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學大師,他對儒學的貢獻有哪些,請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他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校長)。荀子著述中經常稱引孔子。《荀子·哀公》篇中,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首先,《荀子》最著名的篇章是《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

其次,是他的性惡論。荀子認為: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範相沖突的。他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所以說人性是“惡”。

第三,荀子提出“明分使群”,是中國第一個社會學家。荀子認為,人能為萬物之靈長,在與人能群,即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賴; “分”即分工,荀子認識到社會發展離不開分工。在荀子看來,群體秩序化維繫關鍵在於“禮”。荀子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是以禮分施,以禮為組織原則的。

第四,荀子是用賦文體宣揚儒家思想的首創作家。《荀子·賦篇》中,詩賦十篇由荀子創作於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賦名篇的文學作品。賦的內容,是儒家思想。比如,荀子把“禮”描述為“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著實是非凡之物!


慈善文化研究


荀子,名況,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被尊為當時的學術界思想界的領袖級人物,各種思想學術的積大成者。

就其學術思想而言,雖極力推崇儒家的學術思想,可在儒學思想多有自己繼承和發展,又有本質上的區別。揚棄了儒家思想一些消極的成份,並雜揉百家學說的積極一面,成為先秦時期樸表唯物主義的積大成者。韓非子,李期等人均師從荀卿。

反對天命鬼神之說,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自然物質,不能主宰天地人事萬物。人可把握和利用其規律,“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說明了人有認識客觀事物能力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在孟子"性善論"的基礎,提出“性惡論"旨在強調後天環境的教育的重要性。政治主張"法先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提倡"禮”,″法"並治。文學上反對華辭巧說,言師明道,重質尚用,為封建政權服務。

後儒之學,少有收錄。雖稱儒學之大成者,可和儒學之間,在思想之上又有本質上區別,一個里程碑的人物,至今爭議頗多!可說自成一家,至於為儒學有那些貢獻,各憑其說,實難定論!


淨心修道


沒有貢獻,最典型的是歷代考大中論孟,五經的儒生根本沒有出現過他的任何論述,他也沒有進任何廟。也沒有任何文脈,儒生推崇他。我們相信以前讀聖賢書的人肯定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但是一個提到他的都沒有,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他跟尊敬孔子,但是根本世界觀和儒家是反的,所以其人不是儒家,只能說自成一派。

儒家認為,天道是仁義,所以才有什麼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滄滄的說法。孔子崇尚尚書,這本書成書於孔子之前,尚書中反覆提到天道,認為惟德 是天道,尊禮是天道,行仁是天道,其實就是仁義禮智信,道而化德,德化五常,進而化為種種道用。所以,這就是華夏的上古政治,也是諸夏德本。所以不承認天道是仁義,這個根本世界觀和儒家是矛盾的。

荀子認為什麼天道是規律,規律麼當然就沒有價值取向,就是用咯,所以他的兩個學生都是法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這種理論下,用民力,徵民夫,再正常不過,為何?天道本無仁,規律麼。當然就用的多賺的多。這種認知是一切災難,和相似災難的根源。

所以這人根本不是儒家,他自成一派


師長366


儒家學派產生於春秋時期,創始人是孔子,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他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說,是先秦時代最後一代大儒。他對儒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出了著名的“性惡論”。主張“人之性惡”,否認了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人在社會上的行為需要用“禮、樂”來教化和規範。可以說這是荀子從人性方面對儒家“性本善”思想的批判和完善,是繼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之後,對儒學的發展。雖然他的觀點與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觀點有衝突,但並不矛盾。

《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指出人生而“好利”、“嫉惡”(嫉妒)、“有耳目之欲”,這是人產生爭奪、禍亂綱常甚至暴力相向的根本原因。認為人的“性”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的自然(動物)屬性。而“偽”(人為)可學而能,可事而成,是人的社會屬性。人需要化性起偽,需要通過道德的約束和教育學習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去掉人性中惡的成分。

《荀子·勸學》中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與《論語·學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都是強調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是去除人性之惡或保持人性之善的有效方式。

二是荀子有兼容幷包的意識,具備學術批判的精神,利用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和發展了儒家學說。提出了“法后王”的政治觀,主張因時制宜,效法當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制度。探索出了儒家學說與政治的契合點,開闢了儒學通向政治實踐的巷道。因而奠定了漢朝儒學獨尊的地位,成為兩千年來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

儒家思想有著積極的入世、救世精神,儒學的價值就體現在政治當中。但孔孟的儒家學說缺乏對社會現實的冷峻思考,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作為治理國家和改造社會的手段,不為現實政治所接納。孔子的多次碰壁就是明證。到了戰國末期,群雄爭霸已近尾聲,天下即將統一,新的時代即將來臨。儒家的“法先王”,即以先王(堯舜)的言行和道德標準為規範,已經不合時宜。必然要求儒家學說強化其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法后王”的提出就是荀子審時度勢,吸收和發展了法家主張變革的政治思想,使之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思想和文化界群星璀璨,盛況空前。諸子百家在學術上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各思想流派形成了百家爭鳴、各領風騷的繁榮景象。荀子不僅繼承了儒家學說,還融合了道家(老子、莊子)、法家(商鞅、李悝)、墨家(墨子)等其它哲學流派的思想,兼綜百家之長,對他們進行批判和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當時道家是最流行的思想學說之一,荀子還對道家的天道觀思想進行了吸收和借鑑,把道家的“道”納入自己的學術範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天人之分”,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也不會主宰人的命運。同時他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批評了道家“無為”的思想,強調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對自然加以改造的。從而把我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是荀子對儒家經典的傳授擴散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堅持儒家學說基本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擴大儒家的政治空間。五十歲後遊學列國,先後在齊國、楚國、趙國做官,最後在楚國的蘭陵縣著書立說,流傳下來的有《天論》、《性惡》、《王霸》,《非十二子》等三十二篇。他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荀子一生中到過很多地方,主要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進行講學,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淄縣北。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就是荀子的學生,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入秦為官,在秦朝滅亡六國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佐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學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是荀子的學生。毫無疑問,荀子是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在孔孟之。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代的社會政治發展仍具有積極意義。

雖然荀子的成就很高,也是先秦時期最後一代大儒,但他兩個最著名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卻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與孔孟的也有很大的區別,令人懷疑他儒家思想的純粹性。也有人認為荀子是儒家的異端,所以不入孔廟。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





畫月成眉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之間愛的規則,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貢獻是提出了“義”,是對“仁”的進一步拓展:即是朋友同學同等級之間的愛的規則。而荀子以“性惡論”為基礎,提出了維護“仁”,引導“仁”以及規範“仁”的教育原則,“護法”原則,對“不仁”者有極大的懲戒意義,所以他的學生有不少後來被稱為“法家”了。其實,荀子的“法”是維護仁,保證小人“不敢不仁”的金科玉律,對純潔儒家思想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慎獨精思


荀子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籌,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斯拉夫文化藝術


荀子是儒學大師是儒家的說法,其弟子可都是罵儒家的。當然荀子入秦之前是儒家弟子,可出秦之後的主張基本是法家。荀子出名完全是三個法家弟子。如果非說荀子是儒家,那麼他對儒家的貢獻是基本否定了儒家主張糾正了儒家的錯誤,當然說荀子完全不儒也是不對的,只不過殘留多少,就要細細研讀了。


山堅海闊


自然和生命界是心物糾纏的產物,即自性無明對立鬥爭的產物。六祖言:正見名出世,邪見即世間,邪正皆打卻,菩提性宛然。世間萬象所謂自然真諦真理,不過無明即道即命,非自我即物慾,人性惡由此而顯。荀子作為后稷學宮之領導,見解是實事求是的,但並不是真理。真理在事實之外,存在即真理是我見,囿於事實和物性物理,並不是人類並萬類之本命初衷。

人類並萬類之本命初衷,是突破物質桎梏,而永生永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事理相融。


陽光明正


"禮學"出自荀學,"詩經學""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荀子還具有批判精神並具備兼容意識,體現了戰國百家爭鳴的歷史趨勢。……這些均是對儒學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