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魏延是死於脾氣還是死於陰謀?

三國閨蜜


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其仿效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算親率五千精兵經子午谷速趕長安,一舉突破長安和潼關,而另一路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軍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出計如此,一向用兵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以為此計兇險,不易成功,並未採用,後世之人認為諸葛亮疏於此計而錯失良機,是失策之舉。

作為“子午谷奇謀“的主角魏延,就其經歷、性格、人際關係方面,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的幾大原因:

魏延說白了就是私兵,歸入劉備部下,在入蜀過程中嶄露頭角,逐步走向名將行列。同關,張,趙一樣都為劉備赴湯蹈火,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故魏延得到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從牙門將軍到漢中太守只花了七年時間(212-219)。足見劉備對其信任程度。

魏延智勇雙全,才氣過人,有成大事的氣概與決心,做事一直也很賣力、很爭氣,其所鎮守的漢中之地一直相安太平。至劉禪登基後,逐步加爵遷升為涼州刺史,丞相司馬、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並進封為南鄭侯。

丞相司馬的位置可非同一般,乃是丞相諸葛孔明麾下最高武將,假節就等同於後世的尚方寶劍。從這可以看出,諸葛孔明也並非不器用魏延。可為何魏延終未為丞相,沒有成為諸葛孔明的繼承人呢?這便是他的性格所累,他雖善養士卒,勇猛善戰,但自大矜高,搞得下屬都不與他接觸,高傲自負可見一斑。子午谷之謀未被採納後,魏延自嘆不已,還說諸葛亮膽怯怕事,自己生不逢時,才能難以實現,怨言不斷。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很低,時機也不成熟,作為軍人不服從命令。諸葛亮以其能力與威望,魏延都有怨言,那如果哪一天換個位置,作為遠不如魏延的皇上劉禪,如果等到哪天魏延不服劉禪旨意時,誰來制衡他?會不會採用極端的手段?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諸葛亮為託付大臣,為劉禪的皇位考慮,要藉機貶謫魏延。

二,在諸葛亮薨逝後,魏延卻說的:“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意思就是,丞相歿了,但還有我呢,魏延意思是對的,但一軍失主,諸葛亮又是蜀軍之靈魂人物,對於全軍上下該如何猜度?

三,對於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互爭權位,舉兵相攻,魏延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可見魏延是何等的不理智,不顧及大國利益,自私自利,虎視眈眈的魏國司馬懿豈是池中物,他選擇這時候與楊儀起訌,若為司馬懿所趁,後果將不得而知。

綜上,魏延之死,他性格上的自負,導致上屬不敢信任,脾氣暴躁,使得同僚避之不及,職位高只源於他的功勞,但他的性格狹隘,情緒化嚴重,難以走得更遠。

所以,一代虎將魏延的悲劇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嘟嘟時光


魏延的悲劇命運,說到底是他孤傲的性格造成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魏延與關羽最像,堪稱小關羽。

關羽“剛而自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關羽因為他的驕傲,被糜芳、傅士仁出賣,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魏延因為他的驕傲,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最後魏延就是被楊儀這個小人給整死了。

對於魏延的死,諸葛亮沒有什麼責任。我們看諸葛亮在生前的安排部署。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病重,開始安排撤軍事宜。他對魏延很瞭解,知道他心高氣傲,很可能拒絕退兵。所以他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這樣安排的好處是,蜀軍將分為三個部分,魏延在最北邊,然後是姜維,剩下的軍隊在南邊。如果魏延願意一起撤退最好,如果魏延不願意撤退,那麼其他軍隊可以從容南撤,魏延如果追擊,姜維可以順勢抵擋。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諸葛亮整個安排的最後一句話“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如果魏延不服從安排,大軍自己走好了。沒有任何要消滅魏延的意思。甚至寧願捨棄魏延這一部分軍隊,也不願意和他兵戎相見,更不願意用什麼陰謀手段誅殺魏延。只想一別兩寬,各自平安。諸葛亮對魏延,也算是仁至義盡。

魏延卻不這樣想,他不但自己要留下,還要大軍一起留下繼續攻打魏國。他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他的能力顯然不足。他連蜀軍內部都壓不平。楊儀第一個不服他。

兩個人,兩支軍隊就掐了起來。魏延和楊儀各自向成都派遣信使,說對方造反。

劉禪搞不清狀況,於是詢問身邊人,結果重臣們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這就沒法弄了。都因為平日裡脾氣太爆、人緣太差。


上將噯福斯


兩者兼而有之。

對蜀漢來說,魏延是一位正面人物,他為蜀漢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長期鎮守漢中,鞏固了蜀漢的北部邊疆,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對北伐戰略有自己的主見,資歷和威望逐漸提高,魏延把北伐大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追求。但是魏延脾氣倔強,得罪了不少人。在諸葛亮死後,他對大軍停止北伐,撤回成都的做法想不通,這就激化了他與楊儀等人的矛盾,而楊儀覬覦丞相一職,忌賢妒能,是用陰謀手段引誘魏延燒燬棧道,最後楊儀派馬岱斬殺魏延父子。


谷老師


引言:魏延是蜀漢繼關張馬黃趙外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他的死對於蜀漢來說也是一大損失。魏延的死一直是蜀漢的冤案,魏延沒有謀反的跡象,卻被冠上謀反的罪名被殺。細細看史書的記載,魏延的死是死於與長史楊儀的矛盾,這裡面當然與魏延孤傲的脾氣有關。

堪當大任的鎮遠將軍 穩固鎮守漢中近十年

魏延本是劉備部曲(私人武裝)出身,在劉備入川過程中屢立戰功。拿下漢中後,劉備破格提拔牙門將的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漢中的防線與安危。漢中是成都的北邊門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沒有提拔選擇張飛而是選擇魏延,足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與信任。


魏延在漢中近十年,打造了堅固的漢中防線,通過錯手諸圍,在外圍險要之地多設重兵,自己居中指揮救援。魏延死後負責鎮守漢中的王平也是依據這個防線成功抵擋住了曹爽的十萬大軍,保證了漢中的安危。

魏延文武兼備,劉備善於識人、用人,魏延以自己的實力表明了劉備並沒有看錯自己。

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 在諸葛亮死後矛盾激化

魏延在軍中跟隨諸葛亮數次北伐,作為先鋒大將屢立戰功,威望也是僅次於諸葛亮。但魏延作為武將,是有些瞧不起文人的,當時很多人對魏延都是敬而遠之,唯有長史楊儀與魏延爭鋒相對,兩個關係勢同水火。

魏延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楊儀分管糧草後勤,諸葛亮生前吝惜兩人的才能,也數次勸解兩人,但都沒什麼用。兩人的矛盾在諸葛亮死後徹底爆發。

諸葛亮臨終安排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撤軍的事情,並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要按計劃撤退回漢中。魏延素來在軍中威望高,本來諸葛亮死後,軍中大權應該由魏延接替,但諸葛亮死後,北伐也宣告失敗,魏延是主張繼續北伐的,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安排魏延參與退軍的大事計劃。

魏延得知後,表示諸葛亮死後丞相府的官員可以護送靈柩回蜀,但大軍要聽從他的安排,繼續北伐。加上讓費禕告知讓魏延斷後,魏延當場表示反對,我是軍中主將,怎麼可能受楊儀的指派,做斷後的將軍呢?這裡魏延孤傲凌人的性格一展無遺,諸葛亮的遺命魏延也沒有當回事,如果魏國司馬懿趁機來攻打,這數萬北伐大軍不知還能不能回去。

這時楊儀不顧魏延護送靈柩往漢中撤退,魏延率先帶領部將趕回漢中,並燒燬棧道,派兵阻擋楊儀而楊儀同樣派王平去抵擋魏延,王平的一席話成功瓦解了魏延軍隊,魏延不得不帶著數騎逃往漢中。兩人互相向朝廷上表,指責對方謀反,但劉禪聽從蔣琬、董允等大臣的意見,都相信楊儀而懷疑魏延,魏延在逃亡過程中馬岱追上斬殺,事後,楊儀夷滅了魏延三族。

魏延與楊儀都是權利的犧牲品

據《三國志》記載,魏延逃亡的時候沒有向北而是向南逃亡漢中,魏延的本意是殺楊儀,奪回軍隊的大權,如果魏延謀反可以直接去魏軍軍營,魏延在漢中鎮守多年,對漢中一帶了如指掌,估計司馬懿當時直接拿下漢中都不會沒有啥問題。

楊儀醜陋的小人嘴臉在魏延死後暴露無疑,指著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安能作惡否”。楊儀以為自己資格老、能力強能接替諸葛亮的丞相位置,哪知諸葛亮早就安排了蔣琬。楊儀未受到重用後曾向費禕表達自己的怨恨,如果在諸葛亮死後投降魏國,早就高官厚祿了,怎麼落到這個田地呢?因這種言行被貶為平民後,仍然不知悔改,上書抨擊時政,言辭激烈,最終落到自殺的下場。

兩人為爭奪權力,都成了權利下的犧牲品,諸葛亮也深知兩人的品性,所以不會把大任交於他們當中任何一人。

結語:魏延之死,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孤傲的性格,不僅與楊儀不和,與其他的將領和大臣也有不睦比如劉琰,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容忍和包容,諸葛亮死後魏延威望更高,就更加的目中無人了。楊儀本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不去管魏延,卻也趁機要除去魏延,誣陷魏延謀反,兩支軍隊差點火拼起來,虧得王平的制止,楊儀是假公濟私的真小人。所以說魏延既是死於自己的性格也是死於楊儀的陰謀。

我是紫氣東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討。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多少都有點脾氣,就像歷史上的魏延,不但脾氣不好,還特別的挑剔,他是一個勇猛過人的人,矜持高傲,因為和劉備的關係很好,起初很多人都讓他三分,包括諸葛亮,但是楊儀卻不買賬,兩個人水火不容,只要是在一起,就會吵架,吵得兇的時候甚至會拿出刀劍比劃,一個武將在文官面前這樣,當然就不只是楊儀一個人看不慣他。諸葛亮去世之後,楊儀就把謀反的罪名扣在了魏延的頭上,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的更是過分。

《三國志》中描述魏延是咎由自取,他的性格實在是太火爆了,他平時不注意積累人脈,把蜀漢朝廷上的人都給得罪了,以至於當時魏延和楊儀同時告對方謀反的時候,朝廷上居然沒有一個人為魏延說情,這也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諸葛亮當初北伐的時候病重,就知道自己大限將到,他斷定自己死後群龍無首,魏延肯定不會聽任何人的指揮,尤其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維還沒站穩腳,所以就把楊儀等人叫來,交待了自己死後的撤兵計劃,讓魏延負責斷後,如果他不聽從命令,就不要管他,部隊直接出發。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聽任何人的命令,他說丞相雖然死了,但還有我魏延可以作戰,為什麼要撤軍呢。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開始部署戰略繼續北伐。本來諸葛亮死後是指定楊儀當總指揮,但是魏延和楊儀一直都不合,魏延除了不聽指揮以外,還公然跟他鬥氣,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後,只宣洩個人的憤怒。

是陰謀嗎?


如果魏延堅持北伐的話,還有道理可言,歷史可能會被改寫,結果他撤兵的速度比楊儀還要快,墊後成了前鋒,最讓人瞧不起的是他的士兵走過的路之後,還摧毀了棧道,把橋樑也拆除了,是真正的過河拆橋,完全不管楊儀和後軍的死活。


跑回去後還惡人先告狀,主動跟劉嬋說楊儀謀反,楊儀氣急敗壞,只好說魏延也謀反。劉嬋是個沒主意的人,於是就問身旁的人,到底是誰謀反,結果所有人都在說魏延的壞話,劉嬋就也認為他有謀反的傾向,這是他死的原因之一,主要就是自己的脾氣不好。

要說陰謀,其實楊儀並沒有暗中佈下過陰謀,只不過是當初魏延先說了他謀反,他被逼急了沒辦法,才謊稱魏延謀反。恰好因為魏延的脾氣火爆,人緣不好,所以大家都幫著楊儀,使得劉嬋相信了。


縱觀蜀國的戰略,可以說很穩,但是魏延的謀略每次都跟決策者不一樣,就算是沒有諸葛亮的遺命,也沒有和楊儀的仇恨,他的死也是必然的,因為脾氣不好,又是將士,必然會跟很多人結下樑子。

不過歷史是很公正的,魏延去世以後,史學家還給他正了名,認定他是沒有謀反的,但是人頭已經落地了,說什麼也是徒勞的。


春秋亂舞


千古笑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合格的將領

首先肯定魏延的作戰勇猛會帶兵,屢立戰功,拜將封侯,是一名優秀的將領。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劉備升為牙門將軍。

劉備攻下漢中,又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封為鎮北將軍。

劉備死後,多次隨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可見在蜀國受到劉備跟諸葛亮的重用,這是對他個人能力的一種肯定。

臭脾氣害了自己

越有能力的人可能越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魏延戰功卓諸的將軍,卻不懂得謙虛謹慎,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不斷有怨言。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諸葛亮深知這一點:地位高有能力但不聽話這樣的人是可怕的,自己活著時能管住他,自己死後估計一手遮天了。所以諸葛亮去世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可見魏延的狂妄自大,即使是諸葛亮也並不太放在眼裡的,以後別說昏庸的劉禪了。

同時平時自己高傲自大跟同事的關係一般,與楊儀劉琰等不和。

孫權就曾評價他: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不幸言中,諸葛亮死後他不服從軍令,被馬岱殺死。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魏延的評價十分準確: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可見並沒有什麼陰謀,都是自己的性格害了自己,跟呂布的命運差不多。身為將軍最重要的服從命令與忠於主子,其次才是能力!做人也是一樣,與人為善,少樹敵!方可長久!


不宜之處大家多多交流!


千古笑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重要的將領,長期以來他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一個牆頭草。其實蜀國後期,魏延對蜀國來說已經非常重要,當時劉備剛剛和曹操進行過殊死爭奪,拿下了東川的漢中,掌握了西蜀的門戶,當時大家都認為劉備會派張飛駐守漢中,但沒想到劉備卻派遣魏延駐守漢中,軍中一片詫異。

魏延向劉備許諾承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魏延也確實把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後來的王平、姜維都是在魏延建立的防守體系上守衛漢中的。

正史中關於魏延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死後,楊儀派遣費禕去打探魏延的意圖,魏延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就說道:丞相雖死,但我還在,應繼續北伐。但楊儀並沒有採納魏延的意見,楊儀想要退軍,但魏延不同意,並先楊儀一步,燒掉了退軍沿途的棧道,還上書劉禪彈劾楊儀有叛亂之心,但楊儀也寫了一封舉報魏延的信,劉禪拿到信之後,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一致認為魏延造反的概率比較大,依魏延平時的作派和性子,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可以說魏延的性格決定他後來的命運。

兩方軍隊相遇,王平斥責魏延有造反之心,魏延一部聽後潰散而逃,魏延失去了軍隊的依託,便朝漢中方向逃去,楊儀命馬岱追殺,魏延被馬岱斬殺。

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魏略》記載的:諸葛亮臨終前將軍隊大權交給魏延,魏延率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意見不和,楊儀看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是不服,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親信人馬突然發難魏延。魏延猝不及,不得已逃向了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遣的馬岱追上殺死。

由此來看,魏延不是死於背叛,而是死於軍中奪權,並且都和楊儀有關,看來魏延確實是被楊儀所殺!


公元前


魏延是死於作死。

諸葛亮生前十分重用魏延,奈何這傢伙沒腦子。諸葛亮星隕五丈原,死前已經安排好了撤退的事,結果他不同意,雄心萬丈,想要帶兵繼續北伐。但是沒人鳥他,五萬大軍直接跑路,留下魏延幾百號人,你要打你打吧!魏延急火攻心,燒到了腦子,直接跑到漢軍前面,把棧道燒了,把路給斷了,將大部隊置於危險之中。你說這不是作死嗎?然後王平登高一呼,群起而攻之,善養士卒也沒用,直接嗝屁。


接下來說法源自於裴松之,說是死於陰謀,我覺得不怎麼靠譜,但是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但是別信,哈哈哈!


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諸葛亮生前的左膀右臂。但是楊儀和魏延的關係卻勢同水火,每次見面必定會吵起來。魏延能行軍佈陣,有勇猛過人,還深得諸葛亮器重,短短几年時間就升到了蜀漢軍界的頂峰,速度比直升機也不遑多讓,所以魏延就十分的狂傲,目中無人,人緣極差。而楊儀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心思靈敏,能說會道,劉備非常吃他這一套,所以非常賞識他,升遷也很快。楊儀這個人雖然很聰明但是氣量狹小、性情高傲,根本看不起魏延這種渾身肌肉的大老粗。


這兩人性格不合,但是偏偏要在一起工作,時間久了,矛盾就越來越深,諸葛亮生前盡力調和,但是當他死後,積壓的矛盾就爆發出來了。


諸葛亮臨死之前,召集所有軍中要員開會,當眾宣佈把北伐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魏延,但是卻同時囑咐:"我死後,千萬不要發喪,大軍要如同我省錢一樣,緩緩退入漢中。"也就是說,在退回漢中之前,魏延繼承人的身份不能公開,只能暗中指揮。而諸葛亮生前時,一直是姜維和楊儀負責出面指揮,所以在司馬懿追來時,依然是他們出面。


楊儀原本以為諸葛亮會把衣缽繼承給自己,結果沒想到是魏延這個匹夫,沒有什麼比眼睜睜的看著仇人踩在自己腦袋上更讓人難受的了。楊儀對魏延的恨達到了頂點,所以就計劃剷除他。


北伐大軍一路返回,在走出秦嶺棧道,退入斜谷道口時,魏軍威脅已經解除,魏延決定在此給諸葛亮發喪,並宣佈諸葛亮生前對自己的任命。


楊儀哪能看到魏延走上頂峰,於是集結自己的黨羽:王平和馬岱,準備以最直接簡單的方式除掉魏延:構陷魏延投敵叛國,假諸葛丞相遺旨誅殺魏延。


楊儀也是個軍事天才,至少在消滅魏延時時機把握的妙到毫巔。趁著魏延為發喪忙碌,王平率領無當飛軍直攻魏延大營,高呼:"魏延投敵叛國,奉丞相遺旨誅殺之!"


魏延部下措手不及,且軍心渙散,所以節節潰敗。魏延帶著親信且戰且退,而方向正是北方的魏國。所以人們更相信魏延已經叛國了。無當飛軍一往無前,魏延撐不住,只好給後主劉禪休書一封,然後帶領幾個兒子騎上快馬,逃向漢中。可惜,當在他們面前的是馬岱的西涼騎兵。魏延最終死在虎頭橋旁,而且是死在了自己人手裡。魏延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什麼時候叛的國?


魏延一代名將,可以說是三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結果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的陰謀詭計之中。雖然後來魏延的奏表送到了劉禪手裡,但是同時到的還有楊儀的奏表。兩封奏摺內容完全相反,劉禪派蔣琬去查證,但是還沒走多遠,就傳回了魏延已被誅殺的消息。


成王敗寇,魏延被扣上了謀反的大罪。而後來真相明朗,蜀漢史書也沒有為他平反,因為那是一個政治集團的臉面


文史漫談


導語:

魏延的死,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所謂爭議的焦點,無非就在於他是否死有餘辜。他的死是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還是楊儀策劃的一場陰謀呢?

我認為魏延之死,跟諸葛亮無關,主要是楊儀的陰謀所致。因為諸葛亮沒有任何理由殺掉魏延,魏延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也沒有表現出任何謀反的跡象。

01魏延是季漢王朝最後的大將,諸葛亮不可能捨得殺了魏延。

劉備打下漢中以後,對漢中太守的職位,一直在考慮用誰來擔任。大多數人都支持張飛,畢竟是集團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劉備偏偏選中了後起之秀的魏延,這說明了兩件事。

  1. 首先劉備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誠。他認為魏延對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則劉備絕對不會將漢中這個益州的門戶交給自己不信任的人來把守。
  2. 其次劉備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荊州歸順劉備以後,一路跟隨劉備奪取益州,奪取漢中。這個過程也是劉備考驗魏延的過程,證明他的確很有能力。

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他鎮守漢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漢中之地,絲毫沒有受到曹魏大軍的襲擾侵犯。

此後五虎大將陸續去世,魏延成為了季漢帝國為數不多的猛將。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主動從漢中太守的職位上撤下來,非要跟隨諸葛亮北伐。

可見魏延對季漢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難怪劉備和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諸葛亮在子午谷奇謀之上雖然有過激烈的爭辯,但是這不會影響諸葛亮欣賞魏延這件事。

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覺得魏延是難得的人才,所以絕對不會對魏延下手。

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

諸葛亮明白,當時的季漢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將才。好不容易幾十年的功夫熬出了這麼一個魏延,他怎麼捨得就這麼殺掉呢?

由此可見,諸葛亮沒有殺魏延的任何動機。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統領全局,從而使得他將季漢大軍全部帶入坑罷了。

02魏延與楊儀之間仇恨太多,楊儀小人得志自然要公報私仇。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楊儀得到了一個指令,那就是悄悄帶領大軍撤離前線。這個時候楊儀以諸葛亮的名義,讓魏延在大軍後面斷後。

諸葛亮一死,按照官職和軍銜,整支大軍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魏延。可是這個時候魏延卻被安排到了斷後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三國志》

魏延果然生氣了,他認為這是楊儀在搗鬼。雖然他知道要撤軍回去,但是不能就這麼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帶領大軍,楊儀一個小小的丞相長史,憑什麼號令三軍呢?

所以魏延在解釋不清的情況下,只好採取了比較極端的做法,他將回去成都的棧道給燒了,就是防止大軍提前回去。

那麼整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斷後了?楊儀的確被諸葛亮託付成為大軍的領袖?

我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當時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後,軍隊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1. 但是魏延行為比較偏執,如果他執掌全部兵力,說不定會導致季漢全軍覆沒。為了季漢的未來,為了要保存實力。諸葛亮必須要找一個穩妥之人將大軍安全帶回去。
  2. 這個時候他只能依靠身邊的楊儀,所以諸葛亮將大軍交給楊儀帶回去,應該是真的。只不過讓魏延斷後這種屈辱的事情,應該是楊儀安排上去的。
  3. 諸葛亮已經斷了魏延的兵權,他沒有必要再讓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
    畢竟人家過去是封疆大吏,現在怎麼可能給一個丞相長史斷後呢?

所以這一安排應該是楊儀加戲了,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楊儀就坐實了魏延謀反的事情,由此可見,楊儀是要公報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劉禪誅殺,事後楊儀被劉禪棄之不用。

在魏延眼裡,像楊儀這種讀書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當楊儀提出什麼建議的時候,魏延純當是沒聽到。

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三國志》

換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氣。可是楊儀偏偏還是個暴脾氣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開撕,結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來威脅楊儀,甚至幾次搞得楊儀當眾哭泣。

  • 這種恥辱的確是常人難以接受的,更何況楊儀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呢?所以說楊儀必須要報仇雪恨,結果就導演了這麼一場魏延謀反的戲碼。
  • 魏延是個武將,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這一招,最終掉入了楊儀所設下的陷阱。
    楊儀誣告魏延謀反,劉禪信以為真,將魏延全家斬殺。
  • 到後來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時候,劉禪恍然大悟。他雖然沒有過多責罰楊儀,但是也沒有重用楊儀。楊儀心裡自然又不是滋味了。

按道理說幫助國家解決了如此叛賊,當然要得到重用,畢竟挽救了十多萬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見劉禪對楊儀是有意見的。

劉禪意識到了楊儀的錯誤,但是他自己不想認錯,所以打算慢慢處置楊儀,畢竟魏延全家已經被殺,如果落個殺害功臣的罪名,那劉禪自己也麻煩。

總結:魏延謀反沒有翻案,楊儀自殺倒是大快人心。

魏延的案子在季漢一朝始終都沒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無辜的,那也不能翻案,為什麼呢?因為知道真相的人,其實就那麼幾個人。

如果劉禪真的給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劉禪這個皇帝誅殺了忠臣一家,豈不是證明了劉禪是昏君?所以他不會做這種糊塗事。

只不過罪魁禍首楊儀必須要處置,所以劉禪只給了楊儀一箇中軍師,沒有任何統兵權。楊儀為此憤憤不平,甚至揚言,當初如果他帶著大軍投降曹魏,哪裡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這件事可不得了,楊儀的話被費禕原封不動地告訴了劉禪,劉禪大為惱怒,將楊儀非罷官流放,後來又關了起來。無奈之下的楊儀只能選擇自殺。


江湖小曉生


六次北伐與歷次一樣,魏延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了丟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然後就輪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義裡,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姜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了。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將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了,著實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快感。可是看了《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