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你們想教給孩子現實還是善良?

用戶4474643002


我覺得現實和善良其實不矛盾。我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對善良的人善良,對現實的人現實,這兩種特質不是固定不變的。


當然,在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首先會教導她要心存善意。因為在孩子十二歲之前,是學習能力最強,而且形成自己三觀的重要時期。這時候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所以這時候,要讓她有一個對這個社會認知的雛形——這個社會是善良的,你也應該善良。


我依稀還記得我小時候家長是如何教育我,例如讓我給老人讓座,幫助其他的同學和朋友,每次接受別人的幫助後要說聲謝謝。這些對我成長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沒有讓我走偏。所以從小還是教育孩子要善良。


但隨著孩子長大,進入初中以後,也應該逐漸向她灌輸在這個社會生存,光是善良還是不夠的,也要活得現實一些。善良不是和老實、窩囊劃等號,要做到對幫助自己的人一定要善良,而對那些心存不軌的那些人要懂得拒絕,不能被人利用。那我舉例子,我從小就是被教育善良,而沒有過多地被告知說要現實一些,所以從小到大吃了不少的虧,也被人利用過無數次,隨著我走向社會才把自己調整過來。因此,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經歷和我一樣不愉快的事,我能做到的就是在她進入大學前讓她認識到這個社會的現實。


所以最後,我想表達的觀點是首先讓孩子心存善念,對善良的人善良;然後也要讓他們知道這個社會的現實,對現實的人現實。借用司馬懿的一句話: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新視野教育字幕組


先教善良,後教現實。善良是一種選擇,可以把控;現實是一種無奈,必須面對。

自小,爸媽出去打工,是爺爺奶奶把我一手帶大。鄉里風氣純樸,老一輩的人心思篤厚,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我從沒見過爺爺和奶奶吵架,也沒見過他們和別人起什麼爭執。

有件事我永遠記得。有一次,鄰居家的奶奶不分青紅皂白把我奶奶罵了一通,我又氣又急,可是奶奶臉憋得通紅,不發一言。回到家後我氣急敗壞地問她為什麼不吵回去,她告訴我說,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沒必要爭得臉紅脖子粗,她罵人是她的不對,我不往心裡去,我沒錯就好。

諸如此類。我很感激童年的時光,是爺爺奶奶教我要做一個善良、誠實、寬容、整潔、有教養的人,雖然他們沒讀過書,也不會跟我講什麼大道理,但他們的一言一行於無形中影響了我。

小孩子的世界單純、美好、無憂無慮,這個時期的善良幾乎是出自本能的,孔老夫子不是說了嗎,“人之初,性本善”。

年齡漸長,看到了千奇百怪的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夢想是豐滿的,而現實是骨感的。可能要面對謊言、背叛、利益之爭……若一味善良,只會讓自己受欺負,所以要直面現實,學著接納它、適應它,或者改變它。

我們都喜歡善良的人,但你的善良必須具有鋒芒。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希望我的孩子永遠內心善良、正直,願意幫助別人,但也要學會保護自己,能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東西。





青苗禾淡雪


昨天晚上,我們家剛剛經歷了一次現實與善良的辯論,以實際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事情大致經過是:按照“家規”,我家誰最後一個吃完飯就要負責洗碗,昨晚是我家老大(小學二年級男孩)中得大獎😀,但他在去洗碗前,有和媽媽約定好做兩個手工,媽媽因為沒有預期好其中一個手工的難度(吃飯前已經花了近兩個小時),而打算“爽約”,於是他也想“棄獎”,並找來弟弟下午剛剛通過點讀筆聽過的一個“曾子殺豬”的故事來作為自己的論據!之後我們開始了一場關於選擇以惡懲惡(現實)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良)的辯論!

我覺得現實與善良我們需要辯證的去思考和看待,既不要因為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惡與醜,而讓孩子過早的去感受人性陰暗面,畢竟真善美才是主流,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再者說了現實的一面,我們的孩子今後有的是大把時間去面對。

善良也絕不意味著永遠吃虧,絕不意味著膽小懦弱,善良的前提和底線是保護好自己,同時讓自己更加強大,這樣才能影響更多的事,幫助更多的人。



樂高愛好者陽仔


我是一個準媽媽還有三個月寶貝都出生了, 我希望以後我的孩子很善良,其實有沒有能力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是心善良,有孝心有脾氣,身邊看到很多寵愛孩子的,最後孩子長大了就知道啃老,我希望在教他善心的時候,給他一些要求,比如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九零後,學的也是學前教育,之前在幼兒園上班,班上的寶貝跟我們發脾氣,扔東西,我都是等他去把東西撿回來了,在跟他說道理,而不是直接去說他,我以後的孩子我希望從小養成習慣,待人有禮貌,誠實,現在這個社會很現實也是對的,但是要教會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去碰,錯了咱們就改,不能存有害人之心,懂得感恩。


R思貓人


中外古今,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想把最好的環境留給他們,把最寶貴的經驗教給他們,不想讓他們再經歷自己失敗的歷程,不想讓他們再回味哪些苦楚的人生。

那我們該交給孩子現實,還是善良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原因,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

小盆友為了扶摔倒的老奶奶,結果被碰瓷;小夥子為了援助殘疾的路人,結果被矇騙,這個社會怎麼了?

網上看到病人無錢就醫,想捐款,結果是炒作;廣告說玩遊戲就能賺錢,想試試,結果不能提現,網絡需要如何相信?

免費領取的公益活動,父母去了,結果保健品暢銷了;賣刀小哥的促銷活動,父母信了,結果寶刀成鋸刀,誠信都去哪裡了?

這些總總事實,讓我們開始懷疑善良,開始懷疑信任,開始趨於現實,彷彿古代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都是在開玩笑。

我們的善良成了是他人套路的開始,我們的信任成了是他人經商的技巧。

所以原本善良的我們,多了一份現實的記憶,於是,想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有多現實。

但是,我覺得這不是善良與現實誰重要的問題,而是孩子洞察力和判斷力的的重要性。

為什麼?

現在社會的善良已經缺失,再不培養,後果可以想象;現在人們的邪惡還沒褪去,如不提醒,後果也可以預知;可是孩子即使擁有善良的心地和現實的認識,如果遇到新的社會現狀,他會怎麼選擇?

有的孩子選擇了善良,結果後悔了;有的孩子選擇了現實,結果機會沒了;可有的孩子能洞察事情的本質,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做了正確的選擇。

於是洞察力,判斷力油然而生。

如何培養洞察力與判斷力呢?

洞察力與判斷力需要什麼?我想大家的頭腦裡會有好多詞彙——頭腦知識、經歷豐富、信息量全、思維敏捷等等。

首先知識可以讓判斷力更有理有據,當孩子學營銷學,他就會知道促銷活動的背後邏輯;當孩子學心理學,他就會知道網絡騙子的心理動機;當孩子學好數學,他就會知道小道商販的算錢漏洞,所以要讓孩子好好學習。

經歷的豐富可以讓孩子扶老太太的時候想到錄音錄像;可以讓孩子遇到騙子誘騙的時候懂得三思後行;可以讓孩子結交朋友的時候學到區分益友,所以我們不僅多給孩子普及經歷,還需要讓他們多想解決方法。

信息量的廣泛可以讓孩子懂得這是當下最流行的騙局;可以讓孩子明白這是最新穎的手段;可以讓孩子知道這是新發明的誘餌,所以多給孩子分享最新的自保信息。

思維敏捷可以讓孩子知道,他說的是謊言;可以讓孩子判別,他做的都是鋪墊;可以讓孩子搞懂,他的行為另有目的,所以要經常給孩子出難題,考驗他事情的本質。

除了這些了我們還需要告訴他們什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對孩子囑咐的話很多,針對於現實與善良,我想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善良是為了不做惡人,現實是為了不被人惡。

現在這個社會還有好多善良的人,在儘自己的努力,淨化這個世界,不說孩子要多麼善良,只要不去取害他人就好。

現在這個社會還有好多兇險的人,在發揮自己的實力,殘害這個世界,不說孩子要多麼現實,只要不去與之為伍就好。

我們可以把所知道的告訴他們,所瞭解的傳授他們,但選擇可以留給他們,相信他們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希望對大家有用,謝謝關注!!!


冰封時代happiness


我是一名老師,下面將我寫的一篇文章裡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我們對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利用有限的學校教育時間,著重教下一代只有面對面時才能習得的東西—做人。教育必須傳給下一代,普適的道德:真誠、善良、勤奮、謙遜、正直、整潔、仗義、秩序、節儉、有度、認真、 果敢、冷靜、禮貌、仁慈、博愛、守信、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等,以使他們達到,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才的不足可以由德來彌補,德若有傷,才越高、害越廣!“教”的目的是“育” “教”是技術層面的,“育”則是價值層面的,後者賦予前者以意義。當把“育”從教育中抽掉之後,“教育”也就不折不扣地淪落為訓練與操作了,訓練是一種心靈的隔離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

教育就是將“逆子” 正成良民、君子。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標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言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氣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志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追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人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抉擇: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修行的過程,在尊重生命的存在與差異前提下,努力發現各自生命的價值與潛能,讓其充分享受成長的幸福和尊嚴,將其帶到人類的人文精神世界中去,引領其做個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個人格健全、可持續發展的人。《禮記·大學》中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勿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個人上能,使人為善、教人做人;在社會上能,涵養德性、化民成俗。

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什麼樣,未來的中國就是什麼樣。我堅信會越來越好!


Thehours


關於現實和善良,我的教育觀點是給孩子一個包容的社會觀和價值體系,這個問題大概是指人在面對利益抉擇時候對得失的權衡,現實和善良的衝突其實在社會生活或工作中會有出現。

我的教育觀點是:

【善良和沒腦子、傻實在有本質區別】

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傳授善良的定義,何謂善良,善良是人的美好品質!有個善於發現小美好的心態,學會愛別人,愛護動物、幫助弱小,感受社會中美好幸福的點點滴滴。行動上寬容、大氣,有愛心,不急不躁。

【用善良的眼睛發現點滴的美好】我覺得家長從小事言傳身教,現在社會生活方式越來越快、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沒用童趣,很多時候都是家長用成人的方式讓孩子過早的潛移默化的感受到“現實”。從而很多孩子出現抑鬱,性格缺陷,離家出走、自殺等事件。

不要覺得善良的孩子未來肯定會吃虧,受苦。善良的心態能讓孩子成長過程幸福感更多長大後包容性更強!

【現實不代表自私自利、冷眼無情】

二、現實是找到合適的方法處事,當孩子的社交圈越來越多,長大過程中肯定會接觸到各種利益抉擇以及面對問題怎麼處理。遵從內心善良的原則,將就現實的方法,調節好心態,那麼精神上就能得失平衡,即使可能遇到抉擇失去的多,但是心內也會平常心。

用現實的方法保護自己,但不是自私自利!

總之,知行合一,希望每一個人有個善良的童心面對現實的生活~





大丁兒兒


我不想教給他現實,可怕他被現實所負;我也不想讓她太過善良,可怕他被罪惡所附。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我本善良》,因為接觸過太多的現實,才會變得更加冰冷一些,但並不是否定世上的所有美好——只是在遇到一些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變得更加智慧。

尤其是在心態上面要有一個提前的準備:準備好失望、準備好失敗、準備好孤獨。

我們往往從書本上、課堂裡和學校中獲取的都是正能量的東西,雖然這是教育本身的原則,但稍微偏離了現實。這樣,會讓孩子們在進入社會之中很容易脫節,或者說需要更多的適應的時間。

所以,我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不是過於善良,也不是過於現實,但是一定要足夠堅強。

遇到一些與自己想象中不太符合的東西的時候,能夠坦然接受,可應付過去,最好的是能夠克服過去。我們常說三十而立,我是越發覺得這個“立”是獨立的立。在我們追求過一些和平共處、平等互利時卻得不到響應,我們就只靠自己。說白一些。只是該自私一點。

這不是讓孩子變得毫無熱情,冰冷如霜。怎麼能夠在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善良中間做到平衡?需要的不是課本上的文字,也不是千錘百煉的挫折,這兩種東西都容易讓孩子走上極端。

那我們家長在其中就要做一個引導和平衡的作用。讓孩子明白;現實雖然殘酷,但我們的內心應該善良。也就是說要讓更多的孩子用善良來改變殘酷的現實,而不是用來變得更殘酷而順應現實。

我們應該在現實之中去改變、去適應,去讓自己能夠保持本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但所有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要善良有何用?

所以我認為:人本善良,但不該愚弱。


玖抒教育


善良。

《決勝法庭》中的鐵力,即便天天泡吧玩樂也不討人厭,為啥?因為他善良。

父親派人傷害紫瑤,面對紫瑤的指控,他無法相信。

秘書孟可卿,他當成自己的親妹子。小孟被丁宏為難,他拉著小孟就走了。小孟委身於藍和培,他震驚,心疼。小孟慘死,他悲憤,恨自己不能手刃仇人。

千辛萬苦抓到幕後黑手,他及時調轉船頭。

“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擲地有聲。因為善良,所以三觀正。看到他入獄,我們心痛。。

同是富二代公子哥的丁天,學生時代因示愛被拒,竟然下狠手重傷心愛的女孩小白,高位截癱,靠呼吸管在床上躺一輩子。

長大後越發毒辣。吸毒,殺人,將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妹殘忍殺害,還用父親獨特的餐刀作案!作為父親的丁宏得知真相,震驚到乾嘔,兇器居然是自己每日用的牛排刀!

“人之初,性本善!”

丁天的叛逆殘忍與父親的刻薄嚴厲不無關係。

而鐵力的善良在父親的寬容中越發閃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姐不是吃素的ins


關於善良:內心常存友善,善意,擁有良性的言語和行為。友善,是歡迎和允許,理解和接納,且以溫柔的方式。它不僅存在於普通的社會關係,也存在於很多深度的、親密的關係中。

大多數人認為善良是一種品質,這沒有錯,但同時它也代表著心智水平,人格水平。人格水平相對低的人(不一定不能幹不聰明不成功),內在感受是多衝突的,會常因外界事物啟動了內在經驗引發焦慮、憤怒,不安等情緒,言行中不少攻擊性和破壞性。即便他心存善念,但因為他內在感受的衝突和不穩定性,他很難保證言行上可以持續實踐善念,並避免做破壞性的事情。

心智水平相關的善良,特點是穩定性和持續性,基本沒有跨情境的差異。在一般的情境,一般情況,內在感受、想法、行為都是統一的,友好的,溫柔的。

所以心智水平相關的善良,如果真的是要教育出來,也不是靠言傳或獎懲方法,而是孩童通過在養育關係中的經驗習得的,也就是養育者首先擁有成年人穩定的心智。

眾人多以為善良的對立面是邪惡,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心智層面善良的對立面是“苛責”。當一個人生活在批評、不接納、不認可、過高要求的成長環境中,他會逐漸內化這個“苛責”的評價體系,自我感受常處在“我不夠好”,“外界什麼什麼都不夠好”的狀態。

這樣一個向內和向外都苛責的認知評價系統,對個體在人際中表現友善、寬容、接納是很大的阻礙。

說白了,苛責體質的人,也心存善念(但有時連善念都被批評剝奪,比如陰謀論,被害妄想),可言語常有攻擊性侵犯感,行為常有刻板拒絕之感,尖銳、敵意、孤獨成為個體不同程度的特質,他自己也是不愉快不幸福的。這和善良的本質背道而馳。

或者,你會覺得“我這是為你好”的要求是一種善良,那你誤會善良了,善良是一個更大的容器,能接納別人和自己不一樣,能看到接受別人的差異,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去為別人好。善良的人在他人需要時助人,在自己能力範圍中助人,但絕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勉強別人接受“幫助”、“引導”的方式,讓自己體驗道德或智力上的優越感。

很多親情關係中的“我這也是為你好”,有時是對他人自由意志和存在體驗的剝奪(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內在的動力是苛責,而苛責的底層情緒通常是恐懼。

也就是說,你不能用苛責的方式教孩子善良,你想孩子善良,要用自己那個更大的容器去包容他和你不一樣,讓他用經驗學習的方式內化友善在接受、歡迎、允許層面的意義和價值。

關於現實:具有現實感,能分別出什麼是自己想象的,什麼是真實發生的。可以用整合的方式看到現實的各個層面,從而對目標事物產生一種穩定、整體的認識,而不是非好即壞非黑即白、時好時壞的認知水平。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困擾源於對概念的模糊處理,大家都說同一個概念,但都以自己的意願去理解這個概念。

有的人可能認為現實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靠傷害他人的方式取得世俗的成功,這個不叫現實,這可能屬於黑暗三角人格:自戀(虛偽、傲慢、除了鏡中的自己誰都不愛),馬基雅維利主義(陰謀詭計,他人受害時感到愉快和滿足),心理變態(反社會、暴力犯罪),這三種人格都是以自己為宇宙中心,他人為滿足自己的各種工具。是真正的“我叉,無情!”

如果你的矛盾在於,我是要教孩子善良還是讓他擁有黑暗人格,那您自己掂量。

但這個黑暗人格和心智層面的現實完全是兩種概念。

不誇張的說,一個成年人要是沒有現實的能力,註定失敗。

如果沒有現實的能力,就沒有分辨各種社會關係中邊界的能力,那麼普通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會讓人苦惱,會攪入到很多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中,找不到自己在現實關係中的位置。

如果沒有現實的能力,就沒有分別出“這件事我想讓它這樣發展”和“這件事實際上是這麼發展”的能力,也沒有分別出“我希望這個人這樣對我”和“這個人實際是這麼對我”的能力。

那會怎麼樣呢?當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想象發展時,自己也不能理解事情實際發展的情況是什麼,因為全部的心理空間只能接受自己想象的結果,與之不同的都會否定。於是就會憤怒、過度焦慮,同時因為沒有現實感,而在調整情緒上缺乏彈性。

當對方沒按照自己想象和預設的那樣對待自己或者行事,即便道理上明白別人不可能按你想象的去存在,但在內心感受上仍會感到很受傷,自戀受損,怨恨對方,遷怒相關的人和事,把同樣的體驗遷移到其他關係中,然後可能出現強迫性重複體驗:“為什麼我總是被人傷害?”

所以現實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擁有現實感,能夠在自己的位置上體會自己,也能體會他人,對現實世界的侷限性也是瞭解的。那他在處理關係和現實事物上會保持誠實、堅定,也有決斷力。而且擁有現實感的人,總會在矛盾和衝突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避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體驗。

孩子在成長中獲得現實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去體驗世界,而不是被父母過度控制行為、侵犯他的邊界感。如果這樣他可能喪失人際關係邊界感的現實認知。

二是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幫助他通過澄清、梳理事情,自己探索不極端的、具有整合性的,既體諒自己也體諒他人的結論或看法。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關於現實世界的挫折和疑問上立下結論,立即灌輸自己的人生經驗。

所以,請教孩子善良,也請教他現實。

善良讓他幸福,擁有對自己的愛和有真實溫暖的人際關係,現實讓他成長,保護自己,也不傷害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