,进展顺利,把孙桓围困在彝陵,在江中又打败了朱然,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诸葛亮和赵云的劝说,他根本听不进去,结果七十五岁的老将黄忠中箭身亡,至此,刘备的五员大将已经亡了三个,刘备实力大减,非常悲愤。

至夷陵战役,双方僵持了差不多六七个多月,刘备想速战速决,但沉着冷静的陆逊就是不出来迎战。蜀军派人在阵前用污言秽语辱骂对方,吴军里有人忍受不了要求出战,陆逊考虑到双方兵力悬殊,他决定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消耗敌人的士气,然后找机会伺机突围。不管蜀军怎样挑战辱骂,他按兵不动。吴军内部有些人误以为陆逊是胆小的缩头乌龟,加上受不了蜀军的挑衅辱骂,企图冲出城门迎战蜀军,陆逊拿出孙权的尚方宝剑,把大家的冲动硬生生的压下去了。

刘备面对忍辱功夫了得的陆逊无可奈何,再加上当时天气渐渐炎热,酷暑难当,他决定沿着江边的树林荫处连营八百里来安营扎寨避暑,范了常识性的错误。陆逊派人悄悄潜入蜀军放火,火烧其八百里连营,然后乘乱攻杀,蜀兵溃乱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使得东吴得以苟延残喘几年,同时也使刘备惨败且大伤元气,退入白帝城,统一称霸天下的梦想也灰飞烟灭,没过多久就生病去世了。


刘文广


一因傲气,二因亲情。

刚好这几天在追《三国》。刘备也是有血有肉有野心的汉皇室子弟。

说他傲气, 是因为刘备出山以来,以仁而出名,所以才有了桃园三结义雷打不动,至死为兄的关羽张飞好兄弟。

也是因为刘备的仁和诚,诸葛亮不惜一切出谋划策辅佐他成帝。一直以来,诸葛亮军师的才和计,胆和识,远谋近观都在刘备之上。

所以本人认为刘备不惜一切举大军,不听诸葛亮的善言,一心伐东吴,除了要给弟弟报血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帝王的霸道,想给诸葛亮一点儿颜色。没想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

还想说他想男人一回的原因是,他也想在妻子小舅子的世界里留下一些威严。也想让东吴目睹他的厉害,毕竟东吴是他小舅子的王国嘛。

当年的婚礼是个鸿门宴,妻子又被偷偷接回娘家,是个男人都想扳回一局。无论他是帝是民,都应该先是个人。

当然,说什么也不能排除他确实想要给弟弟报仇的心愿。

惨败的原因主要是私心太多,取捷心切,所以才适得其反!

这一场戏除了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之外,还要有血有肉,任何时候不都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忘乎所以,还是那句老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书写字之静流


既然是提问的是三国演义,那就不用参考三国史,不要去纠结刘备有没有70万大军

也不用纠结刘备的利益出发点,单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去找答案就很容易了。

小说里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脑袋砍了送去给曹操。

远在阆中的张飞得知就要起兵复仇,还没出发脑袋就让手下砍了

刘备看着这2个跟随自己一生的2个兄弟皆因东吴而死,一怒之下点齐蜀汉全部精锐讨伐东吴。

结局蜀汉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也心灰意冷病死在白帝城。宁学桃园三结义,不要瓦岗一柱香

三国小说里刘关张3兄弟可以说皆因义字而死。


在座的各位给个面子


首先,战略错误。刘备是以大汉正统的名义即皇帝位的,所谓“汉贼不两立”,在即皇位之后应该先联合孙吴,共同讨伐曹魏,为汉献帝报仇,这样就名正言顺而且能够得到当时大多数士人阶层的呼应。但是刘备先开始了伐吴,为关羽报仇,这样就从战略上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说到底讨伐曹魏为汉献帝报仇是国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是私仇,不可等同而语。

其次,战术错误。讨伐东吴说到底就是个小战争,派遣一上将就可,正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因为刘备的御驾亲征说到底也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万一失败了连个退路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当时可以伐吴的最佳人选绝不是刘备本人,诸葛亮、赵云等人完全可以拿下,话说回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打的败仗比胜仗多得多,可以说他有别人辅佐时打仗和自己独立出战完全不一样,最起码的战术都可能出错了。

第三,骄兵必败。刘备帅军讨伐东吴,前期太顺利了,主要是当时的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要高于孙吴集团,孙权他们也确实一开始被打懵了。但是伟人就曾说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刘备在孙吴集团屈服并拿出了和谈的低姿态时没有接受,必然会导致孙吴像曹魏求助的同时会拼死相争。一方是退无可退,一方是骄傲放纵,这样的结果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一败涂地。

最后就是害怕失败,夷陵之战后刘备可以组织有效的抵抗,但他没有而是一路跑了,这样就使得孙吴集团能够携战胜之威来要挟时,谈判的余地不大,刘备又心里承受不了了,因此一病不起,梦碎白帝城。


南陵士子爱读书


三国时期的形势瞬息万变,有分有合,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始终围绕着三个比较大的方向,那就是曹操,刘备还有孙权这三个政治集团,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东吴的江山完了,刘备的江山也不存在了,最终被曹魏政权所统一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失败?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刘备的家世和他的才能都差别人好多好多。虽然他是高贵的皇室子孙,但是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相当没落了。甚至和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了。再加上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和他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母亲辛辛苦苦将他养育大之后,他就只能独自去闯荡天下了。而曹操家里是官宦之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刘备是不一样的,而孙权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是从他的父亲和哥哥手中继承的江山,他们两个的起步相比于刘备来说要好太多。其二是刘备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够的,曹操会写诗还能够打仗,还有一手好的书法,而孙权从小也是在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只有刘备从小长在市井街头,先天没有培养文化素质,后天又没有条件去进行学习,所以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及孙权和曹操的。

第二个原因,是他太过于讲究兄弟义气了。他和关羽张飞是结拜的异姓兄弟,他们三个关系特别好,而刘备对这两个人也确实很是关照,感情特别的深厚。但是最后也是因为这两个兄弟,刘备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当时关羽在荆州事件被人杀害,但是当时的蜀国和吴国正处于交好时期,就是因为刘备太过于讲究兄弟义气,他放弃了和东吴的交情,领兵攻打东吴,而最终失败。自己在白帝城病逝,将唯一的儿子托付给了大臣们。他只顾兄弟情谊,却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利益,也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来行事,他意气用事过于仁义,结果使得蜀国和吴国两败俱伤,让曹操得利。他没有从大局出发,而是以自己的私人感情为主,这一点也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没有深谋远虑,他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后继发展,虽然眼前形势比较鼎盛,但是他没有预测到后来的衰败。这是因为他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虽然当时刘备手底下人才济济,有黄忠,有关羽,有张飞有马超,虽然这些人武艺高强,但是这些人的年龄都和刘备差不多少。他没有想到这些人不久都会和他一样去世,那么它朝中年轻的将军只有赵云一个,还是一个不受重用的将军。如果这些人相继离开,那么后面怎么办?他没有考虑到国家未来没有可用的人才,没有为国家培养出后面继续发展的人才,而他留下的托孤大臣诸葛亮也只辅佐了刘阿斗不长时间之后就去世了。而相对于蜀国这边的人才缺少,曹操那边却是人才济济,后来的司马懿更是帮助曹丕一统天下。这是一个蜀国走向衰败很重要的原因,朝中没有可以领兵作战的大臣,也没有能够继续为国效力,为主公出谋划策的谋臣,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几次三番的任用马谡等人,国家如此缺少人才,这也就导致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第四个原因,就是他选定的继承人根本和曹操那边的继承人没有可比性,曹丕从小受到精英似的教育,在军营中长大,跟随着曹操南征北战,不仅是文学还是武力上都非常的了不起,非常的杰出。而刘阿斗,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再加上智商又比较低,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懂国家大事。两个人进行对比,瞬间就可以分出胜负。也正是因为刘阿斗的存在,让很多大臣心灰意冷,让蜀国走向了衰落。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去世,蜀国更是没有了顶梁柱,怎么可能会不被人收复呢?

我认为,如果刘备能够从大局出发,如果刘备能够隐忍自己的怒气,隐忍自己的恨意,如果他能够将仇恨先放下来,将国家大义放在第一位,那么他便不会去世,也不会将国家交给那样的一个继承人,也许蜀国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如果刘备能够多为朝廷笼络一些人才,如果刘备能够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将军,那么也不至于让诸葛亮无人可选,无人可用。如果刘备能够选择一个好一点的继承人,选择一个有能力,头脑聪慧的继承人,那么蜀国也不会走向灭亡。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蜀国最后慢慢的衰败了,最终被其他人征服。









放牛娃看电影


桃园三结义,虽然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但是刘备关羽张飞情若兄弟,却是真实的。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刘备张飞真心难过,也想为关羽报仇。张飞因报仇心切,反遭部下杀害。刘备兴兵伐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走到白帝城。

就在白帝城,刘备召来诸葛亮,对他嘱托了身后事。刘备为何选择白帝城托孤,而不是回到成都。

刘备举蜀汉全国兵力伐吴,一则为关羽报仇,二则是为了再次夺取荆州。蜀军势如破竹,东吴无人可抵挡刘备,孙权只能再次启用了陆逊。刘备带领大军到了夷陵安营扎寨,陆逊抓住机会,放了一把火,烧的刘备一蹶不振,烧的蜀汉许久没有缓过来。

夷陵惨败后,刘备就一直待在白帝城,没有再回成都。刘备是在夷陵惨败一年后,才病逝的,这一年的时间,刘备怎么就不回成都,是无颜面对蜀汉父老么。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城,也是为了蜀汉着想。刘备兵败夷陵后,东吴并没有停止攻击蜀汉的步伐,刘备待在白帝城,就是想守住蜀汉的入口,抵御东吴入侵。

荆州还在刘备手里时,白帝城不是边防一线,但是荆州一丢,白帝城的战略地位就提升了。刘备选择一直待在白帝城,就是为了构建白帝城的防御体系,防止东吴攻入蜀汉腹地,给蜀汉带来更大的危险。

刘备最终也是在白帝城托孤,是召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来的白帝城。军权还在刘备手里,诸葛亮若有异心,便是有来无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