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三十二篇,最能代表荀子思想的有哪幾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荀子》三十二篇,字字皆詞賦,句句是精華。代表著他的政治、教育、道德、天人、人性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開生面,極具特色。其中的《勸學》、《天論》、《性惡》、《王制》最能代表著荀子的思想。

《勸學》全面地論述學習的重要性,並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眾不同的思維和判斷能力。提出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精誠專一,持之以恆。他非常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第一。反對生而知之,提倡學而知之。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種形象的比喻,勸導學生要有廣博的學習而鍥而不捨,不能侷限於老師的教學範圍之內。師從於老師有所超越而後來者居上,才是學業有成,這是激勵後人勤奮學習的名詞佳句,留傳千古。

《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論是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開論述。不應該過大誇獎天的偉大和頌揚,更不能坐等天的恩賜。我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造福人類。“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積極進步的意義,是他把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最高峰。

《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認為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為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這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兩者爭論兩千年,各說各有理,學術之爭還在繼續。而我始終認為人人都有善性,惡的一面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影響而造成。至於“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這隻能說明是人的本性,是人類生存和繁衍後代的必須所要,並不是人的惡性。其實兩者相爭沒有必要,重在惡者反省自已,改過自新,重歸於善。

《王制》中荀子的治國思想,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為主體,結合法家的以法治國,融合一起,靈活運用,以此作為治國綱要。既要為政以德,佈施天下,讓百姓休養生息,豐衣足食,又必須恩威並施,刑罰懲治,獎懲分明。以富國強兵促進社會的發展,愛民如子,法重如山。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被封為“後聖”。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判,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中的不足之處,他同樣予以批評。

荀子的思想具有現實意義,注重禮義道德的同時,同樣強調法制的重要作用。他那學術批判兼容幷包的思想意識,對儒學的傳承和完善創新,居功至偉。


朱八戒CC


《荀子》三十二篇,其代表作主要有《勸學》、《天倫》等。

鄙人以為,看《荀子》一書,主要是看荀子的主要思想和其歷史地位。現就您的提問,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敬請指教!


中華文化傳播人


《荀子》三十二篇,包涵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最能代表思想的是《性惡》,《天論》,《禮論》、《王制》

(一)從《性惡》篇看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偽”不是“真偽”、“虛偽”的“偽”,而是“人為”之義。因此,荀子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即禮義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為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二)從《天論》篇看荀子的天人論

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

(三) 從《禮論》、《王制》看荀子的社會道德觀。

隆禮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級而治是葡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張,其中,“隆禮”最為突出。荀子認為人之性惡需要用禮義法度來加以制約,這在《荀子》的《禮論》、《王制》、《強國》、《天論》、《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論述。如:《禮論》篇雲:“禮起於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王制》篇雲:“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荀子是主張隆禮的,而且主張國家應分等級而治,尊君重法。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張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行“勝人之道" ;在人生觀上主張積極有為與正義原則:在修養觀上主張修身為本,強調“學”,提倡“思”,重視“行”;在教育觀上主張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尊師重教” 、“君師合一” ,也有十分進步的意義。


林意詩語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

《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顏師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也有的說“荀”、“孫”古代同音,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誤。劉向的《荀卿新書敘錄》載孫卿書322篇,除去重複的290篇,定為32篇,這與現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錄12卷,這大概是劉向編訂的32篇本。《宋史·藝文志》著錄20卷,這是唐代楊倞又重新編定的32篇本,也就是現在的通行本。楊倞本與劉向本的區別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楊倞改書名為《荀卿子》,簡稱《荀子》。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他說: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麼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麼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最高峰,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醜陋,只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後天選擇什麼道路決定的。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主要表現在《解蔽》、《正名》、《勸學》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況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凝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偏也。”他認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侷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面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兩意則必然迷惑。

  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在《正名》篇中,荀況強調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他說:人都有對感覺印象進行分析辨別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聽覺器官才能辨別聲音的不同,依靠視覺器官才能辨別形狀的不同,所以心的驗證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覺器官接觸所感覺的對象以後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感覺器官接觸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認識它,心對它考察了而說不出道理來,那麼人們沒有不把這種情況說成是沒有知識的,這就是根據感官接觸外物而確定名稱同和異的情況。在“名”、“實”關係問題上,荀況主張“實”決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實”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並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揚“鍥而不捨”、“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後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惡》、《修身》、《禮論》等篇中。針對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況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和“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的自然屬性,這些自然屬性只有通過封建倫理道德來嚴格加以限制,才能變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禮儀。因此,荀況特別注重後天學習教育的作用,從而批判了孟子宣揚的“天賦道德論”。荀況談論人性,雖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們的社會性,但他能從人對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作為研究人性的出發點,反對孔孟空談仁義道德,無疑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

荀況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強國》等篇中。為了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地主階級政權,荀況提出了“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的用人原則。他在《王制》篇開頭便說:“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這就徹底否定了孔孟讚揚的封建世襲制。

  在如何治理國家問題上,荀況提出了“重法愛民”、“賞罰嚴明”的政治綱領。他認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和統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政治法令和賞罰措施。對人民,在沒有給它利益之前就從它身上謀取利益,不如先給人民利益然後再從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愛護它就重用它,不如先愛護它然後再重用它更為有效。荀況認為,只有賞罰嚴明,才能治理好國家。他說:“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國》)“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王制》)這樣國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在經濟思想方面,荀況主張一方面用賞罰嚴明的制度來鼓勵人民發展生產,增加財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強本抑末”、“節用裕民”、“開源節流”的經濟措施,加強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商品流通,不斷開拓新的財源,限制統治階級的費用,以此達到國家富強、人民富足的目的。荀況這種經濟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符合人民的願望。

  《非十二子》、《儒效》兩篇,主要是荀子對思孟學派的批判。《樂論》主要闡發了荀況的音樂理論及其社會的作用。

所以最能代表荀子思想的是:《天論》、《非相》、《解蔽》、《正名》、《勸學》、《性惡》、《修身》、《禮論》、《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強國》。

荀子的“強本抑末”、“節用裕民”、“開源節流”思想對我們現今社會有積極的借鑑,不是嗎?


鵬學天下


《荀子》一書現存三十二篇,除部分篇章以外,大部分篇章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三十二篇中比較被我們熟知的是有名的《勸學篇》在《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這也是荀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思想的體現和觀點。

還有就是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偽”不是“真偽”、“虛偽”的“偽”,而是“人為”之義。因此,荀子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為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以及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拿《天論》中的一例說明。

《天論》篇開頭寫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三十二篇:

勸學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榮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國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議兵篇第十五
強國篇第十六
天論篇第十七
正論篇第十八
禮論篇第十九
樂論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惡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賦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堯問篇第三十二

國學趣舍


後人編著的《荀子 》中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勸學》,一下是荀子的作品。

  目錄:  

  勸學第一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榮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國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議兵第十五

  強國第十六

  天論第十七

  正論第十八

  禮論第十九

  樂論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惡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賦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堯問第三十二


青白世界


最有什表性的還是“勸學篇”。


廣法居士


自己學過的,感覺就是《勸學》最有代表性。


長江源遠流長


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