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身為儒家代表人物,為何培養出韓非子和李斯兩位法家弟子?

豆沙的冷


對中國古代思想影響最大的兩派,儒家和法家在很多方面可謂各執一詞,涇渭分明,二者似乎搭不上邊。比如,儒家說“性善”,法家說“性惡”;儒家提倡“以德治國”,法家提倡“以法治國”。二者的觀點總是針鋒相對。

但是,它們似乎又有點“淵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學生,尤其韓非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跟隨荀子(儒家)學習的韓非最後卻成了法家?

圖1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人

  • “性惡”論: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

做為先秦時期儒家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儒家的一些觀點已經在荀子這裡發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性惡”論的提出。

與孟子只是在與他人的辯論中提到“性善”不同,荀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性惡“。他在裡面直接提出了“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性惡》)的觀點。而且他認為,世界所有的醜惡和亂象都是由“性惡”導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之慾,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圖2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

“性惡”論可謂是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韓非所說的“法、術、勢”的基本假設都是“人性本惡”。基於這個觀點,法家認為,人是“需要管的”;而且由於“人性本惡”,所以用道德教化去使人向善也是徒勞的。再退一步講,就算人變得善良了,也不是道德提升的結果,而是人為的(即主觀上努力的結果,“偽也”)。

同樣的,對於“性惡”之人,不能使用“好言相勸”的方法,因為他的本性是惡的,道德感化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須用“刑名法術”。這就為法家的治國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韓非子·心度》篇中說到,“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而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就是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要想克服這個問題,必須依靠嚴刑峻法。

圖3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

  • “隆禮重法”:由“儒”向“法”的轉變

春秋戰國時,儒家思想有一條明顯的“演變線”,就是越來越重視現實的功用: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再到荀子的“禮”,儒家提倡的東西越來越具體、“可操作”,並且由此可窺見其與法家的思路越來越接近。其中,荀子對於“由禮向法”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禮”的起源,《荀子·禮論》中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以求”。即“禮”的出現是為了調節人的本性中對利慾的追求。

而到後來,荀子發現,“禮”往往與人性發生衝突,或者說,由於人“性惡”,“禮”的運轉並非十全十美。這時候,他又提出了“法”,即此時他意識到需要一種強制性來保證“禮”的實施。所以,荀子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說法,並將二者並稱。

圖4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

與學生韓非只強調“法、術、勢”不同,荀子雖以禮法並稱,但仍認為“禮”高於“法”。《荀子·強國》篇中有云:“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禮”可以成就王業,而“法”只能成就霸業。並且,如果“禮”能得到執行,“法”自然會被遵守:“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與前代的儒者不同,荀子除了重視“禮”,也意識到了“法”的作用。至此,可以說,荀子已經將一隻腳邁進了法家的“門檻”,而他的學生韓非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

圖5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

自秦以降,歷朝歷代都採用“外儒內法”、“儒法並用”的思想治理國家。雖然兩者在許多觀點上都截然相反,但也並非毫無聯繫。這一點在荀子和韓非身上可以找到一些淵源,而這也是我們學習古代先賢思想的一個很好的啟發。

文:愛影

參考文獻:《士人與戰國格局》,《荀子》,《韓非子》


歷史大學堂


荀子是儒家集大成者,但這並不代表荀子思想中不可以有法家的影子,繼而被韓非子和李斯發揚光大。


儒家重視通過禮樂教化使人自覺遵守道德,法家注重嚴酷刑法使人不得不遵從秩序規範。


說荀子是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代表,是因為他主張通過個人努力提高道德修養成為聖賢,即“塗之人可以為禹”,普通人只要不鬆懈倫理道德實踐,就都有機會成為聖人。所以荀子的根本價值取向跟儒家一致,都致力於試圖通過教化使人們向善。

不過荀子主張通過道德實踐成聖成賢,並不意味著他趨向這一價值目標時放棄了其他方式。政治上,他主張"儒法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依法治理國家。荀子非常強調法的重要性。他說:“隆禮重法則國有常。”“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這些思想後來就被法家所汲取及發揚光大。


荀子之所以在強調儒家禮義時,還強調法家用外在強制力治理國家,是其“性惡論”的人性論基礎在起作用。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主張“性惡論”。他說: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裡好愉逸”。認為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故有“欲”必爭奪,造成天下大亂,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正因為人性與禮義相反,因此除了用教化的方式去感化人的內在德行,還需要用武力、強權等外在力量去約束人的言行,使之安分守己。

此外,荀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發展了前期法家主張變革的思想,認為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是一代勝過一代,他高度讚揚推行法治的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遠遠超過歷代“先王”。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進步歷史觀。這與儒家“法古”的社會歷史觀也截然不同。


所以說,荀子雖然在根本的價值取向上屬於儒家,但一些具體方法論上有法家思想的影子,所以他的弟子將他思想中法家部分繼承抽取出來,自成一派也在情理之中。



東方國學


孔子基於人性善的觀念,提出他的"仁"的核心思想。孟子和荀子都認為人性亦善亦惡,也可以說不善不惡。即人的自然屬性偏向自利,比如媽媽生的雙胞胎,都會搶奶吃,吃不到的那個就會哭;而人的社會屬性偏向為善,比如這雙胞胎長大了以後,由於他們的兄弟或姐妹情誼,彼此可以謙讓和關照。

孟子更偏重人性善的一面,更接近孔子的觀念,因此,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義"的思想,孔孟是一脈相承的,故而人們提到儒家思想時候,就稱之為"孔孟之道"。

荀子更偏重於人性惡的一面,他認為人性惡,與生俱來,哪個孩子都搶奶吃,只有強制或限制,另一個孩子才不會被餓死。

荀子的思想,已經偏離孔子。因為,既然要限制惡,那麼就需要強權,就必須使用手段。這樣以來,荀子的思想就打上了法家思想的烙印。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

韓非只不過比荀子多走了一步。



一夫82


怎麼說呢?如果世界是陰陽的,儒家就取陰陽中間的那一點,得中得正,所以儒家重中庸,重調和,重仁義,倡導世界是相互的,比如父要有父的樣子,子才會有子的樣子,君要君,臣才臣。



而法家,就左傾了,不在追求中間那一點,而是開始走極端,比如說,法家認為,人本來就是惡的,所以人的行為就要用刑法規範,違背了就要受到刑法,這樣一來,立法的人就非常關鍵了,比如說,兒子一定要無條件服從父親,臣子也要無條件服從君王。

所以,儒家教出法家並不齊國,儒家左傾或者右傾了就是法家


華衣夏服


因為當時本來就沒有儒家與法家的區別。

當時只有一個統一的本土宗教---儒教。儒家、法家的人都是儒教徒。

儒有八派,最知名的是子張之儒。其主張與墨子類似,據信也是墨家的師從之所。

仲良氏之儒,負責傳樂,就是音樂家,一般讀書人都不清楚,而韓非子卻如數家珍。

說明,韓非子是得到了儒家真傳,如果他後來不提法家主張,人們只會把他當做一代大儒。

現在我們認為韓非子是法家,是按我們後來的標準劃分的。

而韓非子的所謂法家理論,完全是用儒家理論提出的出發點和進行詳實的推演後得出來的。

或許,韓非子,李斯會認為他們法家的主張才能代表儒教,是儒的正統。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史書明確記載,是問“禮”於老子的,說明老子的儒學功力也不淺,起碼是大儒級別。

而道家學說主張,事情發生之前預防用“禮”,事情發生之後善後用“法”,又將儒家和法家歸於一個流派。

可見,儒家,法家的劃分,本來就是不一定的,後世只是按其主張靈活劃分而已,本來就不固定,因為他們只是一群儒教徒提出了不同的主張而已。


河東來


歷史上的諸子百家應該都是.學者,社會發展中從事人們思想教化的教師,只不過這些教師,學者的言論高明被推崇為夫子,聖賢。只於後世將他們的言論分門別類才定性成,儒,法,佛,道等家而亦。他們就象現在的各種院士,按行業職能屬象冠以: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等大家。只於他們的儒,法等理論學說應有共性,穿叉,溶合後又根據各自的偏重又各舉一說罷了。分清認識這個事很好!


二大王23\n


這是儒家的流氓邏輯。荀子出身儒家不假,到秦國在大讚法家勤政的同時,感嘆無儒家之美政。荀子出秦觀點上肯定有很大變化,所以他的弟子李斯韓非子還有一個在漢朝為宰相都是指著儒家鼻子罵的人物。之所以儒家非說荀子是儒家就是他的弟子有名,荀子又曾經是儒家出身。當然荀子的法家裡面有儒家的東西,比如說性惡論,就是儒家非此即彼的思想邏輯。當然荀子的東西還是法家佔多數,只不過儒家能有做事實的老師實在沒有,荀子湊個數。說吳起是儒家的也有,理由也是學過儒,但不能問如何儒的?一看做事還是法家兵家而已。我反儒多年,儒生鬥不過,也給我一定儒家的帽子,只不過我沒有像墨子哪樣寫一篇《非儒》罷了。


山堅海闊


荀子是以儒為基礎的雜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儒家,是實用主義的儒家!或者說是修正版的儒家!貢獻也頗大,但由於其教出了兩個成就與名氣都很大的法家人物,所以後世儒家不太推崇他!但我覺得荀子其實很偉大的!中國的封建制度,其實藍圖就在荀子那裡!











1陸氏涼糕冰粉


荀子是是戰國未時的法家代表,當時,儒家主張“法先王"理念,宣揚“天人合一",既維護奴隸制禮制,認為奴隸制才符合天道。荀子主張“法后王"理念,宣揚“天人相分",既維護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利益,認為“人定勝天"。不知誰將荀子劃入了儒家,還有管仲的倡導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難道也可劃入儒家嗎?


頁線442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偽也。″ 這是道家立論的基點,因此,荀子是與孟子相反的道家,你為什麼說他是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