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阿富汗在历史上有什么成就?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尔朱少帅


在亚洲的中南部心脏位置有这么一个内陆国家,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大部分交通不便,主要的经济支柱为农业和畜牧业,人口3000多万。 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但是他却因为“本拉登”这位恐怖大亨的惊世之作——911事件,在21世纪初便闻名全球。而美国随后对其发动的报复战争,更加使这个原本毫不起眼的贫弱小国,在之后的20年成为中东甚至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他就是阿富汗。

不过,战争的聚焦,对阿富汗这个国家以及国民来说绝非幸事。即使消灭恐怖组织,是世界局势的大势所趋,但这一打就是10多年,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没有完全撤军。经济不能发展,主权不能独立,恐怖势力依然存在,对阿富汗人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而对美国来说同样如此,号称“和平使者”的堂堂世界霸主,却在这块不毛之地一打就是10年,至今却依然无法完全控制局势。事实上,最近几年塔利班武装组织越战越勇,据路透社报道:2019年1月塔利班武装组织控制阿富汗40%以上的土地,并且扩大趋势依然存在。

由此可见即使身为世界强国的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依然是一败涂地。

不过美国并不是唯一失败的国家。40年前,也就是1979年的苏联也同样攻打过阿富汗,同时也推翻了当时的政权。而苏联的结局比美国似乎更惨——这场原本预计1个月,最终却长达10年时间的持续战争,不仅以狼狈退兵收场,同时还间接的引发了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加速的苏联的土崩瓦解,由此看来美国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就是这么一个中亚小国,究竟拥有何等魔力,能使世界上两大霸主均折戟沉沙,让我们共同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看一下阿富汗的基本情况。阿富汗地处亚欧大陆内陆中心,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地理格局上,长达1600公里,宽约320公里的巨大山脉由东北绵延至西南,是东亚与南亚的天然分割线。伊朗高原由西向东延伸,是阿国领土最大的组成部分。

阿富汗境内多为高山与荒漠,其中山地与高原占据了全国面积的4/5,低地平原地区甚至连1/5都不到。同时由于地处中亚内陆腹心位置,全年降雨量十分稀少,加之高山山脉阻隔,造就了阿富汗典型的干旱气候,所以即使存在极少的平原地区,也都是广阔无垠的沙漠,几乎可以说是不毛之地。从内部看,阿富汗内部基本上没有可开发程度较高的地缘板块。从外部看,由于地处内陆中心,阿富汗没有任何港口,周边又都是高原、山脉将其团团围住,如瓮一般,天然的封闭格局就此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国内地自然条件恶劣,形地势奇差无比。但在地缘格局上,阿富汗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由于地处东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交汇之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扼四方之咽喉、据八面之要塞,使他成为周边多个势力的冲突中心。无论是哪方势力,只要能把阿富汗据为己有,便掌握了向周边其他板块拓展地缘影响力的能力,从而对其他地缘势力构成更大威胁。

所以,国家的孱弱,加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阿富汗地区长期以来就是各大国际势力觊觎的对象。

在文化交流方面,从农耕时代开始,由于地缘关系上相对紧密,这里就早已纳入成为伊斯兰文明;而到近代之后,伊斯兰文明整体衰弱,影响力日渐甚微,雄踞中北部的俄罗斯和占据南亚大陆的英国双方夹击,在南北两个方向,对阿富汗展开争夺。后期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弱,英国势力逐渐退出阿富汗,俄罗斯便成为对其影响最大的地缘势力。

但是,无论是早期的伊斯兰国家也好,还是后来居上俄罗斯也罢,他们对于阿富汗的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双方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加之阿富汗极端封闭的天然环境,大大降低了他们地缘影响力的映射效果。

就早期的伊斯兰国家而言,虽然农耕时代阿富汗就早已纳入自身势力范围,但这种纳入只是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伊斯兰政权,唯有在其本身为最强盛时期,才能将这个既偏远又闭塞的板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旦自身稍有衰落,阿富汗就会揭竿而起,成为独立的地区。从这里可以看出,阿富汗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和农耕时代东南亚国家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如出一辙——文化上可以交融,政治上难以吸纳。

早期的伊斯兰文明尚且如此,后面的俄罗斯的形势则更为不利。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国土呈东西向横贯亚欧大陆,虽说绝大部分都位于亚洲板块,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集中位于最西端的东欧,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其向亚洲投射地缘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然而中亚因距俄罗斯东欧本部较远,加之又位处于俄国长条形国土的南面,因此远离了俄罗斯地缘主轴,故而受到俄罗斯的地缘影响力微乎其微。

其中的阿富汗更因为处于中亚五国南方,北靠南亚边缘,加之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形成天然的阻隔屏障,所以基本上受到俄罗斯地缘影响微乎其微。以当前俄罗斯的世界影响力以及综合实力看来,根本无法对阿富汗产生绝对影响力更别说控制阿富汗。

70年代的苏联,俄罗斯文明处于巅峰时期。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内在条件,所以苏联才出兵阿富汗,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能够对这块区域达到完全的掌控,再辅之以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从而对西亚、南亚甚至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起到决定性影响。

在当时,凭借着苏联的强大实力,最终轻而易举的摧毁了当时的阿富汗政权。然而在后期的治理上,苏联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由于地缘关系过于疏远,俄罗斯文明对于这一地区的影响较为微弱,而且阿富汗自然条件及其恶劣,不是高山就是荒漠,国内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即使苏联综合国力较强,也无法在经济融入上取得显著成效。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以目前俄罗斯的国内经济情况,也无法通过经济建设的方式侵入阿富汗,更别说文化融合的方式,所以想到实现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军事和政治上的高压统治,成为当时苏联控制阿富汗能够采取的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立,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阿富汗对俄罗斯不存在依赖和认同。所以即使在军事与政治上受到高压统治,阿富汗人也从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念头。换句话说,俯首听命于远在东欧的莫斯科,甘为傀儡政府对于阿富汗人民来说绝不可能,阿富汗人所能做的就是反抗到底。

而阿富汗以山地为主的内部地形结构,更加使得苏联掌控局势的情形难上加难。阿富汗人凭借这复杂的山地地形,采取迂回潜伏、化整为零的作战方式,使得当时苏联军事优势大幅削弱。

纵观以上两点,也未见得就一定能逼退苏联。毕竟苏联当时的国力在全世界数一数二,而对手阿富汗的实力微不足道,就好比大象与蚂蚁。即使存在巨大的区位劣势,但凭借其强大的绝对实力,只要苏联能多花些时间,依然是有可能够取得既定的战略目的 。

纵观世界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仅仅只是两个国家的问题。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同样如此,能够左右世界局势的国家当中,至少还包含美国和中国,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愿意看到苏联能轻易掌控阿富汗局势。

美国虽然地处北美洲,和中亚隔海相望,但毕竟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太平洋舰队长期游弋印度洋、波斯湾等;80年代的中国虽然国力孱弱,但胜在区位优势明显,与中亚接壤。所以,独特的地缘关系,决定了此时的美、中尽管都无军事能力直接干涉苏阿局势,但通过其他的多种方式,依然更够影响到阿富汗局势。

于是,以美国为主,中国为辅,大量的资金、武器弹药以及其他能源补给源源不断的流入阿富汗,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落入阿富汗抵抗势力之手。而以信仰为力量的部分伊斯兰势力也加入其中——本拉登即于此时入阿。

虽然美、中、伊对整体的局势影响都比较有限。但美、中、伊的加入就如天平上加了一块小小的砝码,即使再小也能打破平衡。虽然这些支持未能立竿见影,但却使苏联始终无法完全取胜,战场上未能一鼓作气,国内实力消耗殆尽,国际上谴责此起彼伏,最后苏联也只能狼狈退场。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10年,给苏、啊两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多达130万阿富汗人死于战争,500万人沦为难民;苏联前后共计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削弱了苏联国力,苏联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苏阿战争被认为是苏联解体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侵阿的失败,证明了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缘条件下,任何一方外在势力想要把阿富汗据为己有都难比登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纵然外来势力实力超群,当在面对阿富汗本土势力时,也最多只能够体现出微弱优势甚至均势。就算侵入者痛下血本,但只要有其他势力从中作梗,阿富汗本土势力就能使侵略者陷入泥潭。

鉴于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地缘影响力,任何一方势力想在其他势力视而不见的情况下控制阿富汗这个风暴中心,实在难如登天。帝国坟场,正是在这种外来势力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形成。

苏联退出后,塔利班武装组织顺利接手。随后,本拉登以此为根基,建立闻名世界的基地组织 ,并在911事件之后轰动世界——而此事件也为美国入侵阿富汗找到合理理由,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美军官方指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基地组织成员,然而真是目的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此时的美国正如日中天,称霸全球,放眼全球无出其右。正是凭借着这份超强实力,才能使他借以反恐的名义,迫使中、俄、伊等周边势力都不能向基地组织施以任何形式的援助,从而使自己不受其他任何势力的干扰与阻扰——这几乎是几百年来第一次!

但即便外部条件如此之好,美国的阿富汗战争依然举步维艰,时至今日美军依然未能完全掌控阿富汗局势,塔利班武装组织依然活跃在黑夜之中。

回顾这段往事,有几个关键点:美国攻打阿富汗还有什么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报复?为什么塔利班组织依然能夹缝中求生存?目前的阿富汗局势对美、伊、俄有何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些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我们将在下一篇中解答。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46章——阿富汗篇之第1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这个三千多字的回答,将会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阿富汗为什么会成为各个时代大帝国的噩梦!
公允的说,阿富汗确实是个“帝国坟场”,而且属于那种“刀下不死无名之鬼”的类型。

1838年~1842年、1879~1881年、1919年~1921年三次让大英帝国秃头灰脸;

1979~1989又用了十年时间,拖垮了红色苏联;

2001~2014不可一世的美国也黯然收场。

大英帝国、苏联、美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牛逼的存在,但这三个大帝国不约而同的来到阿富汗,又走出了几乎完全相似曲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阿富汗为什么会被列强觊觎,是因为资源丰富吗?

阿富汗是个极有意思的国家,西边的伊朗、北边的中亚五国、甚至就连南边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唯独面积接近65万平方公里的阿富汗是个黑洞一样的土地。

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基督徒、一个佛教徒、一个穆斯林在一起讨论谁的神最慷慨。最终,三人一致认为是安拉,因为祂赐予子民们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时上天传来一个声音:“你们不知道,我还安排了阿富汗吗?”

但这么一块贫瘠的土地,为什么三大列强会纷至沓来呢?这就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释了。

和世界上每个人的头上都贴着标签儿一样,这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脑袋上也都分别贴着不同的标签儿。

阿富汗是属于脑袋上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它既是个南亚国家、也是个西亚国家、还是个中亚国家。

一个国家脑袋上同时贴着三个地区标签,是不是看起来有点霸气侧漏?!

但可惜,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到西亚问题的时候,没有阿富汗什么事;说到南亚问题的时候,也没有阿富汗什么事;说到中亚问题,同样没有阿富汗的戏份。

这就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他是一个繁忙三岔路口上的隐身人。

充满高山深谷的阿富汗地形

虽然脑袋上贴着三个地区的标签儿,但是因为距离这三个地区的政治核心太过遥远,当讨论这些地区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遗忘了阿富汗的存在。

但再穷的三岔路口,也是三岔路口。虽然阿富汗是一个长期被遗忘的隐身人,但是他毕竟是在三岔路口上,而且是在分别通向三个重要地区的三岔路口。

这就是列强觊觎阿富汗的唯一原因,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扩张的大帝国来说,阿富汗都是最好的前进基地和踏脚石。

其实,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三个大帝国之前,敢于踏足阿富汗的,没有一个不是威名赫赫的强者。

波斯的居鲁士大帝、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然后是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称大夏、吐火罗)、大月氏、贵霜王国、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这些名字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随便捏一个出来都是“能止儿啼”的狠人。

这些狠人带给阿富汗的,不光是千年以降的战火,还把生活在这个地方各部族民众,锻造的骁勇善战、桀骜不驯。

杜兰尼王朝疆域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第一次建立了属于阿富汗国家——杜兰尼王朝。

杜兰尼王朝出现后,就开始爆锤西边的波斯和东边莫卧儿帝国。当英国人到达印度次大陆时,杜兰尼王朝已经吞并了西北印度大片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名城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省省会)。

当英国人开始经营印度次大陆的时候,曾经强悍一时的莫尔王朝已经成了一捆儿废柴。它成为废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锤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英国帝国应该感谢阿富汗人。

当然了,英国殖民者也表示了他们对阿富汗的谢意,这种谢意的表达方式是,1839年2.1万英军侵入并占领坎大哈,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4个月后,喀布尔沦陷,英国人举杯欢庆,以为女皇皇冠又多了一颗叫喀布尔的明珠。

但英国人很快就发现,阿富汗可不是三哥这种祖传菜瓜,他们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人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3年零8个月以后,损兵折将3万余众的英印军队自阿富汗全部撤退。此后80年,英国人又尝试了两次,但最终,都淹没在阿富汗人的游击战术里。

第一次英阿之战

公允的说,英国人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的质量都呈现碾压性的优势,但却始终不能在阿富汗行使有效的统治,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英国人希望达成的是一个有限的目标。

英国人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是在自己的英属印度和中亚俄国势力范畴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能建起来当然最好,如果建不起来影响也不大,因此英国人不会倾其所有的进行战争投入。

另外,既然英俄缓冲区。阿富汗获得毛子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毛子对盟友历来都有口惠实不至的传统,英国人真的打过来时,毛子军队都跑的没影了,但支持点武器还是能做到的。

1879年第二次英阿战争期间,英印军炮兵部队驻扎在喀布尔老城以南的巴拉·希萨尔高地堡垒周边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阿富汗国内的部落山头。

阿富汗政权的基础,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国王不过是国内众多部落山头中势力最大的一个。

英国人打过来搞倒了国王,并不意味着搞垮了国家,其他部落的老大还没答应呢。国内山头林立,各自为政,是阿富汗能够拖垮大帝国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不过,英国人在阿富汗也不是一无所获。三次英阿战争最大的收获便是,1893年英国殖民者强迫阿富汗政府签署了“杜兰线”协定。

这条由英属印度外务秘书杜兰在地图上设定的边境线,将阿富汗东部的一大块领土划入了英属印度,而印巴分治时这部分领土又进入巴基斯坦的版图。

这块领土就是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西北边省的名称换过好几次,现在它叫“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而它最初的名字是叫“阿富汗尼亚”。

我曾在《巴基斯坦为什么那么乱?》的回答中提到,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和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闹分裂时,西北边省的普什图人也跟着凑热闹。

苏军入侵阿富汗时,西北边省是阿富汗游击队的补给基地,美军入侵阿富汗时,西北边省是塔利班游击队的藏身地。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都是普什图人,甚至可能曾经是一个部族。

要知道,你问一个阿富汗人,他会先说自己是哪个族、哪个部落的人,然后才是阿富汗人,这就是他们对国家和族群的排序方式。

“杜兰线”的另外一个副产品是“瓦罕走廊”。

有意思的是当时阿富汗政府,对这根长300公里,最窄处15公里,最宽处75公里的细线根本就不想要,因为它对阿富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更何况,这块领土既不属于英属印度,也不属于阿富汗,而是在清政府的疆域内。

但不要不行,英国按着阿富汗的脑袋接受了这个狭长地带。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上文说的,英国的目的是用阿富汗作为缓冲区,隔开自己和俄国的势力范围。

之后,1979年的苏联和2001年美国踏足阿富汗,不过是帝国扩张谋求在中亚、西亚展现影响力的体现,其在阿富汗的经历堪称英国人的翻版,甚至战争曲线都一模一样。

千万不要,把美国入侵阿富汗简单看做是为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想想2003年开始的中亚“颜色革命”,你就是能看出美国踏足阿富汗的效果了,这大概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唯一的收获。

那这些牛逼掉渣的大帝国,为什么就始终弄不服小小的阿富汗呢?

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划算”,我们之前说过,阿富汗本身并没有多少资源,其国内的基础设施也聊胜于无。所以,不管谁来都实现不了以战养战,只能是无限度的持续投入。

北约后勤车遇袭

美军打击塔利班时,后勤补给只能海运物资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卡拉奇,然后用重型卡车组成车队,穿越两千公里,经过巴基斯坦的西北边省运到坎大哈和喀布尔。

虽然美国每年都给巴基斯坦上百亿美元的“买路钱”,但西北边省的部落民和塔利班可是本家,袭击后勤车队可是家常便饭,甚至曾彻底截断补给线数周,让驻阿美军饿肚子。

所以,从2001年开始,持续了17年的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财政的黑洞。据五角大楼统计,阿富汗战争花费了七千多亿美元,同时每年对阿富汗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需要450亿美元,而这个金额已经达到了阿富汗每年GDP的两倍。

美驻阿军队数量图

十几万大军打了十七年,结果怎样呢?就是下面这张图!

2017年初阿富汗领土政府控制地区(红色)

大片红色政府控制区里面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这些白色区域依旧在塔利班手里。更搞笑的是,在美军泰山压顶之势的帮助下,卡尔扎伊的政府军控制区域反而日渐减少,美国政府真是要一口老血吐在地上了。

这是阿富汗政府军控制区域的比例

其实阿富汗反抗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战术,阿富汗也从来没有爆发过可歌可泣的大决战,不论是美国、苏联还是英国都没有。反抗军的战术就一条“拖死你”,胖子拖瘦了,瘦子托病了,病的拖死了。

早晚有一天算经济账,您会感觉“不划算”,自然会退出阿富汗。您要是不怕花钱,咱就耗着,比穷阿富汗怕过谁?!

归根结底,阿富汗会成为“帝国坟场”,就是这三个标签,“三岔路口”、“太边缘”和“不划算”。

第一个是勾引帝国来坟场的原因,后两个是埋了帝国的原因。

但历史上的喀布尔,可不是今天这副断壁残垣的模样,她是丝绸之路上从长安出发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枢纽。波斯人塔布利兹·赛义伯曾在长诗《喀布尔》中,充满感情的描写她: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来的客商穿过座座市场,

数不清她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她早上的笑声快乐得如鲜花一般荡漾,

她的夜晚闪烁着丝发的光亮……”

这是1960年喀布尔的照片,你敢相信吗?繁华程度远超咱们,抚今追昔,感慨实多!

不知何时,喀布尔能重复往日“灿烂千阳”的荣光?!

看在辛苦码字的份儿上,各位看官赏个关注呗!也不花您钱!是不是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