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虎
大明王朝是朱元璋的天下,朱元璋其實在開創盛世王朝前就已經有了決策,朱元璋早已經想過,若是選擇繼承人,繼位者必定便是朱元璋之嫡子,朱標。
朱標跟朱允炆就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同樣的文質彬彬,同樣的君子風度,但朱標跟朱允炆又不一樣,朱標上過戰場,做過太子,處理過朝政,與朝中不少大臣關係密切。
那麼,若是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敢動手造反嗎?
這樣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是那般的好笑,朱棣敢動自己的親侄子,那是因為朱允炆能力不足,朱棣也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若是換成了朱標,哪裡會與朱允炆一般?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個設想,朱允炆之所以戰敗,是因為當時朝中開國功勳已經被朱元璋殘害的差不多了,沒有人能夠擋住朱棣鐵騎的步伐,這才讓朱棣直取京師。
若是朱元璋沒有展開那一場血腥屠殺,開國功勳一個個都活著,朱棣必然將寸進不得,很快被京師擊潰。
奈何,朱元璋殺害開國功勳,不是因為這些人對自己有巨大的威脅,而是因為這些人對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有巨大的威脅。
朱允炆年紀尚小,與這一批老骨幹關係還沒那麼好,朱允炆雖然未來可以做好一個皇帝,但眼下,朱允炆怕是沒有那個機會做好一個皇帝了,因為朱元璋大壽已近。
朱元璋殘害那麼一大批開國功勳,正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所以說,只要朱允炆登基,這群人就一個都跑不了。
朱標為人憨厚,對待弟弟們溫文爾雅,有時候,弟弟們做錯了什麼事情,也都是朱標站出來為他們求情。
換句話說,朱標就是這樣,與弟弟們的關係都不錯,若是朱標還活著,並且登上了皇位,朱棣也就沒有造反的理由了。
朱棣之所以造反,不是一場謀劃已久的陰謀,而是朱棣實在已經退無可退。
依靠著裝瘋賣傻,朱棣躲過了朱允炆的探查,但同為藩王的其他幾位兄弟就不一樣了,朱允炆對待這些親叔叔,那是心狠手辣,朱標就不一樣了,朱標不一定會那麼強硬的削藩,對待幾位親兄弟,朱標更可能用輕柔的手段削藩,而並非強硬的直接貶為庶民,亦或是直接斬殺。
朱棣不敢,也不能這樣對自己的大哥,但是對待朱允炆就不一樣了,誰讓朱允炆先無情,也休怪他朱棣無義。
魏青衣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下,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標不死,即使給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標擁有強大的治國陣容。史書上記載,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領軍攻打集慶,得知情況後,大喜,隨即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朱元璋從小就喜歡太子朱標,對其愛護有嘉,聘請宋濂等名儒為帝師,悉心教導朱標。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剛剛建立,朱標就被立為太子,還為其選拔了一批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將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治理國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任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還有馮勝、鄧愈、湯和、劉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說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之時,讓朱標監國、令文臣武將盡力輔佐,一來可以鍛鍊朱標治理國家的能力,二來密切了朱標與群臣之間的關係。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為妻,乃是太子妃。藍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來,明朝兩大名將與太子朱標乃是姻親,定然會堅定不移地站在朱標這邊。
朱標擁有如此強大的文臣武將陣容,試問朱棣敢不敢有過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標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為了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特地將一切政事交由朱標處分,然後奏聞自己,當時朱標年僅二十二歲。朱元璋時常告誡說,“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不斷聽群臣意見,批閱各地奏章,學習治國之道,目的是為了讓你牢記幾個原則:第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懇才不會沉溺於安逸;第四是斷,能斷不致牽於文法。”從此之後,朱標勤勤懇懇地協助朱元璋處理日常政務,治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史書上記載,朱標溫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時候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罷了。如果朱標登基稱帝,掌握大權,必然會實行“寬通平易之政”,那麼必然會國泰民安,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試問朱棣還敢舉兵造反嗎?
第三,朱標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朱標性格仁慈溫和,深受群臣愛戴。洪武十三年,爆發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於宋濂的長孫宋慎,與胡黨中人過往甚密,因此也被牽扯到此案。當時朱元璋想要誅殺宋濂,最後在馬皇后及太子朱標的力保之下,這才得免一死,發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開殺戒,太子勸諫說道:“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丟下一條棘杖,讓太子去拿。太子聞言後,面有難色。朱元璋說道:“你見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現在幫你把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給你,豈不是更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卻不認同,說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並繼續追打。
朱標連忙跑開,嚇得連忙把懷中畫掉在地上。
朱元璋撿起畫,看到圖中馬皇后揹著自己逃跑,回憶起自己當年創業時多麼的艱難,怒氣也就消解了。
溫和仁慈的朱標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鎮得住這些開國功臣。有些學者認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就是因為朱標的意外離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孫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開國功臣們,所以這才舉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殺了太多的名將,可以說是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標登基,開國功臣們不被屠殺,朱棣還敢輕舉妄動嗎?
第四,朱標是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t史書上記載,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上來說,仁慈寬厚,重視親情,對其他諸王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錯,要被朱元璋懲罰,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才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朱標在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第五,朱標不死,朱棣沒有一個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繼承有個原則,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朱標死了之後,本來朱元璋應當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其他兒子,然後朱元璋卻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違背了這個原則,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個理由。當時朱標就是嫡長子,如果朱標不死,繼承皇位的話,那麼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沒有了,試問他該以什麼理由起兵呢?
朱棣是個雄主,五徵漠北,拓展疆土,還創造了永樂盛世,非漢唐所能並肩的,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順利登基稱帝的話(或許只要晚死幾年,登基過渡一下),即使給朱棣100個膽子,也不敢舉兵造反。倘若朱標登基稱帝的話,也一定會開創一個永樂之外的太平盛世,朱棣只是朱標朝中默默無聞的一位普通王爺罷了!
清風明月話歷史
太子朱標如果不死,朱棣只能做個鎮守北京的藩王,除此之外,想都不要想其他的。
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攻佔了太平城。而他的老婆剛好在城破後不久,生下了一名嬰兒,取名朱標。28歲的朱元璋第一次當爹,喜不自禁。
朱標:
這個軍旅生涯帶來的孩子,不但只是朱元璋個人的喜悅,也是整個朱元璋集團的喜悅。這批人心裡落定,他們的主公終於有了繼承人。
朱標十三歲時,朱元璋當上了吳王,隨即把朱標封為王世子,告訴整個集團的人,我的這個兒子就是你們以後的主公了。把全部政治資源向朱標傾斜,派大儒宋濂給他做老師。朱元璋一有空閒還親自教導他的孩子朱標。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位做皇帝后,也立馬冊封朱標為皇太子。為他開府東宮,命令朱元璋集團骨幹兼職為東宮官: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宗異、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中書左、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顧時、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等。為太子效力的,幾乎囊括全部主要骨幹。
朱元璋:
不但如此,還特意下聖旨告訴群臣,若他朱元璋有事外出,那麼就由太子朱標來監國。再次強調太子朱標繼位的合法、正統、唯一。實在是整個大明集團人心所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出生之時,正值陳友諒進攻太平城,他看都沒看朱棣一眼,就匆匆跑去前線。這時候的朱棣和朱元璋的一眾兒子們一樣,並無被朱元璋另眼相看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把他的兒子們全部外放做藩王,朱棣就藩燕京(北京)。然後朱棣多次參加出擊蒙古的軍事活動。由於有勇有謀,多次立功,迅速在北軍中擴大了威望。
朱棣:
意外總是不期而至,那個大明集團唯一的繼位人,朱元璋兒子中最受尊敬的兄長朱標,竟然死了,不但他死了,朱棣的二哥朱樉,朱棣的三哥朱也死了。那麼朱棣就是朱元璋兒子中最大的那個了。
按照規矩,兄死弟代,再正常不過的事,令朱棣小心肝時常撲通撲通的跳,他期待著朱元璋把位子傳給他。可惜老爹朱元璋傳位給了他大哥兒子朱允文。 心情的落空,令朱棣鬱鬱寡歡,而卻又無可奈何,因為這是他老爹的選擇。
在這恰當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恰當的人——姚廣孝。這個和尚唯恐天下不亂,他看出了朱棣的心思,並時時撩撥。終於朱棣忍不住了,兼之又看到大明集團的能人猛將被他的老爹收拾完了。遂在他爹死後,花朵一樣的侄兒朱允文的咄咄相逼下,起兵奪位。
可幸的是,花朵侄兒皇帝派出了幾個草包來領軍作戰。朱棣成功的擊敗侄兒的軍隊,並如願以償的坐上了皇位。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初太子朱標沒死,並順利的繼位了,那麼朱棣就並不會產生異樣的心思。 就算他產生了異樣的心思,他也不敢有任何的輕舉妄動。
因為朱元璋早早就為太子樹立了唯一的繼承理念。朝廷大臣,軍隊,民間,通通都只認朱標。那時候的朱棣別說起兵,估計有這個念頭都會被他手下人出賣,更不可能拉得起軍隊跟著他造反,將領不會聽他的,士兵不會聽他的。這就是人心所向。
明軍:
就算他能順利拉起一支軍隊起兵,大明群臣原東宮班底就輕易把他抹平,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對付他簡直是小菜一碟。
有人會說這些大明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殺光了,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朱標死了,朱元璋把繼承人鎖定在朱標兒子朱允文的時候,就開始動刀殺開國群臣,為的就是給他的這位孫子鋪路,沒辦法的事。臣強主弱,不殺了這些強臣,天知道會不會在他朱元璋死後出現一個逆天的權臣,進而威脅他朱家的江山。
所以只要朱標不死,朱元璋沒有理由殺那些對朱標心悅誠服的群臣的。 而且,朱棣敢起兵,就是犯了天下之大不違!因為朱標是兄長,你朱棣只是排第四的弟弟,弟弟敢起兵攻擊兄長,長兄如父,這是違反人倫!就是執著道德理論的讀書人都不答應。
明軍:
朱棣的其他兄弟姐妹也會紛紛譴責。各地的兵馬也會紛紛勤王。更不消說能不能戰勝了。 所以說,如果朱標不死,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只能乖乖的鎮守北京,做個藩王就好了。
至於把兩個人列為對手,根本沒有可比性。朱棣就是一軍統帥,朱標是一國皇帝,皇帝一言,無數統帥為之效命。怎麼比?比上前線殺敵?別搞笑了,打仗都是手下打的了,皇帝只要把打仗的目的說出來就行了。還用去前線嗎?層次不同沒得比。
若非得要比,朱標一言定朱棣生死。
你的觀點跟我同不同?麻煩去下方留言。
剛日讀史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連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動。就算朱棣頭腦發熱,敢於挑戰作為嫡長身份的朱標,那成功率肯定為零。朱棣起兵,歷經九死一生,屬於刀尖上舔血的行為,最後雖然成功,但實為運氣加偶然的結果。
(朱標)
朱元璋在自立為吳王時,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給朱標配備了豪華的師資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長,名將徐達、常遇春等。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令其參與國事,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養了27年的接班人朱標病逝,朱元璋在悲傷之餘,將一身厚愛轉移到皇孫朱允炆身上,將其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4年後被皇叔朱棣靖難成功。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反抗嗎?我認為不會,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與朱標不可同日而語
朱標為朱元璋嫡子兼長子,是朱棣之長兄。嫡長子是什麼概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嫡長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來繼承人,朱棣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敢來挑戰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別說挑戰,就算朱標教誨朱棣,那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朱標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紅的太子加嫡長子,自古以來,長兄如父,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體系的道德標準。如果朱棣反對嫡長子,其實是對全天下的嫡長子地位的挑戰,這是要與天下為敵的。畢竟朱棣很清楚這一點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與朱標不在同一檔次
朱標從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經歷刀山火海,加上朱標為人仁慈,不管是開國將領還是智囊謀士,都對他心悅誠服。而朱標作為長兄,處處維護弟弟們的權益,在朱元璋跟前屢次替兄弟說話,弟弟們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計還沒等朱標出手,北邊的幾個藩王先把他解決了。
有人認為,朱標太仁厚,從小養尊處優。其實這種認識很狹隘,朱標生於戰亂,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標的仁厚與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別的,朱標的意志是經過戰火洗禮的,仁厚只不過是相對朱元璋而言。朱棣雖然能征善戰,但他在威望和治國能力上比朱標要遜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軍事實力上與朱標相差甚遠
如果朱標沒有死,則朱元璋絕不會殺那麼多的開國元勳。在朱標去世之前,開國元勳傅有德、馮勝、湯和、藍玉等都還在世,朱元璋並沒有打算處置他們。朱元璋認為以朱標二十多年的參政經驗與威望,是能駕馭的了他們的。但對朱允炆來說,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隱患,朱元璋深知這一點。
朱標若是繼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強悍實力外,還有一眾名將與謀士的存在,這對朱棣來說簡直就是穩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藍玉和朱標的關係,那是親上加親的哥們關係。藍玉不但是一個猛將,而且智謀了得,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要論軍事指揮才能,朱棣與藍玉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果朱標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勝算嗎?
這個答案也是很確定,就是勝算為零。朱標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明朝在外駐軍的將領中,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他兒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擁有的。朱標若在,用得著幾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嗎?李景隆能掌軍嗎?
朱標若在,都不用元勳級的出手,光啟用徐輝祖、平安這些人,朱棣就會瞬間迷茫。朱棣曾經率領800親兵挑戰整個大明,最後還成功了,這本身就是奇蹟中的奇蹟,這隻能歸功於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標跟隨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將帥能不擁護嗎?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將帥沒有真心擁護朱允炆的結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當的削蕃政策,屬於被逼無奈。但朱標若在,我認為也是會削蕃的,以朱標的號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還會真心擁護。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長子,屬於天理不容,沒有任何道義。但反抗隔輩的皇太孫,那就不一樣,不但是被逼無奈,而且心中充滿了憤恨與不服。
總而言之,朱標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實實的待著,而且只能做一個被削蕃了的王爺。至於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實力。因此,朱標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標的對手。
野史也是史
類似的問題,我已經看到過很多遍了,也回答過很多次了,今天既然再看到,那我就再答一次吧。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絕對可以震懾朱棣,朱棣就註定只能在北平當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朱標繼位名正言順
自從西周開始,宗法制就已經慢慢的成為了漢人不可撼動的傳統,這種傳統傳承千年,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一個政權的繼任者第一人選必定是皇帝正妻所生的長子,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帝的位置的,其他人都要靠邊站。
而朱標恰恰就是嫡長子,他是朱元璋的正妻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宗族地位無人可比,他是最有資格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朱元璋後來選朱允炆做皇帝,輩分比朱棣他們這些叔叔小一輩,大家可能不服氣,但是如果朱標當皇帝那是眾望所歸,沒有誰敢不服氣。人心都在朱標這兒,朱棣完全籠絡不了,難道要他一個人去造反嗎?
朱標能力強猛將多
朱允炆年紀太小,政治經驗和軍事經驗相當的缺乏,過於稚嫩,但朱標卻完全不同。朱標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朱元璋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無能是軍隊中的威望,還是治國理政的政治才能,朱標都是一把好手。不說全方位都超過朱棣,起碼不會比朱棣差很多。
除了朱標有著很強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之外,朱標手下的猛將其實是很多的。朱元璋晚年,朱標已死,他擔心朱允炆壓不住驕兵悍將,所以大開殺戒。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藍玉,他可是朱標的舅父,堅決站在朱標這一邊。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是絕對不會殺藍玉的。有這麼多猛將在朱標身邊,借他朱棣十個膽,他也不敢去造反啊。
我的結語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絕對沒有機會的。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名義上,朱棣都已經輸了,他還拿什麼去造反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上天給了朱棣一次機會,就註定他不會在北平做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話漫漫
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皇長孫朱允文繼位,隨即朱棣為自保,謀反篡位,做了明朝的皇帝明成祖,這是我們熟讀的歷史。但假設朱標不死,那朱棣還能成功嗎?結論很簡單,朱棣不可能謀反甚至說根本就是有賊心沒賊膽!
朱標作為朱元璋花了全部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可不是花瓶、坐享其成的人。自他幼年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也是很能吃苦耐勞的人,朱元璋的部下都對他充滿了好感,朱元璋還請了大儒宋濂親手教他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朱標做了皇帝,朱棣他不會謀反也不敢反。
(朱標劇照)
朱棣為何不會謀反?
朱棣跟大哥朱標關係很好,而且也非常信服朱標。很多人說在皇位面前,親兄弟都可以立刻反目,但朱棣他不會!
(朱棣劇照)
- 朱標不會採取朱允文的削藩政策。綜合各種歷史書記載,朱棣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允文削藩政策的突然啟動,而且有幾個藩王也已經被削成平頭老百姓。朱棣除了有危機感外還有一絲悲涼。畢竟吃了多少苦才換來了藩王爵位,被一道聖旨就給弄沒了,心裡肯定不痛快。但如果朱標做了皇帝,他不會認為藩王是威脅,因為各種勢力都是信服他的。朱標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軍功不比任何人差。或許朱標還會獎勵藩王的勞苦,這樣藩王們會更加的為他守護好江山。
- 朱標性格溫順,兄弟們都很信服他。朱標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看不得打打殺殺的事。很多時候他看到朱元璋殺人,都會勸阻,比如自己的老師宋濂,因宋濂一家牽扯進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距史書上記載,大將藍玉曾經讓朱標小心藩王朱棣,他回頭就跟朱棣說了這個事,意思也是告訴朱棣,他相信這個弟弟不會走謀逆之心。同時當朱棣非常喜愛的弟弟因為某個事要被朱元璋嚴厲處罰時,朱標也是站出來幫了他說了幾句好話,朱棣在內心是非常感激的。從這兩件事上可以看出,兄弟兩個關係非常好。如果朱標做了皇帝,朱棣不敢造反,或許還會積極的輔佐哥哥,守護好大明江山。
通過以上兩點,朱棣沒有謀反的動機,畢竟藩王的利益保證了,又能跟天子打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朱元璋與朱標劇照)
朱棣為何又不敢反?
如果朱標沒死,可以這麼說,朱元璋就不會對功臣重臣殺伐殆盡。畢竟朱元璋也是為了朱允文當皇帝掃清障礙才不得以這麼做的,不然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文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將。那麼當朱棣還是想造反的話,估計不出幾天,肯定就會被平叛了,押到京城皇帝面前。
據《明史》記載: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 師出無名。朱棣篡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意思就是告訴世人:我搶了侄子的江山,並不是我的初衷,是因為朱允文被奸臣矇蔽了雙眼,江山不穩。我作為他的親叔叔,不能看著他走彎路,我要站出來保證大明江山牢固。所以古人做事都講究師出有名,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都是公佈天下的,名正言順,如果朱棣還想著造反,那不用說,天下人都會覺得他是逆賊,失道寡助,估計跟隨他的將領也就微乎其微了,這樣,他根本就不是朱標的對手。
- 朱棣根本不配做朱標的對手。朱元璋對朱標是極其愛護,給朱標配的是什麼輔助班子,來看看就會讓人嚇一跳: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將軍藍玉也是太子朱標堅決支持者。試想下朱棣在這種豪華陣容前還敢放肆嗎?藍玉、常遇春、李善長、徐達文各個都是頂尖的文臣武將。相比之前朱棣就是一個藩王,哪怕朱允文他都差點沒成功,何況朱標在世的時候,隨便派大軍都可以踏平。
這兩點也是朱棣非常頭疼的事,所以哪怕他有謀反的心,也得掂量掂量他的家底夠他耗幾天,但結果朱棣肯定必敗無疑。
(朱標畫像)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不可能存在朱標未死的假設。但朱標太子作為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接班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朱標有二心,朱標在一天,朱棣就只能安安穩穩的當一天藩王,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歷史每日說
朱元璋的所有兒子中,沒有任何一個是老四朱棣的對手,包括皇長子朱標。
那麼,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棣會不會仍然造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一看朱棣造反的原因是什麼。
朱棣造反,是對朱元璋隔代傳位的不滿嗎?可能有一點,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造反,實際上是被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逼的。
建文帝上位伊始,便聽了腐儒的建議,著急忙慌地削藩。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實力最雄厚的燕王朱棣。
朱棣知道,削藩之後,自己就完全變成一個混吃等死的廢物了。這種生活,久經沙場的朱棣當然難以忍受。怎麼辦呢?
朱棣性格強悍,是朱元璋的所有兒子裡最像朱元璋的。這種性格的人,不可能坐以待斃。為了對抗建文帝的削藩,他乾脆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可見,朱棣造反是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如果朱標不削藩,朱棣幾乎不可能造反;如果朱標像建文帝一樣削藩,朱棣照樣會造反。
如果朱棣造反,朱標能夠擺平他嗎?
不會。
通過史書記載可以發現,朱標其實就是大一號的建文帝朱允炆。不管是性格還是能力,父子倆都很像——這恰恰也是朱元璋喜歡朱允炆的原因。
所以,建文帝搞不定的事情,朱標也夠嗆。
趣談國史
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關於這個問題不存在朱標會不會是朱棣的對手,因為朱標若在,朱棣連造反的心的沒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先了解一下朱棣為何造反。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削蕃,先後削掉了周、代、齊、湘四王,隨後又向燕王朱棣下手,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這時朱棣警覺了,一方面對朝廷裝瘋賣傻,另一方面暗地裡募集兵馬。最後控制了北平的軍隊後公開造反,朱棣為了造反名號可沒少動腦筋,最後找到了法律漏洞,那就是朱元璋在分蕃王時立的昭:若朝庭出現奸臣,蕃王可以靖難勤王。朱棣便以此為名起兵靖難。
在發動靖難之役的四年裡,朱棣每次都是逢匈化吉,就是因為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朱棣也以此為擋箭牌親自披甲上陣,在朝廷大軍中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軍隊見了朱棣都不敢放箭,更不用說刀砍搶刺了,最後朱棣繞道濟南,從河南、安徽向南京進攻更是無人阻擋,包圍南京後李景隆直接開門投降。朱棣之所以能夠造反成功,一方面其自身戰力比較強大,另一方面也是朱允炆過於仁慈給了朱棣很多機會。
因此,朱棣造反是迫於無耐,造反成功完全是機緣巧合,當時朝庭已經沒有大將能耐何朱棣,朱元璋時期的將軍只剩下一個耿炳文,而耿炳文擅長的卻是防守,朱棣20歲就就蕃北平,常年與蒙古作戰,還兩次北征蒙古,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貼木兒,因此朱棣在朱元璋大殺功臣後成了當時大明的第一勇將,無人與其匹敵,因此朱元璋才敢大開殺戒只留下擅守的耿炳文。
如果朱標還活著,朱元璋會不會大開殺戒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朱元璋大殺功臣尤其是武將就是因為怕自己死後沒人震的住他們,所以才會下手狠毒。而朱元璋真正開始大殺武將是太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以藍玉謀反為由將與藍玉有聯繫的將領全部殺掉,製造“藍玉案”。隨後又以各種理由將傅有德、鄧愈等人全部處死。在朱元璋死後只有耿炳文活下來了。
因此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如此大殺功臣,因為朱標能震的住這些悍將。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就讓朱標主持朝庭事務,因此朱標有著二十多年的從政經驗,也有大量的官員和朱標關係密切,包括很多蕃王和將領。燕王朱棣恐怕對朱標只有畏服,跟本不可能有任何野心。
再說,朱標如果繼位也不會像朱允炆那樣急於削藩,朱標不削藩朱棣還咋麼造反。在朱標面前朱棣永遠只是一個小弟,他的責任就是守衛著大明的國門。
文史揭密
朱標要是沒死,基本沒朱棣啥事了!
朱標要不是英年早逝,接班人的位置穩穩的。
嫡長子身份貴重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母親又是皇后,因此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了。而“嫡長子”在封建王朝身份非比尋常,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基本就是皇位繼承人了。
威信崇高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曾多次犯錯,正是他挺身而出,為弟弟們求情,讓他們免於受罰,因此在諸王中威信非常高。
深得父愛
朱標從小性格寬厚仁慈,兄友弟恭,因此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喜愛有加,早在朱元璋稱王的時候,就立了朱標為世子,稱帝之後更是直接立他為皇太子,向天下正式宣佈他就是未來的接班人。
即使朱標上位後,朱棣要作亂也不怕!
因為朱棣一旦起兵,必遭輿論譴責
朱標正統的地位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確立下來了,朱棣要是硬著頭皮上去幹,輿論必然是一邊倒,壓得朱棣喘不過氣來(可不要小看社會輿論的威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百姓會罵他不忠不義,兄弟手足也會對他嗤之以鼻。
朱標治國理政能力強,不會給朱棣機會
朱棣之所以篡權成功,就是因為破釜成舟出奇兵,走水裡進攻南京,再加上內奸裡應外合,這才拿下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
而朱標輔政多年,政治經驗豐富,不會給朱棣這個機會,朱棣要是故技重施,十有八九會被困在南京城門前進退兩難,最終被各地勤王之師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