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一个月疫情怎么会击垮那么多公司?

游乐人间001


就跟一部分要求出门打工一样,但有人说:疫情这么严重,你还要出去打工不要命了,这企业跟很多打工人的情况一样,不是每个企业都是那么富有,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评说,最好是换位思考一下,不要拿你的位置和环境,而去评价别人。


芯爷241268284


一个月的疫情,有些公司赚大钱了。去年租用我单位仓库的乙烯公司的老板,一年愁到头,赚的钱还不够付场地和人工费以及银行贷款的利息。疫情一来,食品级的乙烯涨价了(据他说,涨了四倍),还供不应求。他囤的货赚了大钱,他自己都在说,他家孙子一代都用不完钱了。


疯子214813106


目前我从事的货代行业所接触的行业有外贸公司/报关行/拖车行/包包工厂/家具工厂,家具商店等……

也找他们其中一些供应商聊过,说是资金运营有点紧张,但是还是能勉强可以熬过去……

没有提问者说的这样,那么多公司倒闭……

不过

生活中确实也有倒闭的,可能只是我没有遇到吧,至于疫情来了待业一个月公司就倒闭了,想必应该也是公司是才创立不久的,没有遇过此类危机,风险来了措手不及/资金运行跟不上,应该是缺泛了把控风险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着运行正常,其实都是环环相扣,一边进账一边出账,资金链跟得太近。以至于疫情来了,防不胜防,从而导致这几年刚创立的公司倒闭!



货代说


为什么仅仅只是一个月,很多公司就倒闭了?很多人难以理解,觉得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公司就倒闭了,难道都是皮包公司吗?

不是的,抛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实这里大多都是初创业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们抗风险能力很弱。

初创业公司,一个或者几个股东创建公司是为了盈利的,但是运气不好,一创业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两个方案,继续坚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选择,肯定直接解散,因为初创型公司没有名气,公司没有凝聚力,与其这样拖着还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钱,到时候还可以重头来过。

小型公司

这种公司一般也就是几人最多不超过五十人。

这种老板比较看中钱,名誉什么都不重要,一个月损失多大?这样耗着,干脆降低损失。直接重组或者解散了。毕竟没名气,解散了损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谓倒闭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这两种但是你听到过哪些有名气的公司倒闭了吗?没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财务上有个名词叫做:“现金为王”,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利润,而是其现金流,如果单单看利润,京东前几年就是一个烂企业,因为一直在亏损,但是一看京东的现金流,你就知道它的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短短一个月的疫情就会击垮不少公司呢?迫使这些公司降薪减效甚至直接申请破产倒闭。这一切都归根于企业缺少现金流入,资金链出现断裂(恒大为什么要搞75折促销,就是为了回笼现金流,当然恒大其实还没紧张到这个程度,带有一定的套路)。

我们以恒大集团为例:截止2019年6月,恒大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17629亿元,总负债14008亿元,净资产为3621亿元。也就说如果不考虑品牌价值不考虑其他因素,现在把恒大变现,恒大还有3621亿元,在怎么的与破产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恒大的3621亿元它并非都是现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了广告,企业银行账户上可能就一千亿元的现金。

假设恒大集团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为800亿元(贷款利息、工资、水电、广告、物业、办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业一直在营,每个月都有资金回笼,假设平均每个月可回笼1000亿元以上,那么对于恒大而言,固定的800亿支出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现在受疫情影响,所有营销中心关闭,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响,每月的资金回笼可能变为了一百亿,与固定的800亿元支出,还有700个亿的差额,第一个月还可以用原来银行账户上的资金支撑,但是第二个月账户里的资金就不够了,这时候就没有钱还银行或者还供应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来之后,所有的银行和供应商担心回收不会来资金,就会一拥而上,纷纷要求你还款,结果肯定是一下子没办法拿出来这么多钱的(当年的乐视就是这样),因为借来的钱都投在各地的房地产中,而房子还没卖出去,没有资金回笼,最终就会被挤兑挂掉。

故而,单单看净资产,看利润,可能一家企业还很良好,但是由于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入或者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企业的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额较大的,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财务上很忌讳一家企业疯狂扩张,特别是盲目的负债扩张,如果一切顺风顺水,确实可能获得大步的跨越发展,但一旦遇到困难,短时间内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那么企业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了。所以说现金为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结

现实中很多企业确实是效益很好,经营也很不错,只不过其账面上并没有留太多的资金,往年的利润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资了,如果按照正常经营发展,企业的每个月的货款回笼加上账户里原来留存的金额,足以应对一切,但是没想到一个疫情,使得企业一下子失去收入来源,而银行的贷款以及员工的工资、企业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会延期,所以在还款日拿不出钱时,即使企业原来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撑不住1个月。


鲤行者


一个多月的疫情,的确对中小企业形成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企业告急。

之前西贝董事长称西贝只能维持3个月正常运转,随后媒体曝出海底捞日亏损8000万。造成中小微企业的目前困境的原因疫情是最重要的,但是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25日,管理层再次对湖北地区中小企业出台措施,鼓励其快速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增加再贴现5000亿,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支持,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免征增值税3个月等等措施。

这一系列的举措证明了湖北地区企业的确相当困难。为什么短短一个月这些中小微企业就扛不住、纷纷破产告急呢?

1、行业属性决定了中小微企业当前困境

出现问题的企业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处于探索中,有些甚至没有办法转型升级,只能用传统的方法经营,即使转型升级,所花费的成本非中小微企业能够承担。例如海底捞的无人餐厅。

2、中小微企业发展艰难,利润微薄

很多小微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非常低,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和盈亏平衡点附近,中小微企业大多属于被动经营,咬牙坚持。比如楼下的生鲜水果蔬菜店,毛利80%,净利润率40%,投资20万,一年的收入仅仅8万,而房租人工水电一个月近3万,8元利润仅够支撑2个月而已。

3、小微企业人力成本太高

很多人认为,老板每个月不就发了四五千工资吗?有啥成本呢?这只是表面上,员工能拿到手的、看得见的开支,实际上还有五险一金,这占到一个劳动力30%成本,换言之员工工资5000元,老板实际支出6500+。

4、抗风险能力本身就低以及经营思路有问题

很多小微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按部就班的经营下去,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危机管理。换言之企业的经营就不尽合理,在危机面前,束手无措这是正常操作。毫不客气的说,很多企业即使没有疫情,也撑不了多就,疫情只不过提前暴露不足而已。

总之,中小微企业经营不下去,不单单是疫情影响,还有其它非疫情的因素。

我是溯源归一,极简投资践行者!

溯源归一


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有负债的。虽然很多企业表面光鲜,难不难只有自己知道。账上有钱,不一定真的有钱。

为什么一个月疫情会击垮那么多公司?因为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rong>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经营住所吧?

企业有经营场所,就要付出相应的租赁费、物业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都是刚性支出,不得不付。

虽然疫情爆发以来,比如王健林,减免了万达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免收一个月租金,意味着少收入三四十亿,但着实为他赢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国有几个王健林?全国大部分实体,好的房东会给适当降低租赁、物业费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东一分钱也不让。

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餐馆,疫情期间需要闭门不能营业,本身自有资金捉襟见肘,想让房东给点优惠,房东就说了一句话:给你减免租金,我吃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老板被要求闭门谢客,没有收入来源不说,还要承担高额的房屋租赁费用。

人工薪资支出压力大

企业停工,人员工资得发吧,员工的社保也得缴纳吧。谁也没想到,疫情来袭,大部分企业停业停工,员工精简的企业还好,对于在职员工较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本身账面资金仅够维持公司运转以及人员开支,企业收入来源断了,耗尽公司运转资金之后,人员开支也会是压到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爆发节点

疫情的全面爆发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生产销售的旺季。

大部分实体企业在春节前准备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积压了大部分资金。准备节后大干一场,怎奈疫情一来,库存反而成了累赘,没法营业,没法生产,商品滞销,其他费用还得照常开支,企业迟迟无法复工,压力山大。


企业负债

开篇也说了,大部分企业本身都是有一定负债的,有欠银行的,有欠上下游企业的,原本企业的生存依赖于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负债腾挪出来的流动资金。

疫情来了,企业停工,虽然收入来源断了,但是该还的账还是要还的。

财务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产,极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还未开工,就已走向全体裁员、破产清算的窘境。

总体来看,疫情的爆发确实打了大部分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企业延迟开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链断裂,优秀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更不要说众多处于艰难创业期的小微企业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企业也是一块试金石,坚持下去了未来可能一马平川,坚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财富公元


一个全国连锁的餐饮店因为疫情撑不过一两个月是有些夸张了,但实际情况是,疫情对很多企业还是有较大影响的,特别是像餐饮服务这类企业,可能有人会问,像很多大企业,之前挣了那么多钱,都去哪里了,怎么一两个月的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首先,企业财务这块主要分三大部分,即资产、负债、现金流。现金流主要就是每天销售进账,这部分钱除了应付日常开销(原料、租金水电费、员工工资等),结余部分基本会用于企业发展(扩大规模、投资等)和股东分红。所以,这样算下来,所有的资金来源基本都依赖于每日的现金进账,而一般实体企业账上不会有太多现金,基本都用于企业发展或股东分红分掉了(有些互联网轻资产公司,比如小米,账上经常趴着几百亿情况不一样),所以累计的部分不多,而新增的每日现金流进账就是维持企业发现的主要保障,那么,如果一下子没有了进账,而且还持续时间比较长,大点的企业还好(股东支持一下,或申请银行贷款容易审批),中小企业,特别是账期比较短,对现金流依赖比较大的重资产型企业就比较难熬了!



德赛筅笙


很多网友们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赚了几年的钱,现在一个月就撑不了了?

这是一种拿着个人的思维来衡量企业。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很多中小型企业撑不了?

疫情发生在特殊时间段——春节

我们先来看看损失最大的是哪些行业?

餐饮等服务业,这些服务行业或许靠着春节这一个时间段把一年的钱给挣了,平常只是维持的状态。

当这个时间段,全国禁足,那就意味着这些行业这一年算是白干了。

不仅白干,而且还有囤积的食材怎么处理呢?





职场后宫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出现了很多对后续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文章。今天我们来直观地看下,单单这个春节假期前后的1个多月中,具体的损失有多少?

这个数据来自于一个学习笔记,署名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前IMF总裁。我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数据口径后续大家可以一起核实探讨。

先看个总数:减少1.38万亿。这是直接的影响,间接影响和连锁负面没有计算在列。

简单说几点,把分析思路理一理。

首先,看GDP贡献值中权重最大的部分,2019年是消费最大,6.1%增速中贡献了3.5%,接近40%。看到这个数据,相信大家也有感觉,那就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另外有一个数据,是亚洲的年轻人很多,是美国和欧洲的好几倍。这个“年轻人”由两个群体组成:① 1980~1994的千禧一代;②1995后的Z时代。

这两群人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有消费带动,就有很多机会。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机会,也是投资上的机会。

那么疫情直接冲击的就是消费板块,所以我们可以有个定性的判断:今年GDP增速会继续下滑。

其次,观察受冲击区域的结构,这就是寻找α的过程。

零售中餐饮最惨,服务中旅游、电影、演出最惨,符合逻辑和常识认知。

餐饮少了4200多亿,聚餐几乎都取消了。上海很多年夜饭都退掉,路远一点的索性都不出门了。从除夕就开始,一直憋到现在。

网上零售也减少了2000多亿,主要是没快递送——送货员复工也延后了。2月头上要在盒马上买点菜,比上海拍车牌都费劲。

旅游受伤最严重。2019年2月-3月的旅游消费差不多是9300亿,今年这部分减少了9026.8亿——是损失的主要部分。

还要注意电影票房,2019年全年票房600多亿,现在140亿没了,大约缩了1/4。电影院产业压力会很大,毕竟是重资产。此外,《囧妈》跟头条的合作效果是明显的,而之前那个什么投诉效果似乎不明显。今后难保有样学样,对线下电影院进行二次打击。我觉得,与其去投诉,不如想想怎么转型。

有人说这不可能!

那是你不可能,不代表别人不能。

就像一直有理财师给我留言说,销售不可能比项目经理更专业!如果够专业,还要项目经理干嘛?

我说你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你有选择一条简单道路的权利。

但你别忘记了,经济行为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背后是成本和收益。走简单的路可以,但同时请做好支付代价(成本)的准备。

踩雷了,就别怪监管没保护好你。因为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瞎子、聋子。

残血了不回家,还在野区里浪,人家收你人头,没毛病吧?

当然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会,我们看到在线教育从2019年的300多亿增长了300%,1240亿,几乎所有教学和补习都转线上。

而今年传统商务培训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过去银行内训都是外包给培训公司做线下。效率和内容质量都低,不是KYC,就是领导力,主要是做个形式,给上面领导看看,满足下监管合规要求。

如今一些城商行和券商已经在考虑线上大培训了。但是常规视频会议工具只解决在线传播问题,没有解决数据跟踪和挖掘分析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上层,相比培训过程更注重培训的结果数据。

视频内容方面增长明显,我发现比较多一个是热剧,这块已经被腾优爱垄断;另一个是小视频,这块是抖音寡头。小视频里我发现吃播和做菜的量有明显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眼睛看过,脑补下美味。另一方面是预计要在家里待挺久,也没别的事情做,那就做菜做饭做甜点吧。(又胖10斤)

还有个上涨的数据,粮油(↑20%),大约是470多亿。这是由囤货引起了,上周我想买粉丝,盒马上买不到,于是跑到楼下农工商,发现粉丝和挂面的架子空了。还有个年纪大的爷叔提了个篮子,里面装的都是一瓶瓶酱油。(我当时想到的是海天味业)

最后,对于现状做一个分析。

疫情过后,有些消费部分能补回来,有些部分无法补回来。比如,你也许会连吃三天海底捞,每次比平时多点30%的菜。但也就这样了,不太可能原来一天吃3顿,现在变成7顿。(少数大胃王有可能)

但这个限制在基建上则没有。3月没开工的,可以在5月、6月同时开(签合同)。基建的拉动,来源于财政赤字增加(财政积极),就会有更多融资。各类债券和地方政府融资会有增量。

还有大家都很关心股市的机会,有的在讨论后续还能“疯”多久,有的认为还会有持续的刺激政策出来。而另一种声音则觉得这是过度解读和过度乐观,需要提前进行一些对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