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些人只有儒家的學問,沒有儒家的品德,是否可以稱之為“偽儒”?

朱八戒CC


儒家思想沒錯,任何時代都有用價值。關鍵是政治環境,社會環境。也就是時與位的問題。亂時能用得上嗎?其是人及環境問題,不是儒家思想問題。儒家思想是教育做人處事的學問,不是治國的手段。例如多學文化知識好不好,答案肯定好。但文化高者未必有文化低者會賺錢,會玩權術,會混社會,會社交。不能因這些來否定多學文化知識不好。在實際中充分利用了有知識技術之人。說明內因還是要有學問知識本領的才能發展壯大。當然古為今用,要與時具進。時代不同,古時不曾有的現代要創新,古代不適應具體方法現代要改革結合實際創新,現代的也不完全將來也全適用。但這個思想沒錯,永遠如此,不適應是時代背景問題!


太一576


儒家學問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個體而言,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勇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內核和要義。它講究知和行的統一;道德與行為的統一。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問,不是指文字、言詞,是指人生體驗、行為方式。

也正因為受儒家學問的教育影響,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滋養,歷史上眾多的文化人,是憂國憂民、捨身取義的典範;是知行結合的典範。大詩人陸游離世前還在愛國憂民,詩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以身許國,其詩何等壯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一個滿腹經倫的人,他的學問只停留在嘴巴上、書本上,而品德低下,做人做事很差勁,那他自詡的滿肚子的“錦繡”“八股”,實為“糟粕”、“屎溺”。

當代的教育家、文化人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箇中學生,他的作文得了滿分,而在回家途中不願給一個老人讓座,那他的作文為0。

結語:一個只有儒家學問,沒有儒家品德的人,只能稱之為“偽儒”。


崇陽37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儒家”或者“佛家”、“道家”,說穿了均是宗教的性質!其實,像“儒家”又分孔子的“儒學”與後來的“儒術”之別,大沒必要混為一談!

從一定意義上說,孔子的儒學或者說孔子思想在當時並不受關注和推崇,故其一生貧困潦倒。加之,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孔子的罄書被付之一炬,於是儒學僅存留於世的只是片言隻語而已。即使到了漢代的歷代皇帝均不任用儒者,像開國皇帝劉邦彷彿還非常仇視儒者,竟然有“向儒冠裡撒尿”的事例!不過,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不悉先儒們用何樣的方式感動了劉徹(據資料顯示,孔廟的閣樓裡還供祀著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裸像),故漢武帝有悖祖訓竟然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說,儒家地位一步登天的確立,始於漢武帝時代,而且推崇的則是“儒術”!也就是說,大凡拜讀過《諸列子集》的人不難發現,儒家儘管推崇孔聖人,但孔子思想的原著不復存在,那麼儒家的學問又從何而來?這可說王充如是說:“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聽前師之言,隨舊述故”,呵呵!王充的揭示也叫絕了,不亞於刨了儒家的祖墳吧?!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儒家的學問僅限於孔聖人的片言隻語,至於“儒家的品德”,借用報載社會學的話說,那可能就是“滑頭理論”和“市儈哲學”吧?倘若依王充的前儒與後儒之延伸看,是不是同樣會有“舊儒”與“新儒”的存在呢?由此言之,不論儒術秀才文人是前儒還是後儒或者舊儒還是新儒,大概都是一丘之貉,又何“偽儒”有之?……

有位哲人曾說過:“無知是迷信之母”,似乎同樣適用儒家吧?


李太元391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閣下說的偽儒,我們可以換成另外一個更好理解的概念“偽君子”。

其實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真君子,偽君子,真小人。

不管儒家有多少種學說,但萬變不離一個仁字,因此,我們判斷一個人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或者真小人,關鍵看他能不能夠做到愛人如己。

1.真君子

不管它是否精通儒家的學說,甚至都不管他是否受過學校教育,只要是他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能夠有同理心,能夠照顧對方的關切,能夠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利益和責任之間,慾望和天理之間,語言和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對等,不偏不倚,如果他能夠一以貫之,我們就可以基本斷定他為真君子。

真君子一定能夠像孔子說的那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在處理與別人關係的時候,一定先思考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自己獲得利益,不能夠超出自己承擔的責任。

還可以理解為,一個真君子,往往願意先履行義務,後進行利益訴求,而且利益訴求不會過分。

真君子也一定會做到知行合一,他所說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所做的也就是他所說的。

言語和行動是可以互相參照,互相印證的,絕不是嘴上說一套,現實當中去做另一套。

臺上講執政為民,講反腐倡廉,臺下去大吃大喝,去收禮受賄,絕對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更多的應該是孔子講的那樣,訥於言而敏於行。往往是先做後說,或者多做少說。

還有,一個真君子,踫到任何問題,一定不會先指責別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是孔子所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生活當中一張嘴就講別人不好的人,十有八九很難是君子了,要麼是真小人,要麼是偽君子。

真正的君子,往往都像曾子講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說,真君子喜歡跟自己較勁,偽君子和真小人喜歡指責別人,挑別人毛病,跟外在的人事物較勁。

2.真小人

  • 目光短淺,只看眼前,看不見長遠;
  • 見利忘義,只想得利,不願意盡義務;
  • 貪得無厭,無分寸感,吃相特別難看;
  • 我執心重,自高自大,錯誤全歸別人。

3.偽君子

外在的表現,非常像一個真君子,甚至有的時候調門比真君子還要高。

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真正去待人接物時,面對天理和人慾的抉擇時,則是和真小人一樣。

這樣的人,官場裡面特別多,大學老師裡面特別多。

一些官員開口就是正大光明,做事往往自私陰暗。

一些大學老師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儼然是一個大學者,但是在面對利益,面對道義時,便成為一個活脫脫的小市民。

不管是真君子還是真小人,最起碼有一個真字,偽君子最具有欺騙性和社會危害性。這種人自欺欺人,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問古思塾


這個問題要回答,首先要知道儒家有哪些學問吧。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基本就是孔子整理出來的,是儒教的基礎,但是根本不適合當時諸侯爭霸的政治環境,所以折騰到後來屁用沒有。

後來在漢朝董仲舒把君權天授、天人合一、五德輪迴、天人感應這些東西加了進去,讓漢武帝統制更加穩固,也提高了儒家在統制階級中的地位(獨尊儒術)。

後來朱熹、二程等等對綱常學說進一步完善,越來越禁錮思想,最後形成了崇古、保守、貪婪、虛偽的儒教理學這樣的封建理論,使得中國文化再無進步。

因此說儒教文化有什麼?沒有!發展到現在,儒教沒有實用的文化,只有虛偽的說教,孔子兩千年前不能成功,儒教子子孫孫傳揚的儒教思想更加沒有意義,除了虛偽沒有什麼實際的東西,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還需要繼續。必須明確一點,中華文明傳承博大精深,不是儒教理論能夠代表和概括的,必須在繼承的時候去偽存真。



想當醫生


儒家學問的目的是通過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的目的不是稱王稱霸,而是讓老百姓都過得好。社會和諧,孔子心中的百姓是講求仁義禮智信的百姓,孔子所要的社會是日不關門,夜不閉戶的社會。一個德行不好的的人極有可能成為社會的危害。問題自然明瞭了吧!


破譯國學密碼


正常。言行不一是人類,乃至每一個人都會犯的毛病。

人類天天高喊和平,但人類從來就沒停止過戰爭;你可以稱其為‘‘偽人類’’。但不能認為提倡和平的思想是錯誤的。

同理,儒家倡導仁愛的理念沒錯。人們能否在實踐中兌現是另一回事。因為有‘‘偽儒’’、‘‘偽君子’’的存在,而否定儒家思想的價值;是還沒有進化到邏輯思維的、原始人的判斷水平。


西白漢喬


有儒家的學問,沒有儒家的品德,大勢已趨,人心所向,有儒家品德的人寥寥無幾,有儒家學問的彼彼皆是,不要說是我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老百姓,就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腐敗份子,又有多少是有儒家品德的,儒家學問比老百姓懂,大道理比老百姓懂,就是儒家道德沒有老百姓懂,是真的不懂,還是懂了裝不懂,有意裝糊塗,欺騙老百姓。


人和萬事成


個人認為,所為講的‘’偽儒‘’,與自身的經歷,身處的環境有直接關係,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接受教育,老師教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沒有進去社會實踐之前,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思想,不知道要怎麼發展,在大學裡能遇到一個好的導師是一件很榮幸的事,因為榜樣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自己的風格很像哪位老師,說明老師對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格局和境界的修煉。因為人從出生就不是自己的,是屬於自然的,屬於這個現實社會的,是融入整個世界的萬物之中的。

回到問題上來,偽的出現有兩種原因,一是自己的修養不夠。二是沒有自信心。說到修養,是堅定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是做人做事的方向。但人在每個成長時期都有一種願望和價值願景,由於成長過程中自己的經歷和背景,所處的環境,個人閱歷,都會使人感到現實與願望的差距,而使自己的思想發生波動,而自己又不願意放棄,因為自己沒有達到一定的能力和階段,也可以說個人的認識個思想沒有抓住趨勢,從言行上會出現一些偏差,可能有超前的思想,但與自己的現行不相匹配,讓人們感到不踏實,產生一種猶豫感。

不自信,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權利,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價值的體現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事件、發揮特定應有的能力,達到特定的結果,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普通人做起的,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沒有機遇修心,有了機遇修身,平時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能獨善其身。所以你所說的,所做的自己是堅信的,如果自己都不信,講了誰會信,做了誰會聽?在紛繁嘈雜聲中獨有才叫真。


迴歸自然99天地合一


儒家的學問本身就是圍繞著“品德”展開的。所以沒有儒家的品德怎麼能說有儒家的學問呢?只能說有儒家的知識。

孔子講“仁”,孟子說“義”,荀子曰“禮”。這不都是圍繞著一個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展開的嗎?所以儒家的學問是入世的,更是有關做人的。“慎獨”、“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不都是在強調做人嗎,不是在強調品德嗎?

一個人,“德之不修,其才必曲”。所以也希望當世的所有讀書人,如果不得志,多反思自身的人品缺陷,而不是怪罪世道不公,甚至扭曲自己的靈魂做出那些一己快意而不擇手段的事。這樣世道才會不斷變好,所以不要再說“中國人素質低”,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本身素質就不高,本身見識就有限。不要說“中國不行”,因為中國不行是因為你、我不行,不要指責“他”,人人都自強,國家才會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