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魯濱孫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歷程?

用戶4822442804467


從1719年的《魯濱遜漂流記》開始,“荒島文學”便被正式確立為一種文學類型(也有人認為“荒島文學”的開山之作是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小說一經出版,便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對當時的讀者而言,這樣的小說題材是新鮮的,人被迫到了一個前文明時代的荒島,他應該怎麼活下去?這個問題構成了此類題材最大的賣點。

由小說改編的這種篇幅的側重當然是為了電影效果,落難與獲救在篇幅上會是從簡處理。可是這樣的安排會讓小說或電影變得不可信,因為它沒有去展開處理主人公失蹤的這些年對自己或周圍的人造成的影響。

如何去癒合這道時間真空造成的傷疤,這是主人公獲救後要面臨的更大挑戰,大部分“荒島求生”的小說和電影都有意或無意忽然了這一點,所幸的是,《荒島餘生》這部電影拍了出來。

關於時間,這部電影有一個重要的意象:鐘錶。

鐘錶在人類文明史上扮演著非同一般的角色。在芒福德的《技術與文明》中,他向我們展示了從14世紀開始,鐘錶是怎樣使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約時間的人和現在被拘役於時間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因為在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世界裡,大自然的權威已經被取代了。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從鐘錶被髮明以來,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恆。

所以,鐘錶不懈的滴答聲代表的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日漸削弱,雖然很少人能意識到其中的關聯。也就是說,鐘錶的發明引入了一種人和上帝之間進行對話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輸家。也許摩西的“十誡”中還應該再加上一誡:你不可製作任何代表時間的機械。

毀掉一個文明人的最致命一擊便是剝奪他對時間的觀念。所以電影中,鐘錶壞了。

早期的人類文明信奉的是泛靈論,萬物有靈是我們祖先的世界觀。查克置身於蠻荒之地,他在心理上也出現了“返祖現象”,孤獨讓他自覺選擇了“退化”。文明人與孤獨相遇時,原來是如此不堪一擊。

不管遇到什麼,我都要活下去!

“活下去”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極為質樸,但值得讓人敬佩。

正是這種生存意志,查克活了下來,也是因為這種生存意志,人類歷史才走到現在。大難不死的查克反倒悟出一種闊達,這無疑是他的一次重生。

最後,察克站在十字路口,影片的鏡頭拉長,遠景之下人是顯得那麼渺小。察克望向一個方向,然後又轉身望向另一個方向。。。

影片的結尾,鏡頭再次拉近,定格在察克的臉上。這張臉看不出痛苦,也沒透露出快樂,最後選定了一個方向,眼神裡透出一種樂觀堅毅。人生總在失望和希望之間更迭,而生活仍將繼續。

如此看來,也許人間本身就是一個荒島,根本就不存在救贖這一說。“荒島餘生”,“餘生即荒島”,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在這個荒蕪的世界中,選擇一個路口,然後一往無前地走下去。

所謂的餘生,其實只是在承受著自己選擇所換來的結果罷了。這是一個死裡逃生的人對生命的不捨,從這個角度去解讀,《荒島餘生》實則是一曲生命的禮讚,讓我們活在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是一段希望與失望不斷更迭的路。我們懂得珍惜時,總是在失去以後。平靜的生活就是拿來打破和改變,通常都會從某個習慣開始發生。

有人開始越活越灑脫,有人婚後出軌,有人事業陷入迷茫和憤怒,有人一邊安於現狀,一邊暗自騷動不安,等等等等。他們都只是想做出一個改變,做一種選擇,逃離生活的荒蕪,儘管有時候用錯了方式。

其實成長,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我們該經歷的一切,都會一個不落的去經歷。或許,我們有時也可以暫時選擇不成長。

但至少,我們也會猛然發現,當下的生活也不算太糟糕對吧。

曾經幹不下去的工作可以幹下去了,曾經不想面對的人也可以面對了,一樣的是活在當下了。

畢竟,選擇的那一刻,才是勇氣的高光時刻。因為只有弱者,一輩子才會被動的被命運安排,卻又無法過好該有的安逸生活,連選擇和反抗掙扎的念頭都沒有過,更別提勇氣了,活著便也是死去。

因為我也差點死去過,所以才得以重獲新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嬌子的無為境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尼爾·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也是一部具有廣泛的世界性影響的作品。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出生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在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過人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其一生一共四次出海。

第一次出海:去倫敦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去倫敦,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

第二次出海:去非洲

這次魯濱遜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

第三次出海:到巴西

魯濱遜第三次出海遭遇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裡買下一個莊園,做了莊園主。

第四次出海:荒島28年

第四次航行中,整條船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島上。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後來他搭救了一個土人,稱他為“星期五”,把他收作僕人直到第28個年頭一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


笛福在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人所應具備的一切特徵——勇敢、智慧、理性、勤勞、堅強,也告訴人們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頑強地生存!


不求人的三腳貓


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向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濱孫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對他這段荒島生活的生動記述。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濱孫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曬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僕。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因此小說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現在,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錦繡未央61


經歷了他不想經歷的,卻無法預料的生死攸關、自強不息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