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最近,75、80后经历了职场人有史以来最长“寒假”,在这个“寒假”中,不少同学把远程办公变成了习惯,然后再在笔记本和手机旁习惯性地用保温杯泡上一杯枸杞。

午后阳光斜着穿越过透明的保温杯,一粒粒红色枸杞伴随着周围絮状物,慢慢地在杯中水里漂移。

这个景象,像极了英美画家托马斯·科尔的《人生旅程》。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画中是一位中年男子,身着一袭红衣,如同一粒枸杞,在洪水漫溢的小溪漂流,双手抱拳祈祷。但画面左上角的守护天使却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的背影,哪怕中年男子的小船马上就要遭遇激流。


01

毕业10多年,很多人从意气风发、锋芒毕露的青年,在职场上习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不约而同地,越接近40岁,就算有了一些存款,获得了一点成就,但身边的准中年和中年人却越来越焦虑。

为了搞清楚这种感觉并非个案,我采访了身边关系不错的老同学、老同事,请他们对自己的30岁、40岁打分,在不同的年龄,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可能是几分?为什么会是这种感觉?

结果显示,朋友们对自己的30岁普遍打高分,但越接近40岁,这种生活满意感却越来越低,有些人40岁的分值甚至只有30岁时的三分之二。

这次调查的结果不是个案。

根据一份英国国家统计局在2014-2015年,超过30万不同年龄段受众的调查数据显示,40多岁的被试确实要比30多岁的受试者满意度更低。

统计当局把被调查者按生活满意度和年龄段作为两个维度,绘制成下面这张趋势图: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果不其然,20-34岁的年龄段,生活满意度达到了高峰,都在81%以上;而在这之后,生活满意度就像滑滑梯一样一路下滑,直到50岁左右达到谷底,接着快速反弹,很快在65岁后达到了最高点:84%。

另一项更大范围,来自著名调研机构盖洛普(Gallup)的民意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类似的U型曲线: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虽然不同国家公民的生活满意度不同,但从年龄的维度来看,30岁开始下滑,直到50岁左右开始触底反弹的特点依然不变。


02

这两项调查结果显然是反直觉的,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有人总结说:30岁时,无论是家庭、爱情、事业都憧憬着未来,一路美好;而40岁孩子要烦恼TA的学业,爱人早已成为家人,事业容易感慨“还未遇到贵人”。

也有人说:30岁时自己在职场上成为了主管、经理,开始带团队,很有成就感;但现在40岁了,却发现90后、95后越来越优秀,有些甚至很轻松就坐上了自己在这个年龄段想都不敢想的位置。

以上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下德国经济学家汉内斯·施万特(Hanners Schwandt)的研究。

施万特邀请17~90岁的德国人给“目前”和“5年后自己”可能的生活满意度打分,满分为10分,然后把这些数据绘制成图,显示是这样的: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非常明显地,在年纪更小的时候,人们对未来5年的预期会更高,但由于“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干”,人们会一次次地对现实落后于预期感到失望。

而在平均50岁以后,期望曲线和现实曲线发生了交叉,人们开始发现:现实没有预期中那么糟糕,这个反差似乎带来了惊喜,于是人生早年带来诸多痛苦的预测错误却在后半段改变了方向。


03

看了这个结论,你可能会说:那还不简单,我只要调低对未来的期望,就能避免中年期间的焦虑了,不是吗?

然而,以色列认知神经学家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却会告诉你,人类大脑天生就会产生一种“乐观偏见”(optimism bias)。

乐观偏见这种认知偏差是人脑天然的设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自己的预期寿命会超过平均水平;自己离婚的可能性要小于社会平均水平;自己的智商、情商高于组织的中位数;甚至夫妻双方都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都超过50%。

所以,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尚未经历各种社会挫折和觉醒之前,人们更擅于畅想美好的未来,更易于接受积极的信息,更容易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但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乐观偏见,导致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导致了一次次面对“骨干现实”的失望,导致了生活满意度的滑梯式降低。

接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接踵而至,随着社会阅历的累计,平均50多岁,人们终于逐渐习得了根据消极因素调整预期的能力。

而正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悲观的应激预期,反而帮助了50多岁、迈向老年的人们,逐渐走出了焦虑的泥潭,逐渐成为“知天命(五十岁)、而耳顺(六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人。


04

这条曲线品读起来似乎越来越清晰了,但你可能又会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我现在40岁左右,我每天还对未来有良好的期许,同时,我现在每天也有连绵的焦虑,治本也得治标,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现在就缓解焦虑呢?

好吧,那我就以浅薄的认知,斗胆向你提三个建议:

第一,正常化你的情绪。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假如学校或家庭教育没有提前向发育中的女孩子提前告知有月经这回事,小女孩发现自己流血就会吓个半死;中年人的焦虑其实就像精神上的月经,只不过它绵延的时间会更长,要等到平均50多岁才会触底反弹。

所以,当你理解了生活满意度与年龄曲线的关系,就相当于女孩子提前知道了月经这回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全程地接纳它,焦虑的情绪就有可能降到最低。

第二,打断你的比较心。

和人比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本能。

你可能会和同辈做比较,同学聚会攀比收入;你可能和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去做比较,企业内部攀比对方是否有低龄同事爬得更高;你可能和理想化、遥不可及的自己去做比较,从时间维度攀比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社会高度。

每当你升起比较心的时候,如果你能建立一种心理机制,就好像windows跳出一个弹窗,让你点击“确认”或“取消”,是否要去攀比,你的比较心就容易被打断。打断后期望差就不容易形成,你的情绪也就更不容易陷入焦虑。

第三,学会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被证明能有效帮助大脑中的杏仁核平静下来,而杏仁核则是人脑中恐惧和焦虑的来源地。

通过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胸腔、腹部因呼吸的起伏;甚至晚上焦虑到胡思乱想睡不着,倾听身旁爱人的呼吸和打鼾声,这些注意力聚焦在当下的方法就是正念冥想,它能帮助你回到当下的临在,平复杏仁核的躁动,帮助你获得平静的心绪。


05

最后的话

今天,75后、80后已逐步走向中年,生活满意度的降低让我们倍感焦虑,但中年绝不是危机,焦虑也不意味着人生开始下行。

让我们一起:

1、理解和接纳这个自然规律;

2、正常化我们的情绪;

3、学会打断比较心;

4、学会正念冥想。

在生命小溪的流淌中习得合理调整预期的能力。迎接小溪汇入大河后的触底反弹,驶入活出真我的开端,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附:托马斯·科尔的《人生旅程》一共有四幅画,除了文中的中年、文末的老年,还有婴儿和少年。

婴儿:由一位天使守护,欢腾于人生的小舟之上。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少年:独自掌舵,憧憬天边的城堡。

40岁,为什么越来越感觉不幸福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行为心理的研究者和践行者,《行为上瘾》作者,我是何圣君,我会经常撰写我的心得和你分享,为了不错过对你有用的内容,请你关注我,让我们保持连接,一起拥有睿智的灵魂。我们下次见~

参考推荐阅读:《你的幸福曲线》【加】Jonathan Rauc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