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初读

论语·初读 | 第一堂课


论语·初读 | 第一堂课


疫情不退,医生、快递小哥、保洁人员在前线冲锋陷阵;大后方的我们晴耕雨读,随先生“初读”《论语》。

先生管这叫“初读”。《论语》,大匠塾的同修大多读过;先生给大家上课也不知讲过多少遍。但先生管这叫“初读”。

——“初读”是一种方法。读过一千遍了,再读第一千零一遍还是初读!(先生语)

“初读”,每一次坐在书前都宛如新生——卸掉面具,拂去尘埃;每次相见还能有“如初见”的心动——遇见光亮,照亮自己的惊喜。这便是所谓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吧。

这是第一堂课。我们甚至没翻开《论语》。

先生给大家三个问题:

第一,《论语》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能从《论语》学到什么?

第二,儒家到底是什么?

第三,什么是经?如何读经?

1

用心切应,成全圣义

什么是经?

经对应“纬”,有纵横之意。经贯穿始终,上通无极奥义,下接市井琐末。在任何点上都有所显现,同时微言大义。经是独特的“格心板”。

如何读经?

  • 辞达而已矣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能指),如果没有庄严,没有用心切应,文字背后的所指接不到。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论语》,有人管窥蠡测,有人洞若观火,读经的心不同。

  • 用心切应,不落言诠

读论语需要心应。引经据典,巧言令色,用口舌、概念思考,读不出论语的微言大义。

  • 成全圣义,破覆无私

当时情境下,揣度话语的所从出处。看这些话语从怎样一颗伟大平静质朴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用自己最大的诚意,用当前的最高水平,踮起脚尖还原圣义。

读论语,就是悟道。道不属知。学习论语,若落在“知”上,容易不自觉地让圣人“迁就”我们!悟道,成全圣义,是不平凡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自我突破。

2

儒释道不一不异

提起儒家,必与道、佛并称。

三家并称,必有分别、比较。先生却说:儒释道既不对立也不并列,本质上儒释道就是一家!

汉地文明正是儒释道三家结合进入心灵的产物。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正暴露了汉地文明的真正奥秘,那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不一不异。

然而,虽然合一,儒释道各自作为独立的法门,却在“用”上有不同的对治。三个对治,正好击穿了我们人类的三大困惑。

第一大困惑:人文与自然的分离。人从自然中进化而来,逐渐形成一个与自然相对的人类社会。这时人类的困惑已然产生,即人和自然的对立。道家帮助我们脱下身份、外物的挂碍,冲刷掉人类的矫情、造作,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解。

第二大困惑:自我造作的困境。自我一旦形成,便把人关进了“楚门的世界”,(点击链接:楚门的世界)自我成为我们智慧的最大壁垒。佛学教我们去除法我两执,从万有上超越。两执具化,真空妙有,自然中和。

第三大困惑: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纠结编织。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与社会存在之间有刚性冲突,家庭矛盾、同事间隙、邻里纠纷、阶层冲突,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这便是儒家的议题。


3

入世学问,伦常入手

儒家是真正入世的学问,“能在市井闻到炊烟味道”,简简单单朴素平常。而儒家的豁达更在于它为道家和佛家的学问预留了接口,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佛家的究竟。

儒家学问根本落在两个字:伦常。

伦:从人的界面。儒家将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认识一个人,不单依凭成就,而是入到伦常关系,在他的夫妻、父母、子女相处、朋友来往和社会关系中立体地认识。人皆为五伦中人,

从五伦关系中能看出人的成色。

常:从心的界面。从人心上讲儒家,是借佛家交互诠释。五常,仁义礼智信,根基是仁,是心性的通透。五常讲的是人心的修炼。

4

四端之心:儒者气质

具体说五常,孟子的四端之心和孔子的三达德便是抓手。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原意为山顶,意为可见的端倪。 “仁”,首先是一种感受力,对通过能够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能力。有恻隐之心,大恶便不易形成,智慧就有希望。当铁石心肠到麻木不仁,便失去了人间温暖的最后一颗火星。

儒家,内心修炼的首要即为仁。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仁者之心。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义,首先与行为挂钩,推动行为的是动机和情感。有羞耻心,不齿于不义之事、不义之人,从骨子里生出厌恶,如此道义才成立。

羞恶同样适用于自我。一旦发现自己有不齿的行为,马上升起改变的动机。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是非,既包含真假——事实判断,也包含是对错——价值判断。在中国古代,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圆融合一,既求真也求善,才得明辨是非之智。

活一辈子,什么是真正的利益?人生一等一的财富是活出一个高质量的人。内心完美,智慧通达,一生快乐幸福。而有人一时虚名,巧取豪夺,付出了高额的品德成本。丢了一路的西瓜,把最大的利益丢了。

是非之心,让人得智,守住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克己复礼。从心上说就是辞让之心。

社会、人心的争端从哪里来?无非名利。名利的膨胀就是对他人空间的挤压。如此看来,辞让是多么美妙?

当别人以“某某总”相称以示敬重,你欲意回应:不敢当。如果这声“不敢当”乃由衷而出,不是习惯的社交行为,是多么美妙的礼尚往来。

年轻人体恤老年人,公交车上起身让位,老年人以疼爱子女之心,心疼年轻人的辛劳,推辞不从,于是彼此推让不下,这又是一副多么美妙的画面?

“礼”是内心生出的仁义。礼的表现就是义的实践,礼和义是一体的。

***

从四端之心,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四端之心,也是四面镜子。如果这四面镜子能不断照耀我们,那就不是简单的正衣冠,而能让家庭,周身,内里,血脉,头顶,升起浩然之气。这是儒家的气质!

5

三达德:因上说法

修心又有三个简易的抓手——三达德智仁勇。三根线拎起来,便可阔步前行。智仁勇,比四端之心更为具象,可以说是三个指标,在具体行为上对个人进行体检。

  • 好学近乎知


世人重果,菩萨种因。孔子不从功能、属性上说智,而从因上谈如何获得智。

所谓好学,就是有热情。不仅对知识,对未知之事,对困惑、意外、奇迹,对朋友,对生活的都保有儿童般的热情,追根究底。这颗心就能不断地通向智慧。(点击链接:重拾儿童境界)

  • 知耻近乎勇


赴汤蹈火不算勇,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知道不足,闻过则喜。当机立断,洗心革面。这是大勇。这种勇能让我们舍身取义,日臻完美。

  • 力行近乎仁


人的心灵只有被道德实践改变。只说不做,在孔子那里,竟至于“不仁”!

我们时常的借口:太难了,没法做。孔子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开篇,十五国风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思无邪”。当朦胧的男女情爱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无邪画面起兴,便为整首诗篇定下了基调——把读者的心定在美妙纯洁而无邪淫的状态。

这第一堂课,正是这一笔起兴。

尽管没翻开一页论语,却似摸着了学和习的门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堂课,我们领略了儒者的止境。正心诚意,方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读出大人气象,读出伟岸人格,读出满面春风,读出一片欢欣鼓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