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那么嫌弃刘备呢?

密探零零发


张鲁在选择“投降曹操还是投奔刘备”的时候,做出决断,并说“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的话来。

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去分析什么张鲁和曹操、刘备的关系,甚至还有人说因为曹操也信道教,所以张鲁亲近曹操,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时候还没“道教”这个名词呢,若说曹操信怪力乱神之事就算曹操信了教,那么刘备也有请人占卜的记载,又算什么呢?实际在那个时代,有点信仰也是很正常的事。


原文出处

包括出处,有人说是出自《华阳国志》,要知道,《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人常璩,他写这书,可是有参考前辈的资料。

前辈是谁?答案是:《献帝传》中记载左中郎将李伏写给魏王曹丕的奏章。原文如下:

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刘备),(张)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言发恻痛,诚有由然。

李伏这份奏章创作时间是在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筹备禅代汉室之前,像李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写文章为魏王曹丕禅代汉室营造舆论氛围。

李伏说这事,是以张鲁的经历故事来说:有人预言曹丕将来是平定天下之人,张鲁所以才对曹操刮目相看,所以才在曹操和刘备之间选择了曹操。如此类故事云云。

曹丕看到后,回复道“我把这份奏章公布于世,我这个薄德之人,消受不起,这预言如果是真的,也是我父亲(先王)的功德感动上天,不是人力所为。”

综上,李伏的奏章才是这个故事的原创首发。原话还是“魏公”,被常璩改成“曹公”,把这个段子编写入《华阳国志》,这算是二次创作。


考证

从李伏的奏章来看,他是为了造势,这个故事的真伪不论,姑且当成是真实发生过的(张鲁有说过这句话),再联系其他史实来看。

  1. 曹操讨汉中时,张鲁的弟弟张卫是坚决抵抗,率军至阳平关阻挡,张鲁是在南郑县坐壁上观。

  2. 张卫战败后,张鲁是放弃南郑,从南山进入巴中,联络当地的杜濩等部落首领一同归降曹操。

  3. 刘备得知汉中危急后,曾派黄权前去联络张鲁。等黄权抵达巴中后,张鲁已经又返回南郑,投降曹操了。

如此,看“张鲁归降曹操”这件事,详细分析,这里有一个张鲁【反抗并观望局势→阳平关失守后,逃亡→再决定投降】的过程,这是他见风转舵的过程、结果,根本不存在张鲁“言发恻痛,诚有由然”这样坚定不移愿意追随曹操的事,所以也不存在痛斥刘备的事。

真要有“言发恻痛,诚有由然”,也是借他人之口的逢场作戏罢了。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张泱,王宏伟你们就是无赖,纯粹的无赖,你们会很后悔的,我没有钱,我会永远记住你们两个,你们狗都不如,会遭报应的,真的,我看不起你们,为了点钱狗都不如,我也不想发说说了,记得把你们的事办圆,这世界没那么简单,连刘汉都会死,大哥不大么,钱不多吗,保护伞不厉害么,还有天意,我已经废了,也不想在连累任何人,愿你们自己小心,喇叭稍微少打一点,人都很烦,自求多福吧,奎屯就你们两是人才,我想听你们说一句谢谢我,我就满足了


无话可说105768576


三国时期,张鲁在逃亡巴中,面临降曹操和降刘备的抉择时,张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降了曹操,并且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那么,张鲁为何如此地厌恶刘备呢,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血海深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历史上张鲁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张良的十世孙,五斗米道的第三位掌门人。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也搞过起义,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为了活命,张鲁就带着五斗米道的众人投靠了益州牧刘焉。由于张鲁母亲与刘焉的亲密关系,张鲁得到了刘焉的重用。在刘焉的支持下,张鲁取得了汉中,成为了汉中的土皇帝。

后来,在刘焉死后,张鲁就不再听益州牧的继任者刘璋的话。于是乎,刘璋和张鲁大打出手,刘璋是个庸才,收拾不了张鲁,张鲁这次彻底独立,成为了汉中王,全心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张鲁凭借着汉中便利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大量的流民,并且他大力发展五斗米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的政权。张鲁在汉中一干就是近30年,成为汉末一支力量不容小觑的割据势力。

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大败张鲁,张鲁退守巴中。在此时,张鲁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投降曹操,另一条是投降益州的刘备。然而,在面对这个抉择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投降曹操,并且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之所以如此厌恶刘备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良禽择木而栖。刘备和曹操相比,自然是曹操的地盘大,实力强,张鲁要投降,自然要找一个大腿来抱,肯定要选择实力强的曹操了。

二是曹操虽是真小人,但刘备却是伪君子。张鲁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乱世之枭雄,真小人,投降于曹操,曹操尚可给予他厚待。反而刘备是个伪君子,地盘小,又紧挨汉中,是万万不能容下他的,结局必然悲惨。因此,张鲁才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当然,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有谄媚曹操之意。

三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张鲁除了是地方军阀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虽然他失去了汉中,但是他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大的中原地区,这是刘备万万不能给他的发展自己教派事业的机会。于是乎,在张鲁投降曹操后,携带大量的信众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等地,张鲁趁机利用曹操对自己的厚待,大力传播五斗米道,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了西晋的时候,大量的名人义士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这也就有了后来龙虎山正一道的辉煌,更是成就了张天师一族千年的辉煌。

总之,事实证明张鲁选择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他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更是其高智商、高情商的体现。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汉中张鲁的确说过这话,不仅仅是张鲁厌恶刘备,确切地说张鲁的选择更理性、更聪明。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01

前有车,后有辙。

张鲁雄踞汉中近三十年,依靠政教合一的方式,维持了汉末相对独立的王国存在。

由于益州牧刘璋与张鲁存在矛盾,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就是为了对付张鲁。尽管刘备并没有与张鲁直接交战,这并非刘备多么仗义,而是刘备不愿意替刘璋打工。刘备吞并了益州,充分暴露了刘备中山狼的本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璋作为主人邀请刘备入蜀,落得了一个流落荆州的下场。如果张鲁作为客人投奔刘备能好到哪里去呢?

西凉马超的下场就是张鲁的结局,甚至还不如马超呢。

02

宁为曹公为奴,不做刘备上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大军征讨汉中,张鲁逃亡巴中。

刘备接受黄权的建议,派遣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张鲁。功曹阎圃劝谏张鲁说:“要成就大事,就应该北降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

张鲁愤怒地说:“我宁愿为曹公做附属,也不做刘备的座上宾!”于是,投降曹操。

张鲁带领全家谒见曹操,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及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并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

史实说明张鲁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待张鲁不薄,张鲁也没受多少委屈。

如果刘备有他儿子刘禅一样的境界,可能结果要好的更多。

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人喜欢折腾那也没有办法。

就像马超,他的父亲已经归顺了朝廷,他还在作乱,招致了被夷灭三族,最后还乞求刘备照看马氏宗族唯一的血脉马岱,何苦来着?

03

历史评价

陈寿:燕、绣、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於彼为愈焉。
裴松之: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张绣是董卓西凉军的余孽,都是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归附了曹操,都算是很好的出路。

也正如裴松之所言,张鲁归顺曹操,宠以万户,五子封侯,的确有些过,但看出曹操有千里买马骨的意图。一个张鲁尚且得到这样的待遇,对刘备、孙权来说,就更不会差了。

由此看出,曹操是为天下计,不可谓没有胸怀。

刘备、孙权折腾来、折腾去,又能如何呢?不都是为司马氏打工吗?

张鲁的归宿,给世人以启示,是值得品味的。


豹眼看历史


方圆论坛观点!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是出自《华阳国志》。当时在曹操大军前来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的臣子阎圃对张鲁说:现在可供您选择的有两条路,要么向北投降曹操,要么向西依附刘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当曹丞相的附庸,也绝对不作刘备的座上客”。最后张鲁投降了曹操。



实际上张鲁之所以排斥与刘备结盟而选择投降曹操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厌恶刘备,而是张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投降曹操的。首先张鲁和益州刘璋之间是有深仇大恨的。在刘焉时期张鲁是很听话的,但到了刘璋时期双方反目成仇。而且刘璋还杀害了张鲁在益州的家人。这下子就把仇结的死死的。而当时益州刘璋已经投降了刘备,刘璋的手下大臣也全都效忠了刘备,张鲁势力和刘璋势力那可是仇人啊。天知道张鲁依附于刘备之后会不会被针对。所以张鲁不愿意依附刘备。


其次,刘备的贪婪也让张鲁心有余悸。刘备本身就是被刘璋邀请来的帮手。结果刘备这个帮手翻脸不认人,转眼之间就夺了刘璋的基业。这就让张鲁对刘备产生了极高的警惕性。对于张鲁而言,刘备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依附于这种小人那可是很危险的。刘璋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张鲁不得不慎重。

最后,当时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但是刘备相对于曹操来说,实力还稍显稚嫩。曹操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且大半个天下都以被曹操占据。而且曹操占据北方之后大兴农业实行屯田制。鼓励恢复经济等等。这都让张鲁觉得投靠曹操比依附刘备更加稳妥一些。再加上张鲁本身对于刘备的做事方法就十分不耻。所以投降曹操也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而且张鲁这个诸侯在东汉末年时期属于是最特殊的一路诸侯了。张鲁的势力属于政治加宗教结合的性质。张鲁是五斗米道教的第三代天师,汉中之民几乎没有不是五斗米道教的信徒。曹操招降张鲁的时候给张鲁开出的条件是允许他继续传播道统。这对于张鲁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要知道张鲁在汉中维持统治全靠信徒,而投降曹操之后整个北方都可以传播道统,这吸引力对于张鲁来说绝对是他拒绝不了的。


后来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的条件刘备显然是做不到的。一方面刘备的魄力就赶不上曹操,他好不容易有了基业,怎么可能允许张鲁随意传教,万一夺了他的基业,他还不得哭出来嘛。而且相对于曹操广茂的领土,刘备区区两州之地就显得太过于狭隘了。综合考虑之后张鲁还是投降了曹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圆论坛


刘皇叔仁义之名天下皆知,因而不少文士名流都对他倍加推崇。孔融在北海任国相时,管辖区被黄巾军围攻,情势危急之下,他竟派人千里迢迢向刘备求助,可见刘备仁名远扬。刘备不仅被名士推崇,也被百姓爱戴,否则也不会在撤出荆州时,境内百姓拖家带口千里追随。刘备为人如此仁义,张鲁却对他恨之入骨,扬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是何故呢?<strong>

刘备轻视张鲁,若是他做刘备部下,恐难被重用。刘备昔日曾评价他,“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虽然此言未必为张鲁所闻,但是刘备的言谈举止中都有轻视之意。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就向刘备进言,汉中一失,三巴之地就会陷入险境,对蜀来说,这无异于断其臂膀。刘备这才进入巴中,准备接受张鲁投降。首先,刘备所为者,乃是汉中土地,而非张鲁此人。另外,刘备认定张鲁会投降,迎接他时也毫无诚意。

张鲁虽然不是能建立丰功伟业之人,但能固守汉中多年,也决非愚笨之人。刘备用心何在,张鲁也是心知肚明,不愿投降于他,实在是情有可原。<strong>

曹操权势如日中天,可成大事。张鲁部下谋士阎圃曾向张鲁进言,若想成大事就依附曹操,否则就西结刘备。张鲁一心成就大事,又被曹操南下声威所震,早就有归降之意。他虽然佯装抵抗,所图者也不过是得到重用,并非真的要与曹操为敌。张鲁逃出汉中时,属下曾向他请示,是否要将仓库中宝物全部销毁,张鲁却表示只需藏起来即可。由此可见,张鲁此行逃走,不过是暂避曹操锋芒,日后投降曹操,这些宝物也是其邀功请赏的资本。

张鲁反刘向曹,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张鲁所奉行的五斗米道。张鲁乃是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他实为一方首领,却自称“师君”,可见他对此教信奉不移。张鲁原来乃是刘焉的部下,他死后,其子刘璋取而代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璋与张鲁关系不和,还将其母其弟杀死,两人至此结下恩怨,张鲁也去到了汉中之地。刘璋后来为了对抗曹操,将刘备迎入益州,不想引狼入室,父辈基业都被刘备占为己有。此地原来有张鲁所留下的教众,刘备掌权后,却并不能容忍他们,对他们多加压制,这也让张鲁对他颇有怨言

相较之下,曹操没有打压张鲁宗教之意,他一旦投靠曹操,甚至还可能借此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事实确实如此,张鲁投降曹操之后,与其教众一起迁到三辅,被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借此机会,或明或暗传播五斗米道,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在中原和北方已经流传甚广。

张鲁投降曹操,所为者也不过是利益而已。能够加官进爵,荫庇后代,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辅佐成就大业,传播宗教,这对于张鲁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邓海春


张鲁并没有非常厌恶刘备,也没有特别喜欢曹操。事实上,对于张鲁而言,曹操和刘备都可以是他喜欢并合作的对象,也可以是他厌恶的敌人。只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相比于归降刘备,张鲁选择投降曹操,明显要划得来许多。

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张鲁在归降曹操之后,史书上记载,魏公曹操亲迎,授予张鲁镇南将军的官职,按照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同时,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下属阎圃等人都被封为列侯。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曹操给张鲁开出的条件,那是超级豪华和优厚,当然这也是因为曹操家大业大,所以开得起这种优厚条件。反之,如果张鲁投降了刘备,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张鲁开出这种优厚的条件。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自己连个王都不是,他能够给张鲁封万户侯吗?更不用说张鲁的五个儿子和下属。事实上,即便是刘备后来在汉中称王后,他也给不了张鲁如此优厚的条件。对此,我们只要看看马超,还有刘备生前,他的下属有几个人封侯了?

所以说,站在张鲁的角度来看,既然汉中横竖守不住,还不如趁机卖个好价钱,既然曹老板家大业大,又出的起价钱,那张鲁干嘛不把自己的汉中公司卖给曹老板呢?反正跟着谁混不是混,只要不委屈自己就行。


我是赵帅锅


(电视剧里的刘备)


这话出自《华阳国志》:

“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张鲁之所以投降曹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曹操实力雄厚,已经把张鲁赶出汉中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

上面这段史料就能看出,曹操征讨张鲁很顺利,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张鲁赶出了汉中。

曹操击败袁绍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北方之主,而当时经济中心是在北方,而不是南方。也就是说曹操有庞大的军队,充足的物质和人手。

而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威名赫赫,但是他其实一直没有稳固的地盘,在刘璋请刘备入蜀之前,他其实只有三分之一个荆州。

这个时候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曹操与刘备之间,曹操才是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那一个,而且汉中已失,益州门户洞开,在张鲁看来,曹操拿下益州不过是时间问题。

对于张鲁这样的“失败者”来说,反正他要么投降曹操,要么归顺刘备,既然如此,他肯定选实力雄厚的,所以他选择向曹操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做为一路诸侯归顺曹操,还是做为一路诸侯的下属归顺曹操,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张鲁与刘璋有仇,也信不过刘备

“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建安五年,杀鲁母、弟。”

刘璋曾经因为张鲁不服调遣,骄傲自大,而一怒之下斩杀了做为人质的张鲁母亲与弟弟,因此张鲁和刘璋是有私仇的。

如果张鲁归顺刘备,那么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样和刘璋相处?

虽然刘备是篡夺了刘璋的基业,但是两人毕竟是汉室宗亲,说起来不是外人,而且刘备才篡了刘璋的益州,肯定不可能也不会杀刘璋安张鲁的心,甚至反过来还有可能。

另外就是张鲁信不过刘备,因为张鲁本人不仅是汉末诸侯,还是天师道领袖,他的信徒遍布益州,如果张鲁归顺刘备,虽然是有利于刘备尽快收拾益州人心,但是也带来一个新问题:张鲁会和刘备争夺益州人心,那怕这种争夺是被动的。

那对于刘备来说,最好莫过于没多久张鲁暴毙了。所以张鲁归顺刘备的话,他本人风险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刘备之前和张鲁有过交往的,比如彭羕就出使过汉中。

“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

所谓“奉使”就是以使者的身份出访过,而当时刘备在广汉驻军,唯一能出使的对象只能是张鲁。

但是刘备不仅交好张鲁,还派李恢去“策反”依附张鲁的马超,并且还“策反”成功,马超从汉中秘密逃往广汉投靠刘备了。

这在张鲁看来,是刘备不讲诚信,不讲道义的表现。

所以归顺就是把自己身家性命交给别人来决定,张鲁肯定不会愿意把自己全家人的命交给一个在他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手上。

因此,综合而言,张鲁归顺曹操而拒绝刘备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


兰台


刘备虽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但这个人同时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扫把星。


首先,跟刘备合作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刘备是卖草鞋出身,虽然号称皇叔,但实质上一无所有,在45岁之前一直东奔西走,到处寄人篱下。刘备先后投奔过六个主公,除了曹操,其余五个人都被他克死了,名单包括公孙瓒、徐州陶谦、吕布、袁绍、刘表。刘备的反复无常,连吕布都看不起他,说他是无信大耳贼,试问张鲁怎么敢和这样的人合作。张鲁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按刘备的性格很明显会吃掉他。

其次,刘备喜欢搞小圈子,他真正信任的人其实不多,武将也就是关羽张飞,最多再加一个赵云,谋士也就诸葛亮一个。张鲁如果去找刘备,只能做冷板凳,然后张鲁的势力慢慢会被刘备吃掉。刘备就像癌细胞一样,只要抓住一个主公就会慢慢吸取主公的养料,然后把主公害死。张鲁看刘备看的明白,刘备也不会把张鲁当自己人,所以张鲁不敢投靠刘备。

最后,三国时代对人才最看重的是曹操,曹操的大度让各路人才趋之若鹜。曹操是怎么对许攸的,对关羽也是关怀备至,长坂坡之战爱惜人才,竟然不许放冷箭伤害赵云。在曹操这样的主公手下,不管是人身安全还是上升空间,都是可以保障的,试问你是张鲁,你选扫把星刘备还是求贤若渴的曹操?


西山讲历史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出自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巴中志》。首先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一直都受到了历朝历代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这足以证明《华阳国志》但真实可靠性。

那么张鲁为啥这么抗拒刘备呢?张鲁说出这句话又想表达什么呢?

首先我们很肯定的一点,那就是张鲁对于刘备人品的不耻。从刘备的发家史上就可以看出,刘备绝对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刘备一路走来几乎都是投靠,在背叛。这种性格让张鲁没有安全感,也非常的不耻。就从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打他张鲁来说,原本的盟友,但刘备拿了刘璋的钱粮补给之后,又翻脸不认人夺了刘璋的益州。刘备的这种行事风格让张鲁不敢苟同。张鲁很担心自己和刘备联合的话,那么刘备到时候翻脸不认人吞并了自己怎么办?毕竟刘璋前车之鉴不远。所以张鲁极其厌恶刘备。

其次,张鲁和益州刘璋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半天了。张鲁势力和刘璋势力之间的仇恨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刘备方面虽然吞并了刘璋的益州,也杀了不少人。但是益州的大多数文臣武将还是保留来下来,他们也在继续效忠刘备。而张鲁和刘璋以及原刘璋的这些部下可是敌对的。虽然张鲁如果和刘备联盟的话,大家就算是一家人了,以前的前尘旧怨也就一笔勾销了。但张鲁多少也担心会不会被排斥。要知道刘备言而无信是出了名的。要是自己和刘备联盟,原刘璋的手下在刘备面前说自己坏话诋毁自己。那么自己最终的结果还是悲剧。所以这也是张鲁不愿意联盟刘备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那就是张鲁早就有意投靠曹操了。曹操雄踞北方势力上要远超于刘备。既然要投靠,为什么不投靠强者呢?而且张鲁不仅是一方诸侯,他还是五斗米教的老大。曹操庞大广袤的势力范围对于张鲁传道十分有利而且曹操也不排斥张鲁的五斗米道。事实也证明张鲁投靠曹操后,五斗米道更加的发扬光大了。所以在张鲁打定主意投靠曹操后,张鲁不介意做个顺水人情羞辱一下刘备。这也是示好于曹操的事情。毕竟刘备不管对他张鲁还是对曹操都是有仇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