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前言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一篇經典短篇小說,也因為一段吃牡蠣的敘述,成為80、90後“吃貨”們的童年記憶。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莫泊桑,毫無疑問,他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詣,成功塑造了許多典型形象,故事情節也不落窠臼。但是,作為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筆下的世界還有著更深刻的、超越文字的社會內涵。

本文將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從時代洪流,到家庭瑣碎,帶你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19世紀80年代

《我的叔叔于勒》寫於1883年,是莫泊桑33歲時的作品。

假如我們現在穿越到一百多年前,會成為百萬富翁嗎?

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故事的發生地,社會正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導致小資產階級在時代洪流中大量破產,不甘心貧窮的人們選擇漂洋過海,企望在美洲、亞洲、甚或非洲發一筆橫財,夢想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小說中的于勒正是這樣背景下的一員,在美洲企望實現發財夢,結局卻更加窮困潦倒。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假如我們老實工作,又會大概率過上怎樣的生活呢?

“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小說的“我”名叫約瑟夫,這就是文中的家庭條件。全家只靠父親菲利普的一點錢勉強過活。但是可以想見,這樣的條件,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社會,絕對算不上最底層,只是普通的平民罷了,是我們穿越過去最有可能過上的普通且拮据的日常。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通過於勒的遭遇和菲利普一家的景況,不難對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有這樣的結論:老實本分的平民終日受困於貧窮而惴惴不安,不甘心的窮人則大概率面臨徹底破產的悲慘結局。

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一個沒有資本的普通人,除了在每個角落徘徊遊蕩,賺一點活命的零碎,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金錢至上的家庭單位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對於勒的態度有數次改變,改變的原因只有一個:錢。

“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

起初全家人是極為痛恨于勒的,因為他“糟蹋錢”,做了窮人最大的惡。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我這位於勒叔叔一到那裡就做上了不知什麼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並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裡人深切感動。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後來,賺到錢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甚至於未來的女婿,那個“沒有什麼錢,但是誠實可靠”的公務員,也可能是因為于勒,才決心成為這家人。

“終於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公務員,沒有什麼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當父親菲利普確定了買牡蠣的窮人就是弟弟于勒,于勒再度成為“全家人的恐怖”

是菲利普這個家庭的人不善良嗎?

我想到在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窮人家的母親說:“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一個個家庭單位構成人間社會,小說通過菲利普這樣一個家庭,透露了千百個家庭都是一樣的金錢至上。

偶爾的世態炎涼還稱不上人間悲劇,每個人都深以為然才是

人間還有值得

小說的結尾,“我”自作主張給了叔叔于勒10個銅子的小費,于勒當然不知道他千恩萬謝的“年輕的先生”就是自己的親侄子。

其實小說還有一個在課本中刪減的開頭,約瑟夫是作者的朋友,因為成年的約瑟夫慷慨地給了一名乞丐5法郎引發作者好奇,從而講述出整個叔叔于勒的故事。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解構莫泊桑筆下的真實人間

從成年後施捨乞丐來看,約瑟夫的生活境況明顯比父母好太多。

可能是時代有所向好,可能是約瑟夫努力上進且運氣不錯,總歸約瑟夫的人性沒有被或大或小的人間旋渦吞噬,我想這便是作者莫泊桑留給人間的一點善意和希望。

我想這種希望可以用莫泊桑在另一篇小說《羊脂球》中的話作註解: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


*作者簡介:艾燊,理科出身的90後,同濟大學研究生,用寫作感悟社會人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