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是下士?

飛羽若鴻-彭成


二戰的德國元首叫希特勒總給人一副高高在上霸氣凜然的樣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雖是德國最高領導人,但是軍隊的軍銜卻是一個下士。那麼希特勒在位十二年,以他的權力足可以給自己升一個元帥軍銜,為什麼他不這樣做,卻寧願當一個下士直到死亡呢?

按中國角度來看,名利注重名不正則言不順。天下之大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特別是對領導來說,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而以往的很多國家首領都會給自己提高軍銜。比如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才剛上任就給自己封了個元帥,敘利亞總統巴薩爾也注重軍中地位,執政數年,也找機會將軍銜提到了元帥級別,二戰時的蘇聯領袖斯大林則規定自己的軍銜乃軍隊至高元帥。而已這種國家的領導人都對最高軍銜著迷,可是德國的希特勒看似狂熱,但卻始終不敢打最高軍銜的主意,其主要是有另外一幫權貴在盯著。

1933年,已經四十四歲的希特勒終於當上德國元首,在他的激進推動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而德國軍隊以強悍的坦克優勢席捲歐洲十幾個大小國家,不僅法國被征服,英國也差點淪陷。這些功勞都跟希特勒有關,因此他德國的威望跟地位一度無人取代。

但是軍隊的士兵卻很明白自己的元首僅是一個下士軍銜,就算平日裡見到比他高軍銜的長官,都必須行軍禮。當時德國軍銜制度分六等二十級,最高軍銜是元帥,依次是大將軍、上將軍、中將、少將等,這種高級軍銜非常多,可是希特勒從來不打這方面主意,仍舊以下士的身份指揮比他高軍銜的將士作戰。這樣看來,確實有一種嘲諷味道在裡面,但希特勒並不是想嘲諷自己的將士才故意不提升自己的軍銜,而是有其他原因限制了其提升軍銜的慾望,現在才發現他的做法真高明。

首先希特勒突然從一個下士當上德國總統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他上位後導致很多軍官不服氣,但只敢怨不敢言,畢竟工人黨是支持希特勒的,反對希特勒對軍隊不利。而希特勒明白自己的來路,且在軍中背景不夠強大,雖能指揮大部分軍官,可也明白他們不爽,故此在借自己的下士軍銜來讓高軍銜的軍官好受一點,特別是希特勒作為元首還給他們行軍禮,這使得不少高階軍官感到滿足。如果希特勒對高級軍銜著迷,反其道而行,不顧別人感受,提升為元帥,那麼反而落得別人說三道四,對自己的統治極為不利。

另外提高軍銜對希特勒來說可能是多此一舉,他本身一躍成為德國元首,很多大將、上將、中將都要聽從他的指揮,而且在自己的領導之下打贏許多勝仗,征服過不少國家,這些戰績足以讓他成為德國的最高威望人物。

故此,希特勒這時候再給自己提軍銜,無疑是有點畫蛇添足,多生是非的做法。正如他得意時說的一句話:“帝王的事業,讓首相負責完成,讓士兵負責維護”意思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士兵也可能是在指自己下士的身份,德國輝煌事業需要他來維護一樣。

還有一個是希特勒根本就不稀罕自己高軍銜,當年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是一個下士,在索姆河、凡爾登戰役裡,希特勒因戰受傷,被授予過數次軍功章,但因為軍官腐敗原因,自己軍銜一直沒有提升,為此希特勒就可能埋下抱怨根源,疼恨這些軍銜制度,所以自己就故意不提軍銜來嘲諷那些腐敗跟虛偽。


御史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希特勒確實就是下士,也沒有必要給自己提高軍銜。

一戰期間,希特勒就是一個下士傳令兵。

他曾經2次負重傷,2次獲得鐵十字勳章。

其中第二枚為一級鐵十字勳章,很少發給普通士兵。

這是因為,希特勒曾經一次冒險俘虜了4名全副武裝的法軍士兵,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

希特勒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

僅僅第一次參戰,希特勒所在班的士兵經過4次衝鋒,僅有他和另外一人倖存下來。

在第五次衝鋒,另外一個人也被打傷,希特勒的袖子被一發子彈擊穿,他命大沒死。

希特勒在戰壕中作戰了4年,多次死裡逃生。

最後一次,戰壕被敵人的毒氣彈擊中,希特勒被毒氣燻得昏死過去,被戰友拼死送到醫院。

希特勒保住了性命,但雙眼失明,治療了1個月才逐漸恢復。

此時,德國已經宣佈投降了,希特勒被迫退伍。

到退伍的時候,他的軍銜是下士。

在一戰德軍中,普通士兵幾乎不可能成為軍官。根據容克貴族的傳統,中高級軍官基本都是舊普魯士貴族軍人。低級軍官也都要上過軍官學校,所以不太可能是普通士兵升官而來。

德國貴族軍官都是職業的,很多是終身制。

而士兵則是義務兵,戰爭結束就會退伍,也沒有必要去當軍官。

希特勒這個下士軍銜,也不能算很寒顫。

到了二戰期間,希特勒雖然指揮千軍萬馬,但他並不是德國國防軍或者黨衛隊的成員,嚴格來說他並不是軍人。

他的軍銜不能提高,仍然還是下士。

以希特勒為例,他既然有了實權,當然不會在乎區區軍銜。


薩沙


希特勒、德國元首,二戰時期的風雲人物,曾經在二戰的戰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耐人尋味的是,人們總以為這位獨裁者,一直到死都只是“下士軍銜”。

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希特勒身上早就沒有了任何軍銜。一般來說,只有永不退役的軍隊最高統帥才有資格保留自己的軍銜。對於那些退役的士兵,是沒有資格說他們還有軍銜的。在德國有些人稱希特勒為下士,這樣的“稱呼”更多是一種嘲笑和蔑視。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因為戰爭而發跡。在戰爭初期他也曾經加入過軍隊,在服役期間,他也有著很好的表現,同時期的隊友對他的評價是這樣:不抽菸,不喝酒,不近女色,是個不可多得好士兵。可是因為那時德國門第制度的制約,使得希特勒一直止步於下士,沒有成為帝國的軍官。

根據資料上記載,希特勒是在1914年8月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他只是一個傳令兵,但作戰異常勇敢,他曾經歷過大腿被炸傷、被芥子氣攻擊,多次死裡逃生。因為福大命大,他終於堅強的活到了德國向協約國投降,這不僅標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也標誌了世界歸於和平。

希特勒手握軍政大權,是德國至高無上的一號人物

作為納粹黨的元首,希特勒並不用去在意自己的軍銜,因為在他任職的期間,一直實行獨裁統治,全國軍隊被他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實質上他就是整個帝國軍隊的統治者,那些高級的將領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一個下屬,再高的軍銜也得聽命於他,故而軍銜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每次希特勒出訪,在他身後都會簇擁著一群狂熱的粉絲,那些粉絲有的是普通的群眾,有些事部隊的高等軍官,在那時的德國,他被人們視為超級偶像,不論走到哪裡,迎接他的都是鮮花與掌聲、歡呼與期盼,有了這些希特勒自然是不必在意軍銜的問題。

青年希特勒

1919年9月,阿道夫加入了德國工人黨(也就是後期臭名昭著的納粹黨)並且在黨內擔任黨主席委員。在加入了納粹黨後,希特勒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黨的工作中去。因為希特勒的演講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所以吸引了不少的贊助商。在這些贊助者的支持下,希特勒買下了慕尼黑當地的一家報紙,使它成為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希特勒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演說天賦,讓很多人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陣營中,也就是憑藉著這些人,納粹黨在短短一年中強大了起來。

1921年,希特勒前往柏林,準備和德國北部的同黨建立起聯繫,從而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全國。正是在此時,納粹黨內部出現了反對他的聲音,得知這件事情,希特勒立刻趕回慕尼黑,準備將這些人趕出納粹黨來解除對他的威脅,從而穩固住自己在黨內的地位。為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力,希特勒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度,確立了領袖原則,甚至還對原始的黨章進行了修改,這一系列的改變,開啟了希特勒獨裁統治的序幕。

啤酒館暴動讓他走向低谷

成為納粹黨的獨裁者後不久,希特勒便想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全國,於是在1922年的十月,他看準了巴伐利亞和柏林政府之間的矛盾,決心發起革命,建立起由他個人統治的革命政權。

但可惜的是,巴伐利亞的頭目優柔寡斷,並且不願意按照希特勒的意願行事。故而在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暴動,企圖用暴動來幫助自己實現宏偉目標,但可惜的是,這場暴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政變失敗後,納粹黨慘遭瓦解,報紙也被廢除,希特勒鋃鐺入獄。

出獄後的東山再起,德國最高統治權

1925年希特勒出獄,並且在出獄後拜訪了總理,在和總理的談話中,他表示自己在1923年發動的政變是一個錯誤,並且再三保證,自己以後一定循規蹈矩,遵守紀律。得到了希特勒的保證後,政府撤銷了對於納粹黨的控制。再往後的五年中,希特勒休養生息,使得在短短五年間,納粹黨逐漸變成了一個可以接管政府的政黨。

次年的十月,世界範圍內開始爆發經濟危機,在這種時候,希特勒跳了出來,四處宣講造成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便是政府,若不是他們接受了《凡爾賽合約》的條件,德國便不會變成現在的這幅樣子,是因為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摧毀了德國。

由於希特勒自身的能力,以及納粹黨的壯大,他們很快取得了民眾的信任。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秘密命令,在1935年春天,德國的國防軍將由原來的10萬擴充到30萬,這樣做無疑是違反了條約上的規定,一時間,所有國家公然指責起希特勒。此時的希特勒哪還能聽進去這些人的話,他在1936年時,公然廢除了《洛迦諾公約》,且不顧凡爾賽合約的束縛,公然派出3萬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地區,且在德國西部建築起了防禦工事。這時若是有人出聲,希特勒可能還不會如此的任性妄為,可這些國家仍然覺得,希特勒會畏懼他們,會自己老實的縮回德國,可事實卻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

由於他們的不作為,希特勒開始瘋狂的擴張自己的軍事實力,在短短的幾年中,德軍過境、寸草不生,一時之間,納粹成為了令世界聞風喪膽的存在。但可惜的是,最後希特勒稱霸全球的美夢依舊沒有實現,並且在1945年4月30號,在德國總理府的地下室內開槍自殺。

自此德國納粹黨的獨裁統治宣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也隨著他的離世變得明朗起來。

小結

所以綜上所述,希特勒在退役前的軍銜是下士,可是在其統治和獨裁的這麼多年間,以他崇高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也就不需要考慮軍銜的問題,因為他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軍政獨裁者,帝國的元首。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過於糾結,對於這些已然站在權力巔峰的人來說,軍銜只是一種象徵而已了。

就像二戰匈牙利的攝政,他的軍銜一直是從前奧匈帝國延伸下來的海軍上將,儘管他統治下的匈牙利已然是個內陸國,一個沒有海軍的國家。而卡扎菲也至死是上校,因為偶像納賽爾的緣故,也將該軍銜制定為最高軍銜。

希特勒自始至終都只是下士,在當時並沒有多官方的解釋,只能通過其性格簡單地推測一下。

第一,希特勒想借此激勵軍隊中的基層士兵,鼓舞他們奮勇作戰。

希特勒自己也是參加過一戰,並且作為傳令兵在戰場上獲得了二級,和一級鐵十字勳章,這是他視為一生驕傲的榮譽。


第二,這也是希特勒作為靠政黨起家的統治者心中的謀算,德國是個容克軍官家族體系根深蒂固的國家,希特勒並不願意通過授予自己最高軍銜帝國元帥的做法來標榜自己。那樣似乎顯得自己是在向傳統妥協。

他的想法就是將政黨權力標榜為最高權力,去剋制傳統軍官體系,雖然他只是下士,但他是納粹黨的元首和國家總理,因此他具有凌駕軍隊之上的權力。


普魯士之魂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希特勒作為納粹德國的元首,也是納粹德國的最高軍事統帥,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官,但是在很多國家最高統帥是不授軍銜的,超然于軍隊之外。二戰的時候,德軍統帥部的許多高級將領私下裡都曾嘲笑希特勒這個波西米亞下士的無知與外行。說實話,希特勒犯的致命錯誤有很多,比如進攻斯大林格勒,1943年以後在東線沒有采用莫德爾元帥的機動防禦反擊戰略。毫無誇張地說,正是希特勒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外行指揮才導致了1944年和1945年納粹德國在東線的大潰敗。而且到了戰爭後期,德國統帥部也沒有精力為希特勒授予軍銜。

另外,希特勒對自己的下士經歷是非常自豪的,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奮勇作戰,獲得了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在德意志這是很高的個人榮譽,希特勒在二戰中一直佩戴著這枚鐵十字勳章以紀念自己的光榮事蹟。希特勒認為,自己的下士經歷非常光榮,他也一直以這段經歷為傲,所以從個人意願上講他或許更喜歡自己的下士軍銜。

在二戰中,德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戰略壓力,希特勒也沒有時間精力為自己晉升軍銜。經歷了三個月攻佔法國的榮耀時刻後,德國立即迎來了英吉利空戰、閃擊南斯拉夫及希臘和“巴巴羅莎計劃”。在面對戰略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希特勒恐怕也沒有什麼心情為自己加官進爵。在斯大林格勒圍城戰中被授予元帥節杖的盧保斯被蘇軍俘虜的時候應該也是十分苦澀的,自己率領30萬第六集團軍殘軍向蘇軍投降,這是德意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屈辱時刻(納粹德國視角)。縱然拿到了元帥軍銜又如何,還不一樣是階下囚。

希特勒竊取德國最高權力後,標誌著魏瑪共和國的破產,希特勒為了贏得德國人的擁護與愛戴,勢必也要做出一個謙虛的低姿態。希特勒和戈林利用國會縱火案解散國會,德意志在一片向法國復仇的呼喊聲中迷失了自己,希特勒和戈林則利用這份愛國主義情緒,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整個人類置於一場巨大浩劫之中。相比于軍銜的晉升,希特勒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救世主”,謙虛的態度無疑是一個收買人心的好方法,所以他不為自己授銜,也是一種政治姿態。


戰情解碼


其實希特勒在當元首之前就已經不是軍人了,大家喜歡糾結他下士軍銜的原因在於希特勒自當上元首後幾乎都以穿著筆挺軍裝的形象在公開場合亮相,而且旁邊還簇擁著一群各兵種的將帥,咋一看還以為元首像蔣介石那樣是個擁有上將軍銜的軍人總統,或者像斯大林那樣的非軍人卻佩戴大元帥軍銜的領導人。然而事實上元首身上所穿的服裝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軍裝,而是像軍裝的制服,細心的讀者就會發現這個細節,元首的制服雖然看起來像軍裝,但是服裝上除了納粹標誌以外並沒有任何軍隊標誌好軍銜,最多是在出席特定場合時會在左胸佩戴一枚鐵十字勳章,而這枚勳章時元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戰役中獲得的,它一直很診視這枚用鮮血換來的榮譽,同時也為自己曾經在德國軍隊服役時所獲得的下士軍銜感到榮幸,因此元首從來沒有想過當上元首以後給自己晉升軍銜甚至接受一些名不副實的其他勳章。拋開他那極端的民族主義不論,其實元首是一個十分純粹的人,因此我們糾結他為何到死還是下士軍銜的問題時反應的是不同層次的人對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下圖為策劃“慕尼黑陰謀”期間接待英國首相張伯倫一行的希特勒,大家注意,希特勒身著的服裝雖然像軍裝卻不是軍裝,只有簇擁在後面的將帥以及接受檢閱的官兵所穿的服裝才是真正的軍裝。

元首的成長經歷

元首不但軍銜低,學歷也很低。他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在他之前家裡有一個哥哥和妹妹,哥哥名叫阿洛伊斯·希特勒,妹妹叫保拉·希特勒,哥哥和妹妹一輩子都沒有沾過元首兄弟的光,妹妹保拉·希特勒在1960年去世時甚至沒有神父為其祈禱。元首從小學到中學階段學習成績非常好,而且非常聽話,是一個標準的“三好生”,中學階段還曾經立志做一名畫家,但是他爸爸卻希望它將來能像自己一樣安安穩穩地做一名公務員(多像咱們中國的父母),然而元首並不認同父親,他希望自己能出去闖蕩世界增長見識,然後當一名像畢加索那樣的畫家。父子之間從此產生隔閡,元首也於1904年15歲的時候從林茨中學輟學,他連初中畢業證都沒有。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5歲的元首應帝國的號召報名參軍,被分配到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任傳令兵,與其他新兵一樣軍銜為列兵;1917年在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後表現優異的元首軍銜被晉升為上等兵,且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1918年10月14日,在威爾維克村附近,元首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傷愈後軍銜晉升為下士,至此他從一名義務兵轉為士官。1919年9月,元首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和戰友去調查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從此元首開始接觸政治,他沒有如實向上級回報調查結果,因為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德國工人黨的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反猶主義特別適合當下的德國,如果能將工人黨的黨綱發揚光大,必將造就一個強大的德國。1920年3月31日,元首以一期士官下士軍銜光榮退伍,離開部隊以後的他並沒有去自謀職業或者自主就業,而是去找到工人黨的黨魁申請入黨,德國工人黨便是以後納粹黨的前身,並且德國真的因此而強大起來了。下圖為入侵法國前檢閱軍隊的希特勒,他坐穿的服裝酷似軍裝去沒有軍銜,左胸掛著一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一級鐵十字勳章”,希特勒十分診視這份榮譽,只要是出席與軍事有關的場合都要佩戴這枚勳章。

德國在元首的帶領下迅速崛起

1922年1月22日,工人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決議將工人黨改稱納粹黨,元首高票當選納粹黨第一任黨代表。1923年11月8日晚,在元首的帶領下納粹黨發起了發著名的啤酒館暴動,由於缺乏起義經驗,暴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元首也被捕入獄,被判1年零3個月的有期徒刑。元首出獄後繼續出版黨報《人民觀察家報》。1929年10月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各個國家經濟陷入大蕭條,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經濟狀況更是糟糕至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元首在黨報中宣稱德國人民之所以遭受苦難就是因為政府的無能和《凡爾賽條約》的壓迫,呼籲德國人民勇敢地站起來與不公平的世道抗爭,並承諾納粹黨將努力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餓瘋了的德國人民極力支持納粹黨,1930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執政黨,元首也得以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至此元首成為真正的元首。德國在納粹黨的領導下僅用4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戰後經濟重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力開始顯現強盛跡象,元首趁勢著重發展軍事工業和擴軍,將原來《凡爾賽條約》規定的10萬國防軍迅速擴軍到50萬人,1937年9月在元首的牽頭下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三國軸心正式形成,至此德國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迅速崛起重新躋身世界強國,德國老百姓更是堅信他們親手送上執政寶座的元首就是德國的救星和世界的偉人。下圖為元首陪同東條英機、墨索里尼在組成軸心國期間檢閱德國軍隊,東條英機時軍人因此穿著配有軍銜的軍裝,墨索里尼雖然早年參過軍,但是他也退役了,然而身為退役老兵的他居然穿著大元帥軍裝,正是臉皮夠厚。

元首雖然當過兵,但是並非一名武夫

1933-1939年,元首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佈管理經濟的法令: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佈卡特爾法;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洩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納粹德國經過兩個4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1930年元首上任前德國有600萬的失業人員,而兩年後失業人數降至了400萬,到了1936年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基本兌現了“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的承諾。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首先,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解決就業問題(有傳言說政府甚至直接與各大企業秘密結算);其次,限制已婚婦女就業,鼓勵婦女回家專營家務;第三,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甚至成就了後來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大眾汽車等;第四,通過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失業問題。此外,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還大幅擴招公務員。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從蕭條到經濟繁榮的過渡不是通過通貨膨脹實現的,它的工資與價格完全穩定。以9月30日為每年統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人數1933年為550萬,1935年為200萬,1937年不到100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下圖為1939年的克虜伯兵工廠的艦炮裝配車間,因為工人勞動力的缺乏,艦炮供應一度成為大型戰艦建造速度的制約條件。

綜合來講,元首不僅能指揮打仗,同時更是一位政治家、經濟學家和藝術家。元首的身份應該定義為:從一名退役軍人成長起來的國家領導人,他在1920年便以一期士官下士軍銜光榮退伍,參政前早就不是軍人了,因此大家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糾結元首的軍銜,我們應該更多的體會他獲得成就後不貪圖虛名給自己按個“上將”或者“大元帥”名頭的高貴品格。作為一名曾經參加過世界大戰的老兵來說,元首深知軍銜是軍人的榮譽,因此德國的最高軍銜——帝國元帥自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空軍將領戈林,而那26個元帥名額則全部授予那些為國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軍人們,自己則一直以“一期士官下士軍銜”老兵的身份為榮,就像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前的一次演講:如果英法兩國不同意蘇臺德區併入德國,那麼我將成為進入捷克的第一名德國士兵!由此可見元首受到德國人民的擁戴並非偶然和投機所致。至於元首喜歡穿著像軍裝那樣的制服出現在公開場合的原因與德國迅速擴軍有關,德國能從1930的10萬總兵力擴充到1941年蘇德戰爭前的800萬大軍,正是因為元首出處穿著筆挺制服所營造的參軍熱情,廣大德國青年都以身為一名帝國軍人為榮,如若不然又怎麼能在短短10餘年間擴軍80倍呢?又不是像常凱申那樣抓壯丁充數,而且抓壯丁組成的軍隊是絕對不可能擁有橫掃歐洲那種戰鬥力的。下圖為裝甲兵閃擊戰之父——陸軍元帥古德里安,他素來與希特勒政見不合,而且是最看不起希特勒這個下士的德軍將帥,但是希特勒十分敬重他的才華,依舊授予他元帥軍銜。


兵器知識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希特勒因為遭受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而就在他養傷期間,德國宣佈投降。養好了傷之後,希特勒開始為陸軍政治部工作,他被要求去調查一個名叫德國工人黨的組織。希特勒以特務的身份結實了這個只有54名黨員的黨派,在旁聽會議時希特勒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加入奧地利的言論,他也因為這個言論得到了與會者的賞識,他也因此受邀加入了該黨派。


在為德國工人黨做事期間,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效果極佳,德國工人黨也因此發展壯大。很快德國工人黨改名為納粹黨,希特勒也被當時的納粹黨主席安東·德萊克斯勒任命為納粹宣傳部長。在為納粹黨工作期間,希特勒推出了現役,開始積極將全部精力英語納粹黨的工作之中,在希特勒的努力下,納粹黨實力逐漸壯大。這全是希特勒的功勞,黨主席安東·德萊克斯勒都被架空了。這時,工人黨內有人反對他的領導,希特勒立即趕回慕尼黑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迫使工人黨同意他當元首,並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



納粹黨成了希特勒的私人財產後,希特勒就策劃了啤酒館暴動,雖然這次暴動失敗,但希特勒卻吸取失敗的經驗教訓建立了衝鋒隊和黨衛隊這兩個準軍事組織。趁著經濟危機的到來,希特勒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的起家之本是黨衛軍,國防軍雖然對希特勒和黨衛軍不滿,卻也不得不服從德國政府的命令。而希特勒本人也因為啤酒館失敗而極其厭惡鄙視國防軍,因此他並不願意成為國防軍的一員。
然而希特勒引以為傲的士兵生涯卻成了普魯士軍官團們嘲笑希特勒的把柄,雖然希特勒早就沒有了軍銜,但普魯士軍官團們仍然私下裡將希特勒稱之為“波西米亞下士”。雖然這只是一種蔑視和嘲笑,但希特勒一生最高軍銜卻是是隻到了下士,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集總統和總理於一身,自創職務為“元首”,已經是法律意義上的武裝部隊總司令,他根本沒有必要給自己再弄個軍人身份和掛上軍銜。


熱劇大小咖


關於希特勒軍銜的問題,我第一次聽說,我回答過不少關於希特勒的各種問題,但這是頭一次以這種角度接觸。

希特勒的軍銜,只是一個下士而已,這個結果,讓很多人大跌眼鏡。要知道,希特勒可是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之一,德國元首,納粹黨領袖,各種彪悍存在,而且,他是德軍的最高統帥,擁有著相當千軍萬馬的指揮權。

而德國將士,上下齊心,都忠誠於他。可是,在等級森嚴的軍隊中,這些戰功赫赫的大人物,怎麼會屈尊成為下士的手下呢?

在德國軍隊中,最高是元帥,然後從上到下,分成了六等二十個級別,其中,下士僅僅高於士兵而已。而希特勒獲得這個小的可憐的軍銜,幾乎賠上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傳統印象裡,希特勒是一個很具有煽動能力的演說家,而希特勒最初的身份,是一名德軍普通士兵。

故事可以追溯到一戰時期,發動一戰的德國,開始了對歐洲各國的瘋狂進攻。希特勒就是進攻中的一個士兵。在很多資料上記載,希特勒作為德軍一員,先後參加了凡爾登之戰,索姆河之戰,幾乎經歷了一戰所有最慘烈的戰鬥。而在暴露戰鬥中,希特勒多次負傷,也積累了一些軍功,才有了下士軍銜。

一戰結束後,德國遭到了清算,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威名赫赫的將軍,都遭到打擊,雖然希特勒只是最低級軍官,也受到牽連。而也因為如此,希特勒進一步接觸軍隊成員。也為自己以後發現,積累資本。這就是希特勒的軍銜來歷。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沒有在當上德國元首後,給自己一個像樣的軍銜呢?我想,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希特勒在一戰結束後,並沒有再參加戰鬥,也就沒有積累軍功,更別說改軍銜了。當然,希特勒完全可以給自己一個很高軍銜。但希特勒上臺,推行法西斯主義,而法西斯主義的核心是軍隊。

無論哪國軍隊,只有有了軍功,才能有軍銜。所以,希特勒必須讓所有德國軍人知道,想要當將軍,就必須打仗立功,即使是國家元首,也不例外。這種做法,無疑讓整個軍隊有了一種渴望和信心。

第二,希特勒不想畫蛇添足,他已經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這種權力,不僅包括黨派權力,國家行政權力,也包括軍隊的權力。就像前文說的那樣,整個德國軍隊,都聽從他的命令,並無條件忠誠他,那麼,為什麼還要求一個虛名呢?如果把元帥,給一些戰功卓著的將軍,一定是拉攏人心的好辦法。

第三,從心理角度來看,希特勒不想忘記德國一戰失敗的恥辱。而且,在他的渲染下,德國上下,都把一戰的失敗,當成是德國的恥辱。毛足了勁要為國家雪恥。而希特勒經歷過一戰,這種恥辱更是刻骨銘心。因此,他保留軍銜,在潛意識裡,還有一種臥薪嚐膽式的知恥後勇的心裡內容。

當然,希特勒為什麼到了死也只是一個下士,這個問題並不是很多人樂意去了解的內容,也很少有史料來說明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只能猜測一二,或許,真實的原因是,希特勒壓根忘了這件事,只是在很多年以後,被人無意中翻出來而已,這種原因,似乎也是存在的。


小小嬴政


問題不對。

因為希特勒本人,很早就把自己晉升為元帥軍銜了。

估計就連希特勒都覺得,只是給自己晉升元帥軍銜,有些不好意思,於是乾脆就晉升了一批元帥 ,在希特勒給自己晉升元帥軍銜的時候,還順便給自己的親密戰友格林,又加封了多了一個元帥頭銜。(當時的格林,已經有了空軍元帥頭銜)

在二戰時期,很多個國家的老大,都給自己加封了元帥頭銜。比如南斯拉夫的鐵托,就是個元帥;而蘇聯紅軍的領袖,即使在哈爾科夫戰役剛剛戰敗不久,也愉快的接受了大元帥的頭銜,也是沒辦法,當時朱可夫他們一幫小弟,都已經是元帥軍銜了,他只能做個大元帥。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人建議給自己的總統,來上個元帥軍銜,但是羅老硬生生沒同意,這就讓老馬也很為難,只好推辭說元帥的發音,和自己的名字太接近,於是乾脆做個將軍算了。

至於希特勒喜歡拿自己的下士軍銜說是,那是他的愛好,也是希特勒的手段,可以顯示自己的出生,是個英勇的戰士。不是滿身貴族氣質的呆子,拉進一下自己和普通人的距離,這個希特勒,精明得很,把題主都給騙了。


圓窗觀點


希特勒在一戰中的表現,可以用優異和奇蹟來涵蓋。而他之所以一直只是個

下士,和這兩點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戰時的希特勒,濃縮了所有軍官眼中最優秀士兵的形象。他不像其他那些應徵入伍的士兵那樣得過且過,而是有著必勝的信念,也不像大多數志願兵那樣熱情勁只能保持五分鐘,而是自始至終在長達四年的一戰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堅決完成上級交付的各種任務。

作為通訊員,在當時電信系統極不完善的情況下,他必須時刻穿梭於各個戰場傳遞命令,別人對這個恐怖工作都壁紙唯恐不及,唯獨他是樂在其中,甚至經常主動去幫為了躲炮而不敢出掩體的同僚冒險出去送信,甚至還冒著槍林彈雨從炮擊地帶把他們副團長救回來了。

這樣勇敢的士兵,誰會不喜歡呢?

而且,這個殺人狂魔在一戰的塹壕裡簡直就是聖人般的存在。他不介意和戰友們分享最後一塊麵包,也不介意冒著危險搶救傷員替人送信,卻在閒暇時間非常介意同袍們打牌抽菸酗酒嫖娼等惡習。時人記錄,希特勒的愛好就是畫畫看書吹口哨或和別人辯論,唯一奢侈點的就是在戰壕裡養了條狗每天擼狗而已。

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則是他的好運氣。在西線的一次戰役裡,希特勒所在排連續參加四次衝鋒,一群人裡就希特勒一人生還,而且毫髮未傷。

另一次,團裡組織開會,希特勒奉命去叫人,結果前腳剛走,團部就被英軍重炮端掉了,裡面的人非死即重傷,他又一次毫髮無損。

他的好運在一個飯點爆棚了。那天去打飯,本來他都找好地方準備就餐了,冥冥中一個聲音讓他起來換個地方,他陰差陽錯按照這聲音的指引換了個地方,結果一發炮彈直覺把他剛才就餐的那段戰壕埋掉了,附近戰友死傷一片,他又一次毫髮未傷。

終二戰四年,希特勒得到過包括一級鐵十字勳章在內的多次嘉獎,而在當時 儘管德國等級森嚴,但像希特勒這樣優秀的士兵也是有機會通過提拔成為軍官的,之所以一直是下士,主要是他最後成了部隊靈魂的一部分,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對其信賴不已,而如果希特勒高升了調走了,軍官們到哪能找到如此優秀又如此命大的傳令兵呢?

過於優秀,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