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老年人不顧及子女,變得極端自私,甚至無端遷怒子女,怎麼辦?

碗裡無姜


老人不顧及子女,變得自私,遷怒子女。由“變得”一詞可以讀出,老人以前不是這樣的,是現在變得這樣了。我身邊也有幾個例子,分析可能的情況有四:

一,老人患有精神類疾病。

比如老年抑鬱症、痴呆早期。

痴呆老人大腦細胞部分死亡,腦的思維功能和運動功能都不同程度的受損,支配不了自己的言行舉止,所以說話做事都不著調,不在常理。子女不瞭解這是老人的病態,不免會責怪老人不顧及子女。

人老了就是老小孩,子女要把老人當不懂事的嬰兒或者病人,別計較老人現在不好的性情,要多想以前老人對子女的疼愛情景,不爭辯自己的對,不糾正老人的錯,就隨著老人不著調的思路哄他們高興,照顧他們的生活。

所謂孝順,說的不光是孝,還有順。

二,老人身體有病不適。

比如有些老年慢性病,如心臟病,甲狀腺功能減退,骨質疏鬆,關節病,更年期延長,等等,不僅身體難受,還有會導致內分泌方面的問題,從而出現一些心理上的異常。

這種情況下,子女若以為老人無病呻吟,不幫自己看孩子做事, 對老人的痛苦不聞不問,甚至冷漠反感,就會使老人很傷感。

對比自己對子女的疼愛,老人心裡有落差,感嘆子女不孝,醒悟靠子女養老不靠譜。因此,開始為自己的養老考慮,才變得自私。

三,子女啃老在先

子女向老人索取太多,比如要老人給買房、買車、彩禮、滿足其他消費等等。

老人能力有限,滿足不了子女的所有消費要求,子女就認為是老人自私,不疼愛自己,而不去考慮老人的艱辛,是否有實力滿足你。

四,老人年輕時就自私,脾氣暴躁,缺乏愛心。

這種父母也是有的,但極少。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骨肉?只是這種父母對子女的愛少了一點。或者是隻顧掙錢養家, 不會表達而已。

對號入座:

先看看是不是子女誤解老人了,把病人當正常人對待了?

再看看是不是子女自私在先,傷透了老人的心?

最後看,老人是不是年輕就這樣,只是老了以後更嚴重了?

人老是自然規律,沒有一個人逃脫這個規律而不老。

將心比心,用自己對自己孩子的感情去理解老人。

善待老人,自己的子女也會有樣學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