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荀子》一書三十二章內容是否有連貫性,能否說說?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稱為孫卿。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后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三十二章雖各自成篇,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

 《荀子》的注本除唐楊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彙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梁啟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釋》等。











追夢小卒


荀子是儒家學派中繼孔子、孟子之後的,先秦時期最後一位大思想家,《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章,它的論述詳盡,邏輯周密,這跟他的生活經歷和勤於筆記的習慣不無關係。

荀子生卒大約在公元前298到公元前238,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趙國人,五十歲到齊國,“三為祭酒”。後在齊受讒,流亡楚國,投靠春申君,當了蘭陵令。春申君死後,他厭惡世道混濁,留在蘭陵著書立說,死後就葬於蘭陵。

荀子開創了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他重視自然主義,反對任何宗教思想。他的理論有著嚴密的邏輯。他以主張“人性惡”而著稱,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要做到善,必須靠後天的修養。為什麼能靠後天的修養來達到呢?因為人是有理智,理智可以戰勝人們貪圖享樂的慾望。怎麼樣變成有智的人呢?要靠禮(個人行為準則)和義(道德)。那麼禮和義又是怎樣形成。因為人要生存,要改善生活就要群居,要有社會組織;在社會組織中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因此需要制定禮和義來規範,才能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

荀子的思想實際上是對於他所處的亂世的思考和總結,也是追求“一統天下”的體現。因此他的最著名的兩個學生韓非子和李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演化和開創了法家學說。李斯也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得力助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