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這家公司要化"雲"為雨 讓傳統企業都用上阿里雲

文 | 張超

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中的第77個成員,這一年你在幹什麼?

今年36歲的蔣爍淼清楚地記得,他家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上網的,家裡至今還保留著他爸的上網證,11歲的他也成了國內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那幫人,這也註定他會走在很多人前面。比如1999年,他就幫一個叫做MechWarrior(機甲戰士)的遊戲做了一個網站,暗黑2最早的說明網站也是他建的。大學畢業後,他就開始回到寧波老家創業,主要做企業存儲服務,業務開展得不錯,還轉移到了上海穩定發展。

這家公司要化

暗黑2的遊戲畫面

2011年,對蔣爍淼來說又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28歲,阿里雲的已經初具規模,蔣爍淼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風口,這跟他做的企業雲存儲業務基本類似,而且能滿足很多其他定製化需要,他開始研究和使用阿里雲,他在上海的公司就全面上雲了。在這個過程中,他給阿里雲提了不少建議和意見,阿里雲的小夥伴也經常回訪,雙方的交流很密切。

2013年,在阿里雲小夥伴的建議下,蔣爍淼成立了上海駐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駐雲),他擔任公司的CEO,在很多人還不知道阿里云為何物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為傳統企業提供全面上雲服務。

化"雲"為雨 讓縹緲的概念落地

蔣爍淼一直說,雲和雲計算其實是一個很"縹緲"的概念,大部分企業直到現在都不能完全這些相關的概念,駐雲要做的事情,就是化"雲"為雨,讓雨落地,讓傳統行業中的企業去接觸、熟悉雲和雲計算。

蔣爍淼曾經碰到一個企業客戶,所有數據都存在自己的服務器上面,人員維護成本高不說,關鍵用起來非常麻煩,甚至在外地的一個促銷活動,都需要把公司的服務器拉到現場,結果因為公司內部的程序員有一個問題沒搞定,數據都掛了,促銷活動最後也沒做成功。蔣爍淼說他每次提到這件事都感到很心痛。

這家公司要化

蔣爍淼在2019雲棲大會上

"所以我經常跟客戶打比方,就像用電,為什麼還要自己去買發電機?發電的任務交給發電廠就好了。專業的事情就應該找專業的人來做,雲計算就是這樣,普通企業為了做信息化、辦公系統等等,按照原來的想法要去買服務器、找場地、招聘技術員、拉寬帶用電……一套折騰下來,幾十萬上百萬可能就出去了,效果不見得好,但這些功能在雲上都能實現,費用甚至可以按次計算,不用不收錢,光是省下來的服務器電費一年就不少錢了。"

目前駐雲的業務開展主要是三個方向,為能接受公有云的客戶提供諮詢、設計、遷移服務;協助上雲的企業管理雲上設施,進行雲託管服務;通過雲計算方式等提供特定的雲上軟件、程序開發等業務。這其實涵蓋了一個傳統企業從上雲前到上雲後幾乎所有需要的服務。

隨著業務的擴大,上海駐雲還在全國很多地方設立了分公司、辦事處或者服務點,浙江作為阿里雲的大本營以及民營經濟集中地,自然也成為上海駐雲一個重要的開拓點,杭州駐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駐雲)也在2013年成立,是上海駐雲的全資子公司,屬於上海駐雲最早的、也是人員最多的子公司,在為浙江企業普及雲知識和幫助浙江企業上雲方面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跨國企業靠阿里雲搞定國外公司管理

老徐是杭州駐雲的總經理,他在杭州駐雲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團隊。從事幫助傳統企業全面上雲的工作5年,也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浙江的一家傳統企業K,是中國的民營企業500強,2017年初因為一些技術上的難點找到了杭州駐雲,老徐負責跟他們對接。

在老徐的印象中,K企業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信息部門幾乎是沒有的,一共只有十來個人,也沒有任何在雲端的業務。

"跟他們聊過,他們的顧慮主要是安全,一個是企業自身的數據安全,一個是雲本身的安全。他們也堅定不會上雲,所以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基礎的IT技術服務。"

結果轉機出現在2017下半年,K企業又主動要求上雲了,為什麼轉變這麼迅速?

雙方深入接觸後,K企業解釋了原因,下半年的時候,K企業收購了一家國外的公司,這家國外公司在內部管理上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因為K企業自身也沒有這方面的儲備和技術,收購時並沒有顧及到這一層面,結果收購完發現國內跟不上國外的管理,國外公司因為被切斷了原來母公司的信息也陷入了混亂。

這家公司要化

駐雲科技的業務

"他們發現上雲其實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單一國外公司上雲也不行,反正整個集團都沒有上雲,索性將整個集團的信息化重構進行整體上雲,今後跨國公司的相關管理會非常方便,不用指望著總公司的服務器了。"

老徐隨後調動公司力量為K企業做了整體解決方案,經過一年的努力,在去年底K企業全面上雲,目前來看,企業反饋的效果非常滿意。

老徐說,在幫助企業全面上雲的過程中,最難的一關不是技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我們對自己的技術和阿里雲的技術有信心,目前為止幫助企業上雲也沒有失敗的案例,但是整個過程中,讓傳統企業改變思想是最難的。因為程序員都有一個'通病',總覺得自己設計的程序或者寫的代碼是最好的,別人都比不上自己。因此,也導致了程序員對新生事物的警惕,他們要慢慢接受,潛移默化。我們有過統計,從跟蹤客戶到最後成交,平均時間都需要6個月以上。"

開發服務產品 做好企業服務最後一公里

在為各種類型的客戶服務過程中,駐雲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給企業提供服務的程序員水平有高低,導致了企業對於服務的感知程度不同,為了方便客戶管理雲產品和服務,也為了統一輸出標準化的服務,駐雲開發了CloudCare雲管理協作平臺,目前已經迭代到了3.0。

CloudCare雲管理協作平臺相當於一個CMP,它能幫助客戶統一管理多雲、多賬號、線下線上的IT資源,通過綜合診斷企業IT狀況,既幫助企業提前預知IT隱患,也提供資源配置、安全、預算等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同時,還能將雲平臺的告警信息、第三方監測告警、服務的告警,以及各類軟件應用的告警綜合匯聚。

這家公司要化

駐雲科技提供的業務

目前,駐雲在全國已經有近300名員工,幫助過數千位企業客戶全面上雲,其中不乏很多傳統行業中的中大型企業。

蔣爍淼說,雲和雲計算,雖然早六七年就開始普及了,但一直到2016年才開始真正成熟起來,在互聯網行業,雲的滲透率有40%左右,而在傳統行業,雲的滲透率可能連10%都不到,他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更多傳統行業的企業上雲,做好企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