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法的精神: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政治

蘇格拉底在希臘歷史上是一個很複雜,很有爭議的人物,更是古代希臘最富盛名的哲學家之一,然而,在公元前399年,自由,民主的希臘城邦以引入新神靈和腐化雅典青年的罪名起訴蘇格拉底,並最終判處他死刑,經過一連串偶然的歷史事件,對蘇格拉底的起訴以一位哲人被迫害的形式被世人所熟知,人們也將他不受學生勸導而堅持服從判決的行為引為堅持原則的表現。人們也以此作為希臘民主濫用和公民暴政的證據。然而,這樣一次審判到底因何而起?蘇格拉底之死是否僅僅因為對民主的濫用?

黃金時代之後

關於蘇格拉底之死的直接記錄來自他兩位著名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前者是著名的哲學巨人。而後者則因其對雅典歷史的卓越記載而聞名於世。其中,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審判的記載較為全面。儘管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對蘇格拉底的崇拜和偏愛,但可以肯定大部分事實都是正確的。他的敘述無疑闡明瞭這場起訴很大程度上是雅典的城邦集體與蘇格拉底個人的較量。但實際上,在柏拉圖的敘述中,不知何故遺漏了對該審判至關重要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即事件發生時的政治背景。

法的精神: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政治

蘇格拉底雕像

讓蘇格拉底最終被判死刑的雅典城邦,是當年伯利克里黃金時代的影子。他們剛剛經歷了與其宿敵斯巴達之間長達三十年的大戰,戰爭的結果無比慘烈。斯巴達人擊敗了雅典引以為傲的海軍。隨之摧毀了雅典民主政體。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國王呂西斯特拉圖佔領雅典時(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他在那裡建立了 一個寡頭政治的傀儡政府,處於斯巴達的保護下,稱作三十僭主。三十僭主由柏拉圖的兩個舅舅領導,才華橫溢的克里蒂亞斯和年輕得多的查米德斯。這兩者都是蘇格拉底的學生。然而在他們恐怖統治的八個月中,三十僭主殺死了許多雅典公民——幾乎比戰爭最後十年中 斯巴達軍隊殺死的雅典人還多,他們實行了殘酷的恐怖統治,大約有一千五百多人未經審判就被當場處決。許多溫和派逃離雅典。但是在公元前403年,柏拉圖24歲的時候,克里蒂亞斯和斯巴達駐軍受到捲土重來的民主派的攻擊並被擊敗。民主派最初只有七十人,由色拉西布洛斯和阿尼圖斯領導,他們首先佔據比雷埃夫斯,柏拉圖的兩個舅舅在那裡陣亡。有一段時間,他們的寡頭政治的追隨者在雅典繼續恐怖統治,但是他們的軍隊處於混亂和瓦解狀態。在證明自己無能力統治之後,他們最終被他們的斯巴達保護者所拋棄,斯巴達保護者與民主派訂立了一個條約。這項和平的條約重建了雅典的民主政體。

政體重建後,雅典人為了和平宣佈特設政治犯,然而更多的雅典人迫不及待的想要清算舊賬。

蘇格拉底的政治理想

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蘇格拉底成為了被報復和付出代價最大的人之一。他絕不是隨意被選中的。在前文簡單的描述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蘇格拉底與三十僭主集團有密切的聯繫,儘管有證據表明蘇格拉底並不支持三十僭主的恐怖統治(比如他在公元前404年曾公開反對過三十僭主集團逮捕列昂的命令),但在普通雅典公民的心裡,蘇格拉底對三十僭主的態度恐怕是曖昧多餘反對的。

而在同時代有關的希臘文獻中目前有關蘇格拉底的記載主要有柏拉圖的 《申辯篇》、色諾芬的 《申辯篇》和 《回憶蘇格拉底》,另外還有阿里斯托芬的喜劇《雲》。在柏拉圖的筆下,蘇格拉底是最具智慧的人,是為追求真理視死如歸的人;在色諾芬的眼裡,他虔誠 、正直,是給別人最大幫助的人,是最嚴格自律的人,是最為公正的人 ,是至善和幸福最好的例證。但是在喜劇家的筆下 , 蘇格拉底卻是一個被嘲諷的對象,在阿里斯托芬的 《雲》裡, 蘇格拉底被刻畫成一個行為怪異,專門教授詭辯術的人。隨著《雲》劇的上演,蘇格拉底的怪異形象也就在雅典民眾中間廣為傳播。這種形象是否影響了民眾對蘇格拉底的判刑,我們還無法得知,但是民眾在思想深度上同蘇格拉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確實不爭的事實。

法的精神: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政治

理想國書影

這一點,必須要說到蘇格拉底的某些政治思想,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他的親筆著作(可能被銷燬或者他根本沒寫)。有關他的思想我們大都得知於柏拉圖筆下,而在這些印記中,有很多都與僭主們的思想相似(比如他認為只有英明的人才能洞穿絕對真理——這一主張與那些倡導精英政治和貴族政治的人不謀而合。此外還有很多關於不贊同民主政治的原則。都被歸於蘇格拉底名下,可想而知,蘇格拉底在民眾中的形象恐怕是這樣的——他不僅僅是民主政治敵人的間接鼓動者他曾擔任三十僭主元老院的主席,更是曾經教導過幾個與三十僭主集團有密切關係的人,其中一個就是柏拉圖,此外還有他的舅舅克里蒂亞斯。當然,蘇格拉底對斯巴達的欽佩也廣為人知。

然而,僅憑這些言論上的問題並似乎並不足以讓一位老人受到審判。實際上,儘管柏拉圖並沒有記下三位原告的供詞,但從之言片語和他的罪名(即腐化青年和引入新神靈)來推斷,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恐怕更多的是關於叛國罪的指控,即在戰爭之中對雅典的敵人提供了幫助和支持。“不敬神”即不信城邦的神,反對民主制度。也許並非是真實的神靈,而是人們認為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政體原則。蘇格拉底關於知識和美德的定義打擊了雅典民主基礎的本身 ,這個基礎是梭倫奠定的 ,他給予所有的男性公民 ,包括最窮的公民 ,在議會的陪審團法庭上投票的權利希臘人的觀點給予了普通公民以尊嚴 ,而蘇格拉底的觀點則貶損了它 ,這是一種不可調和的分歧。尤其在剛剛經歷了殘酷的暴政後,雅典公民對民主的渴望上升到頂點。

這裡還要注意一點,出於古老的宗教崇拜。在某些情況下,不信神被認為是一種十惡不赦的罪名。(古典時代很多智者的記錄都被銷燬即有這一原因)

雅典法制與審判制度

而在這場判決中,另一個起重要影響的因素是蘇格拉底本身在審判中的行為。在古希臘社會中,演講是一種很常見的社會活動,這一行為通常需要激情來驅動,而這也是雅典公民思想活動的一種特徵,而蘇格拉底卻認為能對激情自我控制才是美德所以起訴他的三個希臘城邦的公民,米列託斯(悲劇詩人),安捏託斯(工商業主),呂康(修辭家)這反應出這場審判同時也是在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衝突。

此外,蘇格拉底自身所做的無罪辯護也讓民憤達到了更高點,他無情的對陪審團進行了嘲弄,最後哪怕是以為根本聽不懂的農民也憤怒了。在法庭的辯論中,蘇格拉底用邏輯證明了他不是不信神。而是按照神諭做一隻牛虻來刺激駿馬雅典,以免它變得懶惰遲鈍。他認為自己是無知的,但神認為沒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他羅列了與人辯論獲勝的經過來證明了這個神諭。但這些雄辯的邏輯和自誇的表白只能讓陪審團的群眾反感並覺得羞辱。所以最終501人中有280認為他有罪。然而更加災難性的是接下來蘇格拉底對有罪指控的回應,按照雅典法律,蘇格拉底需要提出對自身的刑罰,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說自己最應該得到的是國家為他的後半生支付生活費用,而他不考慮流放是因為,如果他這樣建議,陪審團很可能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後來他又以很不以為然的方式提出了一筆小額賠款。他的支持者希望將這一賠款擴大三十倍,卻遭到了他的拒絕。最終,在計算死刑票數時,至少有80原本支持他無罪的人轉而支持死刑。

法的精神: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政治

賈克-路易·戴維:蘇格拉底之死

不過,原本蘇格拉底還有另一種結局,在死囚房裡的一個月中,一個名叫克里同的學生來拜訪他,並提出了越獄的計劃,然而蘇格拉底說他自己選擇了審判而不是流放,他無權破壞執行不當的雅典法律。

蘇格拉底如此堅決的辯護和其後放低姿態自願服從判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甚至自己執行了對自己的死刑(雅典允許某些死刑犯從城邦購買毒藥)。

仔細思考,這樣似乎矛盾的行為其實代表了民主與法制在當時的某些不契合。或者說,蘇格拉底不支持雅典原始的民主制度,但卻崇尚法制,即某些規則化的東西。而在柏拉圖的筆下,通過對蘇格拉底的描寫,更是將法律理想化,同時,批判了那些誤用法律的人。同時,他的記載還向我們揭示了審判怎樣通過被告人自己反對自己而強化判決結果。或者說,在蘇格拉底死後,民主的因素在削弱,而法的力量卻在增強。

法的觀念在早期文明中有很多體現,而在希臘,法制由於和民主制度的關係而顯得更為重要,其發展也影響到了羅馬甚至更深遠的後世,這裡主要說明陪審團制度和審判所具有的的約束力。

從最早的神靈審判開始,審判權經歷了在希臘經歷了從神靈(祭司)到官員再到民眾的轉移。這個過程從愛琴文明一直延續到古典時代時代。這世紀上反應的是在古代神權崇拜的背景下,世俗權力的鬥爭。儘管人們普遍認為神靈是絕對正確的,但究竟誰能代表神的旨意。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詩人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俄瑞斯忒亞》中,這一衝突得到充分體現。戲劇的最後俄瑞斯特斯被母親的復仇之神索命,德爾菲神廟的神諭告訴他去雅典尋求庇護,雅典娜最終召集了十個雅典公民在宣誓後做出裁判。更重要的是,在投票過程中,雅典娜最終投出了證明俄瑞斯特斯無罪的關鍵一票。

埃斯庫羅斯生活的時代,希臘剛剛取得了希波戰爭的勝利,甚至在提洛同盟的背景下成長為希臘帝國。與此同時,他的民主政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影響下,作為男性公民的自由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正因如此,雅典的法律改革也逐步將審判重罪的權力,從官員逐步移交給普通公民。雖然這種處於起步階段的制度尚不能擺脫迷信的深刻影響(比如他們認為殺人者會釋放臭氣),但毫無疑問,審判的約束力在公民更多的參與下,變得更加牢固。然而,這樣的審判方式不僅能發現罪責,還能轉移罪責(或者加重)。因為來自陪審團成員的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判的結果。蘇格拉底的審判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有效的辯護或者成功的起訴都會贏得人們的讚譽。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雅典,法的精神不僅在其民主的發展時期得到進步,在民主衰落的時代也同樣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法的發展和影響比民主帶給社會的更重要。隨後的羅馬進一步對法的理念進行發展,而西方陪審團制度也傳承至今,由最粗的粗糙到如今趨向完備。

參考書目

1.色諾芬[古希臘]《希臘史》

2.柏拉圖[古希臘]《理想國》

3.亞里士多德[古希臘]《雅典政制》

4.斯東{美]《蘇格拉底的審判》

5.薩達卡特 卡德里{英}《審判為什麼不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