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荀彧為什麼老年背叛曹操?

愛剪輯nice


荀彧是世家子弟,當世的才傑,曹操身邊的三大謀臣,一個是賈詡,一個是荀彧。另外還有一個郭嘉,死得早。賈詡勸張繡投降曹操的故事很是精彩,沒經張繡同意,就答應了曹操派來的說客,投降曹操,後來事實也證明了賈詡的判斷完全正確。曹操待兩人如上賓。荀彧是能和賈詡齊名的謀臣,曹操帶兵去打張繡,就是拍荀彧守大後方,可以說荀彧是曹操為數不多完全信任的人。

 

荀彧受儒家思想較深,受漢室俸祿,一心想恢復漢室,在曹操手下,也是想寄希望於曹操,能恢復漢室江山,當曹操晚年暴露出想稱帝的想法,荀彧就猶豫了,但還是繼續跟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只可惜他的政治理想決定了他的結局,曹操早年還是想做漢臣,一統天下,但時局的變化慢慢影響了他,荀彧和曹操的政治路線出現了很大的分歧,肯定有一人要做出犧牲,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人必然是荀彧。





米爸Derek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早年就娶了中常侍的女兒為妻子,在當時特別反感宦官的時代,荀彧就因為年少有才而免遭非議,之後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的時候就說此人定是王佐之才。

後來荀彧就在四世三公的袁紹手下任職,袁紹將荀彧奉為上賓,當時袁紹那麼顯赫的背景再加上如此器重荀彧,荀彧是那麼讓人羨慕。但是荀彧在袁紹最盛的時候就看重了宦官之後的曹操,放棄了四世三公的袁紹去投奔宦官之後的曹操這讓所有人都感覺到了不可思議。

當荀彧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都感覺不可思議,當眾大笑說:“荀彧就是吾之子房”。興平元年是曹操最悲慘的一年,曹操全家被陶謙手下所殺,當曹操痛心疾首集結大軍去徐州報仇的時候,後方他心腹謀士陳宮和呂布竟然反水了,在曹操大本營裡面的人都和陳宮來往密切,當兗州城人心惶惶的時候,當曹操陷入進退兩難的時候。荀彧力挽狂瀾,星夜召夏侯惇誅殺謀叛者,使兗州城情勢逐漸安定下來。

禍不單行,曹操還在外的時候,豫州刺史受到呂布的煽動,率領大軍來攻,當時的刺史想要荀彧一見。夏侯惇等人紛紛說:“你是一州屏障,現在的你去了就是羊入虎口。”然而此時文弱的荀彧為了保住城池裡的黎明百姓還是決定去了,之後風度翩翩的見了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以為是鄄城易守難攻所以就退卻了。要知道關羽單刀赴會的時候還帶了個刀啊,荀彧完全就是一個人去的啊。

之後徐州牧陶謙死,此時的曹操想要趁機奪取徐州,之後轉身消滅呂布。但是荀彧勸阻了曹操,勸曹操停止兵戈,讓百姓收割麥子,積蓄實力。太史慈出世是為了立不世之功,諸葛亮出世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郭嘉出世是為了報答曹操,唯獨荀彧出世是為了大漢黎明百姓不再受這兵戈之苦。

他在曹操人微言輕的時候幫助曹操一步步的統一北方,曹操的謀士幾乎都是荀彧所舉薦,曹操器重的戲志才去世之後荀彧就舉薦了郭嘉,之後舉薦了陳群,舉薦了司馬懿,還有三公華歆、鍾繇、王朗三人,他一直在指引者曹魏集團順勢而為,慢慢指導曹操統一北方。

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返回洛陽。當曹營內部大多數人都不同意迎接漢獻帝的時候,荀彧力勸曹操迎接漢獻帝,匡正朝廷以贏得天下的民心。荀彧很少隨軍出征,多數都是堅守曹操的後方,使曹操在外轉戰四方而沒有後顧之憂。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心愛的典韋更是戰死,但是此時的荀彧一直勉勵曹操。建安三年曹操打敗張繡,功下邳、誅呂布、定徐州。建安四年,曹操據有兗、豫、徐等州,而刺史的袁紹擊敗公孫瓚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了,荀彧力勸曹操使曹操打敗了袁紹。建安六年荀彧堅持讓曹操擊敗袁紹殘部,以解決後方之患。無疑是荀彧一直堅持才讓曹操統一了北方,而之後曹操授以三公之職給荀彧,荀彧推脫了十幾次才作罷。

建安十七年,曹操再也不用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而此時曹操也不用說是漢相了,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但是荀彧也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就接到曹操給的空盒子,被迫服毒自盡了。荀彧用他的生命告訴了曹操一句話:“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當初我們以匡復漢室起兵,現在的你已經忘記了嗎。

荀彧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權勢,但是荀彧也毀在了這權勢手上。當漢臣全部脫衣食魏粟的時候荀彧無法裝聾作啞,最終的他除了殉葬再也無他。他在曹操一無所知的時候來到了曹操身旁,一起走過了那最絕望、最黑暗的歲月。曹操以為荀彧是他的王佐之才,荀彧以為曹操是周公在世,他們都錯了,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忠貞,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堅守,他們都算錯了對方。

至於那個空盒子,有人理解為曹操對荀彧說你所堅持的大漢現如今只剩下一個空殼子;有人理解為曹操對荀彧說的是留你何用;無論如何荀彧還是走在了前面,至死荀彧仍是漢臣。當荀攸賈詡兩人沐浴著曹魏的光輝的時候,荀彧已經隨大漢沉入黃泉裡了,荀彧死後曹操終生也沒有稱帝,可能是因為時機還不到,可能大概也許說不定是因為荀彧吧。




JP追逐生活


有著“王佐之才”的荀彧,一直被曹操視作自己的左右手。曹操更是當眾稱之為“吾之子房”。但在他晚年時,卻因為一件事和曹操反目,最終被迫自殺。是老年的荀彧背叛了曹操麼?

當然不是,與其說是荀彧背叛了曹操,不如說是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

老年的曹操背叛了自己當初的理想。想當初,荀彧對曹操提出“迎奉天子”時,曹操是同意的,這時候他們的理想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結束這戰火紛飛的亂世。

但是當曹操的成就和地位日漸高漲時,曹操的心態開始產生了變化。至高無上的權力就在眼前,曹操觸手可及。但荀彧顯然沒跟得上這種變化,於是在曹操想晉升國公時,別的臣子都順勢支持,只有荀彧旗幟鮮明的站出來反對。

這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快,曹操認為這是一種背叛,是來自肱股之臣的背叛。荀彧也難過。他認為曹操背叛了他,背叛了他們“中興大漢”的共同理想。

所以荀彧只能選擇去死,只有他死了,曹操才能再無阻礙,才能心安理得的登上魏公的寶座。

但曹操真的能心安理得麼?不見得。終其一生,曹操都沒有真正的取代漢室,為何如此?或許,他只是怕想起荀彧那幽怨的眼神吧。


胖哥侃歷史


荀彧是儒家知識分子,政治理想是恢復漢室;曹操是一代梟雄(一般被成為奸雄),是政治家,政治家要審時度勢,保持政治平衡。

早期,荀彧作為曹操手下第一謀臣,提出“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都被曹操採納。曹操親帥大軍征戰在外時,留守處理日常事務和後勤糧草供應也是由荀彧負責。

此時二人政治上高度一致,合作非常愉快。

後期,三國分立之勢已經形成,進入短暫和平時期,外部壓力減小,曹操年事已高,繼承問題凸顯出來。無論曹操的那個兒子繼位,都需要漢室滅亡,在這種形勢裹挾下,曹操自覺不自覺逐漸威逼漢室,這和荀彧的政治理想產生衝突。荀彧意識到這個問題,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所代表的恢復漢室的勢力遠遠不如擁魏滅漢的勢力。

如上所述,曹操晚年的政治形勢已經不允許漢室的存在了,荀彧的政治氣節決定和他的政治理想同命。作為廢漢擁魏勢力的絆腳石,荀彧不得不先於漢室滅亡。

所以說,並不是荀彧老年背叛曹操,而是政治形勢的變化讓荀彧和曹操形成了對立。荀彧既沒有背叛自己,也沒有背叛曹操,他為他的政治理想而死。


百事通達萬家興


這個問題讓我出離憤怒了!!!

對,很生氣。

先下結論:荀彧忠於的是漢室而非曹操。是曹操背叛二人曾經共同的理想而非荀彧。

荀彧祖父荀淑品性高潔,學識淵博,時人尊為“神君”。

荀淑有子八人,個個忠貞守禮,才華橫溢,有“荀氏八龍”的美稱。

大漢忠臣

荀令君芝蘭玉樹,光風霽月!

曹孟德逼死伏後,凌辱天子,窺伺王位,是為不忠

伏皇后被弒

曹孟德屠城徐州,殺呂伯奢,是為不義。

如此不忠不義之人,說荀令君背叛他,曹操配嗎?

他!

不!

配!

恩斷義絕

荀家詩書傳家,一門三代,盡皆忠烈,和外戚大將軍鬥,和宦官鬥,從來就沒有慫過跟你開玩笑呢?

荀彧一開始是在袁紹帳下,看袁紹不能成事,轉投曹操。也看曹操一心報國,滿腔熱血,興復漢室,正是此人。

荀彧和曹操一主一副,一內一外,南征北戰,一統北方,興復漢室的大業,眼看就要完成。

可是,阿瞞,你變了。

當初說好的你做周公,我誓死鞍前馬後,肝腦塗地。可是你眼裡越來越多的野心讓我看不懂,你忘了高祖白馬之盟?

你背叛了我們的初心。

阿瞞,我不是怕死之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好自為之。

附司馬懿評價荀彧: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煮酒放歌


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實際上都集中在叛漢這一命題下。

荀彧毫無疑問的是漢臣,雖然他始終都在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他希望的是和曹操一起,共同匡扶漢室天下。

一度也有很多人疑惑,既然是匡扶漢室,荀彧為何不投劉備。

實質上來說,漢末時候,天下割據四方的大多都是別有用心的軍閥,實際上出身漢室皇族的比劉備還高的也不是沒有,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比較劉備起自於草莽來看,劉表、劉璋顯然更具有分量。

不過這些人在荀彧的眼中看來,都不應該算是正統。他心心念唸的唯有皇室正統而已。

而當時在北方唯一匡扶漢室正統的,就只有曹操,其實此前荀彧也曾投袁紹,但他認為袁紹不能成事而已。

那麼被荀彧選中匡扶漢室的曹操,是不是也是漢臣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從曹操生前行為來看,雖然多有僭越,但並未行篡逆之事,而且即便是在臨終前,曹操也仍然渴望自己是一個漢臣。

既然二者觀念並未分歧,那麼荀彧所謂被判也無從談起,事實上更讓荀彧憂慮的是,他無法控制當時漢室衰亡的局面。

荀彧本身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永平元年(189年),荀彧舉孝廉,任守宮令,這也是荀彧首次得到漢朝官位。

然而由於董卓弄權的關係,荀彧棄官歸鄉,實質上,這時候漢室衰亡的局面已經無法避免,荀彧回到冀州家鄉,很快就意識到作為中原地區,這裡很快就會有較大規模的戰亂。

在這種情況下,荀彧別無選擇,只能隨波逐流,初平二年(191年),荀彧投奔曹操,這才又重新感受到希望。於是他費盡心機,幫助曹操擴大自己的地盤,同時迎接漢獻帝到許都。

而這時候荀彧的任職發生了變化,他此前一度是作為曹操手下的司馬(副手)打天下,而迎接漢獻帝以後,荀彧擔任了尚書令,很顯然這是一個朝廷授予的官職。其實從任職的逐漸轉變,已經註定了荀彧和曹操走到了陌路,雖然兩人的目標從沒有改變過。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封荀彧為萬歲亭侯,荀彧推辭開始,雖然荀彧後來勉強答應,但其後曹操屢次想給荀彧加官進爵,甚至還想讓荀彧位列三公,但荀彧始終推辭。

因為荀彧是朝廷的官。可既然是朝廷的官,那麼相對於曹操其他部下而言,這個對立面就已經設立起來。

很顯然曹操麾下的勢力越來越大,這一點荀彧無法控制,而雖然他也努力為朝廷吸納各路英才,但是有不少都歸入到曹操門下,漢獻帝一脈勢單力孤。

荀彧憂慮,未來即便是曹操不願意稱帝,一旦他的部下慫恿,沒人能經受住這樣的誘惑,很顯然,荀彧這個想法有不幸的預料中。

而曹操稱國公,就是壓垮荀彧最後一根稻草,他視之為友的曹操,已經和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無法改變這樣的困境,所以只能自殺。

而直到荀彧死後,曹操才明白了荀彧的心思,因此後來無論誰來勸進,曹操一概不準。


漫步史書


荀彧(xún yù)的死,雖然說跟曹操有莫大的關係,但他卻並沒有背叛曹操。只是因為他反對曹操自封魏國公,被曹操嫌棄,然後在壽春“飲藥而卒”(《資治通鑑》中記載)

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曹操戎馬征戰,鞍馬勞頓,的確凸顯英雄風範,但曹操為的不是漢室,他為的是自己,一盡平生之志。曹操欲南征孫權之時,已是丞相職位,位極人臣,備極榮耀。因此,曹操功勞雖大,卻無法再行在職位上晉升,但是在名位上,曹操卻還有向上的空間,只是,曹操本人不好表示,而曹操的下屬,已將此點想到了。

董昭,字公仁,濟陰國定陶縣(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人。他曾在勸張楊、楊奉交好並舉薦曹操的事情上立下汗馬功勞,又曾在曹操攻打劉備、袁紹、袁尚時獻良策,頗受曹操器重,為此,曹操屢次舉薦他擔任朝中高官。董昭感激曹操恩德,因此建議曹操依照古法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有疑慮,矜於名節,且事關個人,不好表態。

為了打消曹操的疑慮,董昭委婉地勸說:“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樂保名節;然外大臣之勢,使人以大事疑己,誠不可不重慮也。”

董昭先從旁人容易胡亂揣測的角度打消曹操對接受更高名位的抗拒之心,接著又從服務蒼生的角度來勸告曹操做好接受更高名位的準備:“明公雖邁威德,明法術,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與人,宜稍建立,以自蓄衛”。意思就是曹公您雖然具有威德,又懂得法制策略,卻不奠定根基,為子孫萬代考慮,這是沒把事情做到底,奠定根基的根本,在於土地和人民,應該把這兩方面逐漸建立起來,用以保護自己,您只有接受更高的名位,才能合理地為天下蒼生服務。

董昭的這句話,是從理的角度來勸說曹操。最後,董昭再從情感的角度,消除曹操對他說出這番話的疑慮:曹公您的忠誠節操已經顯露,面帶天威,耿弇(yan)在光武帝床前所說的話,朱英勸春申君取代國君的建議,都比不上我今天所說的話,我董昭因為受了您的大恩,所以才不敢不說出心裡話。

曹操於是聽取了董昭的建議。董昭便在背後開始策劃為曹操晉爵之事。

董昭先於朝後聯繫一干擁護曹操的大臣,大家一起商議,都決定上表加封曹操為魏公。但是,曹操並非漢宗室成員,卻循照古法,晉爵魏公,外界反響不知如何。

董昭無法估計外界反應,又想把曹操晉爵魏公之事辦的順利妥當,他頓覺為難。董昭經過一番思索,決定找才智突出謀略之士商量一番,而且這樣的人得是曹操團隊的,不會反對曹操晉爵魏公。

於是,董昭想到了荀彧,他和一干大臣就此事秘密諮詢荀彧,欲得到荀彧的建議。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得力謀士,曹操能夠稱霸北方,他功不可沒。

荀彧在戰術方面容應對呂布、陳宮、張逸勾結叛亂,以少量兵力保全充州三城;在曹操與袁紹作戰時,判定曹操作戰有四利,在官渡之戰中挫敗袁紹,並曾獻計掩其不意奇襲荊州,建樹頗多。在政治方面,鍾躁、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人都是荀彧舉薦的。

曹操認為荀彧謀略突出,又善於知人,他推薦的人才全都很稱職,因此,對荀彧十分重用。曹操甚至將女兒嫁給荀彧長子。

荀彧官至漢侍中,尚書令,居中持重執掌中樞數十年。荀彧一門儘管地位尊貴重要,但他們全都謙虛節儉,所得到的棒祿、賞賜全都分給宗族好友,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產。

荀彧受曹操信任,擔任侍中、尚書令之職,承擔重任,與曹操共同籌劃軍國大事。董昭大概以為,荀彧得曹公信任,身擔要職,又是曹公首席謀士,一定能給出應對可能出現的反對曹公晉爵魏公現象的建議。

但是,董昭失算了,他沒想到,荀彧從骨子裡是個堅定的擁護漢室,尊崇漢帝的人。

荀彧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曹操晉爵魏公,荀彧認為曹操興起義兵的本意是為了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貞的誠心,保持謙讓的品質;君子愛一個人表現在品德的培養上,所以不應該這樣做。

“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首先給曹操戴了一個高帽子:曹操是為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興起義兵的,又對漢室懷有忠貞的誠心,肯定不會要求晉爵魏公的。

曹操被荀彧冠以興義兵匡朝寧國的君子頭銜,自然不好表示反對,只是心裡從此對荀彧埋下恨意。

等到曹操南征孫權之時,曹操上書朝廷請求獻帝派荀彧到譙縣來慰勞軍隊。荀彧到達後,曹操就借參謀軍事的理由把他留下,讓他以侍中、光祿大夫的身份,持符節,參預丞相府的軍事。

後來,曹操大軍開赴濡須口,荀彧因病留在壽春,《資治通鑑》中記述他在壽春期間“飲藥而卒”,即服下毒藥身亡。

荀彧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而且有智謀,喜歡推薦賢能的士人,因此,當時人對他的去世感到很惋惜。

對於荀彧擁護漢室、尊崇漢帝,而又曾把曹操比作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把官渡之戰比作楚漢相爭的行為。杜牧覺得荀彧有點做作。但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姓災難深重,假如沒有決定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在這樣的情況下,荀彧不去輔助曹操,又去輔佐誰呢?況且,荀彧是曹操平定北方的首席功臣,如果曹操稱帝,荀彧獲利最大,將會得到與蕭何一樣的賞賜。荀彧沒有貪圖這樣的富貴,卻犧牲生命換取名聲,這不是人之常情,因此,擁護漢室、尊崇漢帝的理念一定是來自荀彧的內心。

荀彧死後,曹操在進軍濡須口的過程中,歷時良久卻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於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四月回到鄴城。其後,朝中群臣上書獻帝要求曹操晉爵魏公的章如雪花般飛來,迫於壓力,五月初十日,漢獻帝宣佈封曹操為魏公。

荀彧輔助曹操是因為他忠於漢室。他反對曹操晉魏國公是因為他不想曹操陷入泥潭。無論如何,他確實沒有背叛曹操。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583649168036797"} --}

知行史話


荀彧幫曹,是為了大漢江山!

荀彧是忠臣,不是對天子忠,也不是對曹操忠,而是對大漢王朝忠。

他輔佐曹操,不是為了混官職,混吃喝富貴,而是因為他看出來天下英雄豪傑,只有曹操能挽救風雨飄搖中的大漢王朝。

而後期,曹操權力越來越大,野心就越來越大,已經有了竄逆之心。

這是荀彧不能容忍的。

這應該違反了他心中的理念。

所以他和曹操從此開始背道而馳。

其結果。。。。。

歷史是荀彧之死還不確定,但最可信的說法是曹操賜荀彧自殺。

新三國中,有一集,程昱勸進,建議曹操登大位。曹操說不行,會有人反對的,至少荀彧第一個就不會答應。

新三國挺雷人,但這裡演的很正確。

可見荀彧為什麼前期幫曹,後期反曹了。

其實嚴格說來,是後期曹反了荀彧。

因為荀彧一直沒變,堅持著理念。


觀瀾風雲


首先,需要了解荀彧這個人的背景。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人。家世比較好,爺爺是當官的,老爹也是當官的,叔叔也是當官的,荀彧就是一個官二代,是有智慧有能力的官二代,不像今天官二代,除了正事不幹,其他事都幹。

和司馬懿一樣的官二代,這樣就比其他人有了更多的優勢,用現在的話說,絕對的贏在了起跑線,別人開飛機跑,你騎自行車跑,累死也追不上,何況當時社會上呢,更何況這是一個極有智慧的富二代,還努力拼搏,比你有錢有權還比你努力,荀彧就是這麼可怕的一個富二代。

當時南陽人何顒十分欣賞他,說:“這是個可以輔佐帝王的良才。這個富二代優秀的令人感到可怕和嫉妒。

荀彧是非常有預見能力的一個人,漢朝實行孝廉制,當時還沒有科舉考試,當了官,後來不幹了。當時董卓作亂,他就預估到了天下大亂。

回到家乾的第一件,就是移民,從河南移到河北。他說天下要大亂,潁川是四面受敵的兵家必爭之地,軍事要地,不能呆在這裡了,要趕緊離開。鄉里人捨不得故土,不願離開,後來荀彧帶領自己家人跟韓馥到了冀州去了。

這是袁紹已經踢掉了韓馥,佔了韓馥的冀州牧。到了冀州,袁紹也是非常器重荀彧的,自己的弟弟荀諶,還有辛平郭圖投靠了袁紹,他說袁紹這個貨,沒出息,幹不成大事,然後就跑去投靠曹操去了。

這就是普通人跟智者的區別,可以對事有正確的預測能力,並且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讀書讀的是什麼,可以眼見更寬廣,可以放大格局。站的高看的遠,就會可以規避禍患。

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卻一直停留在空想的階段,愛做白日夢,想擁有這個,想擁有那個,卻從來想過自己可以擁有的根本在哪裡,自己有獨特的技術還是過人的頭腦,還是有豐厚的人脈和資源,想成就事業,先問自己的根本在哪裡,然後強化根本,才有機會有所成就。

然後荀彧讓曹操,先穩固自己的根本兗州,曹操是從這裡起事,有黃河和濟水做天然屏障,可以自保。其次,收割糧食,然後伺機圖呂布。最後聯合揚州的劉繇攻打袁術,搶佔地盤。

這是荀彧初步給曹操的戰略,非常有現實意義,有個戰略,後來曹操才能爭奪天下的基礎,進可攻,退可守,不至於把自己逼上絕路和衰退之路。

假如今天你沒有任何獨有的優勢,身邊也沒有提供你崛起的資源,你最好還是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的幹著。一則給自己儲備一些資金,二則儲備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三則你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荀彧提出的這個套路,對現在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做事戰略,你先強化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活下去,然後儲備資源,聯合別人的資源,合作共贏,來獲取更多資源。

這是資源共享的年代,也是互利共贏的年代,拿起你智慧的武器,尋找合作伙伴,一起去創造,獲取更多效益吧!

所有競爭歸根於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三國更是如此,三國英雄爭霸的年代,各路英雄好漢,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唯有曹操是最先開始爭奪人才,最後還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

除了自己奉獻自己的智慧外,還不斷給曹操拉攏舉薦人才,曹操一併任用,比如郭嘉荀攸等等。

無論從戰略還是人才上都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戰術計謀上荀彧也不比其他謀士差。如果曹魏帝國崛起,除了曹操本身的智慧以外,荀彧的功勞至少能佔到剩下一半功勞。

無論官渡之戰提出的四勝論,還是當初平定兗州的正確指導,還是袁紹初敗,讓曹操度過黃河乘勝追擊,為曹操稱雄天下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

後來荀彧不同意曹操稱魏公加九錫,曹操把他踢出局,這件事,在司馬光看來,荀彧是有錯的,司馬光說,曹操有劉邦之能,荀彧是蕭何之功。東漢已經是滅亡之邊,一切都亂了套路,曹操力挽狂瀾,荀彧不跟曹操,還能跟著誰。


草竹道人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問題“荀彧為什麼老年背叛曹操呢?” 荀彧反對稱王. 其實曹操只是漢朝的一個當權派和實力派,荀彧希望通過曹操來中興漢室,當他發現曹操的野心就反目了。

筆者認為這個還牽涉到個忍受程度的問題了.事實上荀彧反曹操都是有爭議的,但就事論事,你按中國士人一貫的思維來考慮,一開始他必然也是猶豫痛苦過,但他在曹操手下辦事也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才華.一但曹操的所作所為超出荀彧所能接受的底線他就背叛了.而荀彧的底線就是曹操不能稱王,在漢朝是有明文制度的,異姓不得王。

荀彧的簡介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反對曹操主要原因

聯繫到之前荀彧反對曹操稱王,實際上是為了能夠維護漢室所做的努力。雖然荀彧幫助曹操獻計獻策,做出相當大的努力。

不過從內心上來講荀彧是效忠於漢王朝,尤其是整個漢王朝當中沒有出現過一個異姓王,曹操稱王是在公然的踐踏朝廷的這一規定,作為儒生的荀彧是接受不了的。在當時的時候曹操是沒有任何的表示。

荀彧盡心輔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漢室,而當曹操真實面目徹底暴露並將其邊緣化時,荀彧也已經認識到,自己已經無力阻止曹操,漢室之傾頹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極力輔佐之人,毀了自己匡扶漢室的奮鬥目標。最終導致了荀彧與曹操的反目。

結尾:題主所說背叛,小天不認可。不能說是背叛 ,荀彧一開始就是為了匡扶漢室而作為己任。只是最終曹操想自立。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荀彧與曹操最終漸行漸遠。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留個關注,您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小天最大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