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之於哲學

有西方學者把影響世界的幾大思想做了一個簡單分類,概況為三大流派,分別是西方哲學、印度宗教和中國思想。從狹義上來講,中國誕生的人文思想是不能稱為“哲學”的,因為狹義的哲學是專指以邏輯為基礎,通過理性思辨形成的思想體系,其中古希臘哲學最具有這樣的特徵,而中國思想家們的主張並不以邏輯和理性見長,而更多感性、具象的特徵。

雖然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些賢哲提出了一些邏輯學思想,如公孫龍的“白馬論”,但僅僅是一些零碎的思想火花,並未形成體系。儒家、道家學人均對邏輯學不甚重視。只有墨子獨樹一幟,提出了“六辯”,構建了較為完整了邏輯思想,與西方邏輯學、印度因明學並稱為世界的三大邏輯體系,填補了中國哲學在邏輯學方面的空白。

墨子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之於教育

自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接受教育就一直是貴族階級的特權,這種狀況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歷經兩千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中下層勞動人民目不識丁地生活在精神的荒漠之中。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率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第一次以學者的身份將教育推向了平民,從此,民間子弟不論貧富貴賤,只要繳納一點象徵性的財物,就可以接受教育了。

到了戰國初期,墨子更是直接將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底層勞動人民身上,不僅躬身稼穡,更是在田間地頭授徒講學,傳播墨家思想。

墨子強調環境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他以染絲為例,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這就是著名的“染絲說”,在他看來,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過如待染的素絲,有什麼樣的環境,就能造就什麼樣的人。

“十進位制、極限逼近原理、小孔成像原理……思想家墨子在科學上竟也有如此高深的造詣。要說墨子的機械製造,公輸般都略遜一籌。

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下期“陽明悟行學宮”將繼續與您分享“從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懷 四《墨子之科學、機械》”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