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前言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也因为一段吃牡蛎的叙述,成为80、90后“吃货”们的童年记忆。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莫泊桑,毫无疑问,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成功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故事情节也不落窠臼。但是,作为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笔下的世界还有着更深刻的、超越文字的社会内涵。

本文将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时代洪流,到家庭琐碎,带你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19世纪80年代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33岁时的作品。

假如我们现在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会成为百万富翁吗?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故事的发生地,社会正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导致小资产阶级在时代洪流中大量破产,不甘心贫穷的人们选择漂洋过海,企望在美洲、亚洲、甚或非洲发一笔横财,梦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小说中的于勒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员,在美洲企望实现发财梦,结局却更加穷困潦倒。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假如我们老实工作,又会大概率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小说的“我”名叫约瑟夫,这就是文中的家庭条件。全家只靠父亲菲利普的一点钱勉强过活。但是可以想见,这样的条件,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社会,绝对算不上最底层,只是普通的平民罢了,是我们穿越过去最有可能过上的普通且拮据的日常。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通过于勒的遭遇和菲利普一家的景况,不难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有这样的结论:老实本分的平民终日受困于贫穷而惴惴不安,不甘心的穷人则大概率面临彻底破产的悲惨结局。

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没有资本的普通人,除了在每个角落徘徊游荡,赚一点活命的零碎,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金钱至上的家庭单位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有数次改变,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钱。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起初全家人是极为痛恨于勒的,因为他“糟蹋钱”,做了穷人最大的恶。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后来,赚到钱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甚至于未来的女婿,那个“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也可能是因为于勒,才决心成为这家人。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当父亲菲利普确定了买牡蛎的穷人就是弟弟于勒,于勒再度成为“全家人的恐怖”

是菲利普这个家庭的人不善良吗?

我想到在韩国电影《寄生虫》里,穷人家的母亲说:“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一个个家庭单位构成人间社会,小说通过菲利普这样一个家庭,透露了千百个家庭都是一样的金钱至上。

偶尔的世态炎凉还称不上人间悲剧,每个人都深以为然才是

人间还有值得

小说的结尾,“我”自作主张给了叔叔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于勒当然不知道他千恩万谢的“年轻的先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

其实小说还有一个在课本中删减的开头,约瑟夫是作者的朋友,因为成年的约瑟夫慷慨地给了一名乞丐5法郎引发作者好奇,从而讲述出整个叔叔于勒的故事。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解构莫泊桑笔下的真实人间

从成年后施舍乞丐来看,约瑟夫的生活境况明显比父母好太多。

可能是时代有所向好,可能是约瑟夫努力上进且运气不错,总归约瑟夫的人性没有被或大或小的人间旋涡吞噬,我想这便是作者莫泊桑留给人间的一点善意和希望。

我想这种希望可以用莫泊桑在另一篇小说《羊脂球》中的话作注解: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作者简介:艾燊,理科出身的90后,同济大学研究生,用写作感悟社会人生。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