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

彙集股俠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引起天下不滿尤其是孫權和劉備,但徹底廢棄漢獻帝自己登基的話,肯定會引起天下諸侯的反對,儘管掌握了大部分政權,但是一旦稱帝必然會引起內亂,另外漢朝把儒家思想推向高潮,也是當時主要社會價值標準,如果稱帝會面對當時的一群以儒家思想為自己價值的士大夫的反對,這些士大夫在社會上的地位是當時曹操不能抗衡的,所以當時曹操稱帝並不具備時機。



小李飛磚


按正常邏輯來說,曹操稱帝的條件是十分符合的。

當時的東漢朝廷,曹操已經控制了大部分。而且軍權和財權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雖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錫,基本上已經無限接近那最後一步了,但是他卻沒有邁出那一步。

沒有稱帝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倍受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王佐之才,曹操也對他極為看重。兩人底下私交特別好,當年曹操遇到了剛從袁軍那裡逃出來的荀彧,拍著他的肩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可惜,荀彧這個人也是個死腦筋,他一輩子只認大漢,而不認曹操。當年投奔曹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點,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稱帝,其實是明智的。




雨尾聲


感謝題主出題。大家好,我是蘇州誠簡,一名文化領域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鼎立之前,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劉協從洛陽接到許昌,從此東漢便以許昌為都。這也開啟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時機尚不成熟。

196年的時候,曹操還只是兗州牧,實力並不是很強。而整個天下除了兗州之外,還有其他地區十二個州,還有其他很多個地區軍事力量,比如關中的李傕、郭汜;河內的張揚;河北的袁紹;安徽的袁術;荊州的劉表;徐州的劉備;東吳的孫權等等。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曹操相當於是剛起步不久,實力積累還不夠,如果在這時候曹操稱帝,那天下諸侯很可能一起攻擊曹操,而曹操肯定兵敗!所以,這時候曹操要做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軍事範圍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後,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後來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馬騰、韓遂、劉表等割據勢力後,便獨霸北方。這時候,曹操的實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於是曹操趁勢大軍進一步南下,想著消滅孫權。結果就出現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曹操大敗,返回中原,孫權趁勢奪取了江陵,劉備則趁勢奪取了荊南四郡。這便呈現了後來的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而孫權和劉備則趁機崛起。後來三國鼎立以後,曹操的軍事實力逐漸恢復,但是孫權和劉備也已經變得很強大了。論軍事實力,儘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這時候稱不稱帝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天下已經沒有幾個諸侯了,就剩下孫權和劉備了。即使曹操稱帝了,也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因為孫權和劉備還在。而一旦稱帝,曹操或許還會給世人留下千古罵名。所以綜合考慮,曹操並未稱帝!

這是因為沒有了稱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回答,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導,祝生活愉快!


我本無心爭天下


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這是史書上大書特書,用以說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態。

其實,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前車之鑑,使他不敢登上這個王位罷了。

漢獻帝劉徹這一生,過得十分窩囊,先是董卓擅權,後是曹操當國,他只是一個傀儡,見到董卓也好,見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戰慄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穩了,大權旁落,便不甘心做一個符號式的統治者,成為曹操手下的一個高級俘虜了。於是,便要搞復辟了。這也是歷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虛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嘗試的一種危險遊戲。




溫柔十度


在三國時期,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在軍事上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在政治上,任用賢能,安撫百姓。在曹丕篡漢建魏之後,尊其為曹魏政權的太祖武皇帝。

在曹操時代,在他的奮鬥下,曹魏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只有劉備佔據蜀地,孫權佔據江南。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完全可以稱帝,但是,終曹操一世,曹操也沒有自立為帝。這是為什麼呢?

一、曹操本身有篡漢之心。

如果說曹操一生沒有篡漢,是因為他沒有篡漢之心,那就大錯特錯了。曹操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在為篡漢這個目標而努力。他企圖代漢的意圖,大家也都看得很明白。

他在將漢獻帝接到許都之後,就壓制擁漢的勢力。他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對於自己的封地越來越大,不惜寫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來自我表白。可是,他在實際行動上,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在他的刻意作為下,漢獻帝成了實實在在的擺設,所有的政令都出自曹操的王府。甚至連夏侯惇都拋棄漢朝的官職,非要擔任魏王的官職不可。為了應那個流傳很久的預言,“代漢者當塗高也”,他刻意去將“魏”作為這個預言的解釋。

在他晚年,夏侯惇勸他代漢稱帝,他並非沒有心動。不過他回答夏侯惇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因此,曹操離代漢為帝只是一步之遙。

二、曹操不想做篡漢的始作俑者。

但是,曹操依然沒有篡漢,親自當上皇帝。這是出於曹操的本心,他作為漢臣,不想承擔篡漢的惡名。他在自己的自述中寫道,自己的本意只是做一個漢朝的臣民,安安生生的度過打獵讀書的一生。可是,因為天下變亂,才走上帶兵打仗的道路。

這應該是曹操的本意,可是,時勢的發展就由不得曹操自己了,他被迫一步步走向代漢的道路。但是,作為世代漢朝的臣子,曹操還是不想當這個篡漢的始作俑者,落得一身罵名。他著手鏟除這些反對勢力,包括荀彧在內的這些人都不放過,為曹丕篡漢打下基礎。

另外一個原因,是曹操要榨淨漢獻帝身上的最後一滴油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都,是用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這個策略使得曹操在平定天下時,有了大義的名分,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因為有這個大義的名分,他在討伐那些割據勢力,在對抗袁紹的進攻中都佔到了便宜。連號稱匡扶漢室的劉備,一旦拋棄漢獻帝授予的職務,公然進位漢中王,就馬上遭到孫權和曹操的夾擊,失去了荊州。

在當時,有很多人都看出了這一點。孫權就企圖運用這個謀略,來使得曹操遭受損失。在史書上記載: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因為曹操一旦稱帝,那麼他多年用以號召天下的招牌就被他自己給砸了。這樣,所有在內心還擁護漢朝的人們會揭竿而起,對抗曹操。曹操稱帝,實際上是圖虛名而受實禍,這才是孫權勸進的真實意圖。因此,為了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曹操遲遲不肯篡漢稱帝。

三、曹操沒有篡漢的時機。

曹操在他事業的創建時期,打著安漢尊劉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這種形勢下,曹操就算是想篡漢也是十分困難的。在他的集團裡,有很多人都是因為他擁護漢朝的口號吸引而來的。這中間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他的謀主荀彧。

如果在這個時期,曹操膽敢篡漢,可以說外有強大的壓力,內有分崩離析的環境,曹操不要說平定北方,連生存下去都是難題。因此,在這段時間裡,曹操根本就沒有代漢的形勢。

等到後期,曹操逐步統一了北方,這個時候他開始打擊擁漢的勢力,為篡漢做準備。可是外界的軍事壓力一直沒有減輕。尤其是蜀漢的軍事行動,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先是丟了漢中,隨後丟了上庸,最後又在襄樊吃了敗仗。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哪有篡漢的可能?

等到和東吳一起消滅了關羽,挽回局勢之後,曹操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多年的征戰,使得他重病纏身。在關羽敗亡後不久,曹操也病死在洛陽。

我們可以看到,在天下局勢沒有平定之前,曹操是沒有篡漢的形勢。可是當局勢平穩,有了篡漢的可能時,曹操卻因為生病而去世了。所以說,曹魏篡漢的使命只有由曹丕來實現了。

結語:

曹操是一代人傑,李世民評價他,“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在曹操的雄才大略的指揮下,他平定北方,安定百姓,發展經濟,做出了自己的歷史功績。

曹操之所以在掌握了漢朝的實權之後,沒有篡漢稱帝。一是他本為漢臣,不願承擔罵名。二是出於軍事和政治需要,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三是沒有適當的時機。並不是曹操沒有代漢的野心,最終,由他的兒子曹丕完成了篡漢的意願,創建了曹魏政權。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一代奸雄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程昱的建議,於建安元年迎漢獻帝至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依靠漢獻帝這張王牌,曹操發佈號令變得名正言順,在政治上佔據絕對優勢。 他殺伐決斷,廣納人才,力挫袁紹,斬殺呂布,逐步統一黃河流域,最終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歷史背景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先生描繪成大奸大惡的代表,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一句話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龍馬半生後,權力已到頂峰,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名為漢相,實為最高統治者。 此時的曹操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可輕鬆地廢掉漢獻帝,取而代之。況且當時天下三分,蜀漢和東吳弱,魏最強,曹操已經具備稱帝的實力。 可是曹操為何始終沒能跨越這一鴻溝,一直以臣相自居,至死都不稱帝呢?




不稱帝原因

1. 曹操深受儒家文化忠、孝、仁、義等理念的薰陶,不想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因此曹操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出兵,以天子的名義對各地諸侯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了民心的支持。 董卓為何受舉國唾棄,呂布為何兵敗,歸根結底都是不得民心的結果,曹操如果廢掉漢獻帝,登基做皇帝,那與董卓、呂布等人有何區別? 曹操的人生智慧遠在董卓、呂布之上,是萬萬不會做那種受千夫所指、萬世唾罵的蠢事的。

2. 從當時的政治形勢看,曹操對自己稱帝后的後果,還沒有絕對的把握,不敢冒險。 雖然曹操已經控制了漢室宮廷,但是他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北方,西南的劉備和東南的孫權一直對他虎視眈眈,天下還未大一統。 一旦曹操他有異心,貿然稱帝,就會受到劉備、孫權的聯合攻擊,也會遭到天下英雄的共同討伐,這樣就必然陷入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被動。 雖然曹操此時兵多將廣,但是仍然畏懼蜀吳聯合攻魏,更擔心失去天下的民心,失去目前大好的局面。 東吳的孫權曾上表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著說:“孫權小兒欲使吾居於爐火上焉!”

3. 曹操稱帝的野心肯定存在,只是他在等待時機。曹操帳下文武百官都曾極力勸諫他稱帝,他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紂的故事,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後,尊奉其父姬昌為周文王。 可見曹操是想把帝王之業,留給自己的兒子來實現,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兒子的帝王之業掃清一切障礙。


結語:後來曹丕果然不負眾望,深諳父親遺志,代漢稱帝,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我想曹操若知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了,也該含笑九泉了,就是因為他當年的隱忍才造就了後世子孫的帝王之業。


無敵紫荊


論實力曹操完全可以稱帝,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

曹操"東漢末年的一個梟雄,後來三分天下,可以說是實力最強的一位,我認為曹操不稱帝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曹操"雖然是梟雄,但是他還是很愛國的,他想做一個忠臣,被世人頌揚。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個傀儡,又可以令諸侯,稱不稱帝實質上沒有區別。

第二點就是不到時間,他如果稱帝,他就是與整個天下為敵,整個天下可以稱之為逆反叛賊,就是與整個天下為敵。要是他掃平天下之後他自然就稱帝了,所以說他沒必要稱帝。

第三點就是他的年齡大了,生命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他兒子又不是特別優秀,稱帝之後,打仗更要艱難,等於給他兒子挖了一個坑,所以不稱帝。希望能幫助到你。


豫東小劉鵬


回答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曹操戎馬的一生:

東漢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將其變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張無可匹敵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國時期最大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為安撫和麻痺袁紹,曹操讓出了大將軍的職位,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開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紹開展了漢末“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此戰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至此,曹操一統北方,實力劇增,對於朝政的控制愈發嚴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徹底架空了漢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獻帝詔令曹操加九錫,套六馬、稱金銀車,出行可用天子儀仗。同時,封其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利的所有準備。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沒有了任何阻礙,似乎已經走到了終點。不但早已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成為了實際的皇帝,在形式上也與皇帝沒有區別了。他差的只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

事實上,曹操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終其一生,至死也沒有邁出最後一步,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不讓孫權意圖得逞。孫權勸他稱帝是從東吳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勸進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吳、魏的矛盾得以和解,從而專心對付蜀漢。在襄樊戰役中,孫權為得到荊州,趁關羽和曹操對戰之際從背後偷襲,雖說幫了曹操大忙,卻得罪了劉皇叔。吳、蜀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破裂。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需要緩解與曹魏的矛盾,不然就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其次,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肯定會得到擁漢派的反對,會因此陷入困境,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二是從當時形勢來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曹操在政治上會陷入被動。縱觀曹操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稱魏公、魏王之後,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著漢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是從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不論他是出於何種目的,但至少言辭懇切。這樣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勢必對自己的聲譽名節會造成不利影響。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其實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應該就是曹操內心真實的寫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吧,勉強也可算是曹操不願意稱帝的原因吧。

綜上,曹操不稱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略。


歷史長河緩緩淌


曹操想稱帝,從他吞袁紹後,可以說是每日每夜都想稱帝,畢竟曹操不似劉備那樣只是建立了一個軍閥集團,他培養武裝、建立軍隊、收服士族、安撫百姓、防禦邊境,他建立的魏是具備完善政府管理功能的國家。

但他沒法稱帝,因為稱帝是要講究合法性的,曹操,不合法。

荀彧這樣的一個能臣,他甘願跟著曹操混,並不是信了曹操創業時的那番鬼話(蕩平天下,還政於漢,絕不稱帝),或是相信曹操的人品或什麼人格魅力,而是他知道曹操根本稱不了帝,曹操根本就不合法,在這一基礎保障底線下,你愛說什麼漂亮話就說吧,我也樂意維護你的面子。

只有那些不經世事的毛頭小子們,才會做出把判斷基於人的人品或人格魅力的事兒,這一點,時至今天都如是。

曹操說,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毛頭小子們聽了熱血激情,對啊,曹老大果然高風亮節,人品高端。荀彧聽了,大概心裡只是在想,不管你曹操初心如何,單看結果來說,由於你的努力,天下確實沒有分成八九十塊的,天下百姓依然自認漢民,至於你的初心嘛,哼哼,存疑,不下定語。

稱帝這事兒,得了傳國玉璽、禪位遺詔,都是表面功夫,紙面上的合法誰都能造假,難得是人心的合法,要讓別人認可你、擁護你做皇帝,要讓別人死了他也想當皇帝的心思,要讓大部分人緊緊團結在以你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團之下,才能防止大家群起而攻之,不然,就算走了表面功夫稱帝了也坐不長久龍椅,後世那個83天皇帝的袁世凱不就是麼,可憐袁還不如2000年前的曹更明白。

稱帝,絕不是一個人想想就OK的事兒,它是一整個錯綜複雜的利益集團的事情,這個盤根錯節的集團裡但凡有一條線你沒屢清楚或者沒安撫好,你就稱不了帝,或者稱帝了也永遠有一顆雷。

曹操,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後來的司馬家也極其明白這個道理。




石頭裡的泥人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一開始曹操就是打著匡扶漢室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靠著這個名義掙得家底,很多人歸附他試基於這個原因,只要漢獻帝還在,他就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第二是當時的士族和知識分子仍是忠於漢室,最典型的是荀彧這個例子,讓曹操心生顧忌。儘管當時漢室已是相當於一個符號般的存在,但對人心的向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當時作為社會和統治階層最中堅的力量士族這這階層,包括一些讀書人,絕大部分人仍是隻認可和忠於漢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後,除了可名正言順地以漢室的名義給大家當官封爵外,還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攬更多的人才為已所用。舉個例子,大家應該聽過曹操下面有一個叫荀彧的人,在治國及謀略上都是天才級人物,絕對不遜於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時,都是把家丟給他管的,一切軍政務都斷於他。建安十七年的時候,董昭就提議太祖進爵當國公(實不合當時的禮數),就先來問荀彧的意見,荀彧就說:“曹公興義兵本是匡扶漢室,平息天下,當忠貞退讓。所謂君子愛人以德,你這樣搞對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後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貶到外地去勞軍了,沒想到這對荀彧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沒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歲。從這可以看出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於漢室的,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讓漢獻帝禪位讓賢,也是因為有這方面的顧慮。

第三,曹操一直想統一,按步驟如果他能統一孫權和劉備,那他想做什麼都沒有太大的顧忌了,但是在統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著漢室的名義進行東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來最正當理由。同樣,當時蜀漢和東吳都對他虎視眈眈,他不想因為自己稱帝而對曹魏帶來人心的動搖和給他的兩個對手更好的藉口。像劉備就是罵他狼子野心,打著匡復漢室的名義掙家底。

第四,曹操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不管怎麼樣,他應該還想保留著自己一點名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