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楷书四大家中谁的楷书最难学习?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哦哦?柳公权字体在这四大字帖是比较难临唯写我今年63岁了1985年我上的河南函授院那个时侯学院们都不是学赵孟頫就学颜真卿或欧阳询的或学隶书乙瑛史晨好大王碑等等唯独学柳公权很少’那时老师讲颜筋柳骨!柳体难写就难在一个骨上还说柳体不能放大放大了字就飘了颜体写好了小字好看;字放大了做牌匾更雄强伟岸你看大部牌子都是颜字此较多!而柳字做牌子很少很少!现在看柳字学的人也是很少!原因大概就是这两个原因吧?!晒一下我三十多年前我写的颜楷!






山外山8


柳体最难练,柳体也是众楷书集大成者。



柳公权是唐楷最后一个楷书大家,他的楷书融合了前辈楷书优点与一炉,特别是欧颜楷书的特点,骨力强劲,棱角峻厉,其早期作品《玄秘塔》笔划瘦劲,结体疏朗,晚期的作品《神策军》帖则浑厚爽利,刚正不啊。



柳体字的难点有一下几个方面。



柳体起笔方正,就是这个方正的起笔,难坏了天下太多太多的书法人,放眼练柳体的书法人,真真正正地把柳体的方正起笔练到家的,还真是寥若星辰啊!



柳体的结构穿插巧妙,尤其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高右低的设置,既解决了左侧结构横划的险峻,也合理地处理了右边结构的穿插平衡,也可能是受现代馆阁体的影响,真正把柳体的这种结构处理好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笔力强劲,力透纸背是柳体最鲜明的特点,只要你的字做不到挺拔俊秀,刚劲潇洒,就难以让书法人认可你是成功的练柳体者。



柳体字过于精妙,往往差之一毫就难以让人接受是成功的柳体,这也让柳体的爱好者大伤脑筋,倍感其难。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坚持临习柳体的书法人。而且,一些书法人还写得堪具模样,假以时日或将有所成就,至此,向执着于柳体的同道,致以敬意!


一笑貫长天


书体最难是楷书,楷书最难属柳体,深究其因还是笔法的失传,其次是社会的人文精神,再有就是书家本身的个性使然。

唐末以后魏晋古法失传,导致宋的尚意大行其道,忽视笔法的重要性,从而出来了苏黄米蔡代表着整个宋的行书时代,没有楷书大家,说明当时的书家都没有去研究楷书,米芾就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甚至把唐朝的几个大家都批评了个遍,把楷书打入无底深渊,为后人习楷做了一个不好的反面教材。赵孟頫代表着整个元朝的楷书地位,现流传的《胆巴碑》说其是楷书,不如说其行楷书更为确切,整个作品的行书气息远比楷书明显魏晋唐的笔法消失殆尽。到了明朝,出现了台阁体,有董其昌,文征明,明末有诸多的草书大家,无一例外的也没有深究魏晋唐笔法,文征明的小楷笔法只能是今法的象征,没有唐楷的博大气息。(并不是说他的成就。)

从各个朝代的社会环境分析,大唐盛世无疑是中国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涌现一大批书法大家名家,以至于当今书家都受其影响,李世民创办弘艺馆,推崇王羲之,把书法的好坏和官衔等级相对应,把书法的无为而为联系到无为而治,真乃异曲同工之妙,后来的贞观之治出现也不足为奇了,后来的各朝皇帝虽有同样的爱好和建树,但高度无人能及,社会的人文精神信仰高度后人也无法超越。

就柳公权的个人性格而言,也是历史独一无二的,他所尊崇的(人正则笔正,笔正则心正)完美的诠释了当时的人文修养价值观,高风亮节,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等等,让后人永远无法模仿,他同时又把欧阳询和颜真卿的笔法推向历史的巅峰,这也奠定了其在书法史至高地位。

终上所述,今人要学柳体想不妨琢磨这几个原因,从而更好的了解笔法。以上属个人理解,不到之处请见谅。





南州修江


赵孟頫的楷书我只首肯《胆巴碑》这一墨帖,其它楷帖都不足道。其实,赵孟頫的楷书修为很不怎么样,不值得将其楷书计入四大名楷之列。除了《胆巴碑》还可见用笔有劲道外,馀者都一脸的媚态,笔无骨感,只凭型体在卖弄讨欢,学此等楷法,误了时光,不学更好。晚年的赵孟頫可能也觉悟到自已在楷书上笔力的欠缺,在结体上的媚俗,故在书写《胆巴碑》上极力矫正,结体大破平正,用笔有不少则锋入纸,则锋行笔,甚至于渗入行书笔法行书结体行书意韵,是可为孰不可为。楷字法度森严,它算得上是规格化了,一点一笔都有规矩,有规矩学习起来不失格式,初学者就容易掌握。而《胆巴碑》刻意打乱格式,让初学者很难把握准头。我临《胆巴碑》,临着临着便临写入行书境界。故《胆巴碑》为最难学习之楷书。是不是应将《胆巴碑》划入"行楷"?








林庆逢358


对于这个答题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因为四大家的楷书各有各的特点,难与易也都是相对的。

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都认为写柳体相对难一些,岂不知道,真要临起来其难度基本上差不多,只不过是里面存在着各人的偏好和审美的趋向问题罢了。

差异之处都表现在入笔,折笔和收笔上,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教学上的误导,以至于使得我们后学者怎么写都不顺手,等到写的顺手了,却又出不来了,这是学习楷书的书友最痛苦的一件事。

我曾提出过,"入帖难,出帖更难,自成一派,难上加难。"

我们先从柳体说起。

根据教科书或字帖上的柳体字的入笔,行笔,折笔,收笔的笔画线路去练习,永远都找不着北,误人太深,实质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有喜欢柳体的书友请你上抖音上去看一下,那里有一个写柳体的高手,看着非常简单。

颜体的楷书应该分为两类,(我这里讲的是相对的。)一类为刀书,《多宝塔》,露锋入筆,露锋出笔,有棱有角,金石气味很浓。一类应为杵书,《勤礼碑》,藏锋入笔,收笔基本上不露锋,但是,这两个名帖都有碑帖,字与字之间的边白太少,好多书友初临的时侯同样的边白留得很少,没有空间感,使人怎么看着都不舒服。

歐体字其形态窄长,结构法度虽然很严谨,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给挤了的一样,令人感觉到有点喘不过气来。欧体字在同时代没有拨尖的,后人则多有发展,前有黄自元,现有二田。香港的书法家钱开文从欧体,其特点是横画与竖画的粗细不明显。

现在好多的书法爱好者在写欧体时则改窄长为方形,使之看着非常舒展,这就应该称之为是继成和发扬了。

赵孟頫诸体皆精,其楷书的特点是楷书行写,临习赵体的楷书对于写行书和草书会很容易上手。

对于这四位楷书大家的字在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是他们所写的所有的字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如何去取。碑帖可能有的是写的好刻的不好,有的可能是写的不是太好,因为碰到的则是懂书法的雕刻师,出现碑帖好于书帖的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既便是书帖,在他们书写时也没有想着会成为后人临习的范本,出现一些不足也是正常的,我们在长期的临习过程中辩识能力也会提髙的,这不应该是什么难事的。

对于写楷书,我应该是个外行头,因为我临楷书,却从不写楷书。

就算是无聊的闲侃吧。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为好!







杨炳升66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我认为是欧阳询的“欧体”楷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年轻的时候分别去临过“欧体”、“颜体”、“柳体”等,总感觉练来练去,就是“欧体”难以把握,尤其是字体结构不好掌控力度,有点“险峻”。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一旦练“欧体”上手后就难以自拔,几乎做不到“进出自由”。后来接触到各个层次的书法爱好者均有此意也!


葛剑辉47803506


欧体。或许写的形像一点容易,写的神似就难了。欧体,左形右险,就像爬山,从左边一根登山绳,你可以垂直而上;再看欧体右边,好像石块干搁的峭壁,既无绳索也无台阶,初看无法攀岩,再看从内心深处更想跃跃欲试。当你把欧体某一字写的神型兼具时,好像美酒初品,幽兰初现之感觉。只是这种感觉可遇不可求。手握毛笔20多年了,好像练习其他书体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感觉。


1990621415


柳体


海默glh6699


因人而异。相对来说柳体较难入手,柳体需要笔画很强的骨力。一般来说,写楷书应该注重一家,兼学各家。颜体宽博厚重,字体偏大,写多了之后容易肥腴;所以需要学习柳体,柳体骨力强劲,有助于稳定字体形态;柳体笔力强劲、字形端庄,但字的结构并不优美,欧体胜于结构,中宫紧收,字体挺拔。但欧体的问题是缺少变化,不够妍美灵动;所以可以学习赵体楷书的风韵。融会贯通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Mo210324244


一般认为”颜欧柳赵”为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还有钟.王.虞.褚等。我没临过虞世南的帖,其余都临过。综合起来看,四大家中柳体难度稍微大一些。全部看起来褚字难度最大,褚字的特点是笔画较细,起笔落笔空中动作和纸上动作较多,笔画形态变化非常丰富不易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