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鬼谷子先生同樣以一個縱橫家的視角,闡明過“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方法論。

有一則寓言,獅子、驢子和狐狸決定共同去打獵,它們收穫很豐厚。獅子要求驢子分配獵物,驢子把獵物平均分成3份,請獅子自己挑選一份。獅子惱怒了,它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了。於是,它突然撲過去把驢子吃掉了。這回,獅子又讓狐狸來分配獵物。狐狸把大部分的獵物放在一起,請獅子來拿,自己僅留下很少的一點點。獅子問狐狸,是誰教它這樣分配的。狐狸回答:“是驢子的不幸。”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他人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自己的借鑑。生命有涯而知無涯,有限的生命不可能體驗所有的事物。直接經驗是寶貴的,但卻是有限的。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能借助別人的思維從間接經驗中獲得智慧。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自己獲得智慧的路徑之一。

秦末農民起義中,劉邦領兵攻破武關以後,長驅直入,殲滅了秦朝的主要兵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只好捧著傳國玉璽,開城門投降。劉邦直入咸陽城,進了秦宮,見宮室帷帳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頓起羨慕之意,想全部留下自己享受。武將樊噲極力勸阻,使劉邦很不高興。謀臣張良對他說:“只因秦王殘暴,不得人心,您才能得到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就該改變奢侈淫逸之風,提倡簡樸風氣。現在您剛入秦宮,就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助紂為虐’?樊噲將軍的話雖然說得有一點激烈,但是他卻是為了您著想,所以還是希望您能夠接受樊噲將軍的建議。”劉邦認為張良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撤出咸陽,把軍隊駐紮在灞上。張良勸說劉邦,巧妙地點出了秦朝奢侈淫逸導致滅亡的教訓,使劉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般情況下,借用歷史人物和事件去勸說別人,更能令對方肅然警醒,收到良好的說服效果。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用自己或別人過往的經驗,方能以更穩健的步子走過今天,邁向未來。“老馬識途”的故事,就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時代,齊桓公親率大軍進攻山戎,將其擊潰。當齊軍要返回齊國時,卻在深山中迷了路。當時已是冬天,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這時,管仲說:“不要緊,老馬可以作我們的嚮導,它們認得路。”於是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面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面。沒多久,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齊軍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管仲知道老馬識途的道理,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歷。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經常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兩人乘騎的都是寶馬。一次,兩人住在一家客店,遭遇盜賊,兩匹馬都被偷了。兩人報了官,然而等了兩天,毫無音訊。到了第三天,管仲、鮑叔牙正悶坐店中,忽然聽見附近有“咴咴”的馬叫聲,兩人出門一看,竟是被盜的馬自己回來了。管仲、鮑叔牙回到家中,就把寶馬失而復得的事告訴了鮑父,並問是何原因。老人見多識廣,對他倆說:“這有什麼奇怪的,俗話說,‘貓記千,狗記萬,老母雞還記二里半’,何況是寶馬良駒。”

齊桓公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了管仲。管仲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成為他那無窮智慧的源泉。老馬識途,短短四個字便道出了經驗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摸爬滾打中所學到的東西有時要比單純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更具現實的指導意義。趙括“紙上談兵”就是很好的例子。人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並不一定是壞事,從失敗中我們能積累經驗和教訓,這就是失敗的好處。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活學活用:從競爭對手身上得到的啟示

臺灣天仁名茶創辦人李瑞河,不但給茶葉冠上“天仁”的品牌,而且還創辦了茶行連鎖經營的模式。

今天的李瑞河已擁有了上百家連鎖店,可他27歲時,為選擇第一家店的地點,曾傷透了腦筋。當時,有人建議他到臺南市開業,但那裡已有許多茶行,競爭激烈;也有人建議他到臺南的佳里鎮或麻豆鎮開業,理由是這一帶尚無茶莊,無競爭對手,比較容易成功。李瑞河由於年輕,見識少,一時間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他又到佳里、麻豆一帶去調查市場,黃昏時刻回到臺南市。跑了一天覺得很累,正好路過天仁兒童樂園,於是便走進去休息。他想到開業地點尚未決定,內心很煩。

突然,他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兒童樂園的旁邊,有大小不同的兩個釣魚池,小魚池熱鬧非凡,擠滿了人;大魚池則冷冷清清,只有兩三個人。

經過打探,李瑞河才明白,原來小池魚多,不斷有人釣到魚;大池魚少,很少有人釣到魚。所以大家都拼命往小魚池擠。

就在一瞬間,李瑞河想通了。大池就好比佳里與麻豆,雖無競爭對手,但喝茶人口稀少,所以“釣”不到顧客。

在釣魚池的啟示下,他丟開了猶豫,立刻決定在臺南市開業,終於獲得了成功。

李瑞河從競爭對手的選址中看到了商機,從而選擇了有利的經營地點,這同樣也是對“反彼知己”的靈活應用。

結語:古代以大道教化眾生的聖人,所以能與無形共生共存,是自然物化的規律。反顧而回溯以往,再回首查驗未來,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瞭解到對方,又可以知道自己。依動、靜、虛、實的運動原理,如果在未來及現在得不到實踐,就可以反思歷史去研求前人的經驗。有些事要反覆考察探索才能把握。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