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紅樓夢》裡,作為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可謂受盡世人的白眼。因為賈雨村本來是一個窮酸,受到甄士隱的接濟才上京中舉,從此飛黃騰達。但因為貪腐的問題被貶。後來流落到了揚州,進入了兩淮巡鹽林如海的府內,給黛玉當老師。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再後來,黛玉的母親賈敏病逝,榮國府想讓黛玉進京長住。於是,在林如海的舉薦之下,賈雨村才有借“護送黛玉進京”之名再次上京,並得到賈政的大力幫忙,成功復出併成為應天知府。

對賈雨村而言,林如海可謂是再生父母。但是,在林如海死後,黛玉成為孤兒。所謂天地君親師,賈雨村也是排得上位的。為何兩人之間從未有過任何的交集呢?

再說了,從賈雨村對英蓮和黛玉的態度來看,並沒有做到我們中國人最講究的“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的感恩。於是,便被大家罵他狼心狗肺、忘恩負義。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但是,真的是那樣嗎?至少,賈雨村對黛玉,或許還真不能用忘恩負義來形容。

《紅樓夢》裡有一個細節,雖然沒有具體明說,但足可提示,賈雨村對黛玉還是很用心的,必然有過很大的幫助。也算是回報了林如海這個泉下的東翁。

這個細節出現在《紅樓夢》第16回。當時賈府正因為元春突然封妃的事情喜出望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當時的黛玉,由於林如海病逝,在賈璉的護送下,前年冬天回到了江南。剛好在這個時候回到京城。同行的人是這樣的: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寶玉聽了,方略有些喜意。細問緣由,方知賈雨村亦進京陛見,皆由王子騰屢上保本,此來候補京缺。與賈璉是同宗弟兄,又與黛玉有師徒之誼,故同路作伴而來。林如海已葬入祖墳了。諸事停妥,賈璉方進京的。

可見,陪同黛玉回京的人,不但有一起南下的賈璉這個表哥,還有賈雨村這個老師。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賈雨村,可不是當年盤纏用盡落魄的賈雨村,而是已經補了應天知府實缺的賈雨村了。身居要職,還掌管應天一府。為何願意盤伴黛玉進京呢?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雖然,書中說是因為王子騰舉薦的原因,賈雨村進京述職等待升遷。這固然是賈雨村投機為薛蟠處理了馮淵的命案,為王家、薛家免除了後顧之憂,王家才投桃報李之舉。但我們足可以相信,此時的賈雨村,必然是春風得意之時。其心態一點也不遜色於當年中舉的狀況。

要知道,雖然當年接受了甄士隱的銀子進京科舉高中。但彼時畢竟是白衣之身,既對官場不熟悉,更沒有什麼靠山,賈雨村的內心還是很為忐忑的,所以才不久就被撤職查辦。

這一回可不同了。受林如海的舉薦,得到賈政的援手,併成功攀上了王子騰這個九省都檢點。自己已經是應天知府,這回上京,明擺著的就是將出任要職。卻屈身伴隨黛玉同行,賈雨村的行為就有點費思量了。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其實,真要細究起來,賈雨村的行為,也是能夠說得過去的。

林如海數代單傳,到這一代時,“雖有幾房遠親”,自己卻子嗣凋零。唯一的兒子已經死了,只有黛玉一個女兒。

這一回連林如海自己也一命嗚呼,留下的產業錢財如何處理?那些“幾房遠親”會不會乘此機會乘火打劫?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所以,賈母當初就安排了賈璉護送黛玉南下,必然是考慮到了這個方面的可能。有賈璉出面,再加上賈雨村從中斡旋,一切還不是妥妥當當?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所以,在處理林如海身後之事、尤其是林家的鉅額錢財的問題,賈璉必然是會請賈雨村就近出手的。無非就是好好打發那幾房遠親,也需要避免淪為“絕戶財”的傾向。要是淪為絕戶,則所有錢財都得充公。

如果以黛玉的身份繼承,由榮國府暫時代管,這一切都順理成章了。賈雨村身為應天知府,薛蟠的命案尚且能輕飄飄處理得不著痕跡,這樣的財產問題,還不是駕輕就熟?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所以,有賈雨村官場的身份出面,林家的錢財,固然都落到了黛玉的名下。這一切,必然是賈雨村從中相助的結果。如若不然,以賈璉那樣的世家子弟,眼界比天還高,真不知在那幾房遠親的糾纏之下,做出什麼傻事出來。

正因為賈雨村協助黛玉好好料理了家產,所以,在林如海順利入葬祖墳之後,一起陪同黛玉、賈璉上京。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當然,賈雨村或許也知道,自己為黛玉“爭取”來的財物,能有多少真正落到黛玉的頭上,完全是一個未知數。

甚至很大可能,賈雨村一開始就知道,林家的錢財,必然會落入榮國府的腰包。但從客觀上說,至少名義上還是歸屬黛玉的。

因此,賈雨村這個人,雖然對甄士隱、對英蓮忘恩負義,但對黛玉而言,還算是不錯的。至少,在林如海死後,也勉強算是還了黛玉一個人情。

黛玉和賈雨村師生一場,後來卻再無交集,並非忘恩負義


所以,即使後來黛玉對賈雨村的行徑非常不齒,卻也一來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束,二來也念及賈雨村為父親處理後事的香火之情。即使口齒犀利的黛玉,也從未正面發過惡言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