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怎样演绎小丑的癫狂传奇一生?

~唯の嗳倪~


《小丑》不负众望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今年《寄生虫》横扫奥斯卡的背景下,这座小金人的份量可想而知。在漫威和DC的宇宙里,小丑在两部电影里出现,并且由两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出演,一部是《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由希斯莱杰演的小丑,一部是《小丑》中由菲尼克斯演的小丑。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是一个成熟的邪恶的令世人害怕的小丑,希斯莱杰将小丑邪恶令人胆寒的一幕发挥到了极致,他可以唤起所有人内心的愤怒,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可以摧毁一切的事物,就算是蝙蝠侠这样的超级英雄也无可奈何,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而小丑就拥有这样的力量。


《小丑》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喜剧演员,并患有严重的癫笑症的亚瑟,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哥谭市这个湿冷无望的地方,被逼无奈最终成长为令人胆寒的小丑的故事。也就是说它是小丑的一部蜕变史。菲尼克斯为了成功的饰演小丑,他不仅身体上,让自己变的骨瘦嶙峋,更加接近亚瑟的生活状态,而且他还在心理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把亚瑟的心理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当我看到亚瑟大笑着流眼泪,我的内心都会被菲尼克斯的演技所震撼,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非他莫属,实至名归。


对比这两部电影,我更喜欢《小丑》,它演绎了亚瑟如何成为小丑的癫狂一生,让我更懂小丑了,并让我喜欢上了小丑。


奔跑的小亚


不去扮演小丑,我会死!

“不去扮演小丑,我会死!”这是亚瑟的在哥谭市的最后的表演,他站在车顶双手在沾满鲜血的脸上画出了笑脸,此时BGM响起,他再一次跳起了他熟悉的舞蹈,在这一次的出场中亚瑟更像是在接受“加冕仪式。”追随他的狂热分子为他的出现兴奋,叫嚣,那一夜他是哥谭之王。回归现实亚瑟出现在精神病院里,在这里亚瑟不会死因为他心中的小丑得到了全面的外化。有人说《小丑》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边缘人物在阶级矛盾中一点点的被边缘化在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被彻底黑化的一电影。众所周知《小丑》是改编自DC出品的动漫作品,5000万美金的投入换来了10亿美金的票房,这是R级电影史中的一项纪录,在2019年这部电影一举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无疑是票房口碑双赢的好作品。在漫改电影作品中很多导演遵循着商业品的发展模式,在故事叙事的方式中通常以故事驱动向为主,故事驱动向通常以故事中的细节,线索,故事点为主要叙事脉络,例如在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整体故事抓住了“倚天剑”“屠龙刀”两把武林至尊的兵器,以它们展开了整个故事的叙事,各色英雄也相继登场。杰昆指导的这部《小丑》更像是一部带有马丁斯科塞斯风格的一部文艺片,他在叙事中以人物驱动向为主,这部影片在故事的讲述中以亚瑟的任务视角出发,先有人物再有故事,故事是随着人物的情绪,情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的。在DC笔下的小丑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犯罪高手,然而在杰昆电影中的小丑是一个被梦想抛弃,被人群鄙视,被亲情拒绝,最终在小丑的登场中完成了自我毁灭与重生。杰昆导演认为这部电影是可以让观众自由理解,独立思考的。这是一部哈姆雷效应式的现象级电影。

电影小丑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虚拟构设的哥谭市中亚瑟·弗莱克是一个和母亲住在老旧公寓里,需要靠社会福利组织帮助,不断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的小丑。他想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但并不成功。人们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铁上爆发式地犯下了谋杀案。他的世界,就此一点一滴地开始崩塌了。80年代的哥谭市充斥着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更像是美国大萧条时代下的社会缩影,在影片中当亚瑟在电影院中观看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时代表上层阶级的富人依依而坐,亚瑟本人站在富人中看着搞笑的片段脸上浮现出尴尬的病理式的微笑,那一刻阶级的划分展现的淋漓尽致,电影院外喧嚣的游行,电影院内的看似的祥和安静形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对比,喜剧大师卓别林说过,“人生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在小丑亚瑟的转述中变成了“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亚瑟弗兰克的小丑开始粉墨登场。

“他知道自己会被骂,但是他不在乎,因为已经被骂习惯了”

纵观亚瑟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个小丑,他更是一个普世现象的一个存在,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将观众的代入到了小丑的生活的精神世界当中,当小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哥谭市的社会环境外放时观众不禁发现,外部社会中的同类:内部家庭中的亲情:精神世界的梦想,这些关键要素构成了小丑的精神人生。在整部影片的创作手法上导演通篇使用“向内延伸的内在心理外在描绘”的手法,影片中秒回的哥谭市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哥谭市而是亚瑟内心主观的哥谭市,外在的描述与心理活动达成了一致。亚瑟是一个没有天赋的喜剧演员,他在舞台上,强烈的灯光达到他的脸上,看似是一场脱口秀的表演,实则更像是一个嘲讽式的审判,那一刻尊严不复存在。亚瑟也就成为了逆来顺受的平头百姓,他回到家中跳着自我释放的舞蹈,病理式的发笑,这些种种人生轨迹更像是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行走在市井中的小人物,那一刻亚瑟是特拉维斯式的边缘化的城市人物(特拉维斯是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人物)。嘲讽,谩骂,暴力,在亚瑟的眼中成为了一种关注,在哥谭市边缘人物是不会被关注的,因为他没有活在城市的中心,这里谁会有在乎你的死活呢?被骂成为了亚瑟的习惯,这是大萧条时代下美国的可悲,利益的驱动划分出阶级,美国人标榜的“美国梦”在那个时代下荡然无存,“人人生而平等”在那个时代下仅仅是一句口号,亚瑟的毁灭与重塑变成了相对价值观的形成,在美国电影史中有许多标榜美国价值观的电影,罗伯特泽米吉斯的《阿甘正传》德拉邦特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从两个方面诠释着美国的价值观。福尔斯·甘一个天生残缺的美国人在母亲的指导下不断的自我突破完成了我们看似美国英雄式的传奇人生,在广大影迷中阿甘的精神在于他那完美的开挂人生,观众的的观影愿景往往是美好的,在这一点上《阿甘正传》在很好德诠释美国梦的同时向观众展现共性感情的问题。《肖申克的救赎》则是从侧面想观众传达了美国梦并不是很美好,在体制下的美国需要的是打破与突破,打破的是在美好国度下的阴暗面,突破的是观众心里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共性壁垒,当主演安迪从肖申克这个被体制掌握的空间中逃脱出来的时候,安迪战胜束缚获得了自由,在大雨的冲刷下,他的呼吸都是自由的,在那一刻电影达到了高潮,美国的体制化在安迪的20年的精心谋划中打破了,公平正义得到了伸张。在导演杰昆在《小丑》中有刻意的去营造价值观的取向,而是让观众各自品味。《小丑》中没有阿甘式的美国梦也没有安迪的打破与改变,而是让观众看到亚瑟人生际遇的种种可能性,从以杀抱怨到斩断情亲再到最终的葬送梦想,小丑完成了自我的毁灭,也完成了自我重生!

“大侠式的劫富济贫,小丑的粉墨登场”

     “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们能够关注他几秒钟,他会因为这份存在感而开心,”小丑的生活从街边的广告揽客开始,他手举广告牌,卖力的表演,他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份认可是证明自己还活着的证据,然而事与愿违在一群年轻人戏弄,嘲讽,暴力中,他满身伤痕的回到家中,在大片以蓝色为基色的环境色中,只有家中门口的橘色灯光为他打开了一到回家的路,冷暖色调的对比,映衬出哥谭市的客观环境,在亚瑟眼中哥谭市是一个浑浊不堪的江湖,这里充满了恶棍,吝啬鬼,伪君子等等。殴打欺凌亚瑟的小混混,视财如命的华尔街之狼,虚伪做作的哥谭市长,这里生活的各色角色都在为亚瑟的毁灭与重生造就者他的人生漩涡。亚瑟在这里不停的抽离分裂,最终登上了自己的粉墨人生,成为了狂热分子的哥谭之王。在《小丑》的整个故事中都充斥了感情共性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大侠的概念往往伴随着劫富济贫式的桥段,然而就是劫富劫贫的行为往往让周围环境中的人物拍手叫好,在这里它抓住了人物的感情共性,富与贫的差距在于物质财富的差距,在这种差距之下,人们的共性情感能力在不断地尖肉甚至消失,在近代哲学的表达中人们渐渐的自由、博爱、人道主义等观念中剥离出来,在战争机器的崔试下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亚瑟在故事中就是“大侠式”的人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亚瑟之所以成为暴力反抗的代名词,小丑的具体形象也在亚瑟的“封王仪式”下富有了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蔓延的,是隐晦的,潜伏的,它潜伏在狂热分子的心中,他需要像亚瑟这样的人物核心去点燃它,让这样的生命力在哥谭市发光,发热。在充满信息差,认知差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现代人更被认作为是周末疗伤的一代人,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核心,电影中的亚瑟在枪杀偶像主持人的一段情节中,亚瑟完成了梦想的埋葬,正如在《喜剧之王》中的鲁伯特对偶像的疯狂崇拜演变成通过暴力的方式成为焦点。然而亚瑟与鲁伯特的共性也就由此产生,长期的不被认可与压抑都让两个人物在环境的推动下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仗剑走天涯,行侠仗义”成为亚瑟蜕变为小丑的人物使命。

    成年人的崩溃,有时暴裂无声,有时则惊天动地。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是社会中的单独个体,我们的存在更像是一个细胞,独立更具有生命力,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更能感受到亚瑟式的孤独与爆发,在短视频平台我们往往能看到一些关于90后的压力,生活在大城市的蚁族的压力,他们的压力往往并不是来自于自我本身的而是来自于当下社会,经济,感情,等等。“房贷”“车贷”“攀比心”“自尊心”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往往为了生活更好的生活变成了社会中的“小丑”,喝着自己本不想去的酒局,说着违心的话,干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开启着一段为了结婚为目的的婚姻,我们没有权利对客观生活的条件说不。当我们卸下伪装,也许我们比亚瑟更可怕,伪装让我们有了一层保护色,也让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心墙,当我们打破心墙,看到的是彼此的孤独,冷漠,暴力,宣泄。也许我们不扮演小丑,真的会死!






小维日记vlog


不得不说,

《小丑》是一部“晦涩难懂”、“阴暗致郁”的电影;

是一部“对比、隐喻、暗示、侧写”等艺术手法运用较多的电影;

是一部10000个人看,就会得出10000个结果的电影

……

乐哥水平有限,仅站在个人角度,为大家分析一下影片是如何演绎小丑癫狂的一生的。

不对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光线、色调。

熟悉DC的小伙伴们都知道,DC对于色调(尤其是暗色调)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小丑》这部电影中,某些对于小丑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隐喻与侧写,被隐藏在了光线与色调的巨大反差之中。



通过对比以上两张截图,我们不难发现:

同样一条阶梯,

向上攀爬时的亚瑟,背影萧瑟、驼背低头,背景光线非常阴暗;

但是,向下时完全相反:神情欢快、舞姿张扬,光线显得十分明亮。

影片中,类似的场景非常多。

导演通过光线的强烈反差,为观众们侧写出了亚瑟的心理变化:

向上之路,艰难坎坷;堕落之旅,却充满了“光明”。这是亚瑟内心的真实写照……


影片结局的这张剧照也是一样:越邪恶、越癫狂的场景,光线就越明亮……

舞姿。

乐哥是个粗人,对于舞蹈等高雅艺术,没有太过深入的研究。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通过影片中亚瑟舞姿的演变,感受到亚瑟内心的转变过程。

影片前半段,亚瑟的舞姿,收拢动作为主,甚至偶尔会把肘部扭曲到一种看似畸形的程度;

后半段,亚瑟的舞姿逐渐欢快、外放,双臂舒展的动作增多,给人一种向外释放的力量。

由此可见:

当亚瑟压抑着心中的那个“魔鬼”的时候,那种精神分裂、灵魂扭曲之痛,让他的舞姿变得异常内敛、诡异;

当“魔鬼”慢慢苏醒的时候,亚瑟的舞姿越来越“欢快”,越来越外放……

通过亚瑟舞姿的转变,我们可以判断出亚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精神状态。

隐喻。

在“ji督肖像学”中,“神之右手”,象征着“正直与公正”;“神之左手”,则代表着“迂回与狡黠”……

同样,在很多西方玄幻小说与漫画作品中,“神之右手”代表着正义,“神之左手”象征着审判……

仔细看这两张截图:

亚瑟的左手用力“压制”着自己的右手,而且他的身体,在发抖……

这隐喻着:

象征着“正直与公正”的右手,被“狡黠”的左手“压制、控制”……亚瑟心中的那个“魔鬼”,越来越强大了……

剧中“左手压制右手”的情节,映射出亚瑟剧烈的心理活动。

当然,结果毫无疑问,是“象征着邪恶的左手”战胜了“代表着人性的右手”。

亚瑟的心智,正在一点点丧失;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心魔的侵蚀。

结语

综上,要是现在亚瑟的角度,这是一部“向着光明、癫狂”的演变之路;

站在一个心智正常的观众角度,乐哥只感到脊背发冷……

最后,再八卦一下:

也许,布鲁斯·韦恩,真的是亚瑟的亲弟弟!

有图为证:


乐之者电影


小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电影《小丑》,并由杰昆·菲尼克斯扮演小丑,在这一版改编电影中,小丑的起源故事参考的是阿兰·摩尔的漫画《致命玩笑》 ,这也是最为熟知的小丑起源。并通过小丑这个角色以及他与蝙蝠侠的对立关系深刻地探索着正常与非正常的界限。原著以其对人物的深层探索与令人深思的台词著称,而就《小丑》此次来看,也完全没有使人失望,阴郁、低沉,能从中看出不少社会批判反思的意味。小丑形象也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版,骨瘦嶙峋的身躯、备受欺凌的经历,以及鲜红的西服、夸张的面部……能看出主创们通过这一部独立的作品,探索一个完全有别于大众印象中小丑的努力。小丑这个角色是影视剧中最具标志性的反派人物,电影、电视等众多媒体中,都是蝙蝠侠的对手,几乎在蝙蝠侠影片中他都是主要角色。以下是多年来真人版小丑演员(排名不分前后):希斯·莱杰

希斯·莱杰是影迷一致称赞的小丑之一,他在电影《黑暗骑士》中将这个反派角色搬上了大银幕。虽然莱杰最终会遭遇一个悲剧性的意外结局,但他的英年早逝似乎使他的标志性反派角色永垂不朽。提到莱杰,你就会同时想起小丑。莱杰成为真正的“小丑”已经成为了传奇,他获得奥斯卡奖的表演在业界引起了轰动。 杰克·尼科尔森在杰克·尼克尔森漫长而备受赞誉的演艺生涯中,他扮演了许多标志性的角色,但早在DC和漫威制作出一部又一部大片之前,尼克尔森就成功地扮演了小丑一角。塞萨尔·罗梅罗塞萨尔·罗梅罗是《蝙蝠侠:电影版》和《蝙蝠侠:电视剧版》中小丑的原型。





慧闻影视


一个生活中的loser,人们眼中的笑话,永远被忽略,永远没有存在感。 路人欺负他,同事出卖他,主持人嘲笑他…… 所有人都不在乎他,把他当成空气。 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过,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 他不是小丑,人们却说他是没用的小丑; 他真正有病,人们又希望他假装没病。 于是,他决定再也不要做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他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你说我是小丑,我就做小丑给你看。 谁出卖我,我就让他知道出卖我的下场; 谁把我当做笑话,我就让他再也笑不出来。 曾经他戴上面具,总想为他人带来欢笑; 如今他卸下伪装,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是人们眼中的失败者,也成了另外一群人心目中的英雄。 他在世界舞台翩翩起舞,宛如一名艺术家。 以前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剧,现在他意识到,它是喜剧。





Yo电影


这是一部镜头极其集中,几乎从头到尾所有镜头都聚焦在了主角亚瑟身上的电影,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完全由杰昆·菲尼克斯超神演技支撑起来的电影。再换句话说,希斯莱杰之后无小丑这句话可以删除了。

如果不是电影中出现的哥谭市和布鲁斯韦恩,你几乎看不到任何超英电影的影子,亚瑟没有超能力,他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会被街边的混混们欺负,被公司开除,被旁人嘲笑。电影的故事也不复杂,抛开有时候混杂在一起的想象与真实画面,并不会难以理解。你所能看到的,只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无穷压迫,无处不在的阶级分割,让他从乐观,到失望,到绝望,到重生,一层一层解开恶的束缚,最终化身为了真正的“小丑”。

电影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就是亚瑟本人。

亚瑟是一个以扮演小丑为生的普通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有一个“怪病”,就是在紧张、悲伤的时候,会忍不住的狂笑,于是你在片中会经常看到他一边痛苦一边大笑的表情。他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平时的爱好就是看主持人富兰克林的脱口秀,甚至幻想出自己出现在现场与富兰克林亲密拥抱的场景。

片中的铺垫故事如下:

1.在街上扮演小丑,被混混殴打,广告牌破烂,A同事给了他一把手枪。

2.在社区心理诊所,医生有对他进行一定的辅导,他同时在服用7种不同的药物。

随后,一层一层的现实压迫扑面而来:

1.因为在医院给小朋友表演时不慎将手枪掉落,同事A举报了他,被公司开除。

2.坐地铁时,碰到三个韦恩企业的精英在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表示求助,亚瑟因为紧张不停狂笑,被对方认为是在嘲笑,动手殴打他,随后亚瑟开枪射杀了三人,最后一人,他甚至射光了所有的子弹。杀人后,他疯狂奔跑,躲进厕所,平静下来,因为享受到愤怒憋屈而杀人后的快感,反而开始起舞。

3.看到母亲的信,以为自己是哥谭市第一富豪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长期缺少父爱的他,前往韦恩庄园,见到了小时候的布鲁斯韦恩,却被管家阿福赶走,称他母亲有妄想症。

4.回家发现母亲住院,两个警察在调查地铁谋杀案,其中一个警察问他:“你真的有怪病吗?”随后在医院的电视上,他看到自己好不容易的一次单口秀节目表演,因为紧张而狂笑,视频却被自己最爱的主持人富兰克林用来嘲笑取乐。

5.因为政府预算不足,社区医生表示将不会再提供咨询和药物,这部分经费被取消。

6.再次前往电影院寻找托马斯韦恩,希望得到父亲的承认,在厕所找到他,却被对方打了一拳,告诉他他的母亲是疯子,他是被收养的,并警告他不要再接近布鲁斯韦恩。

7.心灰意冷的亚瑟回到家,希望得到女邻居兼女友索菲的安慰,结果对方见到他在屋里十分害怕,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和她的一切都是想象出来的,在想象中,她一直陪着自己,支持自己,安慰自己,甚至说地铁枪杀三人的小丑是英雄。然而这一切都是假的,现实中他们不过是普通的邻居而已,爱情遭到破灭。

8.前往医院检查母亲的病史档案,发现母亲果然有妄想症,一切如托马斯韦恩所说,他是被领养的,并且母亲小时候还疯狂虐待自己,逼着自己狂笑。亲情破灭,精神产生恍惚。

9.所有的想象和梦想遭到了破灭,精神支柱全部倒塌,爱情、亲情都陷入了巨大的绝望,目前唯一的亲人竟然是伤害自己最深的人。亚瑟将自己躲进冰箱里,像是清醒,又像是重生。于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10.亚瑟杀死了前来探口风,举报自己,喜欢嘲笑他人缺陷的同事A,放走了有侏儒症,和他一样弱势的同事B,他按照电话约定,打扮成了小丑,前去参加富兰克林的直播节目。在节目前,他将自己改名为“小丑”,节目开始后,他肆意登场,坦白了自己在地铁上枪杀三人的事实,和富兰克林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愤怒地说出:“如果死的是我,将没有人会在意!”随后,他开枪杀死了富兰克林。

11.戴着小丑面具的暴徒开车截停了押送他的警车,他从昏迷中醒来,以血画出夸张的嘴角,在警车上起舞,四周汇聚了暴乱的人群,人们将他捧在中心,整座城市好像都陷入了暴乱之中。与此同时,戴着小丑面具的暴徒在巷子中射杀了托马斯韦恩夫妇,只剩下布鲁斯韦恩,呆呆站在原地。

另一条线,是哥谭市。

第一阶段,电影的背景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阶层明确,贫富差距极大,底层人民大规模失业,阶级对立,城市陷入了大规模恐慌和抗议之中。

第二阶段,亚瑟地铁射杀韦恩集团三人,托马斯韦恩电视公开谴责凶手,头条报道,然而街上和抗议人群却开始出现大量小丑面具的暴徒,举起了“we are all clowns”的牌子,在亚瑟的想象中,自己是哥谭市的英雄。

其中有一段,亚瑟进入影院寻找托马斯,大荧幕上播放的正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在最后参加电视节目前,亚瑟躲避两个警察的追击,挤入了地铁,地铁上挤满了大量带着小丑面具的暴徒,在两个警察亮出身份后,遭到了暴徒们的群殴。亚瑟跳舞离去。

第三阶段,“小丑”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射杀主持人富兰克林,整座城市疯狂,戴着小丑面具的暴徒袭击了警车,射杀了托马斯韦恩夫妇。整个城市陷入了暴乱,“小丑”本人则在人群中,警车上翩然起舞。

两条线的结合和交错,将小丑个人的命运与城市的命运交错在一起,而杰昆精准而又不失癫狂的表演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灵魂,每当笑声响起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一丝悲凉。小丑的悲剧,是从小到大不断累积的悲剧,直到在这个时候,全部爆发出来,又全部破灭,这既是自身的悲剧,也是社会的压迫,像他这样的人,无人在意,无人关心,哪怕是死去,也不会激起一丝浪花。社会充满了冷漠,生活充满了嘲笑,没有人会同情他,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他的想法,正如他对医生所说:你从来没有真正在听我。

而在生活中所有的支撑和希望一个个破灭之时,在享受到愤怒之下杀人的快感后,人性的恶开始一点一点的释放出来,每一次希望的破灭,都伴随着心底的野兽挣脱了一条锁链,呐喊在心中累积,想要让人听到。于是,在亲手杀死母亲后,在电影最后高潮的电视节目上,他开始愤怒地呐喊,这一刻,他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他已经成为了小丑,代表着一部分群体,甚至是一部分阶级。他与富兰克林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他在直播中当场射杀了对方,亲手结束了自己曾经的偶像,也让整个城市陷入了狂热之中。

向死而生,方得重生。

道理无对错,只看自己的立场。在这部电影中, 人们的立场毫无疑问是更偏向于“小丑”的,尽管以托马斯韦恩为代表的的精英阶层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在尖锐的阶级的碰撞中,你的视角从哪方看,哪方就是正确的。

最后,当“小丑”在警车上起舞的那一刻,失去双亲的布鲁斯韦恩也走上了成为“蝙蝠侠”的第一步。

电影看完后影院有人鼓掌,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解析的地方。而且,除了杰昆极具表现力的表演,展现了对人物的深刻理解;电影的镜头、调色,艺术感非常强,并且随着环境和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令人沉浸在其中;配乐也很棒,恰到好处,是一部综合水平非常高的电影,金狮奖,当之无愧,奥斯卡,亦可展望。


移鼠石麻


《小丑》最痛苦、悲凉的笑声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小丑》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11项提名。小丑的故事来自于DC漫画,是虚构城市哥谭的一个大反派人物。

超级英雄是美国DC和漫威公司出品的漫画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他们的对面则是超级反派。正邪分明的人物设定,邪不压正的情节设置,慢慢被观众所厌倦,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这个小丑亚瑟·弗莱克和所有的DC超级英雄电影完全不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反派人物。这个反派人物并不是生来就坏,而是一个被社会抛弃和逼疯的小人物。再次是影片把这个超级反派当作超级英雄一般来歌颂了。

亚瑟·弗莱克是一个以卖笑为生的“派对小丑”,专门被演艺公司派出去给人逗乐。他得了一种抑制不住大笑的怪病。先是在街头表演时,被一群不良少年抢走广告板并揍了一顿,然后又在儿童医院表演时意外掉出了怀揣的防身手枪,被公司开除,最后在地铁上遭遇三个恶棍的殴打凌辱,被迫开枪打死了他们,被媒体和公众称为“除暴安良的英雄”。

当从他母亲口中听说自己是富豪托马斯·韦恩的儿子时,亚瑟·弗莱克到韦恩的豪宅求证。韦恩告诉他,他母亲是妄想狂精神病人,他是被收养的弃儿,并得到了医院病历的证实。愤怒的亚瑟·弗莱克闷死母亲,捅死演艺公司的同伴,又在电视台演播室开枪打死了嘲笑他的主持人默里·富兰克林,引发哥谭市民仇富的暴乱。在暴乱的大街上,站在车顶的亚瑟·弗莱克终于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了。“我这辈子都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但现在我确定了,人们开始注意到我了”。何止是注意到?他已经成了罪恶哥谭的领袖。

毋庸置疑,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是漫画改编电影乃至所有美国电影中最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一,其痛苦、阴暗、疯狂、冷酷的程度,恐怕无人能出其右。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的狂笑。因为童年时代受到虐待,导致大脑损伤,得了狂笑怪病的亚瑟·弗莱克,总会不可遏制地狂笑。影片中有多段亚瑟抑制不住狂笑直至窒息的场景,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入木三分,臻入化境,让人看到狂笑背后的痛苦,令人触目惊心。可以说,这是电影史上最恐怖、痛苦和悲凉的笑声。用形体来展示人物内心也是一大亮点,瘦骨嶙峋的身体和凹陷的眼眶,凸显了精神病人的疯狂和诡异。杰昆·菲尼克斯还用舞蹈来展示亚瑟的内心。地铁枪杀后在公共厕所里,参加默里·富兰克林秀之前在家里的洗手间,去电视台的路上在那个长长的台阶上,影片结尾在暴乱的车顶上,亚瑟都有舞蹈,用舞蹈的形体完美地实现了心理外化。从怪诞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疯狂在亚瑟的体内慢慢滋长,一个恶魔诞生了,我们这个社会造就的恶魔。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更着重于他的底层普通人性质,着重展现了一个恶魔形成的过程。影片开头,我们看到,亚瑟只是一个穷苦的街头艺人,身患残疾,先后遭遇街头暴打,因掉落手枪被开除,地铁上开枪杀人。这些情节,无不强调亚瑟的无辜,亚瑟的被凌辱,强调这个社会逼疯了亚瑟·弗莱克。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促使亚瑟转变的还有他自己内心的阴暗和病态心理。正是社会的歧视、欺凌和亚瑟自身的阴暗心理的混合作用,一步一步把一个精神病人演变成冷血、残暴的恶魔。精神病人亚瑟变成嗜血狂魔小丑,也是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原因造成。不管在如何黑暗的时代,人性总会给我们留下希望。而《小丑》最后那幕街头狂欢则令人不寒而栗。一个动辄可以闷死母亲、捅死同伴、枪杀电视台主持人的嗜血狂魔,居然享受到超级英雄般的欢呼呼。

小丑亚瑟努力学会微笑,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实现喜剧演员的梦想,可是最后却还是深陷生活的“泥潭”。最后却被现实伤害的体无完肤。

在小丑这部影片里,主角亚瑟有一种病,每当他难过、生气、痛苦的时候就会大笑,可是眼泪却止不住的往下流,他的笑是他痛苦的表现。他努力对这个世界释放善意,可是得到的确是无止尽的嘲笑,终于崩溃,走向深渊。

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人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一条不归路,最后得到很多人的拥戴,这也是与我们人生的价值观所违背的,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正能量,相信明天!






爱看大剧场


希斯·莱杰的小丑可谓是小丑历史上的传奇,是他将小丑变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他让小丑从一个犯罪王子堕落成为混乱之王,仅希斯的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心生胆寒,一个小小的舔嘴,足以令周围的人瑟瑟发抖。他就像从未来穿越回来一般,可以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可以说他不但演出了一种风格,还让小丑获得了升华。希斯莱杰,他为了演绎好小丑这个角色,特意去看了蝙蝠侠的漫画,把自己关在旅馆里长达一个月去学小丑说话的声音,去感悟小丑最黑暗的内心,把自己和漫画中的小丑融为一体。让自己演绎出小丑最癫狂的一面。可是由于太过深入角色,希斯莱杰无法承受表演之后所带来的压力,最后使他患上抑郁症,他同是服用过量的安眠药及多种处方药,永远沉睡了,而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小丑。


锦绣无双


《小丑》怎样演绎小丑的癫狂传奇一生?

你好,非常荣幸回答你的问题。小丑是DC漫画公司旗下的超级反派,是登场于1940年,常年稳居最伟大的漫画反派角色第1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也被多次搬上大银幕,要是说到塑造的最成功的荧幕形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希斯·莱杰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扮演小丑,他将小丑的偏执、癫狂与邪恶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但希斯·莱杰版的小丑真的是天花板了吗?今年华纳将推出同名电影《小丑》,由《宿醉》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角斗士》里的杰昆·菲尼克斯饰演小丑,为我们讲述了小丑的来源。从预告片上来看,杰昆·菲尼克斯演绎这个受生活压迫而疯的阴森小丑,也十分的惊艳。

亚瑟是一个和善礼貌的人,他患有心理疾病却十分认真的扮演小丑引人发笑维持生计。然而哥谭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这里垃圾遍地,地痞流氓随意欺压市民,努力生活的亚瑟也一样,一次次的戏弄和虐待让他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然生活也有温馨的时候,比如和妈妈一起跳舞,和喜欢的女孩子一起约会。这时候的亚瑟还是十分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他会和心理咨询处的社工聊天,去医院检查自己的精神状况,妈妈告诉他,只要一直笑,就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但亚瑟却充满痛苦,他只能着扯开自己的嘴角,让自己看起来是在笑,眼角却流下一滴黑色的泪。

痛苦的亚瑟又一次受到了小混混的欺压,这次他展开了报复,而后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了的绿色,成为了真正的“小丑”,蜕变后的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微笑。他说:“我曾经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现在我才意识到,其实是场喜剧。”

哥谭市的腐败与黑暗让小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带头反对哥谭市的权贵,也开始了自己臭名昭著的道路。

在电影中也出现了童年时期的布鲁斯·韦恩,比刻的布鲁斯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而亚瑟掰扯着他的嘴角,试图让他露出笑容。也许有人会问,和之前看的《蝙蝠侠》系列不一样,布鲁斯怎么会是幼年时的样子?这部电影是独立开发的,也和DC宇宙没有关联。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善的亚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癫狂之路,实力派的制作团队,托德·菲利普斯入木三分的演绎,也是让小编非常期待了


唐谈影视


电影是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这个城市报以我刀剑冷光,以吻对之?谁能懂小丑的悲欢,是你,是我,还是他?先简单了解一下电影。

小丑,原名亚瑟·弗莱克,患有精神类疾病,会控制不住地失声大笑。被混混的调戏毒打;他因为控制不住的大笑而无法解释,要拿出写有患病原因的名片以取消误解;老板扣他工资;亚瑟已经觉得自己的存活毫无价值,他唯一的希望他的死亡能有价值。

他幻想着自己上了墨里的脱口秀,赢得了全场的尊重和掌声;他幻想着女邻居来看的表演、和他约会;在母亲重病时,幻想着她在他旁边支持安慰他;幻想着她说他是个英雄。

与此同时,亚瑟的母亲也幻想着会收到哥谭市的首富托马斯·韦恩一封回信。

这对同病相怜的母子,在社会的寒意中相互取暖生活,都成了彼此永不退减的温暖。

但亚瑟依然向着他的脱口秀演员目标迈进。

然而在一次严重失误后,老板立即解雇了他。一切向好的生活再一次坠入无情的冰洞。

深处心灰意冷中的他,在地铁上无法抑制的大笑,再一次使他成为三位白领群殴的对象。但这一次,他手上有枪。随着枪响,瞬间倒下三人。

这是他第一次做出反抗,仿佛他一直被束缚住的灵魂得到了喘息和释放。于是惊魂未定之余,他竟在阴暗肮脏的厕所里跳起舞来。楼道里阴暗狭窄,楼道外是一片广阔的明亮。此刻冲出去的不只是他的身体,还有埋藏在他心底的野兽。

不仅母亲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就连他的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儿时受到继父的毒打,而母亲只在一旁不管不顾造成的。这像是在他心口剜了一刀,痛彻到无法愈合,他可以忍受全世界都对他的恶意,但这一次,他收起了所有的谅解和善意。曾经母亲让他能感受到一丝生活的温暖,母亲也是他赖以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可顷刻间,他生活的全部意义都消失了,他所承受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他最爱的人。

亚瑟在走廊里失声恸哭,所有的痛苦这一次将他仅剩的人性全部压碎。他去医院把造成他一切痛苦的母亲捂死;他把曾诬陷他的兰德尔杀死;

在地铁上,使两个调查他的警察命悬一线;

他把在节目上嘲讽过他的墨里也杀了;但凡是没有给他带来伤害的他都放过了。

他原以为生活只是一部悲剧,现在明白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出喜剧,自己就是这喜剧里的主角。在空旷的街道跳一支舞,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亚瑟这个人,而只有一个舞者,一个极端的艺术家,用锋利的刻刀在这个哥谭市画上自己的痛苦,刻下小丑这个精神符号。而哥谭市,人人皆戴笑面,人人皆是小丑,小丑成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影片结束。

小丑不明白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奉行的依然是丛林法则,强者为王。 所有的痛苦到最后只有自己买单。你所经历的痛苦不是我的痛苦,我所感受的欢愉不是你的欢愉。

极端而悲惨,反而走向了本真的对立面。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正如现实主义者不会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灵魂拷问,理想主义者也不会宣扬秩序崩坏和大厦将倾。

马克思从未对未来世界绘就过什么蓝图,钢筋水泥和道德律法构筑的社会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被裹挟其中也成为了生活本身。你能设想:一个人的一生就好像《楚门的世界》里的电视节目,他活得很努力,观众们笑得很开心。可最后总要有人破开幕布走进现实——亦或是破开现实走进银幕,我更愿此处没有虚实的界限,好比长梦一场。

不接受悲惨,因为太悲惨了,悲惨得不愿意承认。与其悲惨,不如让痛苦都变成快乐。弑母这个行为,实际上是他内心的一种终极放弃。

“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这句话一再出现。确实,那个一无所有的弗兰克亚瑟,最终连他自己都失去了。他将把他的人生交给了“小丑”。这是一种自屠。

这个城市的怜悯和温暖已经饱和,挤得他生生的疼,唯有躲到一张面具下,才能安全,才能自导自舞。小丑,更像是一种逆向救赎,别人的救赎是从影到光,他的救赎是从光到影,他的微笑都成了他的癫狂,成了他的武器,不疯魔不成活。社会没有为他指一条明路,他觉得只有暴力,才能杀开一条血路。

这个人物身上最典型的、带有隐喻意味的特质,是他的笑。他是一个小丑,笑是他的职责。他也是一个病人,笑是他无法克制的病症。他的笑,带血也带泪,完整也破碎,使人心疼也惧怕。成了他与这个城市交流的唯一声音。

一次次的挽救都只留自己抗争,风烛般的爱被消灭殆尽,这时候的任意一丝寒意都会令人驶向深渊。不被任何人理解、虚假的人生,小丑的笑声越来越大,火花只剩下熄灭。小丑点燃了哥谭市,不是想让它毁灭,而是想让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