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当了12年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何到死军衔还是下士?

飞羽若鸿-彭成


二战的德国元首叫希特勒总给人一副高高在上霸气凛然的样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虽是德国最高领导人,但是军队的军衔却是一个下士。那么希特勒在位十二年,以他的权力足可以给自己升一个元帅军衔,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却宁愿当一个下士直到死亡呢?

按中国角度来看,名利注重名不正则言不顺。天下之大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特别是对领导来说,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而以往的很多国家首领都会给自己提高军衔。比如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才刚上任就给自己封了个元帅,叙利亚总统巴萨尔也注重军中地位,执政数年,也找机会将军衔提到了元帅级别,二战时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则规定自己的军衔乃军队至高元帅。而已这种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最高军衔着迷,可是德国的希特勒看似狂热,但却始终不敢打最高军衔的主意,其主要是有另外一帮权贵在盯着。

1933年,已经四十四岁的希特勒终于当上德国元首,在他的激进推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而德国军队以强悍的坦克优势席卷欧洲十几个大小国家,不仅法国被征服,英国也差点沦陷。这些功劳都跟希特勒有关,因此他德国的威望跟地位一度无人取代。

但是军队的士兵却很明白自己的元首仅是一个下士军衔,就算平日里见到比他高军衔的长官,都必须行军礼。当时德国军衔制度分六等二十级,最高军衔是元帅,依次是大将军、上将军、中将、少将等,这种高级军衔非常多,可是希特勒从来不打这方面主意,仍旧以下士的身份指挥比他高军衔的将士作战。这样看来,确实有一种嘲讽味道在里面,但希特勒并不是想嘲讽自己的将士才故意不提升自己的军衔,而是有其他原因限制了其提升军衔的欲望,现在才发现他的做法真高明。

首先希特勒突然从一个下士当上德国总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上位后导致很多军官不服气,但只敢怨不敢言,毕竟工人党是支持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对军队不利。而希特勒明白自己的来路,且在军中背景不够强大,虽能指挥大部分军官,可也明白他们不爽,故此在借自己的下士军衔来让高军衔的军官好受一点,特别是希特勒作为元首还给他们行军礼,这使得不少高阶军官感到满足。如果希特勒对高级军衔着迷,反其道而行,不顾别人感受,提升为元帅,那么反而落得别人说三道四,对自己的统治极为不利。

另外提高军衔对希特勒来说可能是多此一举,他本身一跃成为德国元首,很多大将、上将、中将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而且在自己的领导之下打赢许多胜仗,征服过不少国家,这些战绩足以让他成为德国的最高威望人物。

故此,希特勒这时候再给自己提军衔,无疑是有点画蛇添足,多生是非的做法。正如他得意时说的一句话:“帝王的事业,让首相负责完成,让士兵负责维护”意思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士兵也可能是在指自己下士的身份,德国辉煌事业需要他来维护一样。

还有一个是希特勒根本就不稀罕自己高军衔,当年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是一个下士,在索姆河、凡尔登战役里,希特勒因战受伤,被授予过数次军功章,但因为军官腐败原因,自己军衔一直没有提升,为此希特勒就可能埋下抱怨根源,疼恨这些军衔制度,所以自己就故意不提军衔来嘲讽那些腐败跟虚伪。


御史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希特勒确实就是下士,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提高军衔。

一战期间,希特勒就是一个下士传令兵。

他曾经2次负重伤,2次获得铁十字勋章。

其中第二枚为一级铁十字勋章,很少发给普通士兵。

这是因为,希特勒曾经一次冒险俘虏了4名全副武装的法军士兵,这在当时是极少见的。

希特勒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

仅仅第一次参战,希特勒所在班的士兵经过4次冲锋,仅有他和另外一人幸存下来。

在第五次冲锋,另外一个人也被打伤,希特勒的袖子被一发子弹击穿,他命大没死。

希特勒在战壕中作战了4年,多次死里逃生。

最后一次,战壕被敌人的毒气弹击中,希特勒被毒气熏得昏死过去,被战友拼死送到医院。

希特勒保住了性命,但双眼失明,治疗了1个月才逐渐恢复。

此时,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了,希特勒被迫退伍。

到退伍的时候,他的军衔是下士。

在一战德军中,普通士兵几乎不可能成为军官。根据容克贵族的传统,中高级军官基本都是旧普鲁士贵族军人。低级军官也都要上过军官学校,所以不太可能是普通士兵升官而来。

德国贵族军官都是职业的,很多是终身制。

而士兵则是义务兵,战争结束就会退伍,也没有必要去当军官。

希特勒这个下士军衔,也不能算很寒颤。

到了二战期间,希特勒虽然指挥千军万马,但他并不是德国国防军或者党卫队的成员,严格来说他并不是军人。

他的军衔不能提高,仍然还是下士。

以希特勒为例,他既然有了实权,当然不会在乎区区军衔。


萨沙


希特勒、德国元首,二战时期的风云人物,曾经在二战的战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耐人寻味的是,人们总以为这位独裁者,一直到死都只是“下士军衔”。

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希特勒身上早就没有了任何军衔。一般来说,只有永不退役的军队最高统帅才有资格保留自己的军衔。对于那些退役的士兵,是没有资格说他们还有军衔的。在德国有些人称希特勒为下士,这样的“称呼”更多是一种嘲笑和蔑视。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因为战争而发迹。在战争初期他也曾经加入过军队,在服役期间,他也有着很好的表现,同时期的队友对他的评价是这样:不抽烟,不喝酒,不近女色,是个不可多得好士兵。可是因为那时德国门第制度的制约,使得希特勒一直止步于下士,没有成为帝国的军官。

根据资料上记载,希特勒是在1914年8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他只是一个传令兵,但作战异常勇敢,他曾经历过大腿被炸伤、被芥子气攻击,多次死里逃生。因为福大命大,他终于坚强的活到了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这不仅标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失败,也标志了世界归于和平。

希特勒手握军政大权,是德国至高无上的一号人物

作为纳粹党的元首,希特勒并不用去在意自己的军衔,因为在他任职的期间,一直实行独裁统治,全国军队被他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实质上他就是整个帝国军队的统治者,那些高级的将领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下属,再高的军衔也得听命于他,故而军衔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每次希特勒出访,在他身后都会簇拥着一群狂热的粉丝,那些粉丝有的是普通的群众,有些事部队的高等军官,在那时的德国,他被人们视为超级偶像,不论走到哪里,迎接他的都是鲜花与掌声、欢呼与期盼,有了这些希特勒自然是不必在意军衔的问题。

青年希特勒

1919年9月,阿道夫加入了德国工人党(也就是后期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并且在党内担任党主席委员。在加入了纳粹党后,希特勒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党的工作中去。因为希特勒的演讲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所以吸引了不少的赞助商。在这些赞助者的支持下,希特勒买下了慕尼黑当地的一家报纸,使它成为了自己的机关报。在此期间,希特勒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演说天赋,让很多人加入到了纳粹党的阵营中,也就是凭借着这些人,纳粹党在短短一年中强大了起来。

1921年,希特勒前往柏林,准备和德国北部的同党建立起联系,从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全国。正是在此时,纳粹党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得知这件事情,希特勒立刻赶回慕尼黑,准备将这些人赶出纳粹党来解除对他的威胁,从而稳固住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力,希特勒取消了党的委员会,废除了选举制度,确立了领袖原则,甚至还对原始的党章进行了修改,这一系列的改变,开启了希特勒独裁统治的序幕。

啤酒馆暴动让他走向低谷

成为纳粹党的独裁者后不久,希特勒便想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全国,于是在1922年的十月,他看准了巴伐利亚和柏林政府之间的矛盾,决心发起革命,建立起由他个人统治的革命政权。

但可惜的是,巴伐利亚的头目优柔寡断,并且不愿意按照希特勒的意愿行事。故而在1923年11月8号,希特勒发动了暴动,企图用暴动来帮助自己实现宏伟目标,但可惜的是,这场暴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政变失败后,纳粹党惨遭瓦解,报纸也被废除,希特勒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东山再起,德国最高统治权

1925年希特勒出狱,并且在出狱后拜访了总理,在和总理的谈话中,他表示自己在1923年发动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且再三保证,自己以后一定循规蹈矩,遵守纪律。得到了希特勒的保证后,政府撤销了对于纳粹党的控制。再往后的五年中,希特勒休养生息,使得在短短五年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接管政府的政党。

次年的十月,世界范围内开始爆发经济危机,在这种时候,希特勒跳了出来,四处宣讲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便是政府,若不是他们接受了《凡尔赛合约》的条件,德国便不会变成现在的这幅样子,是因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摧毁了德国。

由于希特勒自身的能力,以及纳粹党的壮大,他们很快取得了民众的信任。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秘密命令,在1935年春天,德国的国防军将由原来的10万扩充到30万,这样做无疑是违反了条约上的规定,一时间,所有国家公然指责起希特勒。此时的希特勒哪还能听进去这些人的话,他在1936年时,公然废除了《洛迦诺公约》,且不顾凡尔赛合约的束缚,公然派出3万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地区,且在德国西部建筑起了防御工事。这时若是有人出声,希特勒可能还不会如此的任性妄为,可这些国家仍然觉得,希特勒会畏惧他们,会自己老实的缩回德国,可事实却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

由于他们的不作为,希特勒开始疯狂的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在短短的几年中,德军过境、寸草不生,一时之间,纳粹成为了令世界闻风丧胆的存在。但可惜的是,最后希特勒称霸全球的美梦依旧没有实现,并且在1945年4月30号,在德国总理府的地下室内开枪自杀。

自此德国纳粹党的独裁统治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也随着他的离世变得明朗起来。

小结

所以综上所述,希特勒在退役前的军衔是下士,可是在其统治和独裁的这么多年间,以他崇高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也就不需要考虑军衔的问题,因为他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政独裁者,帝国的元首。


木剑温不胜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过于纠结,对于这些已然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来说,军衔只是一种象征而已了。

就像二战匈牙利的摄政,他的军衔一直是从前奥匈帝国延伸下来的海军上将,尽管他统治下的匈牙利已然是个内陆国,一个没有海军的国家。而卡扎菲也至死是上校,因为偶像纳赛尔的缘故,也将该军衔制定为最高军衔。

希特勒自始至终都只是下士,在当时并没有多官方的解释,只能通过其性格简单地推测一下。

第一,希特勒想借此激励军队中的基层士兵,鼓舞他们奋勇作战。

希特勒自己也是参加过一战,并且作为传令兵在战场上获得了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这是他视为一生骄傲的荣誉。


第二,这也是希特勒作为靠政党起家的统治者心中的谋算,德国是个容克军官家族体系根深蒂固的国家,希特勒并不愿意通过授予自己最高军衔帝国元帅的做法来标榜自己。那样似乎显得自己是在向传统妥协。

他的想法就是将政党权力标榜为最高权力,去克制传统军官体系,虽然他只是下士,但他是纳粹党的元首和国家总理,因此他具有凌驾军队之上的权力。


普鲁士之魂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希特勒作为纳粹德国的元首,也是纳粹德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但是在很多国家最高统帅是不授军衔的,超然于军队之外。二战的时候,德军统帅部的许多高级将领私下里都曾嘲笑希特勒这个波西米亚下士的无知与外行。说实话,希特勒犯的致命错误有很多,比如进攻斯大林格勒,1943年以后在东线没有采用莫德尔元帅的机动防御反击战略。毫无夸张地说,正是希特勒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外行指挥才导致了1944年和1945年纳粹德国在东线的大溃败。而且到了战争后期,德国统帅部也没有精力为希特勒授予军衔。

另外,希特勒对自己的下士经历是非常自豪的,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奋勇作战,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在德意志这是很高的个人荣誉,希特勒在二战中一直佩戴着这枚铁十字勋章以纪念自己的光荣事迹。希特勒认为,自己的下士经历非常光荣,他也一直以这段经历为傲,所以从个人意愿上讲他或许更喜欢自己的下士军衔。

在二战中,德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战略压力,希特勒也没有时间精力为自己晋升军衔。经历了三个月攻占法国的荣耀时刻后,德国立即迎来了英吉利空战、闪击南斯拉夫及希腊和“巴巴罗莎计划”。在面对战略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希特勒恐怕也没有什么心情为自己加官进爵。在斯大林格勒围城战中被授予元帅节杖的卢保斯被苏军俘虏的时候应该也是十分苦涩的,自己率领30万第六集团军残军向苏军投降,这是德意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屈辱时刻(纳粹德国视角)。纵然拿到了元帅军衔又如何,还不一样是阶下囚。

希特勒窃取德国最高权力后,标志着魏玛共和国的破产,希特勒为了赢得德国人的拥护与爱戴,势必也要做出一个谦虚的低姿态。希特勒和戈林利用国会纵火案解散国会,德意志在一片向法国复仇的呼喊声中迷失了自己,希特勒和戈林则利用这份爱国主义情绪,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整个人类置于一场巨大浩劫之中。相比于军衔的晋升,希特勒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救世主”,谦虚的态度无疑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方法,所以他不为自己授衔,也是一种政治姿态。


战情解码


其实希特勒在当元首之前就已经不是军人了,大家喜欢纠结他下士军衔的原因在于希特勒自当上元首后几乎都以穿着笔挺军装的形象在公开场合亮相,而且旁边还簇拥着一群各兵种的将帅,咋一看还以为元首像蒋介石那样是个拥有上将军衔的军人总统,或者像斯大林那样的非军人却佩戴大元帅军衔的领导人。然而事实上元首身上所穿的服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军装,而是像军装的制服,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个细节,元首的制服虽然看起来像军装,但是服装上除了纳粹标志以外并没有任何军队标志好军衔,最多是在出席特定场合时会在左胸佩戴一枚铁十字勋章,而这枚勋章时元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获得的,它一直很诊视这枚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同时也为自己曾经在德国军队服役时所获得的下士军衔感到荣幸,因此元首从来没有想过当上元首以后给自己晋升军衔甚至接受一些名不副实的其他勋章。抛开他那极端的民族主义不论,其实元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因此我们纠结他为何到死还是下士军衔的问题时反应的是不同层次的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下图为策划“慕尼黑阴谋”期间接待英国首相张伯伦一行的希特勒,大家注意,希特勒身着的服装虽然像军装却不是军装,只有簇拥在后面的将帅以及接受检阅的官兵所穿的服装才是真正的军装。

元首的成长经历

元首不但军衔低,学历也很低。他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在他之前家里有一个哥哥和妹妹,哥哥名叫阿洛伊斯·希特勒,妹妹叫保拉·希特勒,哥哥和妹妹一辈子都没有沾过元首兄弟的光,妹妹保拉·希特勒在1960年去世时甚至没有神父为其祈祷。元首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非常听话,是一个标准的“三好生”,中学阶段还曾经立志做一名画家,但是他爸爸却希望它将来能像自己一样安安稳稳地做一名公务员(多像咱们中国的父母),然而元首并不认同父亲,他希望自己能出去闯荡世界增长见识,然后当一名像毕加索那样的画家。父子之间从此产生隔阂,元首也于1904年15岁的时候从林茨中学辍学,他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5岁的元首应帝国的号召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任传令兵,与其他新兵一样军衔为列兵;1917年在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后表现优异的元首军衔被晋升为上等兵,且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8年10月14日,在威尔维克村附近,元首遭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伤愈后军衔晋升为下士,至此他从一名义务兵转为士官。1919年9月,元首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和战友去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的情况,从此元首开始接触政治,他没有如实向上级回报调查结果,因为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德国工人党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特别适合当下的德国,如果能将工人党的党纲发扬光大,必将造就一个强大的德国。1920年3月31日,元首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光荣退伍,离开部队以后的他并没有去自谋职业或者自主就业,而是去找到工人党的党魁申请入党,德国工人党便是以后纳粹党的前身,并且德国真的因此而强大起来了。下图为入侵法国前检阅军队的希特勒,他坐穿的服装酷似军装去没有军衔,左胸挂着一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十分诊视这份荣誉,只要是出席与军事有关的场合都要佩戴这枚勋章。

德国在元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

1922年1月22日,工人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议将工人党改称纳粹党,元首高票当选纳粹党第一任党代表。1923年11月8日晚,在元首的带领下纳粹党发起了发著名的啤酒馆暴动,由于缺乏起义经验,暴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封闭纳粹党报,元首也被捕入狱,被判1年零3个月的有期徒刑。元首出狱后继续出版党报《人民观察家报》。1929年10月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个国家经济陷入大萧条,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经济状况更是糟糕至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首在党报中宣称德国人民之所以遭受苦难就是因为政府的无能和《凡尔赛条约》的压迫,呼吁德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与不公平的世道抗争,并承诺纳粹党将努力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饿疯了的德国人民极力支持纳粹党,1930年纳粹党成为德国执政党,元首也得以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至此元首成为真正的元首。德国在纳粹党的领导下仅用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经济重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力开始显现强盛迹象,元首趁势着重发展军事工业和扩军,将原来《凡尔赛条约》规定的10万国防军迅速扩军到50万人,1937年9月在元首的牵头下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至此德国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迅速崛起重新跻身世界强国,德国老百姓更是坚信他们亲手送上执政宝座的元首就是德国的救星和世界的伟人。下图为元首陪同东条英机、墨索里尼在组成轴心国期间检阅德国军队,东条英机时军人因此穿着配有军衔的军装,墨索里尼虽然早年参过军,但是他也退役了,然而身为退役老兵的他居然穿着大元帅军装,正是脸皮够厚。

元首虽然当过兵,但是并非一名武夫

1933-1939年,元首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纳粹德国经过两个4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1930年元首上任前德国有600万的失业人员,而两年后失业人数降至了400万,到了1936年就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基本兑现了“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的承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有传言说政府甚至直接与各大企业秘密结算);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甚至成就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大众汽车等;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它的工资与价格完全稳定。以9月3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33年为550万,1935年为200万,1937年不到100万,1939年只有几万了,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下图为1939年的克虏伯兵工厂的舰炮装配车间,因为工人劳动力的缺乏,舰炮供应一度成为大型战舰建造速度的制约条件。

综合来讲,元首不仅能指挥打仗,同时更是一位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艺术家。元首的身份应该定义为: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他在1920年便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光荣退伍,参政前早就不是军人了,因此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元首的军衔,我们应该更多的体会他获得成就后不贪图虚名给自己按个“上将”或者“大元帅”名头的高贵品格。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世界大战的老兵来说,元首深知军衔是军人的荣誉,因此德国的最高军衔——帝国元帅自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空军将领戈林,而那26个元帅名额则全部授予那些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军人们,自己则一直以“一期士官下士军衔”老兵的身份为荣,就像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前的一次演讲:如果英法两国不同意苏台德区并入德国,那么我将成为进入捷克的第一名德国士兵!由此可见元首受到德国人民的拥戴并非偶然和投机所致。至于元首喜欢穿着像军装那样的制服出现在公开场合的原因与德国迅速扩军有关,德国能从1930的10万总兵力扩充到1941年苏德战争前的800万大军,正是因为元首出处穿着笔挺制服所营造的参军热情,广大德国青年都以身为一名帝国军人为荣,如若不然又怎么能在短短10余年间扩军80倍呢?又不是像常凯申那样抓壮丁充数,而且抓壮丁组成的军队是绝对不可能拥有横扫欧洲那种战斗力的。下图为装甲兵闪击战之父——陆军元帅古德里安,他素来与希特勒政见不合,而且是最看不起希特勒这个下士的德军将帅,但是希特勒十分敬重他的才华,依旧授予他元帅军衔。


兵器知识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因为遭受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而就在他养伤期间,德国宣布投降。养好了伤之后,希特勒开始为陆军政治部工作,他被要求去调查一个名叫德国工人党的组织。希特勒以特务的身份结实了这个只有54名党员的党派,在旁听会议时希特勒痛斥了一个主张巴伐利亚脱离普鲁士加入奥地利的言论,他也因为这个言论得到了与会者的赏识,他也因此受邀加入了该党派。


在为德国工人党做事期间,希特勒组织的群众集会效果极佳,德国工人党也因此发展壮大。很快德国工人党改名为纳粹党,希特勒也被当时的纳粹党主席安东·德莱克斯勒任命为纳粹宣传部长。在为纳粹党工作期间,希特勒推出了现役,开始积极将全部精力英语纳粹党的工作之中,在希特勒的努力下,纳粹党实力逐渐壮大。这全是希特勒的功劳,党主席安东·德莱克斯勒都被架空了。这时,工人党内有人反对他的领导,希特勒立即赶回慕尼黑以退出纳粹党相威胁,迫使工人党同意他当元首,并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



纳粹党成了希特勒的私人财产后,希特勒就策划了啤酒馆暴动,虽然这次暴动失败,但希特勒却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冲锋队和党卫队这两个准军事组织。趁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希特勒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的起家之本是党卫军,国防军虽然对希特勒和党卫军不满,却也不得不服从德国政府的命令。而希特勒本人也因为啤酒馆失败而极其厌恶鄙视国防军,因此他并不愿意成为国防军的一员。
然而希特勒引以为傲的士兵生涯却成了普鲁士军官团们嘲笑希特勒的把柄,虽然希特勒早就没有了军衔,但普鲁士军官团们仍然私下里将希特勒称之为“波西米亚下士”。虽然这只是一种蔑视和嘲笑,但希特勒一生最高军衔却是是只到了下士,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于一身,自创职务为“元首”,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他根本没有必要给自己再弄个军人身份和挂上军衔。


热剧大小咖


关于希特勒军衔的问题,我第一次听说,我回答过不少关于希特勒的各种问题,但这是头一次以这种角度接触。

希特勒的军衔,只是一个下士而已,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希特勒可是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德国元首,纳粹党领袖,各种彪悍存在,而且,他是德军的最高统帅,拥有着相当千军万马的指挥权。

而德国将士,上下齐心,都忠诚于他。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这些战功赫赫的大人物,怎么会屈尊成为下士的手下呢?

在德国军队中,最高是元帅,然后从上到下,分成了六等二十个级别,其中,下士仅仅高于士兵而已。而希特勒获得这个小的可怜的军衔,几乎赔上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传统印象里,希特勒是一个很具有煽动能力的演说家,而希特勒最初的身份,是一名德军普通士兵。

故事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发动一战的德国,开始了对欧洲各国的疯狂进攻。希特勒就是进攻中的一个士兵。在很多资料上记载,希特勒作为德军一员,先后参加了凡尔登之战,索姆河之战,几乎经历了一战所有最惨烈的战斗。而在暴露战斗中,希特勒多次负伤,也积累了一些军功,才有了下士军衔。

一战结束后,德国遭到了清算,那些曾经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将军,都遭到打击,虽然希特勒只是最低级军官,也受到牵连。而也因为如此,希特勒进一步接触军队成员。也为自己以后发现,积累资本。这就是希特勒的军衔来历。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在当上德国元首后,给自己一个像样的军衔呢?我想,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希特勒在一战结束后,并没有再参加战斗,也就没有积累军功,更别说改军衔了。当然,希特勒完全可以给自己一个很高军衔。但希特勒上台,推行法西斯主义,而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是军队。

无论哪国军队,只有有了军功,才能有军衔。所以,希特勒必须让所有德国军人知道,想要当将军,就必须打仗立功,即使是国家元首,也不例外。这种做法,无疑让整个军队有了一种渴望和信心。

第二,希特勒不想画蛇添足,他已经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这种权力,不仅包括党派权力,国家行政权力,也包括军队的权力。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整个德国军队,都听从他的命令,并无条件忠诚他,那么,为什么还要求一个虚名呢?如果把元帅,给一些战功卓著的将军,一定是拉拢人心的好办法。

第三,从心理角度来看,希特勒不想忘记德国一战失败的耻辱。而且,在他的渲染下,德国上下,都把一战的失败,当成是德国的耻辱。毛足了劲要为国家雪耻。而希特勒经历过一战,这种耻辱更是刻骨铭心。因此,他保留军衔,在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卧薪尝胆式的知耻后勇的心里内容。

当然,希特勒为什么到了死也只是一个下士,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多人乐意去了解的内容,也很少有史料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猜测一二,或许,真实的原因是,希特勒压根忘了这件事,只是在很多年以后,被人无意中翻出来而已,这种原因,似乎也是存在的。


小小嬴政


问题不对。

因为希特勒本人,很早就把自己晋升为元帅军衔了。

估计就连希特勒都觉得,只是给自己晋升元帅军衔,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干脆就晋升了一批元帅 ,在希特勒给自己晋升元帅军衔的时候,还顺便给自己的亲密战友格林,又加封了多了一个元帅头衔。(当时的格林,已经有了空军元帅头衔)

在二战时期,很多个国家的老大,都给自己加封了元帅头衔。比如南斯拉夫的铁托,就是个元帅;而苏联红军的领袖,即使在哈尔科夫战役刚刚战败不久,也愉快的接受了大元帅的头衔,也是没办法,当时朱可夫他们一帮小弟,都已经是元帅军衔了,他只能做个大元帅。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人建议给自己的总统,来上个元帅军衔,但是罗老硬生生没同意,这就让老马也很为难,只好推辞说元帅的发音,和自己的名字太接近,于是干脆做个将军算了。

至于希特勒喜欢拿自己的下士军衔说是,那是他的爱好,也是希特勒的手段,可以显示自己的出生,是个英勇的战士。不是满身贵族气质的呆子,拉进一下自己和普通人的距离,这个希特勒,精明得很,把题主都给骗了。


圆窗观点


希特勒在一战中的表现,可以用优异和奇迹来涵盖。而他之所以一直只是个

下士,和这两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战时的希特勒,浓缩了所有军官眼中最优秀士兵的形象。他不像其他那些应征入伍的士兵那样得过且过,而是有着必胜的信念,也不像大多数志愿兵那样热情劲只能保持五分钟,而是自始至终在长达四年的一战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坚决完成上级交付的各种任务。

作为通讯员,在当时电信系统极不完善的情况下,他必须时刻穿梭于各个战场传递命令,别人对这个恐怖工作都壁纸唯恐不及,唯独他是乐在其中,甚至经常主动去帮为了躲炮而不敢出掩体的同僚冒险出去送信,甚至还冒着枪林弹雨从炮击地带把他们副团长救回来了。

这样勇敢的士兵,谁会不喜欢呢?

而且,这个杀人狂魔在一战的堑壕里简直就是圣人般的存在。他不介意和战友们分享最后一块面包,也不介意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替人送信,却在闲暇时间非常介意同袍们打牌抽烟酗酒嫖娼等恶习。时人记录,希特勒的爱好就是画画看书吹口哨或和别人辩论,唯一奢侈点的就是在战壕里养了条狗每天撸狗而已。

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好运气。在西线的一次战役里,希特勒所在排连续参加四次冲锋,一群人里就希特勒一人生还,而且毫发未伤。

另一次,团里组织开会,希特勒奉命去叫人,结果前脚刚走,团部就被英军重炮端掉了,里面的人非死即重伤,他又一次毫发无损。

他的好运在一个饭点爆棚了。那天去打饭,本来他都找好地方准备就餐了,冥冥中一个声音让他起来换个地方,他阴差阳错按照这声音的指引换了个地方,结果一发炮弹直觉把他刚才就餐的那段战壕埋掉了,附近战友死伤一片,他又一次毫发未伤。

终二战四年,希特勒得到过包括一级铁十字勋章在内的多次嘉奖,而在当时 尽管德国等级森严,但像希特勒这样优秀的士兵也是有机会通过提拔成为军官的,之所以一直是下士,主要是他最后成了部队灵魂的一部分,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对其信赖不已,而如果希特勒高升了调走了,军官们到哪能找到如此优秀又如此命大的传令兵呢?

过于优秀,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