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跨國藥企財報背後:資本“逃離”抗腫瘤領域?惡意收購將上演?

縱覽2019年,製藥企業為增強核心競爭力成就了這一行業有史以來的“併購大年”,然而在全球藥價壓力下,製藥產業的利潤增長卻面臨停滯,生物類似藥的威脅和重磅產品的“專利懸崖”也令企業如鯁在喉。 

  截至2月21日,全球大型跨國藥企2019財年年報基本均已公佈,為風起雲湧的2019年畫上了終止符。同時,在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跨國藥企也紛紛出手,力圖拿下2020年最為意義重大的一單的同時,迎接行業持續競爭白熱化的挑戰。   

增長乏力 製藥巨頭迎“瘦身潮”  

  縱覽跨國藥企年報,去年排名前15的企業除了拜耳以外均已公佈2019年營收情況。其中明顯看出,輝瑞、安進業績下滑,強生、艾伯維、吉利德增速放緩,而羅氏、諾華、默沙東、阿斯利康和諾和諾德等表現得較為出彩,穩中有進,BMS則成為唯一增速超過15%的跨國藥企,實現收入躍進。

跨國藥企財報背後:資本“逃離”抗腫瘤領域?惡意收購將上演?

製藥巨頭2019年成績單

  在2019財年中,各大藥企都在積極進行業務拆分,將發展重心集中在創新藥領域。不同於之前各大藥企的多產品業務組合,如今頭部藥企開始“瘦身”,將仿製藥、消費者健康等部門進行剝離,如輝瑞剝離輝瑞普強,默沙東剝離女性健康、消費者健康業務等,將精力集中於創新藥領域。

  過去十多年來抗腫瘤藥物的迅猛發展,使得如今在大型製藥企業中,無論研發、市場還是銷售部門,抗癌藥物的開發都佔據著重要位置甚至主導地位。這一狀態無論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將會持續下去。而隨著對疾病機理的深入研究,抗腫瘤藥研發線方面已經完成了代際更迭,進入精準靶向治療領域。無論是默沙東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BMS納武單抗(Opdivo)、羅氏阿特珠單抗(Tecentriq),還是強生伊布替尼(Imbruvica)、輝瑞託法替布(Xeljanz)等,都為各家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其中,BMS的營收增長超過15%與此前730億美元收購新基的這筆超級併購也有關。收購新基使BMS獲得前者在腫瘤、免疫、炎症領域的多個具有重大潛力的研發線資產,新基近些年來最成功的抗癌藥來那度胺(Revlimid)也包括其中。可以預見的是,在完全合併新基後,BMS的營收有望一舉超過400億美元,與GSK、賽諾菲等一決高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艾伯維“藥王”修美樂(Humira)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但在美國繼續保持增長,預計短期內沒有大幅下滑的風險。該公司血液腫瘤產品銷售快速增長,並且2019 年中宣佈收購艾爾建,獲得了明星產品保妥適和艾爾建在眼科保健、中樞神經系統等領域的研發儲備。然而艾爾建近年市場表現不佳,收購後能否為艾伯維業務帶來獲益仍有待檢驗。  

  據EvaluatePharma稱,2020年全球處方藥總銷售額預計將增長500億美元,而這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新藥和新治療領域的銷售額。這500億美元若是2020年增量的總“蛋糕”,誰會被切分、誰將分走大頭,接下來的展開令人期待。    

資本“逃離”抗腫瘤領域?  

  儘管抗腫瘤藥物在當今製藥領域的主導地位毋庸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師發現了資本正在“避開”這一領域的趨勢,儘管只有一點兆頭。激烈的競爭使得抗腫瘤領域早期的研發資產估值被抬得過高,一些投資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其他方向。  

  另外,一些資金過熱的領域可能會在2020年遭遇市場“潑冷水”,其中腫瘤免疫就在其中。據稱,如今該領域有幾百項研究正在投向臨床,但很多早期研究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在資本的支持下“空轉”。  

  雖然腫瘤免疫藥物整體上看去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默沙東的Keytruda年銷售額達到 110.84 億美元,同比增長 54.6%;BMS的Opdivo斬獲72億美元,同比增長7%;羅氏Tecentriq銷售額達18.87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強生與艾伯維共同開發的BTK抑制劑Imbruvica銷售額達34.11億美元,同比增長30.4%;輝瑞Xeljanz貢獻了22.42億美元,增幅為26%。然而,考慮到如今腫瘤免疫領域的項目數量,不得不令人擔心這個領域會面臨慘烈競爭。  

  細胞療法也與之相似——大量的同質化競爭正在發生。例如使用T細胞或NK細胞的療法試驗大都集中於有限幾個靶點,而這些方法距離獲得相對優勢的臨床證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抗腫瘤領域逃離的這一部分“肥水”流去的領域,必然在未來幾年得到充分發展。有分析師認為,免疫學、神經退行性疾病、婦女健康等領域投資的活躍度開始增加,這些細微的徵兆或許會改變3~5年後的製藥產業風向。    

競爭加劇 惡意收購或上演 

  在整個2019年,我們甚至不知道哪個行業還沒有出現內卷——在全球存量博弈日漸白日化的如今,競爭對手們摘下了彬彬有禮的面具,市場上的硝煙味日漸濃重。  

  其中,輝瑞去年開始在美國市場推出3款新的生物類似藥,分別為:Bevacizumab(貝伐珠單抗)、Ruxience(利妥昔單抗)、Trazimera(曲妥珠單抗)。這3款生物類似藥針對的品牌藥是號稱羅氏“三劍客”的三大王牌抗癌藥。  

  實際上,羅氏“三劍客”在2019財年的表現已見頹勢:貝伐珠單抗收入增長2%達71.18億美元,利妥昔單抗收入減少6%,為65.19億美元,曲妥珠單抗收入減15%至60.78億美元。好在羅氏奧瑞珠單抗、帕妥珠單抗和T藥等勢頭甚佳,且研發實力位居行業前列,不斷進行產品和技術迭代。另外受益於3大單抗進入醫保放量,羅氏在中國區銷售增長突出。  

  輝瑞表示,這些生物類似藥將以目前已上市產品(貝伐單抗、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的最低批發採購成本供貨,與羅氏的原研藥相比將提供大幅折扣。這本是合理的商業行為,但在輝瑞自身業績下滑,加上完美對標競爭對手排名前三的產品,則不禁令人感到格外冷酷。  

  另外,有分析師預測,在2020年很可能發生“惡意併購”的風潮。宏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史蒂文?斯勞特在2019年11月的傑富瑞醫療保健大會上表示,“對於感興趣的目標,儘管團隊並不想出售,但在如今的資本市場中,買家只要籌集足夠的資金就可以了。”  

  這意味著在當今市場上,無論企業管理者個人的意願還是主要股東的意志,都無法構成阻止資本併購的絕對力量。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或許美國反壟斷調查機構會在市場上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