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全面打響侵蘇戰爭開始,直到12月5日蘇聯發起莫斯科反擊戰之前,可以說德軍全線追著蘇軍打,不但連續乘勝圍殲消滅蘇軍的數量巨大,而且更是徹底粉碎了主攻的前進路上幾乎蘇軍所有可能的反擊和阻擊。

短短時間不過五個來月蘇軍人員損失就已高達數百萬,損失的各種技術裝備武器數量更是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而且自德蘇戰爭爆發起,雙方就是一直都在一路連續高強度,持續大規模,不計任何代價,不存在會給對方任何喘息機會時間。

雙方除了進攻就是進攻,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蘇軍會有這種驚人的損失,為什麼短短五個來月時間就造成了蘇聯這麼大數量的不可想像的恐怖傷亡。而理論上蘇軍遭到如此短時間,損失規模就已高達到了數百萬量中、並且損失都還是現役規模。更不用說損失的那些不計其數的戰爭資源物質,還有那些對於蘇軍相當重要的各種技術裝備武器巨量般的損失。

因此理應這種損失對於蘇聯當前軍事戰爭本身規模實力來說,就不僅僅應該只是個數量而不是質量方面的嚴重損失,就算蘇聯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高效聚集起規模量巨大的後備預備役力量,同樣就算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高效補充幾乎所有前期損失的數百萬規模量,並還能額外再多聚集二、三百萬規模後備預備役成軍力量。

但是要知道後備預備役的軍事戰爭有效組建素質根本無法與現役能夠相提並論,更別說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軍事戰爭本身規模實力要求的現役打造質量了。同時如果蘇軍這麼的短時間內,就將數百萬後備預備役直接補充到了正在進行軍事戰爭當中幾乎前期所有損失的現役規模量,

那麼蘇聯這個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本來當前質量,就要因為短時間內被補充了數百萬後備預備役,當前質量更要進一步被整體稀釋而再被降低,做為後備預備役補充到軍事戰爭當中補充的只是個數量,而不是質量,結果就是隨著補充到軍事戰爭當中的後備預備役比重規模越大就越加不堪一擊,越容易引起戰場當前發生軍事戰爭大崩潰。

即便這些為主的後備預備役做為蘇軍主要方向戰場上集結準備投入的額外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軍,都會因為不具備可以成為目標要求完成的成效軍事戰爭展開性,只能成為需要給予軍事戰爭支持性。這不是因為規模數量和即便技術裝備武器能夠保證滿足的問題,而是由於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整體質量已經下降決定的。

所謂不具備目標要求完成的成效性簡單來說、就是由蘇聯預備役組成的成軍部分規模再大,都不具備擔當發起當前軍事戰爭主要方向要求反擊的質量規模實力。何況面對的還是德國專門為此進攻莫斯科方向經過重新規模集合加強的、基本都是作戰相當強悍的精銳力量形成的180萬龐大中央集團軍群。

再來看蘇聯能夠發起莫斯科反擊戰,完全就是全面的徹底大反攻,僅僅一個月時間,整個就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直接擊退到了遠離莫斯科方向已經150~300公里開外的潰敗地帶,而且蘇軍更是全線窮追不捨,似乎有種不消滅掉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誓不罷休的追擊勢頭。

然而能夠達到如此反擊目標要求的全面成效性戰爭實現理論,首先敢肯定莫斯科反擊戰不可能是由蘇聯後備預備役形成力量能夠獨立成軍規模實現的,同時也不可能是蘇聯進行莫斯科反擊戰前已經戰略質量遭到巨大損失的當前這個軍事戰爭集團所能夠通過數量填補而不是質量恢復就想做得到的。

也就是說蘇聯這個已經戰略質量遭到軍事戰爭巨大損失集團,已經同時不具備當前軍事戰爭威力優勢了,也就談不上進攻,談不上進攻的主體,能去做為莫斯科反擊戰那樣進攻性直接就是威力成為追擊性出來,要是如此那隻能說戰爭初期是蘇聯打爆了德國,而不是德國打爆了蘇聯。

因此蘇聯發起莫斯科全面反擊進攻戰的這個主體,除非現役,除非完全獨立具有軍事戰爭的現役性質,才不會受到本身之外的軍事戰爭作用影響,這就好像是1940年意大利趁著國際形勢發展認為已經完全極其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下,悍然發動了侵略希臘的優勢規模戰爭,但是戰鬥結果大跌眼鏡,意大利軍隊反而被希臘和英國處於規模劣勢的聯軍給打得個連連失利。

那想意大利發動的侵略戰爭甚至被可笑到了竟然自身國土反遭攻佔,不管意大利如何增擴多少倍規模兵力大於對手,都無法改變意大利在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的本來現役質量差距帶給自己要求的戰爭已經朝著失敗的方向趨勢。

正因為意大利麵臨如此當前危險,德國才可能及時出手給予無條件的軍事戰爭規模自身實力加入,戰爭本來已經朝著失敗的意大利方向趨勢但是通過德國的介入頓時意大利要求的戰爭徹底發生根本性意識反轉成勝利必得。

這就是因為德國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本來就不受意大利當前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任何質量差距影響的結果,說明要想從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本身質量劣勢範圍當中徹底獲得扭轉這種已經完全不利自己的危險情況形勢,除非得到最基本相同於本身範圍對手質量強勢的規模實力要求條件基礎加入。

否則別說蘇聯人口基數是否大於德國也好,就是遠遠大於又能代表什麼?如果當前蘇聯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本來現役質量規模到此補充枯萎,接下來無疑全部屬於蘇聯後備預備役新建編制投入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當前軍事戰爭規模補充要求。

通俗就是說蘇聯現役由於沒有現役規模可以再進行補充,等於就是蘇聯已經基本打完了全部現役的,實際上已經沒有職業的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過業餘的而已。並且這些業餘的還是業餘再到業餘當中的外行,僅僅就是隻能剛剛組建就得必須直接參與到正在正式進行當中的職業比賽中去。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假設一下,要是一支國家隊完全是由業餘的剛剛組成就直接參加國際正式大賽,就像團體項目上場就可以始終例外於對手職業不允許採取的車輪戰術可以不斷隨時通過換人的規模優勢來要求場上比賽的每個己方位置都是完全保持新鮮體能充滿活力和充沛精力的。

那麼通過這種規模優勢取得的絕對業餘體能優勢,可否衝抵掉對手因為不可避免體能嚴重透支而下降這個職業優勢性於,從而自身同樣可以獲得多大業餘可能要求的比賽勝算機會?可以說根本就不會有勝算的機會,就在職業與業餘的區別彼此不在一個競技緯度區間。

所以沒有勝算機會,不管蘇聯當前後備預備役組成的規模多麼龐大嚇人,還是擁有多大驚人的絕對倍數於德國帶來的士氣高昂,但是都不影響蘇聯的軍事戰爭有效組建素質直接就要被德國具有的職業性從業餘直接打到底部的外行組建範圍。

不是一腔熱血就能夠否決得了的,更不是胸憑一死報國就可能例外的,業餘乃至外行不是僅靠這些就能成就軍事職業性的!所以蘇聯能夠發起莫斯科全面反擊戰,並且完全擊潰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快速全線敗退,直接進入完全追擊戰的反攻中。

這就似如拳擊比賽,一開始德國首先就是重拳集中打擊消滅掉的蘇軍數百萬規模力量,只能是屬於蘇聯戰略軍事要求的現役次重拳力量組成的“偏軍”部分,可是德國雖然幾乎打扒了蘇聯這支戰略“偏軍”,但是德國同樣需要相當付出代價的重拳精力損耗,而且應該損耗還是比較嚴重的。

這是因為蘇聯這個現役次重拳力量組成偏軍部分,再怎麼不經打!再怎麼沒什麼用。但是由於已經完全達到蘇聯戰略軍事要求完備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等級條件性,所以儘管只是一個次重拳,儘管損失遠遠超越德國,但是同樣具有與重拳一樣戰略等級價值的實際意義。

那麼蘇聯這支偏軍損失屬於什麼性質,同樣德國付出的損耗就是什麼性質,顯然蘇聯這支偏軍損失屬於戰略性質損失,同樣德國付出的損耗就是戰略性質損耗,而且這種損耗還是屬於德國的重拳。戰略性質損失和損耗,直接就是戰略要求的威力性下降,這才是問題,因此與其說是蘇聯發起的莫斯科反擊戰全面擊潰了強大而又精銳的180萬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道不如說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因為受到戰略性質損耗從而導致已經無法與蘇聯打出的重拳“正軍”集團再進行正面戰略交鋒了,所以不得不全線自己主動敗撤。由此對於已經全面出手的蘇聯現役重拳力量組成的正軍部分來說,做為次重拳的“偏軍”還有沒有戰鬥下去的要求力,還能不能抗擊得住來自德國的重拳打擊都已不再重要了。

因為戰略交鋒已經完全交給了蘇聯正在出場的重拳“正軍”手裡,接下來“偏軍”只要進行戰略戰爭交錯掩護,展開戰場戰役發起配合同比蘇聯“正軍”勢頭就足以能讓德國難受無比,而蘇聯做為重拳“正軍”力量的俄羅斯近衛軍集團就能隨時隨地隨處尋找最佳打擊時機地點以便好好給上德國一記戰略兇狠的重拳直接把丫給打趴下。


東都有湘


這隻能說蘇聯擁有著近乎“變態”的戰爭動員能力,德軍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到7月1日,蘇聯便新徵召了530萬人,到7月10日已經完成了新增56個師的動員,這些師隨即補充到現有的各個集團軍。到8月1日,新動員的師已經增加到144個,其中包括8個坦克師。儘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戰中蘇軍損失了46個師,但用兵力還是達到了401個師,實力相比於戰前反而增加了。



此後動員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蘇聯共計新組建285個步兵師、12個重建的坦克師、88個騎兵師、174個步兵旅和93個坦克旅的龐大部隊。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陸軍,蘇聯紅軍在戰爭的前6個月裡總計投入了483個步兵師、73個坦克師、31個摩托化師和101個騎兵師,共688個師。如果將兩個旅折算成一個師的話,那麼總計將達到821個師級規模的兵團。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新動員的師實力大致只有德國師的一半。


在戰爭的前六個月,也就是莫斯科戰役接近尾聲時,蘇軍已經損失了147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11個機械化師、10個騎兵師以及21個步兵旅和坦克旅,總計430萬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蘇軍仍舊擁有592個師,800萬人,比6月22日開戰時的537萬人還要多近300萬人。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蘇軍在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後仍舊能在1941年的冬季發起全面的反攻。

據可靠估計,蘇聯在戰爭的前8個月裡共徵召了超過1000萬人,其中300萬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線。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總動員人數為2950萬人(含多次入伍的情況)。蘇聯有效的動員工作不僅彌補了蘇軍在作戰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而且還使其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這也是為何蘇軍雖然遭到重大打擊卻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反擊的原因所在。


戰略論


一、德國的崛起。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那德國又如何從一戰的廢墟上爬了起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援助了德國。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做為戰勝國,要償還美國戰爭貸款,但是他們沒錢,錢只能從戰敗國德國身上出,但是,德國也沒錢。

這時,實力超強的美國出手了,他不願意自己的投資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計劃,擯棄意識形態的偏見,援助德國。美國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兩國?其實,這裡有美國的私心,英法兩國本身就是戰勝國,如果得到美國的援助,實力大增,必然稱霸歐洲,這於美國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國的援助,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192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受經濟危機摧殘的情況下,德國實現了20%的年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從30%降到了1.7%。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5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蘇聯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國是2000億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成為第一個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國家,使德國的科技水平位於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高速列車、導彈等技術比美國還要強大,如果不是納粹排外,愛因斯坦和許多優秀的科技人員都跑到美國,德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所以說,納粹德國敢於發動二戰、敢於侵略蘇聯,是有自己驕傲的資本的。

二、蘇德矛盾。

德國的崛起得益於納粹集團的上臺,納粹集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主義,有強烈的排外特點,它認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國應該主宰歐洲。他具有侵略擴張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納粹黨不僅想吞併歐洲國家,還對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垂涎三尺。

德國重新崛起的時候,歐洲還有一個國家強勢崛起,那就是蘇聯。連續幾個五年計劃之後,蘇聯不斷髮展成為歐洲工業強國,從俄國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斷的擴張,才能保證其強盛,擴張一旦停止,俄國隨即衰落。崛起的蘇聯對歐洲的野心從來都不比德國小。

兩個崛起的工業強國在歐洲相遇,戰爭在所難免。


為了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教訓,德國首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穩住了蘇聯。這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有好處,因為蘇聯五年計劃的重點還在重工業,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與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當德國採用閃電戰擊敗波蘭、捷克、比利時、法國之後,國土面積擴展到3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達到兩億人。德國有了和蘇聯叫板的資本。

三、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按照事先擬訂的“巴巴羅薩”計劃,從波羅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這讓斯大林始料未及,畢竟《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還不到兩年。

德國的閃電戰再一次奏效,憑藉3800輛先進坦克、1800多架飛機、4.3萬門先進火炮,192艘艦艇,德軍勢如破竹。


在半天之內,蘇軍損失66個機場、1200多架飛機,西部海空軍基地、通信設施、都被德國航空兵轟炸殆盡。

半個月之內,蘇軍損失陸軍的一半,30萬人被俘、被擊毀上萬輛坦克。

德軍攻克明斯克之後,於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距離莫斯科僅僅380公里。並於當年11月,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這危急關頭,蘇聯竟然硬生生的頂住了德國的攻勢,並且於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穩住了戰爭局勢,挫敗了德國閃電擊敗蘇聯的圖謀。

那蘇聯如何做到了反敗為勝?

一、蘇聯人口眾多、國土廣袤,戰略縱深大。

蘇聯20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丟了莫斯科,還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由於蘇聯的工業化比歐洲國家進行的晚,很多地方沒有鐵路,即使有鐵路,鐵軌的寬度也和歐洲不一樣,這樣就造成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利用廣闊的戰略縱深,蘇聯用空間換時間,德軍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經超過裝甲作戰的極限,成了強弩之末。



當“閃電戰”拖成了持久戰,蘇聯人口多,國土廣闊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豐富的石油、鋼鐵、煤炭、有色金屬資源加上動員起來的1700萬作戰預備人員,最終拖垮了資源匱乏、人口不佔優勢的德國。

何況,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比不上德國先進,但是在數量上更佔優勢。以坦克為例,德軍如果取得戰爭勝利,需要每月生產500輛坦克,而實際產量只有可憐的230輛。蘇聯就不同了,因為蘇聯製造的坦克簡單、耐用,每月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500輛,一旦在戰爭條件下,生產速度還會呈幾何數增長。



二、天氣嚴寒。

拿破崙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國寒冷的天氣上,這次,希特勒同樣栽在了蘇聯的嚴寒上。

德國人計劃在11月份寒冬來臨之前,在克里姆林宮飲酒慶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讓蘇聯大地一片泥濘,德軍的集結和進攻變得越來越困難。

泥濘之後,是嚴寒,由於冰雪天氣,德軍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為燃油被凍無法打開,攻擊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雖然戰後出於政治需要,蘇聯否認了美英給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認,沒有美國、英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戰勝德國。二戰的勝利是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製服了德國。

從戰爭初期到莫斯科會戰,蘇聯的損失是巨大的。為了不讓德國獨霸歐洲,美英兩國出手了:1.8萬架飛機、1.5萬門先進火炮、每月500輛坦克,以及4.3億顆子彈,加上不計其數的軍備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蘇聯。

總結:自身的實力、嚴寒的天氣加上國際援助,使蘇聯從慘敗中挺了過來,由慘敗變成了慘勝,而德國沒有這些待遇。


品讀春秋001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打個比方來說,在日本侵華期間,剛開始日本也是勢如破竹,但是在8年艱難的抗戰下,在中國人民小米加步槍的意志力堅持下,軍民團結一心,中國人民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任何列強,侵略者都是紙老虎,失敗是必然的。

因為德國法西斯是長途跋涉作戰,所以長期下去,他們的後勤供應補給肯定會存在問題,而且邪不壓正。



剛開始希特勒初期出其不意的攻打蘇聯,蘇聯來了個措手不及,所以一上來就損失了幾百萬精銳之師,非常可惜,蘇聯打了一個沒有準備的戰役。

但是蘇聯地大物博,地廣人稀,希特勒想快速的把所有的地方都佔領,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優秀的領導人的斯大林有堅強的意志,他是不會被輕易擊垮的。斯達林,朱可夫這些優秀的領導人發誓與莫斯科共存亡。



即使希特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斯大林依然進行了大閱兵,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斯大林靠個人魅力召集起來各行各業的群眾一起對抗敵人,同時徵集了80萬女兵,還把30萬遠東軍召集回來,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而且希特勒和他的士兵,對蘇聯的天氣也特別的不適應,拖了幾個月的戰鬥之後,已經是人困馬乏,強弩之末。

秋天,秋雨綿綿,到處都是泥濘的小路,坦克和汽車陷在泥裡就走不動了。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士兵凍死凍傷,步槍槍栓拉不開,汽車開不了,坦克打滑走不動。

斯大林帶領軍民抗擊侵略者,士氣正旺。希特勒困難重重,進退兩難。

雖然在開始蘇聯損失了幾百萬軍隊,被敵軍佔領了約1/4的人口,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在他們的領袖斯大林領導下,他們不畏強敵,抱著必勝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



縱觀最終斯大林方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原因,一,蘇聯有優秀的指揮者斯大林和朱可夫等,只要有他們在,能夠組織起有效的反攻,蘇聯就不會淪陷。二,蘇聯軍民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想不打勝仗都難。三,蘇聯國力強盛,不會被輕易摧毀。四,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侵略者沒有好下場。



所以看似希特勒橫掃歐洲,但是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是不得民心的,才最終走向了滅亡。


歷史漫談君


二戰初期,德國“巴巴羅薩”軍事行動的猛烈攻勢,的確讓蘇聯措手不及。三個星期內,德軍東線戰場推進到離莫斯科300公里的地方,消滅超過1000架蘇聯飛機。殲滅和俘虜蘇軍超過80萬,這個數字到了1941年底的時候,超過了300萬。

蘇聯在戰前的準備不足,使得戰爭初期,經濟、工業、人口和軍隊,一時間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換做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繳械投降了。但是德國面對的是,“鋼鐵俠”斯大林領導下的紅色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對於蘇聯並沒有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

德國“巴巴羅薩”計劃的最大缺陷,就是錯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且看斯大林的底牌有多麼厚實:

其一

戰前,蘇聯工業已經完成了兩輪“五年計劃”,蘇聯的經濟和工業實力已經遠超德國。德國有“閃電戰”的坦克鋼鐵洪流,那麼蘇聯有的是流水一樣的軍工生產速度。損失1000多架飛機?斯大林眉頭都不會皺一下,因為蘇聯的極限是年產20000架以上的飛機。蘇軍坦克、大炮、槍支的產量遠超德軍,性能絲毫不弱於德軍,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順帶說一句,戰前蘇聯早已經未雨綢繆,主要工業基地都遷移到了遠東烏拉爾河東岸,只要蘇聯穩住陣腳,流水一樣的槍子彈藥、飛機大炮就會被製造出來。

其二

計劃經濟模式下的蘇聯,戰爭動員能力,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擬的。蘇聯的動員兵力可以維持超過1000萬,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民兵和游擊隊。此外,蘇聯有著1.8億左右的人口,對比德國人口只有蘇聯的零頭。人口、工業、經濟代表了戰爭潛力,蘇聯全方面碾壓德國。

其三

蘇聯以空間換時間,在德軍兵臨莫斯科的時候已經完成兵力集結,並且將莫斯科保衛戰拖到了酷寒的冬季。若說戰爭初期,是德國有心打蘇聯準備不充分;那麼到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則是蘇聯準備充分,打了德國的準備不充分。——德軍過於樂觀的推進,導致冬季物資嚴重緊缺。而蘇聯的遠東軍團,早已回援莫斯科枕戈待旦。


戰爭形勢,也的確是這樣演變的——在蘇軍穩住陣腳以後,1941年底到1942年初,德軍就在莫斯科戰役中碰了大釘子,並且不得不後撤100多公里,並且改變進攻方向。

1942年夏季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經過慘烈的爭奪,蘇聯不但成功打贏了這場戰役,還殲滅了德軍精銳的第六軍團。從此,蘇德戰爭,蘇聯從防守開始反擊,德軍敗局基本註定。


爾朱少帥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我個人認為德軍沒有消滅了幾百萬蘇軍那麼誇張,這個數字過於龐大了,通過當時蘇軍的編制和蘇軍戰敗的情況進行分析,德軍當時最多也就殲滅了一百多萬的蘇軍吧。


但是蘇聯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就算是將他的主要的部隊打沒了,但是他可以靠著這巨大的人口優勢,快速的組織起士兵來反攻。

前期戰事的不利,也主要是由於斯大林的錯誤判斷,並不是蘇軍作戰能力不行,但好在是蘇聯的情報系統很完善,通過及時調撥兵力再加上天時地利的本土作戰,才足以反攻德軍。


還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也正在穩穩當當的實施著,蘇軍在戰場之上也是一直在潰敗,讓德國的得到捷報是根本讀不過來,也是表明蘇軍是沒有什麼可能會絕地反擊的,這也讓希特勒相信,蘇聯的滅亡時不遠了。

其實德軍準備攻打蘇聯的情報一早就間諜發現並轉告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不相信德軍會進攻蘇聯,所以一直不相信間諜的話,而且因為自己太過多疑的性格,還搞黨內大清洗的荒唐舉措,使得蘇聯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領,直到德軍壓境,馬上就要打到列寧格勒了,斯大林才真正相信,幡然悔悟,開始組織反擊戰,但是當時德軍已經消滅了大量蘇軍,蘇軍虧空的嚴重。

可是蘇聯的真實情況也沒有德國想象的那般嚴重。因為大清洗,蘇軍的優秀戰士基本上是損失殆盡,又因為德軍閃電戰,導致蘇軍是阻擋不了。可是這並不能表明蘇軍已經沒有反擊的力量,跟德國比較,蘇聯在國土和人口上是佔有很大的優勢。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德軍一舉殲滅,再加上蘇聯的大量的人口基礎是讓他的動員能力是相當的恐怖的。

但是後期,蘇聯靠著完備的諜報系統,預前知道了日本並沒有北上攻打的他們的準備,所以把準備抵禦日本的兵力陸陸續續的調到了和德軍的西部戰場之中,補充了失去的兵力,而且當時蘇聯盟友眾多,所以兵力在一時間就補充上去了。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蘇聯天氣寒冷不已,讓德軍吃了不少苦頭,有很多士兵還沒上戰場就被凍死了,加上德軍沒料到蘇聯實力這麼強大,後勤供應也跟不上。

在開始的時候,蘇軍總數大概是有537萬。德軍在開戰過後的六個月內也是很強勢的,直接消滅了蘇軍430萬人,當時的基輔戰役一戰更是直接消滅了差不多七十萬人。

但是到1941年12月的時候,莫斯科保衛戰已經是到了白熱化階段,這時的蘇軍依然是有592個師,800萬人,甚至是開戰之前反而多出了三百多萬。雖然很多的軍隊多是新軍,戰鬥力也比不上德軍,可是用上人海戰術,德軍也是難以抵抗。


江水趣談


電影兵臨城下里赫魯曉夫有一段非常有味道的臺詞:伏特加,是我們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魚子醬,是我們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時間......是我們享受不起的奢侈品。

以前我認為戰爭打的是後勤,現在我認為戰爭打的是時間。

失去了時間就是失去了一切,擁有了時間,你就有機會去爭取一切。

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講,他不缺人。

蘇聯和以前的沙俄一直是人口大國,當然,這是根歐洲國家比。從沙俄時代開始,俄國打仗就動不動的來個三百萬、五百萬的部隊,動不動就被殲滅一百萬。到了蘇聯時期,二戰爆發前,他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兩個億。而同時代的德國也只有六千多萬的人口。

兩個億的人口,十個人養一個兵,這就是兩千萬的潛力。以當時的裝備,士兵拿著一支莫辛納甘栓動步槍,十個人幹活,養一個兵,還是完全夠用的。現在這種高科技戰爭就不行了,得五百個老百姓才能養得起一個兵。

蘇德戰爭前期,蘇聯被消滅了五百萬的部隊,但按照他的人口基數,他還能再拿出一千五百的部隊。

蘇聯也不缺裝備。

斯大林極其重視重工業的發展,他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但又很扎心的話:這個世界上誰都可以隨便的欺負中國,因為他沒有自己的重工業。

重工業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大量、工業化的生產重型武器裝備:飛機、坦克、大炮以及數不清的炮彈、炸彈......

斯大林把重工業當成蘇聯頭等大事來抓,當成性命攸關的大事來抓,寧可用糧食換西方的機器,寧可餓死幾百萬人也要把重工業搞上去,所以當時的成績也是極其顯著的。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裡,蘇聯就建立了1600個大型工業企業,拖拉機廠、飛機制造廠、機床廠、化學廠、精密儀器廠......這些廠子的潛臺詞就是飛機、坦克、大炮、炸藥、望遠鏡......到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短短十年裡,蘇聯就從落後的農業大國發展成了工業強國,工業生產總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他當時的鋼鐵產量超過了德國和英國的總和。

簡單的講,當時蘇聯武器裝備生產的能力已經非常的強,甚至要超過德國。

蘇聯不缺人,不缺裝備,但他們缺:時間!

德國進攻蘇聯,前期消滅了五百多萬的蘇聯軍隊,這裡麵包括人員和武器裝備。蘇聯可以再動員群眾,組織起新的部隊,也可以讓工廠生產出新的武器,再分發到部隊。

但這都需要時間。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尤其是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怎樣來平衡。就像我們有十四億人口,真玩命打起來,動員個五千萬人的大軍不成問題。問題是咱們和平時期也不能沒事養一支五千萬人的大軍啊。真打仗的時候可能需要一百億發炮彈,但也不能和平時期就生產一百億發炮彈在那放著啊,放幾年過期了。

大多數的武器裝備都是打起來再臨時生產,而且這種大規模的生產也需要拖拉機廠、汽車廠、車床廠......來改行客串。這都需要時間。把青年男子動員起來,組織成部隊,訓練,也需要時間。一萬人的部隊,誰當師長誰當班長就得折騰十天半個月的。敲鍵盤容易,真打起來,大大小小全都是個事兒。是事兒就得解決,解決就需要時間。

而德軍是率先完成戰爭動員的,他佔據的最大優勢也是時間。我的部隊先組織好了,那我就打你沒組織好的,我就佔便宜。但後來,在蘇聯廣闊的領土上,在蘇聯落後的道路上,在蘇聯泥濘的平原上,德國的時間優勢被一點一點的消耗掉了。加上最後在莫斯科蘇軍的堅守,這是最典型的以空間換時間。

蘇軍誓死不退,把德軍拖在了莫斯科,從而為後方的人員、裝備爭取到了時間。

莫斯科保衛戰的詳情咱就不在這裡詳談了,有興趣的同學再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蘇軍之所以能守住莫斯科,就是不斷的有新部隊補充進來,斯大林也一直在等後方的援兵趕到。

蘇聯人力資源很豐富,工業很發達,這是基礎。

想在賭桌上繼續玩下去,不僅僅需要決心,更主要的你得有本錢,而斯大林恰恰就有這個本錢。只不過得等他先回家一趟,零錢整錢,銀子鈔票湊一湊,才能繼續下注。就像問題裡說的:哪冒出的這麼多人?其實人家本來就有那麼多人。只不過把這些人組織起來,運到莫斯科,需要一定的時間。


銳度何老師


圖示:德軍克服道路泥濘向莫斯科進犯

  具體到莫斯科戰役,蘇軍之所以能夠對兵臨城下的180萬德軍展開絕地大反攻,完全是因為一份絕密情報。德軍對莫斯科的大舉進攻,使蘇聯瞬間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戰西面德軍的包圍,另一方面要防範東面日軍的進攻。因為日本作為德國盟國,在地緣上又毗鄰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不得不提前把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遠東地區,以便隨時應付日軍可能發動的進攻。

圖示:著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

  為解莫斯科之圍,斯大林急欲查明日軍動向,以便將手中僅有的這支預備隊從遠東調往莫斯科。此時,“紅色間諜”佐爾格的卓越貢獻,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統帥部在東京開會,作出了“今年不向蘇聯宣戰”決定。佐爾格通過緊張而危險的地下情報蒐集,瞭解到相關信息後,立即向莫斯科報告了會議情況。10月4日,佐爾格向莫斯科發出了最重要的一封電報:“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日本將在下幾周內向美國開戰。”雖然在三個多月前,佐爾格提供的“德國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但這一次,他的情報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據這份情報,果斷作出了立即將遠東蘇軍調往西線的重要決定。

圖示:蘇聯遠東部隊向莫斯科千里馳援

  於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凍的莫斯科城下,隨著34個來自遠東地區的蘇聯精銳紅軍師的突然出現,110萬蘇軍展開了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全線反攻。

圖示:蘇軍部隊開赴莫斯科反攻戰役前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