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荀子“天道思想”體現在哪裡,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荀子的基本價值觀和孔孟,以及之後的理學心學是不同的。用荀子的理論推理只能得出法家結論。而儒學,理學,心學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一直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儒家。

儒家的基本觀點是由《尚書》流傳下來的,《尚書》就是堯舜之典以及堯舜時期的德行流傳下來的。根本認為治國應該符合德行,而德行從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在其中多次提到天。和老子的在天為道,在地為德是一致的。

先王尚德,其民賢良,所以人性本善。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是防民若賊,而是愛民如子,而且人人皆善,所以要善於教之,所以儒家注重教師。原因在此。

當然,儒家原則是仁,為何,是仁,仁者愛人。善良最初的心不就是愛嗎,所以再往後的義禮智信都是行仁知愛的。所以天道行仁,大和大愛,配合日本的吃素放生,不就是大和之相嗎。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和天是”自然規律”,不承認天道是仁義。既然是自然規律,那就治得多得的多唄,所以他的兩個學生都是法家。另外人性惡那就治人,所以徵民夫,用民財,那是再正常不過的。發展到後來就是什麼殺降屠城,三十六計。

所以他不是儒家,自成一派。


師長366


荀子的主要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見於他的《天論》一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一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於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道不會因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對傳統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態度,認為自然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吉凶沒有必然的聯繫。認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種宗教儀式,僅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盡“人道”而非“鬼事”。(《禮論》)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律和職分。天道不能干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亂吉凶,在人而不在天。並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職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禮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論》)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律以為人服務。荀況強調“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對天的態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盛京一點通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見於他的《天論》一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國學文傳


荀子的性惡論本身就是反天道的!《陰符經》雲: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由此可見他的反天道!


尋真理91


《荀子·天論》反映了荀況對於天人關係的新見解,是一篇批判唯心主義“天命論”的哲學論文。荀況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定勝天的光輝信念,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所謂“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無疑是大大超過前輩儒家傳統思想的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