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从新冠疫情爆发到全国人民与疫情抗争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这些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最关心的一个群体就是一线的医护工作者。除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电视新闻关注他们的消息,我还看了一部聚焦医护群体的纪录片——《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前几年有一部同样反应医护行业的纪录片《人间世》,在豆瓣获得了9.6的高分,也很出色。相比于《人间世》,《中国医生》在真实的基础上,风格更为温暖,非常时期看完以后让人心里没有那么压抑和沮丧。

今天这部片子已经更新完了全部9集,看完之后我很负责任地说:这是一部有质感、有温度、有情怀的好片子。特别是在白衣英雄们奋战抗疫一线的当下,强烈推荐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好好看一看。看完,你对医护工作者的职业和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每天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会有更多的理解。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理解和尊重远比神化更重要。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不理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伤害。所以,这部出发点为“让我们更懂中国医生”的纪录片能在疫情期间走红,也是情理之中,虽然它拍摄于三年前。

作为一部医疗行业的纪录片,《中国医生》采用了纪实的手法,深入到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跟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医护人员最直接的工作状态和生存环境。

《中国医生》没有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铺陈渲染,就连正式播出都是“零宣发”的状态,但是片子播出后反响空前,不仅在豆瓣上得到了9.3分的优秀成绩,更让人深深地记住了片中那些令人尊重的面孔。

1.不敢死的医生朱良付

一面被威胁,一面还要继续看病

整部纪录片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位发型稍显凌乱、长相带着几分“萌”感的医生,神情有几分无奈地讲了一个自己被患者“威胁”的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在老伴儿因为脑高灌注综合征去世后,想当然地认为是医生害死了老爷子,于是对主治医生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但转头她又跟医生说:“我近来血压高了,你再给我看看”。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医生的委屈:病人一边找你看病,一边不耽误投诉你

镜头里的这位医生,叫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而他提到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中国医患关系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患者和家属极度依赖医生,这成了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对你无比信任,全家人都想找你“看一看”,有任何头疼脑热都会第一时间跟你交流;但另一方面,治疗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危机、意外,他们也会把账算在医生头上。觉得“你不是专家吗?”“你应该是万能的呀!”如果出了问题,就恨不得“把你撕成碎片”……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朱良付医生面对的困境也是许多医生同行们都会遇到的。《中国医生》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它不为造神的目的,而是把非凡的中国医生们如实地还原成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欢喜,也有烦恼;有豁达,也有困惑;有迷茫,也有坚守。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朱良付医生,骑车一辆小电驴穿梭在去医院的路上

平时骑着小电驴穿梭在上下班路上的朱良付,非常朴素,看起来和普通的上班族无异。事实上,他一点也不普通,他是业内顶尖的专家。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一旦发病,6小时以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很容易就会引起偏瘫甚至死亡。朱良付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这些患者争取生还的机会。

为了能及时救治这类患者,朱良付带头组建了一条专为他们准备的绿色通道,24小时保持通畅。作为脑卒中中心的负责人,朱良付的工作强度不是一般的大,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次,深夜12点他都还没下手术台,最夸张的一回,到12点的时候还有16台造影在等着他,一直做到凌晨5点才下班。

同事看不下去朱医生的辛苦,对着镜头表示:“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没有生活质量”,“太不容易了”。

不过,朱良付自己显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很喜欢劝人学医,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小女儿,都被他默认为是同意学医的,原因很简单,“跟她讲学医她还没有拒绝”。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朱医生在家时对着还是婴儿的小女儿说:“你当个医生行不行?”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喜欢当医生

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朱良付医生始终孜孜不倦,片中有画面展现了他的优秀:面对全球20几个国家3000多人同步直播手术过程,而且这台手术还须是“最有难度的”。这,对医生的医术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更可贵的是,朱良付不仅在医术上令人安心,还十分注重医德,尤为注意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细心的他会给病房里的小朋友带正规的巧克力,也会和患者开开玩笑,用幽默化解他们的担心与紧张……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但朱良付自己也会有害怕,因为经常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他害怕自己会猝死。

说起“不敢死”的原因,他的直言触动到了很多人:“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得要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朱良付医生的心声让人意识到,原来培养一个中国医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医生尽管尽了全力,却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做到起死回生。朱良付说他在遇到一些并发症严重的病人时,会去看一下医院墙壁上的几句话,以此提醒自己,要博学,要有医德,要谨慎。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这是他时常会念叨的一句。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学医的人最为熟知的座右铭,是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

这句话,也曾在著名的眼科医生陶勇的微博里出现过。

我们知道培养一个中国医生很不容易,而毁掉一个中国医生,却很“容易”,甚至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2020年1月20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也是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的日子)。当天下午1时55分左右,朝阳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暴力伤医事件,一名拿着菜刀的男子砍伤了陶勇医生的左手臂。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陶勇医生,中国最为优秀的眼科医生之一,却因为可恶的医闹从此可能再也拿不了手术刀

关于陶勇的好,网络上广为流传,从医术到医德,他给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感动,“七日光明”就曾令多少人流泪……

很多人都是在陶勇医生受伤害之后才知晓他到底有多好,这样的对比更令人心痛。就在被医闹伤害前,他还曾在微博分享了一段患者发给他的心里话,他用来回应的,正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陶勇用一颗仁心对待病人,他精湛的医术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结果却被医闹给毁了,这是中国医生最大的悲哀

回到《中国医生》开篇提到的那个小故事,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冲突,但它正是中国医患关系的缩影:一个孜孜不倦的医生,一面被误解,一面还要全心全意治病,被人投诉的同时还要保证自己不能倒下……

中国医生,真的很不容易,读书时比一般人要辛苦许多,工作中又要比常人负荷更多的压力和强度,他们为了病人的生命,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就算不被理解,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这部片子的第一集,就叫《挚诚》。如果不是因为对这份职业有着一颗挚诚之心,恐怕真的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2.见证人心瓶颈的徐晔

学会冷静,是医生的必修课

徐晔是《中国医生》队伍里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位。25岁从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成为鼓楼医院烧伤科的医生。《中国医生》播出后,他的高颜值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大家被他的帅气和温柔折服,称他是现实版的“江直树”。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有徐晔的画面,随便一个镜头,都很像偶像剧

《中国医生》不是为了塑造偶像剧男主角。徐晔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了解年轻医生们的成长轨迹。

片中,徐晔遇到一个让他忧心的病人,该病人60岁左右,由于煤气罐爆炸,造成面积高达95%的严重烧伤,尤其是双手,需要赶快做植皮手术,否则敞口无法闭合,结果只有等待死亡。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与病人家属沟通,是医生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可是老人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老人的老伴儿同样被烧伤,为了省钱,只能在家里的小医院救治。

“人财两空”听起来有点刺耳,却是多数病人家属的普遍担心,尤其是对于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更为纠结。尽管徐晔曾向医院申请了2万的救治基金给这位病人,但因为2万相对于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是缺口巨大,家属思前想后,最后没有和徐医生告别,悄悄出院了。

这对徐晔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他以为在反复告知利害之后,老人的家属会坚持治疗。“很多时候有可能医术都还没遇到瓶颈,就已经遇到了人心的瓶颈。”他颇为无奈地感慨。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这样的考验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但你能一味指责老人的孩子不孝、没有为救治父亲拼尽全力吗?恐怕也不能妄下结论——毕竟这背后还有一整个家庭,病房外的他们,也要生活,日子还得继续。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今年1月武汉的一个家庭:妻子被确诊新冠后,家里四处举债花了20多万给她治病,当这个家庭再也没有能力筹款时,丈夫迫不得已向医生表示只能放弃治疗。而这个病人其实是很有治愈希望的。就在妻子中断治疗去世后的第二天,国家宣布新冠患者治疗费用全免。当时的主治医生唏嘘不已,我们作为读者看着这条新闻也怆然泪下。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当时的新闻报道

医院是最能见到人性的地方。对于家属来说,他们会有很多方面的考量,医术,金钱,临终的陪伴应该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他们最终会选择一个遗憾最少的方案;而对医生来说,他们也是在这一次次的经历中蜕变得越来越理性。

冷静,是他们行医生涯中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验。

人们总是认为医生是冷酷的,但在徐晔看来,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医生比常人见到了更多的生离死别,他们的极限每次都会被抬高一点,次数多了,自然也就变得冷静起来。冷静,不是冷酷。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医生的冷静,常常不被理解,有人觉得他们冷漠又麻木,但对于医生来说,冷静是必须的。关于这一点,朱良付医生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一旦上了手术台,就不要有情绪,以免对治疗造成干扰。

医生的冷静不应该被指责,因为这是他们专业的保证。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没有人比他们更想把人救好。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而不是苛责。《中国医生》再一次把这个点很好地给呈现了出来。面对病人,“医生肯定是百分之两百想救他的”,朱良付医生的心声,相信也是绝大多数医生共同的心声。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3.她们,不仅仅是小护士

病人与医院之间的关系很微妙,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希望永远不要和医院打交道,奈何疾病无情,一些慢性病的病人却要终生和医院打交道。这个时候,他们无形中就与医生护士们产生了一种长久的契约关系。

河南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的护士长田素革对此深有体会。她的病人大多是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做透析,她和他们的相处,是没有约定的约定。她的工作不仅包括医院里面的内容,还有病人在家的情况,也是她要关心的。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在管理病人的过程中,田素革不仅把他们当病人,更把他们当朋友,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他们心情的好坏

田素革每个月都会电话询问病人的病情,并且会随时到访,在和病人们相处的时候,她的阳光和爽朗,给病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说起工作,她很朴实地直言:“就是想让病人好”。

片中,田素革和患者刘新勇的故事格外令人感动,患病多年的刘新勇一直乐观坚持,和田素革亲如家人,刘新勇的母亲一见到她就哭了,那种感情不是简单的“护士与病人”,而是“活着与支持”。

西安交大一附院换药中心的阮瑞霞,也是许多病人的定心丸。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伤口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600多名糖尿病足的患者,因为她的专业护理,成功地保住了脚,避免了截肢的风险;一些心情不佳的病人经过她的护理和安慰,病痛和愁苦也跟着消失了不少。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但是,阮瑞霞的工作却不被丈夫理解和接受,对方觉得她一个小护士又能干什么呢,还不如在家照顾孩子。后来,阮瑞霞从受伤的婚姻里走出,把热情和大爱给了护理,悉心照顾病人,辛勤编写糖足护理的书籍,把经验无私分享给年轻的护理人员,从而帮助更多的病人。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遭遇的不理解并不少见,有些人对待护士吆五喝六,毫无尊重。前不久武汉市第七医院一位住院的领导,竟怒斥护士,要求护士去清理马桶,严重伤害了护士的尊严和感情,实属可恶。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这就是你的工作!”咄咄逼人的男子要求护士去清理马桶,认为这是她的工作

这也正是我们该好好看看《中国医生》的原因,但凡对医护人员的付出有一丝一毫的了解,就知道他们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就不会那样无理取闹。

就像片中豁达的尿毒症患者老金所说的那样,对于医护人员,“真的要有一种感恩的心”。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有些病痛无法治愈,但医者的仁心却可以抚慰人心。对于病人来说,田素革、阮瑞霞这样的存在,绝对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护士,她们更是一种深深的温暖和长久的陪伴。

4.孙自敏、王军、舒茂国……

他们用医者仁心,诠释了医生这份职业的意义

《中国医生》里出现的每一位主角,身上都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命运交互,也是医生和病人的情感关联。镜头之外,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也和他们一样,每天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中国医生》部分医生代表

孙自敏,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多年前立志攻克白血病,她解决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低的难题,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900多例移植,她所在的科室,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孙自敏攻克白血病的信念令人唏嘘:当年她的同学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可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她也无能为力,只能遗憾地看着同学离开。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孙自敏医生

在这种遗憾的鞭策下,孙自敏顶着压力,不断探索,在攻克白血病的路上坚守信念,把一身本领奉献给她的患者们。有的患者,辗转求医多处,最终在她那里获得了新生,孩子保住了生命,心碎的父母也露出了笑脸;有的患者,在她的治疗下,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长大后也成为了白衣天使……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小患者在孙自敏医生的治疗下,成功移植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孙自敏医生2000年时为一个5岁的小患者完成首例移植,如今该患者健康长大,并且成了一名护士(蓝色衣服)

王军,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的主任,来去格外匆匆,说话的语速极快,听着就觉得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急诊科的医生,每一天都在和死神抢病人,根本没有时间犹豫和拖延。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急诊科医生的强度一般人无法想象,同时,急诊科也是医患矛盾最紧张的地方,急诊科的医生比其他科更难

王军医生坦言,在急诊科,医生80%的精力都花在跟家属沟通上面,决定权在家属手里,但医生的态度对家属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他们的“急性子”,不是不耐烦,而是为了给病人尽可能快地争取抢救时间和活下去的机会。

舒茂国,西交大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他在治疗唇腭裂方面有着非常卓越的医术,他还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缝合技术,让那些有缺陷的孩子们恢复到完美无缺的状态。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舒茂国给患者带来的,可能是一生的明朗,不仅包括健康的身体,还包括健康的心灵

舒医生不仅拥有一双妙手,而且心底也很善良。当他得知一对夫妻收养了因唇腭裂被遗弃的孩子后,立马决定要帮助他们,他通过募捐很快解决了手术的资金问题,这个可怜又幸运的孩子在舒医生帮他手术后,面貌也焕然一新。

真正的医者,医病,医人,更医心。像舒茂国这样的善举,拯救了一个个孩子,也改变了一个个家庭……

我特别喜欢这一集,因为其中出镜的患者都是小朋友。那是一张张天使般的脸庞啊,有的一逗就笑,有的有清澈的大眼睛,有的皮肤白白的像“洋娃娃”……在舒大夫的巧手下,他们都恢复得很好,改变的不仅是外型,还有未来的人生。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大家对舒医生十分信任,因为舒医生带给他们的,是希望,是欢笑

《中国医生》原名《医心》,导演张建珍在拍摄之初,是想借助这些有仁心的医者来展现医生们真实的状态和真实的医护关系。令张建珍没有想到的是,很多观众因为看了《中国医生》之后纷纷坚定了学医的信念。在这里,我猜想朱良付医生大概会感觉很欣慰吧~

《中国医生》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还让我们看到多层次的医患关系:病人需要医生,医生也从病人那里获得自己职业的意义。这种良性的医患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理解和信任,也离不开医术和医德。

《中国医生》用有温度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个承载了人间最多希望也见证最多痛苦的群体,看似角度平淡,实则于无声中给人带来了许多温情。就像最后一集的两个主角,妇产科大牛医生胡娅莉和大神级别的骨科主任邱勇,他们行医一生,拼尽全力的,只是想要更好地帮助病人、帮助更多的病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有遗憾,哪怕有困难,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胡娅莉医生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种使命


《中国医生》:身处疫情中的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

邱勇医生觉得哪怕未来再遥远,也要去努力尝试

疫情当下,我们对医护人员感触很深,更希望的是,疫情结束后,大家也能记得他们的付出,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