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近代很多很多名中醫都自學成才?

杏林楊樹


學中醫,個人覺得必須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治病救人,也就是所謂的醫德,而現在教育培養的學生功利性太強,畢業大都以掙錢多少來衡量成功與否,讓他們低頭研究一些古典醫書,還不如研究一些現在先進醫療器械來的實在,所以現在西醫大行其道;而醫院裡也西醫掙大錢,化驗,拍片,這些不是醫生看病,而是機器驗病,效果也許比中醫好點,但費用確是程指數級上漲,所以從人才自身,醫院層面就堵住了中醫成才的路,沒有堅定信念的學中醫者又如何脫穎而出成才呢?

對國家來說培養流水線似的西醫很容易,把西方那一套拿來就可以了,而培養中醫確不行,中醫個人覺得是一門實踐學科,古代中醫也不是自學成才,而是有專門的師傅的,耳濡目染中學習,邊學習邊實戰,經年累月的積累才成就一名中醫大家,所以中醫越老越值得信賴,而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誰又能幾十年如一日把治病救人當做自己信念而不動搖呢?中醫如國寶,且行且珍惜。


木向水


現在也有很多中醫自學成才,沒事逛逛相關的論壇就知道了。

都是些什麼人呢?有相當一部分是連初中都沒畢業,拿著兩本中醫書看一看,就儼然成了神醫了。

相信魯迅先生《父親的病 》大家都看過,裡面的醫生是什麼貨色也不用我多說了。魯迅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是官宦人家,碰到的醫生尚且不靠譜,更何況普通人呢?更可怕的是,這樣的醫生在當時居然是公認的名醫。

我們常常說,中醫的沒落是因為混入了太多濫竽充數的人。但是,在聽他們描述中醫的時候。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鄉里人,但凡是和自己能扯上點關係的都是神醫,有種種神奇之事。再具體一問,都是失傳。至於不靠譜,那是不存在的。按照這個比例來說,不是應該早就發揚光大了麼?反正騙人之事,都是別人做的。

許多地方都有傳說活了兩三百年的人,說的煞有其事。但有點生物醫學常識就知道,人類是不可能活超過150歲的。原因不外乎如是——謠言。

去年南方某地還出了個“神醫”,揚言治好了某某病,如何妙手回春。展示的錦旗、照片數不勝數,每天前來看病的人排成了長隊,掛號費200/人。給所有人開的藥也都大同小異,弄了幾個月才被發現。事後證明,所謂的神醫是個騙子,連江湖遊醫都算不上,就是弄了身行頭。

這些都不是事情,真正狠得在後面。說一個親眼所見的事情,絕對會刷新絕大部分人對中醫的認知。

以前我碰到一個關於一百多年前東北鼠疫為何沒有大規模擴散的原因。下面一百多個回答,居然全都說成是中醫的功勞。我的天啊,那伍連德是誰?南滿鐵路是誰封鎖的?

在搶功勞上,冒功勞上,沒輸過啊。治療一個病幾千個藥方,各個不同,一個有效便能說的天花亂墜。那剩下的99.9%人怎麼辦呢?

現代的中醫其實是有可取之處的,一些著名的醫院裡當家的中醫真的很厲害,有絕活,口碑非常好。但你千萬不要把它和傳統的中醫混為一談。民國多少大師,在當時西醫不怎麼靠譜的情況下,寧死都不願意接受西醫。不是傻,是兩害取其輕,怕了。

最後我說說個人的經歷,曾經見過一個鄉下赫赫有名的治腎病的大師。但凡去找他的,一律是一大包中草藥(可以自己找和煎),外加“強力松”(激素藥)。我堂弟和村裡人經過他治的(最好的相關醫院去了錢不夠,激素藥三塊八一瓶100粒,草藥大部分可以自己採),都是一把一把藥吃,遠超過瓶身規定的最大劑量。但不得不服,確實控制住了沒惡化,十五六歲後居然都自愈了。

後來我視網膜發炎,去的正規三甲中醫院,開了一大包中成藥加激素藥。正規的地方在於,開了激素藥再三提醒你,那是激素藥,好得快,但有副作用。吃了一個星期,從視網膜發炎到視網膜脫落。失明瞭兩個月(兩個月後能勉強看見,六個月後才徹底恢復),休學一年。剛開始不想休學,想還考補上,結果除了體育用病例混了個及格,其他門門掛科。算了,我還是休學吧。暗戀的女生都已經實習畢業,不知道哪去了。我還能說點啥,必須要惡語相向啊。

恕我直言,你們碰到的都是神醫,為何我這麼倒黴?當然還是要感謝人家的,服務態度非常好,和家裡住的一樣溫暖。幾個實習護士的聲音很甜,經常笑,可惜當時看不見。裡面還有一個男的(可能是實習醫生),有點娘。最坑的還是請的護工,她女兒也在樓上做護工。我家裡人走後,她直接上樓找她女兒聊天去了(我爸還揹著人家管理員偷偷塞小費呢)......好吧,扯著扯著就扯遠了。

亞里士多德說理論重要與經驗,但他自己又說了,有一門學科例外——醫學。因為醫生要面對的是單獨的個體,經驗和理論同樣重要。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中醫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好學精,但每個人都能學。中醫是一項很燒腦筯又不活潑學科,沒有耐心是不行的。第一要求有文化基礎,記憶力好,理解能力,關鍵還要有悟性。所以很少人願意費這個精力。

這麼麻煩為啥還有個自學呢?還有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呢?這麼說吧,反是半路出家自學中醫的人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不是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就是被治病因錢或有親人的病治不好等。自學中醫都有一棵敢擔當的心,責任心很強。大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自學的,凡是這樣的人任性,大多都能學的很好,很成功。這是一批不達目的不巴休的人。往往比拜師的人學的好。


石玉存


古代官學和私塾教的是"六藝”,沒有醫學之類,中醫名家都是來自民間,且自學成才的。

比如,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他年輕時在一家客棧做主管。有個叫長桑君的客人來住店,因感激客棧服務周到,把秘藏的醫方傳給了扁鵲。從此,扁鵲熱愛上了中醫,通過自學和給百姓診病治病的實踐中,豐富了自己的中醫知識,創立了自己的中醫理論,成為被百姓譽為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醫。



再如,漢代名醫淳于意,他曾是齊國的一個倉庫管理員,因他從小就愛好醫學,有為百姓"懸壺濟世”的志向,先後拜了當時名醫公孫光和公乘陽慶為師,認真學習醫學,到民間為百姓解除病痛,醫治疾病,成為百姓擁戴的名醫。


總上所述,古代的名醫多數都是有著為民"懸壺濟世”的志向,通過從師入醫門,然後從實踐中總結經驗,走出了自己的醫學之路而成為名的。


本昌談歷史


哪裡是自學成才,分明是都是被逼無奈。學中醫既要懂理論,又要有實踐經驗,太難了!要做個名醫,既要醫術精,又要醫德高。過去給皇親國戚看個病連手都不讓摸,不摸脈怎麼確診,作為醫生尤其是御醫太醫,看不好病是要殺頭地。可見,過去醫生這個行業是何其難幹,但凡有點其他的營生,都不會選中醫這一行。

都難到這份上了,怎麼還有人幹這行?《四聖心源》的作者黃元御,30歲時患眼疾,找中醫治療,遇到庸醫被治瞎一隻眼,至此黃元御變成了殘疾人,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殘疾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對於才華橫溢的黃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仕途之路行不通了,也就只能“不為良相,就為良醫”了。就這樣黃元御走上了自學中醫之路,他遍訪國內名醫,虛心求教,日益精進,很快他就可以獨立開診了。他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善於寫作,終成一代良醫。

給大家講一些黃元御先生的行醫故事,或許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有一年,乾隆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內御醫束手無策,已有多名御醫因無法治癒乾隆的病而被殺。乾隆皇帝病勢加重,無奈之下,只能貼皇榜求助於天下各路中醫,皇榜雖已貼出去多日,可是無論朝內還是鄉野,竟無人敢揭皇榜。也是乾隆皇帝命不該絕,黃元御聽說當今天子病重立即揭榜,他火速趕往宮中為乾隆診治。黃元御初到宮中,乾隆並不信任他,乾隆秘密派一名宮女假扮自己,他讓宮女臥於龍床之上,假裝蒙被酣睡。黃元御來到龍床前三米外坐定,將三根絲線輕置掌中,運用中醫診脈方法,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肚置於絲線之上,分別採取,取、尋、按的手法,在寸、關、尺的位置,用浮、中、沉的力道感受脈搏的跳動,左右兩手都按照這個辦法號脈以後,黃元御大驚失色跪於地下,頭顱低垂雙手扶地一言不發。乾隆頓時懵逼,忙派人尋問緣由,黃元御低聲答道:陛下龍體鳳脈,恐怕不久於人世。乾隆一聽大喜,再無戒心,讓黃元御診治,不久之後乾隆痊癒。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御賜匾額“妙悟岐黃”,並且加封黃元御為御醫,希望黃元御終日守在身邊。救死扶傷著書立說,預開中醫理論之先河的黃元御,豈能俯首低眉伺候皇帝老兒,於是黃元御就找到一個理由溜之大吉了。


嚶其


不偏不黑,什麼學科都可以自學,特別是古代比較樸素的學問知識。

中醫是有一定效果的,屬於傳統醫學。在中醫發展的時候,科學的觀念還沒出來,所以中醫更偏向一種經驗學科。通過不斷測試人的症狀,對應不同的草藥,並流傳經驗下來給後人,後人通過自學和觀察病人症狀,慢慢的也可以成才。

人體大多數疾病都是可以通過自身免疫調整好的,所以對症吃草藥有矢的吃草藥,增強人氣免疫力,或者說保護人體一些器官功能在免疫與病毒抵抗期間存活下來,最後人就能治好。這些,都是很多中草藥都可以有相應作用的。牛馬貓狗等動物,身體不舒服也會尋找專門一些草去吃,所以這些都是可以記錄和見證的。

望聞問切,就是一種經驗判斷學。在工廠,很有經驗的老師傅,通過聽一下機器聲音,摸摸振動或者發熱狀況,就知道故障在哪裡,原理一樣的。

再有就是古代的學校沒有現代那麼廣泛,信息交流更沒有現在好,很多醫生都是慢慢摸索,或者拜訪各家討個一招半式,日積月累而成。


失落代號


這個問題說的有點絕對性了,歷史上確實有許多中醫自學成才,但相較於西醫來說確實多一些,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西醫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國人病了幾乎都是靠中醫藥來解決的,中醫流傳到現在已經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 成熟性與功效。

我個人覺得中醫跟西醫有一定的區別。要想寫好一門技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說主要還是靠自學,學中醫、西醫和其它學科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才是好學生,所以自學與專業不專業沒有必然聯繫。

所謂的專業更多是指在體制內,但體制內意味著僵化死板。中醫的特點決定了很少受體制約束,西醫的特點相反,體制外不能生存,因為離開了體制的協作幾乎是寸步難行。

比如中醫學通了,望聞問切就能大致判斷出一個人的症狀,剩下的把脈就更容易理解了。但是西醫跟中醫有一定的區別,西醫很多時候是需要工具來協助的,失去了工具很多西醫也沒有辦法診斷出症狀來。(可能有人說西醫的手術就是中醫所不具備的,其實中醫方面很早就有手術這樣的操作了,手術先秦時期誕生,被華佗發揚起來,但古代身體之膚受之父母,很少有人能接受從身上動刀子,所以手術並沒有實現推廣)。

但無論怎麼說,西醫跟中醫都是有出現庸醫的可能的。但是相對來說學會中醫比掌握西醫來說難度更高一點,他需要一個人的悟性跟經驗。所以人們都比較認可一些老中醫,因為他們見識面廣,經驗豐富。其實西醫也是一樣,只是西醫藉助了儀器來輔助判斷,一旦有了工具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理論就能夠大體上了解它的使用方法。

所以說一些著名的中醫能夠被無數人所知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湯姆貓談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幾句題外話,在中國傳統三大門科都有一個共同命脈,中國畫從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是從科班兒出來的畫家,武術家歷史上沒有一個是從科班兒出來的,都是通過師傳教導,流歷萬里路,閱讀萬卷書,通過在自身的試探和對對象認識而打開相知的窗戶,這就是為什麼說高手在民間,師傳是系統全方位並且全學科的教授,師傳的不拘泥一招一式而是貫通的運用,這是科班兒所不允許的,科班兒一般以西醫為標準,所以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針對性較強的治療就大行其道的實行教科式教育。所以中醫是不會只看一點不管全面。在科班兒學校幾乎是難出高手,如果中國畫和中國武術也如此教育同樣也不會有好手面世,這就是為什麼好中醫都是自學出來的根源。


九九177552022


中醫主要是處方中藥,講究的望聞問切,重標本,不像西醫是以解剖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古代讀書人不像我們現在有數理化等分科,他們讀的書,包含一些醫書,特別是好書之人和對醫書有研究的人,加上有些人天賦異稟或有些是高人指點,或者是久病成醫,還有些秀才擔心考不進舉人就自學醫術,為了之後混口飯吃等,自然會出現自學成才的情況。在一些古文作品中有所提現,比如村子中有人得了急病,會先就急找村中的老秀才來看看。


東杉豆拾


你提這個問題之前應該也是看了不少自學成才比較有名氣的中醫。不論是久病成醫還是因為痛失親人之後自學成才的中醫都具備決心.醫德.天賦缺一不可。有的人吧中醫藥有點成就有點光環的時候一心一意要學中醫藥.當光環褪去之後吧三心二意這種人是不是不可能成為名中醫的;

有的學中醫藥目的是為了功名利祿拋棄了醫德.沒有醫德的人一心想的是賺錢為目的,本來兩付藥能治好的他們扣減中藥材裡的重要成分變成七付八付藥材才能治好.這樣收入也增加了,但失去醫德的中醫成不了名也是自然的;

行行出狀元天賦自然也是關鍵點.也就是智商比較高.通俗的說就是不死腦筋.不照搬照套,活學活用對症下藥.敢於創新敢於嘗試.因為他們剛學醫的嘗試期間不會畏手畏腳,注重實踐古人經驗.不會拘泥於理論性的東西!當然具備決心.醫德.天賦於一身的人很少能成為名中醫的自然也就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