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戰“疫”更要戰“陰影”築牢抗擊疫情的“心理防線”

“我不怕新冠肺炎,但是害怕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和鄰居。”在河北省唐山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病房內,一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正與唐山市精神衛生中心電話聯繫,“有人因為我感染而被居家隔離,我對此特別自責,感覺連累了他人,甚至害怕出院後迴歸社會。”

“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你並非醫學專家,在初期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不是你的錯。認識到新冠肺炎會人傳人後,政府第一時間採取了管控措施,和你密切接觸的人員被隔離,也是對他們的保護。”唐山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許玉玲安慰她說。

許玉玲說,新型冠狀病毒不僅侵襲身體,同時也影響人們的心理。自熱線開通以來,心理醫生們已經接聽電話300餘個。“有的人因為疫情而恐慌、焦慮,有的因為在家隔離感到無聊孤獨,我們都耐心地陪伴。”

唐山師範學院災害心理危機干預及應急救援中心主任董惠娟是中國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她是唐山大地震孤兒。

董惠娟表示,面對殘酷的疫情,人類對於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關注,不僅要放在它對生命、財產產生的效應上,還應認識到它給人的心理造成的影響。

“在突發的、持續的壓力下,人體會出現應激反應,表現為生理、精神、心理等多個方面的變化。”董惠娟介紹說,“特別是身臨其境的受災者,當災難過後,強烈的驚嚇和悲慟刺激會使其處於一種非正常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及時干預治療,將對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

董惠娟的父母、大哥、大嫂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難。這40多年裡,每當遇到困難時,父母遇難的畫面都會在董惠娟的腦海裡出現。多年以後,學了災害心理學後,董惠娟才知道,這叫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時由於醫療條件所限,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的心理重建並未重視,錯過了災後最佳心理干預時機。”董惠娟說,從災難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近年來,當遇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情況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中國地震災區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的開學第一課,就是董惠娟為學生們上的一堂心理輔導課。董惠娟表示,心理學界大規模參與災後心理干預,是從汶川地震開始的。以“心理干預”為代表的人性化救助措施,在抗擊汶川震災的過程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為做好此次防控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國家衛健委制定了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要求各地設立應對疫情的心理援助熱線,指導提供規範的熱線服務。

在河北秦皇島,為幫助更多人掌握疫情應對的心理健康知識,秦皇島市心理衛生協會志願服務隊建立了“防控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群”“防控疫情心理服務大眾微信群”,每天安排心理諮詢師講主題微課,指導群眾應對疫情產生的負面心理影響。秦皇島市精神衛生中心還編寫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自助手冊》,用全面、科學的內容,幫助群眾正確面對疫情。

不僅是河北,1月下旬以來,中國多地已啟動對確診患者、疑似患者、醫護人員、普通公眾等不同群體的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心理援助成為抗擊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線。

湖南省精神醫學中心依託湘雅二醫院綜合醫院優勢,成立為確診患者進行“軀體—心理—康復”一體化救治,多學科多中心遠程會診實施;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該校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為全國民眾緊急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在此次防疫戰中,心理疏導干預已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戰場之一。”董惠娟表示,“人們只有保持情緒穩定,才能更好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最終取得全面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