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心理援助专家太公山“医心”

通讯员 黄洪勇

2月19日,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王传升、鉴定科主任王新友作为首批心理干预团队专家进驻新乡市太公山医院,开始对住院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

心理援助专家太公山“医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时间的延长,在院确诊患者要比普通民众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救治不确定性病例也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情绪,新乡市太公山医院心理干预进展如何?如何让患者保持心身健康,感受到心理关怀?对此,记者采访了心理援助专家。

“李先生,我们都很理解您心烦急躁的心情。新冠肺炎是个慢性疾病,咱老百姓都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不要过分关注媒体上那些负面消息,要坚信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自己一定能配合医生战胜疾病。”2月24日晚10点,新乡市太公山医院,王传升正忙着一位62岁的在院患者沟通。

王传升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聚集性病例,夫妻二人均从外院转来太公山医院治疗,因妻子病情相对较轻,二人分住了2个单独病房。“分开后,李先生出现了情绪偏低、心烦、焦虑等症状,大部分时间卧床,外面的一些负面消息对其心情影响很大。”

在为李先生心理疏导后,王传升又与他的管床医生取得联系,“这个病例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效应,请给他多讲CT复查均在好转的临床意义。另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夫妻多见面,多交谈,以便让患者树立信心。”

王传升告诉记者,心理干预团队专家入住太公山医院以来,每天都会接收到类似的病例。

心理援助专家太公山“医心”

每天,王新友都要和病区里的“重点”患者视频连线。

“小赵,今天还感觉发热和胸闷吗?不要放大自己的症状,您临床病情明显好转,胸片上已经看不到什么了。自我感觉发热和胸闷,更多原因是您目前还存在焦虑情绪所致。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多和家人沟通,关注外面情况,可以刷微博,看新闻,正确客观了解疫情,争取早日彻底战胜病魔!”

“王主任,住在这里,说不紧张是假的。经过您的疏导,我理解了自己的症状多是心理反应的原因,按照您的指导方法我尝试调节一下。已经加您微信,今后我会经常和您联系,您不介意吧?”电话那头,小赵愉快地笑道。

心理援助专家太公山“医心”

对于小赵的表现,王新友表示理解并给与了他充分的共情,“这事摊谁身上,谁能保证会不出现焦虑情绪呢?”据了解,26岁的小赵,由于身体素质较好,入住新乡市太公山医院以来,随着治疗的深入各种检查均显示病情明显好转,但他仍觉得有时胸闷、发热,还主诉“刚开始住院还输液,现在不输液了反而感觉担心。”

“觉得不输液,自己就像失去了保护,从而变得焦虑、恐惧,这个例子很典型。”王新友告诉记者,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最大程度帮助民众减少应激事件产生的不良心理以及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