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你们想教给孩子现实还是善良?

用户4474643002


我觉得现实和善良其实不矛盾。我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善良的人善良,对现实的人现实,这两种特质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然,在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我首先会教导她要心存善意。因为在孩子十二岁之前,是学习能力最强,而且形成自己三观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所以这时候,要让她有一个对这个社会认知的雏形——这个社会是善良的,你也应该善良。


我依稀还记得我小时候家长是如何教育我,例如让我给老人让座,帮助其他的同学和朋友,每次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说声谢谢。这些对我成长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没有让我走偏。所以从小还是教育孩子要善良。


但随着孩子长大,进入初中以后,也应该逐渐向她灌输在这个社会生存,光是善良还是不够的,也要活得现实一些。善良不是和老实、窝囊划等号,要做到对帮助自己的人一定要善良,而对那些心存不轨的那些人要懂得拒绝,不能被人利用。那我举例子,我从小就是被教育善良,而没有过多地被告知说要现实一些,所以从小到大吃了不少的亏,也被人利用过无数次,随着我走向社会才把自己调整过来。因此,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经历和我一样不愉快的事,我能做到的就是在她进入大学前让她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现实。


所以最后,我想表达的观点是首先让孩子心存善念,对善良的人善良;然后也要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的现实,对现实的人现实。借用司马懿的一句话: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新视野教育字幕组


先教善良,后教现实。善良是一种选择,可以把控;现实是一种无奈,必须面对。

自小,爸妈出去打工,是爷爷奶奶把我一手带大。乡里风气纯朴,老一辈的人心思笃厚,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我从没见过爷爷和奶奶吵架,也没见过他们和别人起什么争执。

有件事我永远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奶奶不分青红皂白把我奶奶骂了一通,我又气又急,可是奶奶脸憋得通红,不发一言。回到家后我气急败坏地问她为什么不吵回去,她告诉我说,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没必要争得脸红脖子粗,她骂人是她的不对,我不往心里去,我没错就好。

诸如此类。我很感激童年的时光,是爷爷奶奶教我要做一个善良、诚实、宽容、整洁、有教养的人,虽然他们没读过书,也不会跟我讲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的一言一行于无形中影响了我。

小孩子的世界单纯、美好、无忧无虑,这个时期的善良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孔老夫子不是说了吗,“人之初,性本善”。

年龄渐长,看到了千奇百怪的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梦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可能要面对谎言、背叛、利益之争……若一味善良,只会让自己受欺负,所以要直面现实,学着接纳它、适应它,或者改变它。

我们都喜欢善良的人,但你的善良必须具有锋芒。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内心善良、正直,愿意帮助别人,但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能为自己争取应得的东西。





青苗禾淡雪


昨天晚上,我们家刚刚经历了一次现实与善良的辩论,以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

事情大致经过是:按照“家规”,我家谁最后一个吃完饭就要负责洗碗,昨晚是我家老大(小学二年级男孩)中得大奖😀,但他在去洗碗前,有和妈妈约定好做两个手工,妈妈因为没有预期好其中一个手工的难度(吃饭前已经花了近两个小时),而打算“爽约”,于是他也想“弃奖”,并找来弟弟下午刚刚通过点读笔听过的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之后我们开始了一场关于选择以恶惩恶(现实)还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的辩论!

我觉得现实与善良我们需要辩证的去思考和看待,既不要因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恶与丑,而让孩子过早的去感受人性阴暗面,毕竟真善美才是主流,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再者说了现实的一面,我们的孩子今后有的是大把时间去面对。

善良也绝不意味着永远吃亏,绝不意味着胆小懦弱,善良的前提和底线是保护好自己,同时让自己更加强大,这样才能影响更多的事,帮助更多的人。



乐高爱好者阳仔


我是一个准妈妈还有三个月宝贝都出生了, 我希望以后我的孩子很善良,其实有没有能力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是心善良,有孝心有脾气,身边看到很多宠爱孩子的,最后孩子长大了就知道啃老,我希望在教他善心的时候,给他一些要求,比如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九零后,学的也是学前教育,之前在幼儿园上班,班上的宝贝跟我们发脾气,扔东西,我都是等他去把东西捡回来了,在跟他说道理,而不是直接去说他,我以后的孩子我希望从小养成习惯,待人有礼貌,诚实,现在这个社会很现实也是对的,但是要教会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去碰,错了咱们就改,不能存有害人之心,懂得感恩。


R思猫人


中外古今,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把最好的环境留给他们,把最宝贵的经验教给他们,不想让他们再经历自己失败的历程,不想让他们再回味哪些苦楚的人生。

那我们该交给孩子现实,还是善良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原因,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

小盆友为了扶摔倒的老奶奶,结果被碰瓷;小伙子为了援助残疾的路人,结果被蒙骗,这个社会怎么了?

网上看到病人无钱就医,想捐款,结果是炒作;广告说玩游戏就能赚钱,想试试,结果不能提现,网络需要如何相信?

免费领取的公益活动,父母去了,结果保健品畅销了;卖刀小哥的促销活动,父母信了,结果宝刀成锯刀,诚信都去哪里了?

这些总总事实,让我们开始怀疑善良,开始怀疑信任,开始趋于现实,仿佛古代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都是在开玩笑。

我们的善良成了是他人套路的开始,我们的信任成了是他人经商的技巧。

所以原本善良的我们,多了一份现实的记忆,于是,想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有多现实。

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善良与现实谁重要的问题,而是孩子洞察力和判断力的的重要性。

为什么?

现在社会的善良已经缺失,再不培养,后果可以想象;现在人们的邪恶还没褪去,如不提醒,后果也可以预知;可是孩子即使拥有善良的心地和现实的认识,如果遇到新的社会现状,他会怎么选择?

有的孩子选择了善良,结果后悔了;有的孩子选择了现实,结果机会没了;可有的孩子能洞察事情的本质,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做了正确的选择。

于是洞察力,判断力油然而生。

如何培养洞察力与判断力呢?

洞察力与判断力需要什么?我想大家的头脑里会有好多词汇——头脑知识、经历丰富、信息量全、思维敏捷等等。

首先知识可以让判断力更有理有据,当孩子学营销学,他就会知道促销活动的背后逻辑;当孩子学心理学,他就会知道网络骗子的心理动机;当孩子学好数学,他就会知道小道商贩的算钱漏洞,所以要让孩子好好学习。

经历的丰富可以让孩子扶老太太的时候想到录音录像;可以让孩子遇到骗子诱骗的时候懂得三思后行;可以让孩子结交朋友的时候学到区分益友,所以我们不仅多给孩子普及经历,还需要让他们多想解决方法。

信息量的广泛可以让孩子懂得这是当下最流行的骗局;可以让孩子明白这是最新颖的手段;可以让孩子知道这是新发明的诱饵,所以多给孩子分享最新的自保信息。

思维敏捷可以让孩子知道,他说的是谎言;可以让孩子判别,他做的都是铺垫;可以让孩子搞懂,他的行为另有目的,所以要经常给孩子出难题,考验他事情的本质。

除了这些了我们还需要告诉他们什么?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对孩子嘱咐的话很多,针对于现实与善良,我想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善良是为了不做恶人,现实是为了不被人恶。

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好多善良的人,在尽自己的努力,净化这个世界,不说孩子要多么善良,只要不去取害他人就好。

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好多凶险的人,在发挥自己的实力,残害这个世界,不说孩子要多么现实,只要不去与之为伍就好。

我们可以把所知道的告诉他们,所了解的传授他们,但选择可以留给他们,相信他们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希望对大家有用,谢谢关注!!!


冰封时代happiness


我是一名老师,下面将我写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我们对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利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着重教下一代只有面对面时才能习得的东西—做人。教育必须传给下一代,普适的道德:真诚、善良、勤奋、谦逊、正直、整洁、仗义、秩序、节俭、有度、认真、 果敢、冷静、礼貌、仁慈、博爱、守信、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等,以使他们达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才的不足可以由德来弥补,德若有伤,才越高、害越广!“教”的目的是“育” “教”是技术层面的,“育”则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当把“育”从教育中抽掉之后,“教育”也就不折不扣地沦落为训练与操作了,训练是一种心灵的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教育就是将“逆子” 正成良民、君子。胸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言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气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志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追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人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抉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修行的过程,在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差异前提下,努力发现各自生命的价值与潜能,让其充分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尊严,将其带到人类的人文精神世界中去,引领其做个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个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人。《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个人上能,使人为善、教人做人;在社会上能,涵养德性、化民成俗。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是什么样。我坚信会越来越好!


Thehours


关于现实和善良,我的教育观点是给孩子一个包容的社会观和价值体系,这个问题大概是指人在面对利益抉择时候对得失的权衡,现实和善良的冲突其实在社会生活或工作中会有出现。

我的教育观点是:

【善良和没脑子、傻实在有本质区别】

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传授善良的定义,何谓善良,善良是人的美好品质!有个善于发现小美好的心态,学会爱别人,爱护动物、帮助弱小,感受社会中美好幸福的点点滴滴。行动上宽容、大气,有爱心,不急不躁。

【用善良的眼睛发现点滴的美好】我觉得家长从小事言传身教,现在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快、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没用童趣,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用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过早的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现实”。从而很多孩子出现抑郁,性格缺陷,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

不要觉得善良的孩子未来肯定会吃亏,受苦。善良的心态能让孩子成长过程幸福感更多长大后包容性更强!

【现实不代表自私自利、冷眼无情】

二、现实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处事,当孩子的社交圈越来越多,长大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各种利益抉择以及面对问题怎么处理。遵从内心善良的原则,将就现实的方法,调节好心态,那么精神上就能得失平衡,即使可能遇到抉择失去的多,但是心内也会平常心。

用现实的方法保护自己,但不是自私自利!

总之,知行合一,希望每一个人有个善良的童心面对现实的生活~





大丁儿儿


我不想教给他现实,可怕他被现实所负;我也不想让她太过善良,可怕他被罪恶所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本善良》,因为接触过太多的现实,才会变得更加冰冷一些,但并不是否定世上的所有美好——只是在遇到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变得更加智慧。

尤其是在心态上面要有一个提前的准备:准备好失望、准备好失败、准备好孤独。

我们往往从书本上、课堂里和学校中获取的都是正能量的东西,虽然这是教育本身的原则,但稍微偏离了现实。这样,会让孩子们在进入社会之中很容易脱节,或者说需要更多的适应的时间。

所以,我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不是过于善良,也不是过于现实,但是一定要足够坚强。

遇到一些与自己想象中不太符合的东西的时候,能够坦然接受,可应付过去,最好的是能够克服过去。我们常说三十而立,我是越发觉得这个“立”是独立的立。在我们追求过一些和平共处、平等互利时却得不到响应,我们就只靠自己。说白一些。只是该自私一点。

这不是让孩子变得毫无热情,冰冷如霜。怎么能够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善良中间做到平衡?需要的不是课本上的文字,也不是千锤百炼的挫折,这两种东西都容易让孩子走上极端。

那我们家长在其中就要做一个引导和平衡的作用。让孩子明白;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的内心应该善良。也就是说要让更多的孩子用善良来改变残酷的现实,而不是用来变得更残酷而顺应现实。

我们应该在现实之中去改变、去适应,去让自己能够保持本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但所有的前提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要善良有何用?

所以我认为:人本善良,但不该愚弱。


玖抒教育


善良。

《决胜法庭》中的铁力,即便天天泡吧玩乐也不讨人厌,为啥?因为他善良。

父亲派人伤害紫瑶,面对紫瑶的指控,他无法相信。

秘书孟可卿,他当成自己的亲妹子。小孟被丁宏为难,他拉着小孟就走了。小孟委身于蓝和培,他震惊,心疼。小孟惨死,他悲愤,恨自己不能手刃仇人。

千辛万苦抓到幕后黑手,他及时调转船头。

“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掷地有声。因为善良,所以三观正。看到他入狱,我们心痛。。

同是富二代公子哥的丁天,学生时代因示爱被拒,竟然下狠手重伤心爱的女孩小白,高位截瘫,靠呼吸管在床上躺一辈子。

长大后越发毒辣。吸毒,杀人,将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残忍杀害,还用父亲独特的餐刀作案!作为父亲的丁宏得知真相,震惊到干呕,凶器居然是自己每日用的牛排刀!

“人之初,性本善!”

丁天的叛逆残忍与父亲的刻薄严厉不无关系。

而铁力的善良在父亲的宽容中越发闪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姐不是吃素的ins


关于善良:内心常存友善,善意,拥有良性的言语和行为。友善,是欢迎和允许,理解和接纳,且以温柔的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普通的社会关系,也存在于很多深度的、亲密的关系中。

大多数人认为善良是一种品质,这没有错,但同时它也代表着心智水平,人格水平。人格水平相对低的人(不一定不能干不聪明不成功),内在感受是多冲突的,会常因外界事物启动了内在经验引发焦虑、愤怒,不安等情绪,言行中不少攻击性和破坏性。即便他心存善念,但因为他内在感受的冲突和不稳定性,他很难保证言行上可以持续实践善念,并避免做破坏性的事情。

心智水平相关的善良,特点是稳定性和持续性,基本没有跨情境的差异。在一般的情境,一般情况,内在感受、想法、行为都是统一的,友好的,温柔的。

所以心智水平相关的善良,如果真的是要教育出来,也不是靠言传或奖惩方法,而是孩童通过在养育关系中的经验习得的,也就是养育者首先拥有成年人稳定的心智。

众人多以为善良的对立面是邪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心智层面善良的对立面是“苛责”。当一个人生活在批评、不接纳、不认可、过高要求的成长环境中,他会逐渐内化这个“苛责”的评价体系,自我感受常处在“我不够好”,“外界什么什么都不够好”的状态。

这样一个向内和向外都苛责的认知评价系统,对个体在人际中表现友善、宽容、接纳是很大的阻碍。

说白了,苛责体质的人,也心存善念(但有时连善念都被批评剥夺,比如阴谋论,被害妄想),可言语常有攻击性侵犯感,行为常有刻板拒绝之感,尖锐、敌意、孤独成为个体不同程度的特质,他自己也是不愉快不幸福的。这和善良的本质背道而驰。

或者,你会觉得“我这是为你好”的要求是一种善良,那你误会善良了,善良是一个更大的容器,能接纳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能看到接受别人的差异,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为别人好。善良的人在他人需要时助人,在自己能力范围中助人,但绝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勉强别人接受“帮助”、“引导”的方式,让自己体验道德或智力上的优越感。

很多亲情关系中的“我这也是为你好”,有时是对他人自由意志和存在体验的剥夺(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在的动力是苛责,而苛责的底层情绪通常是恐惧。

也就是说,你不能用苛责的方式教孩子善良,你想孩子善良,要用自己那个更大的容器去包容他和你不一样,让他用经验学习的方式内化友善在接受、欢迎、允许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现实:具有现实感,能分别出什么是自己想象的,什么是真实发生的。可以用整合的方式看到现实的各个层面,从而对目标事物产生一种稳定、整体的认识,而不是非好即坏非黑即白、时好时坏的认知水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困扰源于对概念的模糊处理,大家都说同一个概念,但都以自己的意愿去理解这个概念。

有的人可能认为现实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靠伤害他人的方式取得世俗的成功,这个不叫现实,这可能属于黑暗三角人格:自恋(虚伪、傲慢、除了镜中的自己谁都不爱),马基雅维利主义(阴谋诡计,他人受害时感到愉快和满足),心理变态(反社会、暴力犯罪),这三种人格都是以自己为宇宙中心,他人为满足自己的各种工具。是真正的“我叉,无情!”

如果你的矛盾在于,我是要教孩子善良还是让他拥有黑暗人格,那您自己掂量。

但这个黑暗人格和心智层面的现实完全是两种概念。

不夸张的说,一个成年人要是没有现实的能力,注定失败。

如果没有现实的能力,就没有分辨各种社会关系中边界的能力,那么普通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会让人苦恼,会搅入到很多不属于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中,找不到自己在现实关系中的位置。

如果没有现实的能力,就没有分别出“这件事我想让它这样发展”和“这件事实际上是这么发展”的能力,也没有分别出“我希望这个人这样对我”和“这个人实际是这么对我”的能力。

那会怎么样呢?当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时,自己也不能理解事情实际发展的情况是什么,因为全部的心理空间只能接受自己想象的结果,与之不同的都会否定。于是就会愤怒、过度焦虑,同时因为没有现实感,而在调整情绪上缺乏弹性。

当对方没按照自己想象和预设的那样对待自己或者行事,即便道理上明白别人不可能按你想象的去存在,但在内心感受上仍会感到很受伤,自恋受损,怨恨对方,迁怒相关的人和事,把同样的体验迁移到其他关系中,然后可能出现强迫性重复体验:“为什么我总是被人伤害?”

所以现实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拥有现实感,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体会自己,也能体会他人,对现实世界的局限性也是了解的。那他在处理关系和现实事物上会保持诚实、坚定,也有决断力。而且拥有现实感的人,总会在矛盾和冲突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避免自己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体验。

孩子在成长中获得现实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去体验世界,而不是被父母过度控制行为、侵犯他的边界感。如果这样他可能丧失人际关系边界感的现实认知。

二是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帮助他通过澄清、梳理事情,自己探索不极端的、具有整合性的,既体谅自己也体谅他人的结论或看法。父母应避免在孩子关于现实世界的挫折和疑问上立下结论,立即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

所以,请教孩子善良,也请教他现实。

善良让他幸福,拥有对自己的爱和有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现实让他成长,保护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