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神仙半瓶醋854


如果区区十万兵马,就能争夺王位,这个王位那也为免太廉价了吧!想当年,曹操为爬上这个王位,那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除掉左膀右臂的荀彧,才能在有生之年成为魏王。

后来,曹丕和曹植为了这个王位,那也是处心积虑。再后来,司马家父子历经三代,才爬上王位。现在,曹彰凭借区区十万兵马,就想争夺王位,这是在开玩笑吗?

要知道,一个人想当王或皇帝,绝不是靠你手下有多少士兵,而是帝国有多少军政大佬和豪门大族支持,他们才是帝国的根基,所谓的多少多少士兵,在唐朝之前,那都是豪门大族手下的雇佣劳动力而已。

曹彰一直在边境掌军,充其量就是个职业军官而已,在豪门大族林立的魏晋时代,他连触摸王位的资格都没有。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曹彰想要和曹丕争夺王位,他只能和曹植联手才有机会,毕竟曹植曾经是被作为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在他的身后有着部分豪门大族的支持。事实上,在曹操死后,虽然曹丕早已经是世子,但曹彰和曹植一时间那也是蠢蠢欲动。

所以,曹彰就直接跑过去询问曹操的印绥在什么地方?而贾逵(贾充的老爸)则直接告诉曹彰,总而言之,你老爸生前,已经立好太子。你老爸的印绥在什么地方,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当曹丕还在曹操灵前痛哭流涕时,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就出来说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你怎么还有心思哭啊?总而言之,夜长梦多。您应该抓紧时间继位。这时又有人说,太子上位的事,是不是应该先向汉献帝汇报一下呢?

结果陈矫直接站出来说,等汉献帝的命令,万一出了意外,谁能负起责?所以,必须马上让太子上位,一刻也不能耽误!于是,曹操死后,仅一天时间。曹丕就继位。这种效率和速度,直接把曹植、曹彰惊得啥想法也没有了。



因为,这样快速的反应,本身就证明,普遍的军政大佬和豪门大族都是支持曹丕的。否则,总会有人拿各种理由,出来阻止曹丕这样迅速上位的。

比如,如果有人想阻止曹丕上位,只需要出来说一句,总而言之,你老爸刚死,你哭都没心思哭,就是忙着继位;这样大的事,你都不跟汉献帝说一声,你就忙着继位。你也太急了吧!

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问题是,当时整个豪门大族和军政大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这本身就证明,绝大数的人,都是支持曹丕上位的。所以,即使有反对者,也不敢多说什么。在这种背景下,曹植哪里还有机会和曹丕争夺啊!

虽然后来曹彰还想用武力支持曹植上位,但曹植也因为害怕而拒绝。因为这样一折腾,最好的结果,恐怕也就是步袁氏兄弟的后尘罢了。到时,无非是打翻狗食盆,谁也吃不成。甚至而言,从大家都急不耐的支持曹丕上位看。他们敢反对曹丕,恐怕当时就有可能被人拉出去砍掉脑袋。


我是赵帅锅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是绝对不敢率军争夺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来争夺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么曹操去世后,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阳去世的,当时曹彰在长安 ,曹丕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洛阳离长安有370公里,而洛阳离邺城有340公里,相对来说邺城离洛阳近,也就是说曹丕离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时,就已经召曹彰来洛阳,至少曹操为什么要召曹彰来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在这里也只推断一下。



曹彰当时的官职是越骑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留守长安,长安只能算二线,并不算前线,前线还在陈仓、武功到眉县一带的秦岭边,所以曹彰驻守长安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曹彰从小的志愿是:好为将,也就是当将军,曹操曾经问过曹彰说:当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在曹操的其它儿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与曹植在文学方向的成就与曹操相当,而也只有这个曹彰在曹操儿子中是当将军的料,在史书中只记载了曹彰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北征乌桓,曹彰凭1000多步兵,采纳田豫的建议,大破乌桓5000骑兵,并且违抗命令,进入代地追击,结果大获全胜,此战还让鲜卑首领轲比能不战而降。

从曹彰的这些情况来看,曹彰在曹操眼里就是如同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一样,曹彰唯一的一场大战,还违抗军令,也就是胜了,要是败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确是个好将军,不过也仅仅是个好将军,做别的事,恐怕就不能胜任了,面临危难不顾自已,如果当主帅的话,会让全军陷入危难,从这也看出曹彰的局限,对于这些曹操显然了解。



那为什么曹操会病重之际招曹彰到洛阳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军事上的安排,当时的曹彰是镇守长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刚刚退出汉中,而襄阳也刚刚解除威胁,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后,吴、蜀两国会有针对魏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西线关中和中线襄阳一带,曹操显然要对曹彰交待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毕竟曹操的儿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独自领兵做战的将军。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储君,断然不会随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会让魏国陷下大乱,曹操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 ,况且还有刘表和袁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题目,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国人尽皆知,争夺王位这种事,不能仅仅靠军事手段,得出师有名,在当时那么一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公然不顾大义,率军争夺王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千万不要觉得夺取政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一支军队就行,这样做是得不到魏国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调动军队,姑且不说一个杂号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就说曹彰本人的政治头脑,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远,估计军队还没有到洛阳,曹彰就会众叛亲离了。

当时的曹丕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身边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等,有自已的势力,曹彰有什么呢?一个将军,就算有兵权,也就是一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权的班底,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彰纵有十万军队,依然会失败,并且毫无胜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曹彰其人

曹操和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卞夫人本是妾,此四子均为庶子,按照当时规矩,庶子是无缘继承家业的,但是事情转机在建安二年(197),曹操的嫡长子曹昂在宛城不幸殒命,曹操不得已从庶子中年长的曹丕,把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后来又因为曹植的文采出众,获得曹操青睐,曹操一度也想让曹植上位,这使得察觉到一丝政治风向的人纷纷投机站队。

其实,曹操还有个庶子曹冲,也深得曹操喜爱,只不过年仅十三岁便病逝了。

再看曹彰,曹彰与其他兄弟不同,他不喜欢读书,倒是十分喜欢军事,他曾经对父亲说:“好为将”,曹操也能理解曹彰的想法,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三国志·曹彰传》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曹彰形象】

曹彰第一次锻炼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当时裴潜离任代郡,代郡乌桓便趁机发动叛乱,曹操便让曹彰领兵出征,这是曹彰第一次让自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曹彰第一次上阵,肯定没有战争经验,在这一次讨伐战中,他主要是靠国相田豫的计谋,夏侯尚、夏侯儒担任参军、司马,众人齐心协力才获得大胜。

他返回邺城后,见到兄长曹丕(当时曹操还在汉中与刘备作战,曹丕留镇邺城),曹丕还对他建议:“你给父亲报捷的时候,不要居功自傲,要把功劳让给下面的人。”曹彰也听从了。

后来曹操见到曹彰的报捷书,非常满意。

《三国志·曹彰传》: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二、曹彰与乌桓并非同盟

看过《曹彰传》,也知道曹彰只不过是在代郡讨伐过乌桓而已,有人不知道情况,冒出“曹彰率有乌桓数十万兵马”的想法来,这是不切实际的。


乌桓人部落繁多,每个边郡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部落,而且他们对汉廷的归附程度也不一致。边地政府这边也只是对大部落进行拉拢而已。袁绍在河北时,就曾与其中一个大部落首领蹋顿和亲,蹋顿从此对袁绍忠心耿耿。

《三国志·乌丸传》:袁绍与公孙瓒连战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瓒,破之。绍矫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蹋顿的游戏形象】

后来袁绍之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就去投奔蹋顿,蹋顿还多次派兵向进攻幽州、冀州,试图帮袁尚恢复在河北的统治权。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剑指柳城,在白狼山下斩杀蹋顿,这才搞定了这个最大的隐患。

代郡乌桓的首领普富卢在同年也摄于曹操的威名,派人前来投诚,实际上,乌桓人并非对曹操有好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还有本地的豪族与乌桓单于互相勾结,导致代郡成了乌桓人的天下。后来,曹操让裴潜令代郡太守,裴潜居然单车上任,把乌桓人治理得服服帖帖。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一时犯晕,把裴潜免职了,裴潜刚走,代郡乌桓便起兵叛乱。

总而言之,代郡乌桓是不肯轻易为汉廷、曹操效力的,作乱后又被曹彰教育了一顿,曹彰根本没有“能带数十万乌桓兵”的说法。

三、曹彰有政治欲望,但无奈没有实力

曹彰在历史上确实也有争位的想法,但他这个政治欲望萌芽但很快被现实给掐灭了。

话说曹彰报捷后,曹操下令让曹彰来汉中见自己。但是曹彰抵达长安时,曹操也已经撤兵在长安了。当时关羽在围攻襄樊,曹操又去了洛阳坐镇指挥,调动天下兵马,而留下曹彰镇守长安。仅此而已。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曹彰形象】

建安(220)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彰匆忙赶去洛阳,见到主持丧礼工作的贾逵,他问道:“我父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直接怼了曹彰:“这事根本不是你该问的!”

《三国志·贾逵传》: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彰便不吭声,灰溜溜的走了。

曹植又去撺掇曹植:“父亲招我来这里,就是要我去帮你继位呢。”

曹植一口回绝:“不可!你没看到袁绍的儿子们的下场吗?”

好吧,曹彰又蔫吧了。

《魏略》:(曹)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这两件事,都是曹彰在父亲病逝后,积极想搞事情,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党援,自己一点能量都没有,才认命放弃。

综上

历史上的曹彰没有太大兵权,而且在军队中呆的时间不长,身边没有党羽、信得过的人。

曹彰也知道自己没有名望,根本无法跟曹丕、曹植相比,所以他仅凭一个人是根本搞不出什么风浪来的。

【曹彰画像】

黄初四年(223),封了任城王的曹彰在洛阳觐见曹丕时,突然得暴病身亡。此事可疑,引得民间传说纷纷。到了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说曹彰是被曹丕除掉的(用毒枣子毒杀),虽然是出自野史,但也反应出:在民间传说中,人们认为曹丕对曹彰耿耿于怀,才痛下杀手。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合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蔕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缾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首先一点,曹彰确实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让曹丕不爽,这是真的,例如在《魏氏春秋》中也提到,曹彰在父亲问印绶的事传到了曹丕耳中,于是曹丕对这个弟弟也是耿耿于怀。

《魏氏春秋》: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

至于曹彰是否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只能说各执一词了。


浔阳咸鱼


我觉得没有胜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曹彰如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曹丕是曹操身前就立下的世子,并且还留有遗诏是曹魏集团法定的接班人。

曹彰起兵是彻底的造反,在大义上除了自己本部人马,其他人都不会受他调遣,更不会依附于他。

史实上曹彰带长安十万兵马入洛阳,劫持曹操治丧的大臣们,还打着曹植的旗号,为什么?

这是因为曹彰之前从来没被当过曹操的接班人培养,没有威望在朝野都不如曹植有影响力。曹彰有自知之明,所以要借着曹植的名头。




二、曹彰如起兵造反,实力不厚。

曹丕在邺城经营多年,从曹丕平魏讽之乱可以看出,曹丕在河北深厚的实力。河北为曹魏政权中第一人口聚集地区与经济中心,曹丕得河北,便立于不败之地。

曹彰在西北和东北边疆虽然得名望,可召集大军南下,但背后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家大族支持。

并且曹魏宗室夏侯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俱在,外姓将领张辽、徐晃、张郃等也在,曹彰虽勇但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比拼这些名将。

史实上曹彰率十万兵马入长安后拜祭曹操返回,也是深思熟虑后,放弃了谋反的想法。虽然没过多久曹彰离奇死亡,但没有留污名于史。

反而不能容忍兄弟的魏文帝曹丕留下诸多骂名,不得不感慨曹彰的明智之举。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是我持续不断创作的动力。


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曹彰还真做了,但绝对没有几十万兵马让他带来。曹操攻下汉中后,急于清理后方稳定政局,收兵回邺城,经过一番清洗,进位魏王,加九锡,曹丕为王太子。刘备在西南也没有闲着,开始小打小闹攻打汉中,渐至大兵并出,夏侯渊兵败身死,曹军退守阳平关。曹操大急,自提大兵来争,刘备派刘封阵前挑战,曹操大骂道,织席卖鞋的小子,老是让假子来抗拒我,等我叫黄须儿来,看你假子怎么死。


曹操说到做到,果然传檄到在北方防守鲜卑乌丸(桓)的曹彰率军星夜兼程前来助战,曹刘大军继续在汉中开战,不久曹操屡受挫折,后勤压力增大,不得已让出汉中,退兵回长安,这时曹彰刚好赶到长安,在来长安之前经过邺城,其兄长曹丕劝说他,如今立了大功,在外更要谦虚谨慎,不要招人非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来到长安见过曹操汇报情况,曹彰把战功全部归功给部下,曹操明白他的用意,大笑抚摸着曹彰的黄须说,没想到黄须儿也长大了啊。


就这样,曹彰刘封一仗没打成,封越骑将军驻兵长安,不久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引发襄樊大战,曹操调兵布阵边回师洛阳,等到连场大战,关羽被孙权偷袭而败亡。关羽死后,曹操在洛阳也得了重病,派人快马加鞭召曹彰前来,要有所交代,曹彰未至曹操已经病死。这时曹操身死的消息传了出去,各地引起骚动,青州兵先后大批人马溃散,洛阳军民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曹彰带兵到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当时在邺城还未到洛阳,曹彰便问魏王府属官说,先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便出来接话回答,说国有储君,家有嫡子,先王的印绶不是君侯可以问的。曹彰无言可答。于是为曹操打理后事,把他的遗体送到邺城由曹丕发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一席对话,似可看出曹彰有上位的心思,只是被贾逵顶了回去,见众人无人帮助自己,不好强下手,才勉强服软。

可能在洛阳或是在邺城,曹彰碰到四弟曹植,对他说,先王临终召我前来,要我拥立你为魏王。这话试探意味非常浓厚,他未到时曹操已死,怎么可能知道曹操要和他说什么话呢!曹植听出话意,拒绝说,你难道忘了袁氏兄弟的事吗?等到曹操丧事办理完毕,曹丕继位,令各人各回原位待命,曹彰得知遣返众人的消息,不等命令到来,立即自己返回驻地了。从这些可见曹彰是非常不爽曹丕的。

如果其时曹彰凭借武力和兵马,强要抢夺魏王位,他的势力主要在军中,朝中无人作为后援,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有董卓前车之鉴。曹彰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意拉拢曹植,想借重他在朝中原来的人望。如果二人合作,胜负可真说不定。但不管谁胜出,曹方人马都会元气大伤,便宜了孙权刘备


南方鹏


曹彰从来没有争位之心 只是想得到曹丕重用,统领天下兵马建功立业

曹操儿子中,唯一有资格和曹丕夺位的只有曹植。曹彰的性格和志向从来偏向治理,只有率军作战建功立业。

曹彰在曹操批评他不读书时就说: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立功建号,这是曹彰的理想和志向。治理天下,他没有兴趣。

曹操在洛阳死时,曹彰就意图拥立曹植夺位:

“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曹植以夺位引发曹魏内乱而拒绝。

这应该是《魏氏春秋》所记录的“彰问玺绶,将有异志”的真相——曹彰想要获得印玺拥立曹植,并非自己要夺位。

曹丕、曹植、曹彰三人性格

曹彰志向是武将:

"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植志向是文才: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曹丕是能文能武:

“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曹丕的文才不输于曹植:曹丕8岁能写文章,曹植10岁善于写文章。

但在治理性格上,曹植不如曹丕: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植没有城府,在治理能力上是巨大缺陷;曹丕有城府,这才是治理所需要的能力。

曹植违反法令,在驰道乘车直走,并从司马门出行——当时曹植只是一个临淄侯而已。

曹植不遵守法令、没有城府,就充分表现了曹植的任性和易受他人影响。这就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避免曹植在自己死后听从杨修建议,和曹丕夺位,再现袁绍死后袁谭、袁尚相斗相杀的情形。

曹丕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像曹操一样重用曹氏兄弟:

曹植直白没有城府,曹丕让曹植发挥劝谏的作用;

曹彰军功显著,即便不能取代夏侯惇成为大将军,也可以成为四征将军来镇守一方。

最浅显的事实是:

若曹丕重用曹植、曹彰,就可以在次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或夺取汉中,或南攻东吴,获取巨大利益。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是曹操死后曹丕执政的最大弊端:不重用有能力的兄弟,处处提防兄弟。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先说明一点,历史上,曹彰几乎没有机会带领数十万乌丸兵马来和曹丕争王位的。因为曹彰毕竟是曹操儿子中的后起之秀,所以,直到218年才被曹操启用,曹丕此时已经是世子了。而且曹彰在曹操晚期,从北地调到长安,曹丕继位,又被遣回封地,早就失去起兵造反的土壤。除非有一种可能,北地再度发生叛乱,曹丕失误,让曹彰回去镇压。那么,曹彰才有可能联手乌丸轲比能起兵,和曹丕在战场上见个分晓。



即便如此,曹彰最后还是输家的。为什么?因为曹丕早就羽翼丰满,继位之前又担任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丞相的副手,军事政治和曹操一样一把抓。除了军事才能,曹彰在身份,地位,资历都远不如曹丕,甚至政治和曹丕距离更大。根据《三国志.曹彰传》,曹彰从北地奉曹操命,赶去长安时,经过邺城,见到曹丕。曹丕教曹彰说,见到曹操后,切记不要说自己的功劳,要把功劳分给众将。曹彰后来果然照做了,引得曹操大奇,越发欣赏曹彰。曹丕教曹彰,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拉拢之意。但是,曹彰在曹操去世后,就做得不地道了,先是问玺绶,又说要支持曹植,这不辜负了曹丕吗?



曹操虽然去世了,但是单单曹操的宗室重将中,夏侯惇,曹仁,曹洪,曹休都还在呢。而且,良将之中,张郃和徐晃,臧霸都在,这些人都会支持曹丕。而且,曹彰一旦起兵,曹丕甚至都不用这些“老将”或者镇守一方的大将来平叛。因为曹丕还有铁杆的支持者,曹真和夏侯尚。曹真在军中资历不比曹彰差,还统领过虎豹骑,深度参与了汉中之战。所以,曹真的军事才能,勇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曹彰,大飞熊认为,从曹真后来的军事综合表现看,甚至还超过曹彰。再说另外一个曹丕的死党夏侯尚,他可是护送曹操灵柩回邺城的宗室。更关键是,夏侯尚跟随曹彰出征过北地,可以说是最了解曹彰用兵的大将了。因此,夏侯尚绝对是曹彰起兵,一个潜在的大威胁,更何况,他本身具有军事才能。



所以,曹彰一旦造反,其实是对自己很不利的。再说,曹彰也未必会造反,即使他对王位有觊觎,无非是源于曹操晚年对他信任。曹操临死前,还召曹彰从长安到洛阳相见,只是曹操没有等到,就撒手人寰了。曹操召见曹彰,不可能为了易储,这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是交待曹彰自保之策和军事部署,以免发生“袁绍,刘表”故事。曹彰也是一时被“王位”冲昏了头脑,才问起“印绶”之事,但是这不代表曹彰会为了“争位”造反。


大飞熊骑士


曹彰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曹丕的亲弟弟。不过曹彰这个人和父亲兄弟们的性格却大不一样,他不爱读书搞政治,却爱冲锋陷阵上战场。论打架,曹彰或许能打赢曹丕,但论计谋城府,他和曹丕相比就是个单纯的孩子,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

218年曹彰征讨鲜卑得胜去长安觐见曹操,路过邺城时和大哥曹丕见了一面。曹丕对他说,见到父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自夸,要把功劳分给底下的将士。曹彰见到曹操后按曹丕所言对答,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高兴的摸着曹彰的胡须说,想不到我这黄须儿(曹彰的外号)也不简单嘛!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曹彰是个“简单”的人,以他的水平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来。而曹彰完全按照曹丕的意思说话办事,也可以看出曹彰这个人确实没啥心眼,大哥让他干啥他就干啥,即便被坑了也察觉不到。

所以以他这种政治头脑,怎么和曹丕斗?

但曹操也害怕头脑简单的曹彰被人忽悠,在他去世后发起叛乱。为了保护他,曹操在长安召见曹彰后,曹操并没有让他和自己回去,也没有让他回到熟悉的北方,而是让他留在长安,所以曹彰是不可能从乌丸那里得到援兵的。

曹操病重之时召曹彰回洛阳,想见他最后一面,安排一下后事。如果曹彰这时带着兵马前去,那就是明反了,不过这个时候造反,曹彰一点胜算都没有。

一来,曹彰是次子,而嫡长子曹丕已经被曹操册立为太子,所以曹彰出师无名。

二来,曹彰常年领兵在外,在朝廷并无人脉关系,得不到世家大族支持的他即便侥幸拿下洛阳也难以服众,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曹彰领兵前去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只身前往才有一线生机。最终曹彰只带着几个随从前去,但他走到半道曹操就去世了,这省亲之路变成了奔丧之途。

等到曹彰到洛阳的时候,一切木已成舟,曹丕接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曹丕为了控制曹彰,给他加封了5000户的封邑,让他回封地鄢陵(隶属于河南许昌市)待着,第二年又改封其为任城(隶属于山东济宁市)王。曹彰在短时间内搬了两次家,也就没心思想着造反的事情了。

223年曹彰来洛阳觐见曹丕,染病暴亡于府宅,终年35岁。曹彰死的很突然,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不过曹彰的兵权已经交出,曹丕没有理由对亲弟弟动杀手。而当时疾病流行,曹彰又常年领兵在外,很可能积劳成疾,所以染病暴亡也是很正常的。


石头说历史


曹操从来没有想过立曹彰做世子。 曹彰在曹操的儿子中,算是个另类。

这家伙没啥别的爱好,就爱上阵厮杀,平日里书也不读,就知道练武。曹操有一次就批评他: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答道:“大丈夫就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读书读个毛线啊!”

曹操也试过这个儿子的打仗水平,派曹彰领兵征伐乌丸。去之前特别嘱咐:

“在家我是你爸,上阵了我就是你的君主,你要是打败了,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曹彰别看没读书,打仗真是天才。他这次出征,大败乌丸,凯旋而归。曹操笑得合不上嘴:

“黄须儿竟大奇也!”

当然,随着这一笑,曹彰的接班人算是黄了。这个“黄须儿”只可为将,不可为君。曹丕才是合格的接班人。此后也只把曹彰当作和“五子良将”一样的武将使用。

曹操的儿子们:


有一次和刘备作战,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出来挑战,曹操便骂:

"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假儿子来,让你看看我亲生的黄须儿的本事。"

于是下令曹彰出战,打得刘封狼狈而逃。曹操就任命曹彰为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曹彰征乌丸是在公元218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是公元220年,此时曹彰估计想都没想过要回军争位吧,老爸还没死呢! 曹操死后,曹丕接位。

曹丕:


据野史记载曹彰也没想过要自己去争位,以前他倒是支持过曹植,想让曹植去争一争。 曹彰如果在曹操刚死之时,来和曹丕争王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曹丕是曹操钦定的接班人。 曹操曾经给其他几个儿子下过诏令:

“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的继承人之位是合法的,被文武百官认可的。古人做事要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是没有人支持你的。

所以古代很多政变都要假托遗诏,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就是假托太后遗诏,才灭掉了曹爽。曹彰只不过是个杂号将军,哪里有争位的资本?

第二、曹丕不是一个人,他手下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文臣,还有曹操原来的将军们,都是支持他的。曹彰手下无可用之人,只靠他一个人,能成什么事?

曹丕:


第三、就算曹彰敢造反,手下的士兵也不会听从他。这些士兵不是曹彰的私人武装,而是魏王的军队,是忠于曹魏的。

士兵们的家属散落各地,又不是生活不下去,造反这种事,还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的。何况曹彰手上只有十万兵马,曹丕手上人马是他的好多倍,谋士名将如云,造反就是以卵击石,不可能成功。

第四、曹丕已经获得了魏国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认可。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交易,曹丕的政治头脑比曹彰精多了。

他通过一系列政策,迅速获得了上层建筑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舆论上,还是道德上,曹彰都不会有任何人支持他。

以下犯上是封建社会的大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曹彰只要敢动,立即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当年西汉“七王之乱”就是前车之鉴。

以七国之力,三月被灭,曹彰能好到哪去? 所以曹彰乖乖的听话,承认曹丕的身份,还能苟活几年,虽然后来他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刚日读史


在中国古代王朝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免不了是一番腥风血雨,但是三国中曹操的儿子曹彰面对皇位时却没有像几位兄弟那样你争我夺,而是无动于衷。

他对帝位似乎没什么兴趣,爱好仅仅是带兵打仗,试想,如果曹彰率数十万乌丸兵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彰剧照

师出无名,大义不符

古代中国由于周礼的教导,很是讲究大义名分。自古以来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更是懂得这个道理,早早的就把曹丕立为了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防止自己死后各个儿子们为了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在这一点上,曹丕拥有天然的优势。

曹彰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大逆不道,不仅得不到魏国官员的支持,就连普通百姓都会对他唾之以鼻。就算他能调动军队,但是数量也是十分有限,并不是十万大军,他的后方还需要防守,而且就算他真的来到了长安,以他士兵大部分属于关中人氏来看,曹丕拿出军队家属一威胁,估计整个军队也就土崩瓦解了,更不用说夺取皇位了。

其他军事力量牵制,夺位无望

要做到皇帝这个位置,那可是智力,魅力,都达到了顶峰才行,不仅要文武具备,还要擅长制衡约束。身为千古一帝的曹操在制衡上面更是不会输给任何人,在魏国创立早期就已经把各个大将分开镇守其他地方,防止他们有联合做乱的机会。

而皇子们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曹彰就被派往远离都城的朔方郡,又在他旁边布置了张辽,夏侯渊等重要将领给予监视,一旦有轻举妄动就会直接处置,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在他们心中都很清楚。后来继承曹操位置的曹丕也是明白的,所以说曹彰如果敢兴兵造反进攻京城,曹丕只要派一员大将便可阻止他的行动,所以说基本没有胜算。

差距巨大,难以战胜

曹彰手里掌握的是一个郡的领土与军政大权,能够调动的人力物力极其有限。而曹丕则不同,他掌握的是曹操的所有地盘,整个 北中国都在他手里,当时最富裕的几个地方全是他的,能够调动的人力和物力在当时也是最强的,就连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也仅仅只是抵挡他的军威,更不用说一个曹彰了。若真正打起来,失败的只会是曹彰。

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每日分享历史上的那些事,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