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兩首詩捕獲詩人袁枚,才女張宛玉重獲自由

袁枚,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在文學創作上,他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和真情實感,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才好,關鍵還要人品正。在清中期,他和紀曉蘭可是人們心目中的紅人,時稱“南袁北紀”,足見其影響力。這兒講一段袁枚在江寧縣任上救才女張宛玉的故事,可略見其為人處事之一斑。

兩首詩捕獲詩人袁枚,才女張宛玉重獲自由

張宛玉,乾隆年間的楹江人,出身平民之家。但她從小勤奮好學,並酷愛詩文,寫得一手好字。可惜的是她的父母貪喜錢財,經當地一個媒婆撮合,就把女兒嫁到淮北一個素不相識的行商家裡。這個商人行為卑瑣,庸俗不堪,與張宛玉性格極不投合。俗語說“男怕出錯行,女怕嫁錯郎”。張宛玉實在忍受不了其夫的卑劣習俗,乘其夫外出經商之際,便逃到江寧縣一位親戚家中,丈夫回來發覺此事後勃然大怒,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辱沒門庭。於是,狀告到山陰縣府。

當時,在江寧縣任知縣的正是頗負盛名的文學家袁枚。袁枚知縣獲悉有女背夫私奔,立即差人四處​緝拿。被拘捕來的張宛玉在公堂上據理力爭,伸訴與俗夫性格不投,無法共同生活的經歷,義正辭嚴地申明:自己是反抗包辦婚姻,決非犯淫私。當她知曉知縣即是當時著名詩人袁枚時,便靈機一動:何不以詩言志,看看這位袁大人能不能理解自己心中的痛苦,隨即便在公堂審簿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兩首詩捕獲詩人袁枚,才女張宛玉重獲自由

玉湖深處素馨花,

誤入淮西估客家。

偶遇江州白司馬,

敢將幽怨訴琵琶!

真是情濃意切,確是一首好詩。張宛玉以“素攀花”自比,哀婉動人地訴說出自己屈嫁俗商的痛楚心情。詩中還借用白居易的《琵琶行》,暗喻自己是一位不幸的琵琶女,希望得到像白司馬那樣好心官吏的同情。言語情深,引出了袁枚的憐憫惜才之心。袁枚為了進一步試探張宛玉的詩才,就隨手指著一枝枯樹,要她以樹為題,再賦詩一首。張宛玉心裡明白,這是袁大人對自己做進一步考問。才智不負苦心人,她僅沉吟片刻,便揮筆寫道:

獨立空庭文,

朝朝向太陽。

何人能手植,

移作後庭芳?

以樹喻己,借樹明志,令袁枚心中暗暗佩服。​後來,這場官司由袁枚出面寫了一封書信給山陰縣,代張氏求情說:“才女嫁俗商,不稱,故釋其背幽​之,且放歸矣。”張宛玉就這樣以自己的才能贏得了兩個縣令的認可,無罪釋放而返故鄉。

兩首詩捕獲詩人袁枚,才女張宛玉重獲自由

世上好人總比壞人多,像張宛玉遇到這兩個好縣令的事還是存在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最後,感興趣的話,再讀袁枚五首詩:

(1)偶步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

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

(2)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兩首詩捕獲詩人袁枚,才女張宛玉重獲自由

(3)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4)兒鬢

手製羹湯強我餐,略聽風響怪衣單。

分明兒鬢白如許,阿母還當襁褓看!

(5)春風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文/蔡駟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