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拾画笔记

2020年的春天,我们正遭受着一场艰难的“战疫”。在这场疫情之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因之而受到了影响。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大概也是生平度过的最没有“年味”的一次春节。没有走亲访友,没有鞭炮贺岁,没有龙舞狮跃,没有庙会集市。在无法出门的日子里,读书成了许多人排遣无趣的最好方式。


面对生命中常有的困顿时刻,读书也许无法直接改变我们身处的外部环境,但是却可以令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坦然和从容。一如王蒙在《春山读书图》中所寻找的内心的安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春山,这座春山才是“我”的生命之源。隐居,读书,作画,是王蒙发现自己心中春山的过程;于世人而言,隐居作画可能做不到,但是,读书却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在读书中,发现自己的春山,让困顿的生命得到宁静。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元四家之一,在山水画上的成就甚至于可以媲美其外祖父赵孟頫。作为赵孟頫的外孙,王蒙自幼便得以接受到非常正统的绘画训练。相比起黄公望知道中晚年才开始系统学画,王蒙在绘画笔墨上无疑拥有更好的创造性。他所创造的繁密山水,对后世影响巨大。王蒙不仅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笔墨,同时也将山水画的风格带到了一个炉火纯净的境界。从这点上说,王蒙所取得的成就和其外祖父赵孟頫一样高。


读王蒙《春山读书图》,我们看到的是文人避世隐居山中潜心读书的情景,看不到的是艺术家在乱世中的无奈与生命的困顿。元末,社会动乱不堪,希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王蒙此刻看不到仕途上的希望,最终选择隐居黄鹤山。王蒙并不像倪云林、梅花道人那般对仕途没有丝毫的在意,他的隐居姿态,多少伴随着内心的无奈与矛盾。


相比《青卞隐居图》这幅王蒙的代表作,《春山读书图》的画史地位要次等得多。但是,《春山读书图》依旧被认作是具有典型王蒙特点的一幅杰出作品。现代鉴定专家张珩在其《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对此画评价道:“此图山峰作披麻皴,破笔大点苔,气势甚壮,惟松干、屋宇、栏楯著赭色,余皆水墨,自题九行行楷书,甚精。”现代画家潘天寿亦对此画赞赏有加:“这幅画技法甚为高妙,在描写时,先以淡墨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的方法为之,用笔乱而不乱,层次井然.有条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


一、《春山读书图》: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


《春山读书图》,纵54.4厘米,横28.3厘米,纸本墨笔,现藏上海博物馆。长松高岭,密林卷石,为王蒙富于特色的图式。画面尺幅并不大,但是对于观者而言,透过画面中的山峦,却仿佛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面对这样一幅小画,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应该是一幅巨大尺幅的山水画作。


画作下方画有山坡石块,这里用力非常典型的王蒙独特的笔意:牛毛皴。用墨上,浓淡有序,这些石块显得非常有节奏地连在一起,笔迹生动自然。石块与石块之间,彼此相生,就如同我们在大自然中所看到的那般经由造物主所造的山石形态。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些石块的形态,是从一整块完整的石块上,经年累月风侵雨蚀之后逐渐分明出来的组织。比之另一幅传为王蒙作品的《溪山高逸图》中石块的谨慎呆板(鉴藏家王季迁先生认为这是文徵明那一派的人所画),《春山读书图》的石块无疑是有生命力的。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1


石上画有五株松树。这些松树的树干肌理借助不同的运笔技巧和用墨方法,表现出了每株树的不同形态。且松树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生长样式也各不相同。我们似乎很难在王蒙的绘画中看到那种挺拔且直的林木形态。世界的物象在王蒙的笔下就如同最小的牛毛皴一般,具有一种游动的扭曲的美感。


山石出的五株松树和画面下方房舍后面的几株(其中一株是高大粗壮的松树)共同构成了整个画面下半部的主题。近看,似乎这些松树布满了整个画面的下方空间;然而,如果我们从一个更远的视角来看,这几株树却有显得有些许疏离。那些松针看似挤成一团,却是针针叶叶各分明。王蒙的节制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他对每一根线条都能做到如此的节制而自然,并不会因为是毫不起眼的地方而稍作迟疑不决之态。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2


画面下部分有两处房舍。左边的房舍在由松树所避开的空间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山中读书的故事。只见房舍内,一读书人正伏案执笔写字读书。房屋建在水潭上,水潭平静如镜,水草丰茂。因为有水潭的缘故,故而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下方更多的是以淡墨湿墨为主,旨在营造出画面的水润的水汽氤氲的视觉效果。


与此处房舍左右相对的画面右侧,一件草亭下,画有一文人凭阑凝望,他的身旁跟随者两名侍从。其中一名侍从面部被松树挡住了,只看得见身体的一部分。文士眼睛眺望的方向,是更大的一片水。这片水让上方的林木表现更加富于水的效果。


画面的上半部画的是峰峦。左右两侧有山脊,形成一个V形,开口出的最上方为画面中的最高峰。峰峦顶部以浓湿笔墨点染出山中草木华滋的效果。最高的山峰以攃染为主,特比是以富含水分的墨来表现。而且下方的峰峦山脊,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牛毛皴。牛毛皴在这里不仅仅是山石的质感表现技巧,同时也是整个山的动感形态的表达技巧。王蒙的山,因为这种其独创的皴法的巧妙使用,往往给人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感受。他的山是活的,是可以因四时变化而动的。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3


在这幅作品中,王蒙用其并不算好的书法写了一首诗,全文如下:


阳坡草软鹿麋驯,抱犊微吟碧涧滨。

曾采茯苓惊木客,为寻芝草识仙人。

白云茅屋人家晓,流水桃花古洞春。

数卷南华浑忘却,万株松下一闲身。

春尽登山四望赊,碧芜流水绕天涯。

松云瀑响猿公树,萝雨烟深谷士家。

露肘岩前捣苍术,科头林下煮新茶。

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

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


这首诗除了最后一句“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之外,都为记述描写性的表达,这最后一句则颇有意味。“紫芝满地无心采”正说明了艺术家当时的心情。面对可隐可居的黄鹤山,王蒙虽有隐居之意,却无隐居之心。他的心是矛盾的,是乱的,是不甘的。始终幻想着“看遍山南山北花”,这种复杂的情绪在王蒙隐居黄鹤山后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似有似无地有所暗示。这大概也是王蒙一生的内心写照。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4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5


二、隐居,无奈选择中的生命启迪


元四家中的四人非常有意思,其中倪云林和梅花道人吴镇对官场没有丝毫的兴趣,云林的一生性洁高雅,对于官场中那些污秽丝毫见不得,故而也拒绝考试做官这条路。梅花道人吴镇一心想做一名乐在风波中的渔父,独来独往。而黄公望和王蒙则似乎对于官场有一种偏好。早年的黄公望历经官场的黑暗,甚至遭受牢狱之灾,直至中晚年出狱后才看破官场,入道求画宁心。王蒙的一生,则是四人中最为纠葛的,一生想做官,却遭逢乱世,待明朝建立原以为等到了自己的春田,却不曾想最终因“胡惟庸案”牵累,1385年,王蒙死于狱中,


中年时的王蒙,因为政局动荡,被迫有了隐居之心,并最终在黄鹤山隐居。《春山读书图》具体创作于何年不得而知,但是根据“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来推断,为王蒙隐居黄鹤山时所创作。虽然对隐居心有不甘,但是王蒙却通过隐居获得了生命的启迪。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6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7


他生命中的困顿,也在山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脱。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王蒙山水画的风格形成,受惠于其隐居的那段日子。就隐居的母题而言,《春山读书图》实在是有点乏味和无趣。特别是其画面中的人物、房舍,显得有些过于程式化了。不过,这种程式化的表现,就如同云林的空亭远山一般,同样有着内在的生命张力。比如《春山读书图》中总共出现的三位“主人公”,他们的形态以及正在忙活的事是不同的。如果单一看,的确很无趣,但是放在一幅画中,三者则彼此形成了关联。


山水的世界,既是一个小世界,也是一个大世界。隐居的生活,可以无趣,也可以有趣。王蒙所要做的就是在无趣且有困顿的生命中寻找一个有趣自在的心境。隐居虽然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寻求困顿的解脱却是艺术家始终在坚持的。


春天来了,山动起来了,林木丰茂了,水也流动起来了。此时,王蒙心境中的那潭死水,不得不在这片春山绿景中寻求生命的源泉。隐居山林,读书作画,或可是其生命的源泉。这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承载王蒙彼时沉重苦闷内心的世界。他的心,在这里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8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9


三、我们的心中,有一座春山


许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我们的每一天,无时无刻不在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车,选择什么样的房子,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选择什么样的城市。选择,对于多数人而言,很难。看似有很多的选择,实则对于我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的选择。选择无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往往,我们选择了一条看似是对的路,却并非是适合自己的。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10


王蒙的选择同样没有对错,是选择继续在官场上挣扎,还是选择春山读书?对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而言,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他在艺术上的进一步登峰造极,而对于彼时的王蒙而言,“春山读书”只是合适彼时的他。在读书作画中,王蒙看见的是另一个此前自己从未看到的世界,这里春意盎然,这里生机勃勃,这里欣欣向荣,这一切,都与山外的那个尔虞我诈,充满着死亡与诱惑的沼泽不同。


于我们而言,又当如何?在这段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困顿的时刻,是一次难得的读书时机,在读书中,我们可以真正正视自己,正视此前从未想过的一切。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春山。看到这座春山并不难,难得是有勇气走进这座春山,只有住进自己心中的春山,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宁静。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11


王蒙《春山读书图》:不记功与名,春山见初心

王蒙《春山读书图》局部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