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7狐狸


历史是人写的,更是人做的。岳飞被害韩世忠找过秦桧,秦桧说莫须有吧!意思是说可能有吧!最确切的意思是说,皇上想让岳飞去死,还需要理由吗?

不知道秦桧是不是明白,不知道韩世忠是不是明白,不知道岳飞是不是明白,他们都是宋高宗赵构的工具,他们都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帝可以翻手为云俯手为天,其实他们都是棋子。

其实在宋高宗赵构眼里,不论是秦桧或者是岳飞,他们都是他的臣子,可以权高位重,也可以让他们去死。秦桧是这样,岳飞也是这样。所以说杀害岳飞和为岳飞平反在他们看来很正常,都是为了他的统治利益。

而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不论是杀岳飞还是为岳飞平反,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没有其他理由,至于说感情或者民族感情,其实利益是第1位的。

就像现在的国家关系,国家利益是第1位的。可以看看美国和越南,他们曾经打的昏天黑地,而现在呢?眉来眼去,都是为了国家利益。


大志远思想空间


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连侄儿都非常勉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庶出幼子——岐康惠王赵德芳的后代,即所谓“太祖系”。他家这一支与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赵曙实际为赵允让之子)家这一支的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换言之,宋孝宗只是宋高宗的一位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堂侄……



宋高宗当初之所以选择过继宋孝宗,实际上就是看上了这个血缘疏远!因为与大宗血缘疏远,彼时宋孝宗本家这一支已经沦落到了与平民无异的地步,缺乏背景、便于控制!而这,正是宋高宗想要的。宋高宗之所以敢那么早就禅位当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孝宗缺乏背景、没有根基,在政治上他不得不依靠宋高宗。宋高宗虽然禅位了,但依然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绝对把控。因此,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宋高宗的。换言之,宋孝宗给岳武穆平反是宋高宗默许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



宋孝宗为何要为岳武穆平反

宋孝宗即位前不久,金国发生内乱,金国皇帝完颜亮(史称海陵王)率军南下攻宋时,留守辽阳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雍(金世宗)发动叛乱,自立为皇帝!随即,完颜氏家族内部为了皇位正式开打,金世宗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内部“平叛”。



宋孝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受宋高宗禅让、登上皇位的。金国的内乱让宋高宗和宋孝宗看到了机会,企图趁火打劫、对金国展开进攻,而为岳武穆平反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换言之,彼时宋王朝的对外政策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主战势力正在逐渐占据上风,而且宋高宗、宋孝宗内心也倾向于趁火打劫、对金开战。为了平抑内部的主和声音,宋高宗、宋孝宗必须有所表态。这个时候为岳武穆平反无疑是有巨大象征意义的,他代表了宋王朝皇帝的态度!当然,这同样是一种权术,宋高宗、宋孝宗并没有公开表态,即便将来战败了,责任、黑锅依然可以让主战派来背!说到底,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也不是为了岳武穆,同样是政治需要。



不得不说,宋王朝的军队是真怂!大张旗鼓“北伐”的宋军居然让处于内乱之中的金军打得一败涂地……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以宋王朝再一次卑躬屈膝的《隆兴和议》草草收场。果不其然,事后主战派的张浚成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替罪羊,被罢相调任闲职。不过,张浚比岳武穆识趣、也比岳武穆滑头,他选择了主动揽下战败的责任、替主子背了黑锅!在宋高宗、宋孝宗还没有处理之前便上书引咎辞职。最终,宋高宗、宋孝宗就坡下驴,将张浚罢相了事。



宋高宗为何会同意为岳武穆平反

“岳飞案”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正如秦桧当初给韩世忠的回复“莫须有”那样,宋高宗杀岳武穆根本就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说白了,宋高宗之所以杀岳武穆,并不是岳武穆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仅仅是政治需要而已。一来,宋高宗是为了收回兵权,杀岳武穆更多地是杀鸡儆猴、做给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看的。二来,彼时宋高宗正在与金人议和,主战派的岳武穆显然成了宋高宗的“绊脚石”。为了将政策的核心思想统一到议和上来,宋高宗必须压制反对派势力,杀掉主战派的代表岳武穆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同样是杀鸡儆猴!换言之,宋高宗与岳武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甚至内心对岳武穆的忠心很可能也是认可的,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才杀了岳武穆。既然宋高宗因为政治需要可以牺牲岳武穆,同样是因为政治需要,又为何不能为岳武穆平反呢?



宋高宗早已留了后手

从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期间宋高宗没有提出异议,再结合宋高宗处死岳武穆时的行为来看,个人认为宋高宗很可能早已留了后手。整个“岳飞案”中,宋高宗都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的姿态。无论是拿下、审讯岳武穆,还是罗织罪名,直到最后处死岳武穆,宋高宗都没有过多地亲自出面,表现得相当“被动”,基本上都是秦桧等人在台前充当“跳梁小丑”!



但是,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非常耐人寻味。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岳武穆的“老领导”兼好友韩世忠曾经亲自去找秦桧,为岳武穆讨个说法!可奇怪的是,秦桧仅仅三个字“莫须有”便将韩世忠轻易给打发了。按理说,韩世忠这种身份地位(韩世忠曾出任枢密使,相当于宰相之一)的人既然出面了,秦桧用“莫须有”三个字恐怕很难搪塞过去。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秦桧的“莫须有”其实就是在暗示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莫须有——“皇上要杀他,还需要理由吗?”这恐怕才是韩世忠最终选择闭嘴的原因!一个秦桧,根本不值韩世忠一惧……



换言之,宋高宗很可能在处理岳武穆之时便已经留了后手。让秦桧等人在台前蹦哒,自己躲在幕后。即便将来因为政治需要必须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也可以牺牲秦桧这些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担个“用人失察、误信奸臣之言”的领导连带责任。到时候,杀了秦桧这些人、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依然可以捞一个“知错能改”的美名,横竖都不吃亏!



综上所述,从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武穆到宋孝宗大张旗鼓为岳武穆平反,很可能就是宋高宗出于政治需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说白了,无论是岳武穆、韩世忠,还是秦桧那些人,都让宋高宗给玩儿了。他们不过就是宋高宗棋局上的棋子而已,需要牺牲时宋高宗不会有丝毫犹豫……岳武穆如此,秦桧亦然!宋高宗这个人虽然在对外方面卑躬屈膝,但是玩起帝王权术来那可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两宋的那些个皇帝,除了开国的赵老二、赵老三兄弟,恐怕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


农民工歪说历史



其实大家都错了,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原本就是赵构棋局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根本谈不上打赵构的脸。赵构要的就是趁着自己还没有断气之前,为忠臣昭雪,让奸臣背锅,以免千古之后,在青史中留下骂名。

赵构是一个非常聪明,很喜欢搞文艺创作的人,诗词曲赋、文物鉴赏、吟风弄月都是他的爱好,所以对权力不是特别执迷,只想舒舒服服的当一个可以安心享乐的太平皇帝。



其实他很清楚秦桧就是铁杆的汉奸,金国埋在他身边的一个雷,负责监视他的。但是他又不敢忤逆金国的旨意,因为他在靖康之变的逃亡路上确实下破了胆。于是他将计就计,反利用秦桧做了宋金和平的棋子。

只要秦桧在身边,金人就不会南侵,至于岳飞虽然说的壮怀激烈,但是赵构根本没有真正打败金人的信心 。为了换回徽宗的尸骸和自己亲生母亲韦后,他不得不利用岳飞搞一点动静,以有利于两国谈判。等绍兴和议一成,岳飞就成了他实现太平天子计划的绊脚石,是必须处理的了。



这个千古骂名又必须得有人背,于是乎秦桧又在关键时刻成了赵构的及时雨。赵构以模棱两可的姿态让秦桧害死了岳飞,早就想好了自己死前让秦桧把锅背稳。果然秦桧比他死的早,秦桧一死,他立即如释重负,说我终于不用在靴子里面藏匕首了。

没过几年,赵构觉得自己的计划完成的差不多了,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洗白计划了,就主动不当皇帝,禅位给了宋孝宗。或许是赵构授意,又或者孝宗心领神会,马上给岳飞平反,黑锅都让秦桧被踏实了。



当然,秦桧背锅也不冤,原本他就是实实在在的金人卧底、大汉奸,而且害死岳飞确实也是他一手操办。反正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赵构在生前已经洗脱谋害忠良的无道昏君的千古骂名,顶多就是自己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了而已。


一个忠臣岳飞,换来两代皇帝清誉,这个买卖没有做赔本,其实赵构除了胆小,还是很高明的。


谢金澎


我们知道赵构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秦桧死后,赵构为很多遭受秦桧迫害的人平反,唯独没有岳飞,甚至赵构还把岳州改为池州了,可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他这个时候是太上皇,可是他对朝中的人事任免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还是他的人,他想反对可以说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时局的需求

当时南北政权对立,被朱熹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皇帝金世宗,上台之初就停止了对南宋的大规模用兵,他还勤俭爱民,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定盛世”,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及每年必须向金国进贡,南宋皇帝要俯首称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不甘在金国皇帝面前低声下气,忍受屈辱,史书记载说他“锐意恢复”,“雄心远志,无日不在中原”,他是立志北伐的。而要北伐必须鼓舞军心,提振民气,必须取得抵抗派的支持。历来人人都知道,岳飞早晚会被平反,岳飞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义士之气”,可以得民心,还可以为北伐造势,宋孝宗是一定会做的,因为这是提鼓舞军心,提振民气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他骨子里是想求和的,属于投降派的代表,对于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对的。他对岳飞恨之入骨,要给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对,可他这时为什么没反对呢?我认为一是形势所逼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万一金国出尔反尔不想求和,是要南宋的江山呢?况且当时北伐的呼声很高,这种情况下赵构必须多加斟酌,权衡利弊。二是他对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负而且年轻气盛,这个年轻的皇帝曾经在政治斗争中支持过自己,虽然是养子,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宋孝宗刚上台不久,需要民心,需要磨练,更需要他这个老爹的肯定。出于大局的考虑,出于对孝宗的爱和理解,赵构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反对。

2.宋孝宗对岳飞平反这件事处置得当,没有触碰宋高宗的底线

.宋孝宗颁布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

从这段诏书中,我们知道宋孝宗挺英明,他只夸岳飞的功劳,而不讲他的冤屈,也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只以“坐事以殁”这四个字简单带过,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害岳飞的人。另外,他还给宋高宗赵构一块遮羞布,说这次平反是“仰承圣意”,也就是说是宋高宗的意思。在给岳飞起谥号时,当拟定为“忠愍”时,宋孝宗当场就反对,因为这个“愍”字,意思是使民悲伤,这个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赵构的意思。所以,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始终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我们上面也说了,给岳飞平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虽然孝宗跟岳飞也有感情,但是远远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也远远比不上大宋江山。既然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赵构的底线是岳飞的死与他无关,不能牵连到他),那也就没有必要反对。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父子感情,舆论压力,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实力对比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创作不易,请大家帮我点赞,鼓励鼓励我!!!!


图书馆和运动场


南宋高宗赵构,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认为他是一个卖国求荣、冤杀忠良岳飞的昏君。赵构共在位35年,其中有一多半时间在迁都、逃跑、躲藏。被称作“逃跑皇帝”。这样一个窝囊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确实极为少见。赵构20岁即位,55岁退位。退位后当太上皇时间长达25年,约占宋孝宗赵眘在位时间的五分之四。如题所示,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那么,此时仍健在的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赵构对权力属于清心寡欲,他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并非“垂帘听政”,操控实权。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受命于危难之间,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他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这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过大野心的帝王。

赵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区别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权”情景。清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后对来访的外国使者蛮横的宣称,虽然我已退位,但大事还是我办!由此让即位的嘉庆皇帝愣是当了4年的“见习皇帝”。更为令人气愤的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竟然不交出玉玺,也不搬离皇宫,一时间竟制造了一出“传位不传玺”的闹剧。而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明显不属于乾隆的恶意退位情况,赵构退位后做到真正的不问政、不干政,对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没有任何干涉和左右。而是确实的颐养天年去了。

第二,赵构签订《绍兴和议》、杀害岳飞,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政局动摇,赵眘积极主战,大有稳定朝纲的中兴之举。

如题所示,赵构为何不干涉赵眘为岳飞平反一事,首先,赵构在位期间,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赵构签订《绍兴和议》,出卖国家利益,对金称臣,屈辱之极,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其三,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彻底打脸赵构,因此,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远离政治是非之地,躲避骂名。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宋孝宗赵眘即位,当即为岳飞平反、贬斥秦桧,对金强硬,坚决主战。这样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时局的意味。赵构退位后,虽说不问政事,即使得知赵眘纠正自己也不会干预,因为他知道当前大局对于南宋意味着什么,大局是政治的生命,大局是政治的根,赵构深深知道,保大局、维稳定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第三,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帝王。

另一个方面,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赵眘即位后,大力治理整顿,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同时,罢免所有主和分子,起用虞允文等主战派,并连续发动两次对金北伐,由此可见,宋孝宗赵眘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中兴之主。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也区别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第四,中国历史的太上皇,赵构基本上属于一代仁君,重视文化、教育,控奢限侈,反对大兴土木。

赵构虽然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但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赵构定都杭州之后,反对大兴土木,把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特别是皇后吴氏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后宫之主。赵构自从经历“苗刘兵变”后对军队主将极为忌惮,特别是淮西兵变后,这也为岳飞的悲剧埋下伏笔,赵构遵从宋朝祖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屡开科考。赵构退位后,经常去灵隐寺喝茶、会友,由此可见他清心寡欲,对赵眘实行新政并不觊觎,这一点,他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优秀的米老鼠96


岳飞之死是宋金勾结杀岳换议和的结果。

岳飞被害后,替岳飞鸣冤叫屈的声音始终激荡在朝野上下。而当时的局面是秦桧权倾朝野架空高宗,所以秦桧的存在成了岳飞冤案迟迟未能昭雪主要原因。

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病死,秦家失势,朝堂上下本以为横亘在岳飞冤案前的绊脚石被踢出,长期被压抑的主战派看到了希望,因此为岳飞平反的呼声高涨,开始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 当时秦桧死党万俟禼以金国刚刚愿意和南宋和平相处为名,阻挠为岳飞平反,胡说南宋一旦为岳飞平反,金国必然会怀疑南宋对和议的诚意,因此力主不可为岳飞平反,从而平反不了了之。可以看出,这件事恰恰契合了“必杀飞,始可和”的金宋密议, 按秦桧死党万俟禼 之意,平反岳飞是动了金国的奶酪,因此这件事情是杀岳换议和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而当时的高宗仍然做着苟安江南的美梦,他并不怀疑金国人宋金和议的诚意,因此尽管他早已对秦桧一党产生了厌恶,但他仍任用秦桧死党万俟禼为相,这表明他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延续苟安政策,不想违背宋金所达成的绍兴密议,所以当时他是不可能为岳飞平反的。

然而在绍兴三十二年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平反时刻,这起特大冤案制造者的宋高宗当时还活着,并且对岳飞平反一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如果说孝宗为岳飞平反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敷衍过去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而孝宗诏书却强调岳飞“能事上以忠”对皇帝忠诚,赞美他“余烈遗风,于今不泯”。这种评价,简直是对高宗冤杀岳飞的彻底翻案,这难道不会叫太上皇的赵构大发雷霆之怒的惩治孝宗吗?事实上宋高宗虽然做了太上皇,但是并非真正退出政治舞台,他做太上皇后常常干预朝中之事,制约孝宗行使政权,可见他在岳飞平反上的无语并非被孝宗“软禁”的结果,他的无语是另有原因的。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丁卯日,宋高宗赵构宣布对被羁管于岭南和福建等地的岳飞、张宪家属“放令逐便”。诏许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 受禅即位后的宋孝宗依据宋高宗的这份释放岳飞家属的诏书, 自觉替岳飞平反寻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在平反诏书中说这是高宗的“圣意”。这样的措词把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转化成高宗的意思。接着宋孝宗在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日,追复岳飞原官。孝宗淳熙五年, 史浩再度拜相,江东转运使颜度上奏请赐岳飞谥号,得到太上皇宋高宗首肯,意味宋高宗间接承认岳飞无罪。

孝宗为岳飞平反诏书说“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用西汉周勃、周亚夫父子冤狱喻指岳飞之死,虽暗示岳案是冤案,却不肯明说。在给岳云复官的诏书中说岳飞“困于谗诬”被杀,已经暗示责任在秦桧身上。

事实上杀岳换议和秦桧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在杀岳过程中是在矫诏过程中完成的。高宗赵构对秦桧议和进行事后追认,是因为在议和的条件中包含从金国换回其母亲的一款,如果对议和之事进行否定,则会顾忌留下不孝的名声。而赵构本意是同意议和的,但是他在对秦桧议和进行追认时并没有肯定秦桧以杀岳来换取议和的方式,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对岳飞进行了平反,表面上看是孝宗主导了平反过程,实际上没有高宗的认同,则孝宗为岳飞平反之事是难以推进的。 宋孝宗说自己是“仰承”高宗的“圣意”来平反的,并提及高宗对岳飞的“念之不忘”,这么做给高宗留足了面子,在孝宗看来这也降低了高宗对岳飞平反一事的阻力。而当时虽然为岳飞平反但是并未彻底昭雪,这不仅是当时秦桧余党尚在,而且高宗也自知将获谴汗青,因而留下尾巴的意图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

然而为岳飞建庙的是高宗,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

可以明显的看出,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发生如此转化的催化剂竟然是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后的南侵。看到杀害岳飞换来的和平竟然如此脆弱!此时他一定是在痛悔自己的自毁长城的愚蠢行为。

而在岳飞被害后朝野上下呼声始终充斥在他的耳畔,送还他的生母的金使的一番肺腑之言更如惊雷击顶!“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金使刘祹评价岳飞的这番话不可能不传到高宗的耳朵里,这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话不知他听到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岳飞被杀害,就连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也愤愤不平。绍兴十二年夏,金国送回高宗的母亲,韦太后自五国城启程归宋。回到故国,韦氏在万分感慨之余,她还特别关切地问了一句:“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岳飞母亲故去时患上了眼疾,眼疾痊愈后落下了两眼一大一小的毛病,所以人称之岳飞为“大小眼将军”)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之极的怒斥宋高宗为何要自毁长城,并且表示要出家做忏悔。高宗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韦太后才做罢。她深知没有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取得的成果,金国人不可能主动提出议和。在北国深受凌辱的韦氏对此一清二楚。韦太后心中充满了对岳飞的感念,所以从此她终生身穿道家素服,以表对岳飞的追悼与深深的愧疚之情,对此高宗不能视而不见。

实际上宋高宗从杀岳飞那天就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在他到晚年时曾对陈康伯讲:“我这些年不修德啊”,指的就是冤杀岳飞这件事。

宋高宗知道岳飞冤狱的内情,他一方面为了兼顾自己做为皇帝的面子,另一方面兼顾朝野臣民怀念岳飞的心情,所以在对待岳飞冤案昭雪一事上,宋高宗采取的是一种遮遮掩掩的方式。

可见,在给民族英雄岳飞平反的问题上,众望所归,在当时已经是势所必然,宋高宗自知如强硬阻拦,野蛮压制,终将留下骂名千古,因此他的默许也许是一种忏悔吧?这件事情正应了岳飞临终留下的遗言——天理昭昭!



萌萌妈妈董小华


现在有一些所谓专家、学者为秦桧鸣不平,或至少认为杀害岳飞的主要责任应该是皇帝赵构,秦桧不过是代主受过。可是至少到这件如果联系历史,不难看出赵构不可能主动要处死岳飞。

抛去岳飞事件,联系赵构生平事迹,可以得出赵构文武双全、行事有章法、有决断、有爱展之心这些优秀的特质,虽算不上明君圣主,但也决不算昏君。宋朝有不杀大臣的传统,岳飞虽然在迎回二圣和立储方面小有得罪赵构,但做为擎天之柱,赵构不会主动要杀岳飞。

而当时对岳飞下了必杀令的只有金国以及金国在大宋的代言人秦桧。他们逼迫赵构提出杀岳飞的要求,并在赵构的犹豫间用计谋害了岳飞,使赵构凭借自己的力量抗衡金国的希望完全破碎,也使赵构感到绝对的屈辱。

当孝宋为岳飞进行平反,当时秦桧已死数年,此举不仅不会得罪赵构,反而是为他深深的出了口恶气。甚至有可能这个平反直接就是赵构自己的授意。


三箭一雕230


绍兴十一年(1142),抗金名将岳飞被南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岳飞之死是南宋朝廷安于现状,政治妥协的结果。其幕后操纵者是宋高宗赵构无疑,奸相秦桧也不过是赵构的替罪羊罢了。

二十年后,六十岁的宋高宗赵构禅位,宋孝宗赵眘即位,改元隆兴。赵昚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岳飞平反。而且在淳熙五年,岳飞被朝廷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可以说,岳王爷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始于孝宗。




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孝宗为岳飞平反,这不是在打脸赵构吗?这其中又有何缘由呢?愚以为有这几方面原因。

1、时移事易,赵构心态发生变化。当年赵构不惜一切杀岳飞,向金人割地赔款称臣求和(绍兴和议),一是为了苟且偷安,二是为了防止武将势力过大威胁皇权。岳飞的死和绍兴和议的签订让赵构安稳做了二十年皇帝。经过这些年发展,南宋经济实力增强。赵构明显心态改变了,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行为,必定是得到了赵构的默许。




2、为岳飞平反标志南宋对金态势转变。金人闻岳飞之名色变,金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因为岳飞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此时南宋朝廷打出岳飞这张牌,表明赵构与孝宗在南宋经济民生恢复的情况下,有心北伐。孝宗即位后不久,便命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岳飞冤案平反预示着隆兴北伐即将掀开大幕。可惜的是隆兴北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只能叹息岳飞,生逢其时,未逢其主。

3.为岳飞平反是争取民心的需要。奸相秦桧残害忠良,百姓恨不食其肉,啖其皮。在赵构的庇护下,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安然离世。而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却不得善终。百姓莫不扼腕叹息。宋孝宗继位,为争取民心,为岳飞平反,这样孝宗将会赢得民心支持,寰宇之内,威信已然树立。

综上所述,为岳飞平反乃是赵构默许的结果,也是孝宗赵昚励精图治的开始。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需要。精忠报国的人本就该留芳百世,千古相传,即便是现在,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风雪梦不逝


当年在宋高宗的主导下,杀掉了岳飞,阻止了南宋军民的抗金行动,并通过割地赔款,让两国确保了暂时的安宁。

宋高宗作出的这件事,是很容易遭人唾骂的。因为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其实并不觉得稳定有多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疆土不能落入敌人的手里。疆土落入敌人的手里,是一种败家子的行为,既无脸见天下苍生,又无脸见列祖列宗。

宋高宗当年之所以敢于冒着被天下人唾骂,无脸见列祖列宗的风险,一定要杀掉岳飞,就是要说明,岳飞有多坏!只有说明了岳飞有多坏,非杀不可,才能让宋高宗出卖祖宗疆土的事情淡化。

(岳飞画像)

那么,宋高宗是如何让天下人相信岳飞很坏的呢?就是岳飞想造反。造反在古代叫做“谋大逆”,这是第一大罪,自然非杀不可。

由此可见,岳飞是不可以给他平反的,给他平反了,宋高宗就全错了。

当然了,一个皇帝干了坏事,当这个皇帝去世后,新皇帝给先皇冤枉了的人平反,也是有的。比如乾隆就给雍正打击过的那些大臣们平反了。朱见深也给朱祁镇打击冤枉过的人平反了。这样的情况,在古代不在少数。

但是,当先皇还活着的时候,就否定他做出的决定,而且这种决定会给先皇带来根本性否定的,却一个都没有。不但没有,如果先皇活着,新皇帝一般还都不敢自己做主。比如乾隆把皇位传给嘉庆以后,嘉庆不但不敢自己做主,而且连自己的表情,也要乾隆帮他做主。乾隆笑的时候他才敢笑,乾隆怒的时候他才敢怒。

但为什么,当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孝宗以后,宋孝宗却就敢于否定宋高宗的做法,立刻就给岳飞平反呢?

(宋高宗画像)

如果说,这是因为宋孝宗完全掌控了实权,不把宋高宗当回事,这话也不对。实际上,宋高宗对宋孝宗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宋孝宗去世后,庙号是“孝”,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宋高宗其实是毕恭毕敬,绝对不敢违逆宋高宗意愿的。

那么,又如何理解宋孝宗的行为呢?

实际上,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组织北伐,在当时不只是宋孝宗的意愿,也是宋高宗的意愿。这话怎么理解呢?

宋高宗为什么要在刚60岁的时候,就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是因为当时金国又已经重新挑起了战火。当时金国的皇帝是完颜亮,他为了满足他自己的贪欲,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在金国的地位,再一次发动了南侵。虽然最后被虞允文在采石矶给打败了。他回去的路上,又被部下给杀死了。也就是说,金国的南侵失败了。但是,金国南侵这件事,却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金国不会安分守己遵守协议《绍兴协议》,一定会继续南下,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就是这样的。另一个信息是,完颜亮被杀掉以后,金国内部陷入了混乱。这种混乱对于南宋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南宋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组织一次北伐。如果打赢了,很有可能就把曾经的失地给收复了。

但是,宋高宗毕竟已经60岁了,他没有继续打仗的雄心壮志了。再说,他是主和的,现在又开战,这就有些违和了。还有,由于当年杀掉岳飞,给整个武将队伍以沉重的打击,使得整个南宋的武将队伍,没有厉害的角色。唯一可以倚靠的张浚,又是一个只会说大话的人。左思右想,万般无奈,最终,宋高宗干脆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让他来决策。

(宋孝宗画像)

宋孝宗也知道宋高宗的心意。所以他上台后,就一心一意北伐。他知道,要北伐,最重要的,就是要调动积极性,提振士气。要调动积极性,提振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岳飞平反。只有给岳飞平反了,提高了岳飞的地位,全国上下必然抗战情绪高涨。

但是,给岳飞平反,就会得罪宋高宗,这将怎么办呢?

宋孝宗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责任全部推在秦桧身上。毕竟当时秦桧已经死了,死无对证。说岳飞完全是他害死了,他也不可能喊冤。而这样一来,最多宋高宗是被奸臣蒙蔽。自古以来,奸臣“蒙蔽圣听”,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把这个奸臣除掉,圣上又可以“耳聪目明”了。

宋孝宗这样做,一来保全了宋高宗的面子,二来洗刷了宋高宗的“冤屈”,三来提振了士气,实现了宣传北伐的目的。这样,宋高宗怎么会不高兴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受高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而孝宗继位后的首要大事便是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而现在我们都知道,对于岳飞之死,高宗赵构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是当时健在的赵构似乎并没有对此说什么,而庙号为孝宗的赵昚这么做不是在打脸高宗吗?

为何高宗赵构对此并未反对?其实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

一、平反进程十分迅速

就在孝宗继位的当年7月,就将岳飞的冤案平反了,这估计是高宗没想到的,他可能认为岳飞肯定会被平反,但这么快是没预料的。而这时的高宗刚刚退位不久,退位的借口就是:淡泊为心,颐神养志。显得非常的高风亮节,如果他在孝宗刚刚继位就提出反对,明显对孝宗的权威不利,更不利于帝国的管理,所以这时的高宗不便发作。

二、抗金呼声高

孝宗在未继位之前,就是一个主战派,对于国家割地求和的做法十分不满,而恰恰就在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大举南侵。这时的南宋军民早已不满多时。作为曾经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岳飞在此时获得平反,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并且有利于刚刚继位的孝宗收拢人心。高宗也乐于见到此事,便不会反对。

三、有人背黑锅

都说高宗是害死岳飞的幕后黑手,但真正实施迫害的其实是秦桧,秦桧当然是大奸大恶之徒,但在杀岳飞这件事儿上,如果没有高宗的授意,他是不敢迫害岳飞这种级别的人的。从秦桧怂恿别人弹劾岳飞,到指使别人诬告,到入狱致死,都是秦桧一手操办的,是个绝对的“白手套”。高宗完完全全被“蒙蔽”了,他是“无辜”的。

四、给足高宗面子

从上面三条可以看出,高宗对于平反岳飞是处于局外的,孝宗对于已经死去的秦桧只是剥夺了其官号,并没有扩大打击面,这算是给了高宗很大的面子,所以高宗也领会了儿子的苦心。所以,平反岳飞是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的。

有意思的是,秦桧后来也成了政治的祭品。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下诏韩侂胄出兵北伐,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而到了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