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在重庆酉阳还是湖南常德?

阿苏看世界


1、武陵人捕鱼为业,那个酉阳三米宽的小溪也能捕鱼为业?

2、洞口仿佛若有光,太古洞近四五公里长,神仙也看不到对面的光,下面的那个大洞,十几米长,洞口有几十米高,就不能说仿佛若有光了吧?

3、从太古洞下来,那个空地不大,最多住两三户人家,住多了养不活人,也根本谈不上阡陌交通!

4、离县城太近了,那不可能到了晋朝还知道,因为离下面县城那里太太太近了,屙泡尿都能尿下去!

5、陶渊明根本就没去过重庆酉阳!

6、当时的太守城就在现在的常德城周边,你有本事给我从酉阳坐船到常德试试?


沅来是澧


当然在常德啊。桃花源记里面武陵的标注就是在今常德一带,常德市的市区也叫武陵区。只不过前些年桃花源景区里面也不怎么样(现在重新修建了的桃花源要对外开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常德也不重视这个名号,于是有些地区也叫起了桃花源。过去我去过离张家界慈利县不远的一个乡下,那里也搞了个牌坊叫桃花源,可见好多地方都在争取这个名号。

我记得以前有个纪录片就是拍的桃花源在哪里。专家给出的答案也是在常德一块,而且还真的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洞,里面是另外一个世界,不过好像后来被淹了,然后在水下去了。总而言之,桃花源在常德一带是跑不掉的。楼主常德人,我为常德人带盐。^O^
(附一张七八年前在桃花源景区门口拍的相)


战场屋企


桃花源是哪里的并不重要,当地政府都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我印象中,我70多岁的父亲说到小时候就有桃花源常德桃花源。我小时候也去过桃花源,地方很小,景点也很少。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常德的应该叫常德桃花源。酉阳的应该叫酉阳桃花源。其他的城市一样也可以呀。把自己家乡建设,漂亮。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争来吵去伤了大伙的和气。拿这个精气神去抵御外侮啊。阿三不是找我们的麻烦嘛。哈哈哈。


华志8


你们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儿吗?湖南常德?重庆酉阳?No!就在我们大辰溪!震惊吧?听我们辰溪网友“田园牧歌”娓娓道来吧。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记述的“晋太元中”桃花源,风景如画,宾至如归,“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以至于很多地方迁强附会,争认桃花源。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记述的“晋太元中”桃花源,风景如画,宾至如归,“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以至于很多地方迁强附会,争认桃花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寻找“桃花源”,希望能一睹“桃花源”的风采。桃花源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梦中。从古地域特征、水文特征、地形地貎、人文特征来看,辰溪的田湾就是人们梦中的“桃花源”。

一、从古地域特征来看

首先,发现桃花源的是乘舟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秦设武陵郡,相应的区域就是今天的大湘西地区。但几经变迁,以武陵为名的区域相应缩小。多种史料记载,东汉时,辰溪相单程起义,东汉朝庭先后派遣威武将军刘尚、谒者李嵩、伏波将军马援三征武陵。这时的武陵仅指今天的沅陵,泸溪和辰溪的沅江两岸。威武将军刘尚至武陵后军营就设在辰溪的潭湾,潭湾至今留有刘尚城遗址。刘尚战死在辰溪潭湾,葬于辰溪县城对岸大酉山;马援战死沅陵壶瓶山。东汉三征武陵的主战场就在沅陵、泸溪、辰溪的沅江两岸。东汉时认定的武陵就是今天的沅陵、辰溪、泸溪的沅江两岸是无疑的。距此三百三十年后的“晋太元中”的武陵就是指这一区域,辰溪县的田湾正好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况且沅水河段从辰溪至沅陵县城这一带河流相对平缓,适合个人乘舟捕鱼为业,沅江其它河段多水流湍急,个人乘舟捕鱼为业难度很大。

二、从地形地貎特征来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一记述说明渔船只能到山洞门口,从洞口隐约见出口若有光,山洞长度应有300米左右。

从田湾到孝坪镇至沅江边有一条小溪,从孝坪流入沅江全长约五公里,水流平缓,适宜行小渔船。这条小溪在田湾段称为干溪,发源于田湾镇县场的高山地带,因田湾一带属石灰岩地形,晴天水渗透到地下,溪是干的,雨天小溪才能见水,而小溪流过田湾洞子后,在孝坪一方则溪流澈澈,常年不断,是鱼类生活的天堂。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从沅江至孝坪洞子门口,这一溪段还能行小渔船,常能捕到各种鱼类。因当地属产煤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量开采煤矿,致地壳受到影响,水位下移,2000年后沿孝坪镇这一段小溪也变成了干溪,现在已经小船不能通行了。

孝坪洞子长约300余米,是孝坪通向田湾的唯一通道。从孝坪通往田湾的洞口自然形状是极狭窄的,只能容纳一人爬行进入,进入洞内后逐渐宽敞,符合“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记载。 位于田湾一侧的洞口高达20余米,宽约40米。该洞大概是直的,全长约三百米,从孝坪一侧的洞口见田湾一侧洞口,“仿佛若有光”是自然的。

抗战初期,国民党第十一兵工厂迁入孝坪,当时这个洞非常神秘,无人敢通行。为了运输方便,联通通过田湾的湘黔公路,蒋介石亲临视察,决定了拓宽孝坪一侧的洞口,修通孝坪至田湾的公路,保证抗战弹药的运输。所以现在位于孝坪一侧的洞口能通行车辆,但对比田湾一侧洞口“豁然开朗”,仍然小得多。

田湾坪地有三千亩良田,有源源不断从县场等高山地带流入的泉水的自流灌溉,这里旱、涝保收,自然条件足以养活上千人口,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且四面临山,故自称“来此绝境”。 

田湾虽近辰溪,但自西汉至1953年前一直属沅陵县辖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这里沅陵看不到,辰溪管不着,自然成了远离战乱,是没有兵役、赋税的天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当捕鱼者离开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从族群特征来看

千百年来,孝坪田湾一带的原居民是瓦乡族人。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以前,湘西人烟稀少,虎豹成群。相关专家调查,瓦乡族是春秋时期从陕、甘迁入湘西的一个民族。他们自称“果雄翁”,对内交流讲瓦乡话,自称“讲乡”;对外交流讲汉话,称“讲客”。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在湘西多个少数民族中,是唯一不会巫、蛊术而至今保留独特语言体系的民族。可以认定这个民族不是湘西的原居民,正好吻合“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说。现在仍有大量的瓦乡族人居住在田湾附近的板桥乡、船溪乡,保留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孝坪、田湾一带的基本汉化了。

瓦乡族人的热情友好、豪爽大方,至今仍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如果你现在有幸走进瓦乡族人的家里,肯定能享受贵宾待遇,不亚于进了一次桃花源。

沅江从辰溪至沅陵河段长一百多里,其间数百条小溪汇入沅江,古人要想从这一百多里的数百条小溪再上溯五公里找到“桃花源”,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古人从此后再未找到“桃花源”,情有可原。

渔人虽“处处志之”,但当时是四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但“太守遣人随其往”时,应是六月雨季后了,每年雨季,这条狭小的溪流集雨面积宽,溪水暴涨,“处处志之”肯定冲得无影无踪。

因此,从古地域特征、水文、人文、地形地貎等综合要素来看,辰溪县田湾就是当之无愧的桃花源。


山金XY


,去探访陶渊明诗下的世外桃源。去吴冠中画中“是唐街 是宋城 是爷爷奶奶的家”。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心里,一个在酉阳!大概是我来的时间刚好错开旺季,所以可以好好欣赏桃花源。进入景区首先要穿过一个岩洞,和预想中的一样,桃花源一般都要穿过一个奇怪的洞,就可以进入一个吸引眼球的世外桃源。走走停停,看看神复原的勤劳桃源人,似乎生活可以过的慢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好,我觉得自己想想坐下来静静思考一下人生了。桃花源就是这个样子了,青山绿水间,陶渊明就是在这里登岸,从此进入桃花源。一叶轻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酉州府里醉酒点鸳鸯,桃花源里美人多。陶渊明梦桃花,梦里的事美丽诱人又伤悲。

其实我觉得大家没必要争论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因为它一直在我们心中。


无尾象和猫


陶渊明文中所说的“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而不是酉阳人。试问,酉阳那里的人也称武陵人吗 ? 常德古称武陵,自古至今有很多证据都摆放在眼前,就别再争抢“桃花源”一名称了,请自重。


香蕉你个banana104729361


据说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人的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一千多年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为之追寻的“世外桃源”。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游客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中国各地自称"桃花源"的景区很多,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城北的桃花源是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考证后最终得出的,而且酉阳桃花源景区还是具有历史资料记载的。

酉阳桃花源景区距离重庆市主城300多公里,景区内汇集岩溶地质奇观、秦晋农耕、土家民俗、自然生态、休闲养生等文化于一体。酉阳桃花源景区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数千年,因此被广泛地认为这就是《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酉阳桃花源景区被评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户外运动基地、市级文明旅游区、重庆市文明旅游风景区、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央视“最舒适景区排行榜等多项殊荣,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在外面看桃花源的景区,可以看到大大的石壁下面有个洞,游客不禁会想,是不是进入这个洞后,就会发生时空穿梭,来到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了呢?桃花源不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世外桃源有入迷津、秦乐坊、廋辞亭、归园田居、忘归廊、陶公学堂、命子堂、躬耕园、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谷、麻布记忆、大秦食客等与秦晋生活元素紧密相联的景点,似乎让人置身2000多年前的秦人村落。

因此,酉阳桃花源景区足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桃花源了。


旅食家


怎么说呢,都不是。《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欺诈、没有贫穷,民风淳朴、安静祥和的地方,是多少人梦萦魂牵、一世追求的梦里桃源。这是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是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所以,世上本无桃花源。如果说有,至多算是原型之地吧。

老麦就与诸位掰扯掰扯这原型之地又是哪里呢?是常德还是酉阳?或是其他地方。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砖家们大约的意见吧——常德桃源(砖家的眼光还好哈,你看人家名字就叫桃源县嘛),桃源县向西南15公里左右,有一处叫做小溪的山村,这个村子背靠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对面就是奔流不息的沅江,关键是这个村子古树参天,景色怡人,彷佛仙境。村中一座桃花山、山旁一条桃花溪,一到初春时节,漫山的桃花好像云彩一样艳丽,于是砖家们惊呼:这哪里是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这就是真正存在的桃花源啊。可惜的是,这个村子地处山沟沟,与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地”、“往来种做”啥的场景不符。

于是,砖家们又将视线瞄准了一处叫做“龙潭”的地方,这个地方地处五县接壤地,两山交汇处,汉代时此地归属于武陵,并且曾经出土果刻有“上沅鱼监”的铜印,推断此地曾经渔业发达。关键是在龙潭还有一条锦溪,在锦溪的尽头,是两座山夹合的一处险隘,这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描述比较贴切。而且从史书记载中,龙潭属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还曾盛产桃子,如今山上仍有不少野桃树。而根据县志的记载,这里一直是被秦人做占,后来当地土著与秦人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当地人被驱逐入山林中。这与桃花源记所说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也颇有相似之处。

于是,从这里的记载来看,这武陵龙潭更像是桃花源背景所在。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发今日头条,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麦说说


关于桃花源,最早见于东晋那位大文豪陶渊明陶翁的那几首《桃花源诗》及诗前的小序,云一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鱼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却在林尽处得一有小口之山,鱼人舍船而入就来到了这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中人自云其先人因躲避秦时战乱即来此,遂与外人隔绝,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独来独往的小天地。

其实,桃花源这种地方,本身就是陶翁凭空想象出来的世外桃源。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之宗”,从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吃了不少的苦,后来求学入仕做了个小官,但他的仕途也一直郁郁不得志,干脆高唱着一首归去来兮辞回归了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日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翁最向往的是这种生活,而世外桃源就是他心中对这种归隐田园生活后最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根植于他心中的美好愿望,所以个人觉得桃花源既不在湖南常德,也不在重庆酉阳,而在我们的心中。

没去过湖南常德的桃花源,重庆酉阳的桃花源倒是去过一次,不过说实话,我在那里却感觉不到陶翁笔下世外桃源的气息,不过我倒是很欣赏酉阳桃花源的那句广告语的,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另一个在你心中。


寰驽斋主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庆人说是重庆的,湖南人说是湖南的,其实不管怎么说,只要每天活的阳光,每个人自己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